-
1 # 百合媽媽讀心理
-
2 # 嘿呦喂哦
帶寶寶出去玩,常常有些“熱心”人士看到你家寶寶的表現,會隨意的評價,給孩子貼標籤,“你家寶寶有點小氣呀,給我家孫子玩一下都不行”、“一條小狗都怕成這樣,太膽小了吧”。真是讓人鬱悶又內傷,當下口拙的你,還不知道怎麼反駁。
關於標籤這件小事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貼標籤效應”,“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標籤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例如,一個女孩兒剪了短髮,被說像“假小子”,以後她可能會經常留短髮,來“印證”大人對她的評價;大人越是說某個孩子淘氣,他就有可能越來越淘氣;大人越是說某個孩子膽小,孩子就可能越來越膽小。
我們簡單地將孩子歸到某一類別上去,無形中給了孩子一個暗示:其實你是這樣一個孩子。而後孩子的行為很可能都會往這個點上靠攏。因為在孩子的眼裡,大人的話都是對的,大人就是權威。
你對孩子的評價很可能是片面的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在某種行為、某個時間才會有這樣的表現,但是大人對孩子的評價,卻常常是概括性的。
比如,看到孩子某次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就當面說孩子“小氣”;看到孩子和大人頂了一次嘴,就評價孩子“不聽話”;如果孩子一時調皮搗蛋,就直言不諱地告訴孩子“你是個頑皮的孩子”。
僅僅因為孩子一次兩次的表現,就斷定孩子是這樣的人,未免也太片面了吧?而你對他隨手貼的標籤,除了讓孩子很不爽、越來越小氣之外,並不能引導孩子往你期待的方向前進。
正面的標籤,就一定是好事?很多從小被貼上“懂事”標籤的孩子,可能會過於考慮他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需求,從這個角度看,正面的標籤其實也有反作用。
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一下子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我們也免不了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某些評價,這該怎麼辦?
1、只評價事件,不評價人
例如孩子在飯桌上很挑吃,可以悄悄告訴孩子:“大家都很喜歡吃鱸魚,要給其他人留一點。其他菜也很好吃,你也可以嚐嚐。”
2、抓住機會,讓孩子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如果一個孩子常常表現得很粗心,但是有一次表現得很細心了,抓住這個機會告訴他:“這個遊戲需要很細心才能完成,原來你可以做得這麼好!”
3、 保持客觀和耐心
孩子的行為個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要因為孩子一兩次的表現,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XXX的孩子”。你看到的僅僅是一面而已。保持客觀和耐心,你才能看到孩子不為你所知的另一面,這樣孩子才有機會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3 # 軒爸育兒Baby
每個孩子的性格總會有差別,總的說起來就是要麼安靜一點,要麼活潑一點,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然而,就偏偏有很多的家長喜歡給自己孩子“找毛病”,安靜一點說是太內向,活潑一點說是多動症,父母對孩子的擔心是可以理解,但是強行給孩子貼上標籤,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我們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犯錯,感覺自己怎麼教都不會的時候,不防深呼吸,或透過走動等方式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避免衝動之下對孩子發火,說出刺激孩子自尊的話語。如果真的在衝動下沒忍住對孩子說了過分的話,一定要在冷靜後第一時間給孩子說聲對不起,要記住,給孩子道歉沒什麼丟人的。
②孩子出錯,就事論事,對於“缺點”不放大
一時的錯誤並不是孩子的全部,當他們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就對此事來說,學會就事論事,把焦點放在具體的事情上,透過教孩子怎麼改善,怎麼處理這些問題,讓孩子明白之後碰到類似事件怎麼做才是對的,而不是將孩子的不足上升到對他個人打擊,極力的貶低指責孩子,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有些孩子家長在別的家長誇讚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會選擇故意說孩子哪方面不好,以向外人表示“謙虛”。也想著以此來告訴孩子不要自滿,更加努力,雖然家長這樣做的本意是想讓孩子往好的方面發展,但是這樣的方式不僅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還會給以他們不好的心理暗示,反而起到負面作用,對於孩子的進步,我們應該給予表揚。
④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對孩子做正面鼓勵
孩子出生時候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予他愛,他就能學會愛,分享愛,將愛傳承。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們學會積極看待自己,並且作為家長的我們平時要多注意孩子,挖掘他們的“閃光點”,記住孩子那些具體的、真實的、做的好的時刻,等到他表現不好的時候,就把那個時刻拿出來鼓勵他。
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判斷能力絕不是一蹴而成的,而且認知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影響。如果父母經常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就會固化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形成對他們的負面暗示。如此一來,後悔的一定是我們,痛苦的將會是我們的孩子。
-
4 # 才智寶貝學堂
給孩子貼標籤,就是反覆地、片面地以某種特質來形容一個人,或是把人歸於某個類別。
大人不要隨意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籤。提出″標籤理論″的美國心理學家貝克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更傾向於成為標籤所框定的那種人。
把標籤分類,可以把標籤分成正面的和負面的標籤。正面標籤未必會起正面的效果,如被貼上聰明標籤的孩子,一旦遭遇失敗,他會因為貼上的標籤變得不安,害怕自己令人失望。所以生活中總是傾向於做容易成功的事,不敢挑戰。而負面的標籤會讓孩子像受到某種詛咒似的,向著標籤的方向發展,如被貼上膽小標籤的孩子,往往也認為自己膽小,所以總是不敢輕易嘗試。
有些標籤能夠鼓勵孩子付出努力,看到自己的成長。比如說孩子是″勤勞的小蜜蜂″來引導 孩子認真學習、勤奮生活。
隨意貼標籤很難做到客觀評價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是發展中的人,他身上的特質是可以改變的。因此建議大人適當發揮標籤的正向作用,慎重貼標籤。
-
5 # 綿羊媽媽
別給孩子貼標籤。
因為小孩子對來自大人的評價和目光是異常敏感的。
記得我讀小學五年級時,有次數學考試前,老師強調:"題目都是以前做過的,聽過課的就一定沒問題。”結果成績出來,全班有二十幾個人考了100分,而我因為粗心只考了92分。數學老師給我扣上了“粗心”的帽子。
這個分數讓我難過,但老師的一句話:我就知道你這個粗心的女生是考不到100分的。更讓我羞愧和沮喪,就這次考試讓我自信心全無。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考不到100分”成了我內心的一個魔咒。只要一考試,我就擔心這句話會應驗。結果越是擔心,就越是考不好。
看到自己的預言應驗,"閱人無數"的數學老師更是一次次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諷刺和挖苦我:“聰明有什麼用?學奧數有什麼用?這麼粗心,還不是考不好!
我一度真的以為,自己就是個粗心的小孩,真的永遠拿不到100分了。
幸運的是,六年級時,我們班換了一位新的數學老師。瞭解我的情況之後,他只是很耐心地跟我講了一句:“你這麼聰明的小孩子,一定要把題目好好讀仔細了。”
在這樣的信任和鼓勵下,“考不了100分”的陰影慢慢淡去,小升初志願我毫不猶豫地填報了當地最好的中學。
在升學考試中,我終於拿到全班唯一一個100分,這件事才算完全翻了篇。
那個給我貼標籤的數學老師一定沒想到,在這段再平常不過的童年經歷裡,我會因為他的幾句評價,內心曾掀起過滔天風浪。
別讓標籤限制了你,也別用標籤定義孩子,在一段關係中,力量比較強勢的一方,對另一方做出了某種認定,弱勢一方會在內心不斷去強化強勢者的認定。這就是“貼標籤”的可怕之處。
因為小時候的經歷,所以當媽後我對於給孩子“貼標籤”這件事,格外警惕。兒子小時候非常內向。家裡人直接給兒子貼了“膽小”的標籤。
每當家裡人說兒子膽小時,我都會非常不客氣地了回去:不要再跟我提這個詞了,他一點都不膽小!
我和全家人強調,絕對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說他“膽小“內向”之類的字眼。揹著孩子也不可以說。
為了不讓兒子被標籤困擾,我和老公還採取了行動,帶他去完成一個個挑戰,做運動、學知識、交更多的朋友……這些行動讓兒子不斷髮現自己、肯定自己。
現在兒子變得非常開朗活潑,他完全就像換了一個人!
父母的愛和接納,讓孩子坦然面對被貼標籤。可現實是,就算我們自己能避免給孩子“貼標籤”,但我們不能阻止外界給孩子“貼標籤”。所以我一直給孩子傳輸的信念是: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媽媽都覺得你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始終要有保持自我的勇氣。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但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都不應該定義他未來就成為某一種人,更不應該讓他們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影響自己的人生選擇。
孩子不需要任何標籤,他只需要愛和接納,從而成為最特別的自己。
-
6 # 浩源的媽媽
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是真的懂孩子的行為嗎?
我的答案是:這絕對不是真的瞭解,懂得自己的孩子的行為
我從小就是別人眼中的“內向”性格的孩子,每次過年有親戚我都會自己坐在一個角落看電視很少說話,甚至一開門見到滿屋子的人,就不知道該先叫誰,索性直接不叫了,有時候人多叫了別人,別人沒有迴應(或許是沒聽到)自己倒覺著很不好意思。有時候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責罵我不愛說話(當然我特別理解媽媽),但是在學校裡,我似乎是兩個人,所以很多時候,所謂的標籤說著說著就成真了。
那是不是所有的標籤都要不得呢?
當然不是,比如:你真是個有禮貌的孩子,你真是個專心致志的孩子……而大多是的時候,家長都把這些好的機會錯過了。
比如孩子自己按時讀完一本書的時候,不要只是誇孩子“你真棒”,而要告訴孩子:“你現在的這種感覺叫做成就感,怎麼樣,很開心吧!”
還有一些負面的標籤,比如:你這個壞孩子,你這個愛惹事的孩子,不愛說話的孩子,害羞的孩子……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其實就是告訴孩子:奧,原來我是這樣的孩子。他就會按照你給他的定義標籤去照做。正確的做法是要先了解事情的原因經過,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想法,看法的機會,幫助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走出困境,而不是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作為父母,不瞭解孩子就是在“錯誤的引導孩子”所以,育兒先育己,多多學習吧!
回覆列表
關於父母給孩子貼標籤的情形,大致分為以下3種:
01、正向標籤。如果父母給孩子貼的是“勤奮”、“努力”、“有愛心”、“樂於助人”等正向標籤,則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品格,並不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 這一類標籤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父母大可不必擔心。
02、負面標籤。如果父母給孩子貼的是“膽小”、“害羞”、“懶惰”等負面標籤,就會對孩子形成不好的影響。孩子可能會真的這樣看待自己,並且表現出與之相應的行為,也會導致周圍人以同樣的眼光看待孩子,如果這種行為不斷地得到強化,就會成為孩子的牢固印記。所以,這一類標籤一定不要隨意給孩子貼。
如果孩子確實很害羞,我們不應該對別人說:“我的孩子很害羞。”而應該說:“我的孩子現在覺得有點害羞。”這樣說給孩子傳遞的資訊就會變成某一刻的行為或感受,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標籤或者會發展成孩子的一種特質,如此,孩子就有了更多的行為自由,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採取不同的行為方式。
03、僵固標籤。如果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是“聰明”、“有天賦”等與生俱來的標籤,這一類標籤雖然表面來看是正向的,但是卻會讓孩子因為害怕失去這種評價,而變得不願意探索與冒險,形成一種僵固的認知思維模式,最終會導致孩子因為不求上進,而逐漸失去積極的標籤。所以,這一類的標籤也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