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
2 # 史海鉤沉者小王
因為程普曾經不服周瑜這個人,資歷淺竟然可以和他處於同等地位,大機率拒絕了周瑜的指揮,陸地方面自主尋找戰機,而水戰為主的赤壁之戰就顯得存在感低了。
程普和周瑜的不和諧歷史中的周瑜性情和氣度寬宏闊達,在東吳的團隊中很得人心,說明周瑜自身不僅性格好,還會做人,與其他同事相處不錯。但有一人卻例外,這個人就是程普。江表中記載,
“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
程普因為年長資歷老,多次侮辱周瑜。換做一般人,早就跳腳對罵了,但周瑜卻不以為意,一直不跟他計較。這裡面還說明了一個關鍵點,就是兩人相處不夠和睦,並不是因為有什麼過節,恰恰相反沒有任何事由,僅僅是程普瞧不起周瑜。
為什麼程普瞧不起周瑜?
程普
東吳孫氏一脈麾下的四老將之一,雖然生年不知道,但是他從討伐黃巾起義開始,就加入了孫氏的陣營,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人,屬於三朝元老。而且還不是那種比較平庸的將領,能力不錯。
除了初期黃巾平亂,在第一次討董聯盟中,程普跟隨孫堅一起進攻。重要的是對戰過程中,程普領軍曾經大破董卓軍,給孫堅長了臉面,後來孫堅退守城池。無論是攻城還是野戰,程普也多次立功,身上還有多處傷疤。
這是程普的功勳章,也是他驕傲的資本。從184年黃巾之亂到208年赤壁之戰,小王推測程普至少擁有20年以上的沙場經驗,可以說東吳陣營裡,比他資歷高的一個巴掌數的過來。
周瑜
是195年跟隨孫策征戰,200年孫策身亡後以中護軍身份與張昭一起擁立孫權。208年討伐黃祖時才被任命前部大督。這個前部大督和“大都督”相比就不在一個檔次,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督東吳內外軍事,只是督一部分軍隊,原先的中護軍身份類似趙雲的角色。
那麼,一個年齡比程普小、戰場經驗少十年左右的人,雖然孫權看重,但是突然和程普平起平坐,還成為了赤壁之戰的指揮官之一。相當於後加入的蜀國的趙雲,一躍而起與關羽一個地位,你說程普心裡能答應嗎?
孫權的平衡之數小王將周瑜和程普的“不睦”階段,放在了208~209年期間,主要是兩人在這個階段兩人開始平起平坐。
此前雖然一同輔佐孫權,但程普多在外面征戰,周旋於三郡之地討伐各種反對勢力;周瑜沒有太多記載,推測主要留在孫權身邊出謀劃策。
208年赤壁大戰爆發前,周瑜以“前部大督”身份討伐黃祖,程普代替太史慈駐防海昬。太史慈此前在世時,是被孫權委任南方諸大事全權處理,程普能接替說明他的地位在東吳差不到哪去。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
赤壁大戰爆發,周瑜和程普被孫權任命為左右都督,總共三萬大軍,劃歸給周瑜程普一人一萬,與劉備一起出發,自己帶領一萬統御。從兵力劃分和相關記載看,周瑜程普兩人的級別應該是平級,相互並不統屬。
這就像,一個在領導身邊的新晉紅人,突然一天與老牌的封疆大吏處於同級,換作正常人都會想,“此人憑什麼能與我一個級別?”,就像關羽聽到黃忠加封發怒,表示“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孫權估摸著也是知道兩人不和,於是並沒有讓兩人相互統屬,而是各率一部,畢竟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物,分開或許能將作用發揮到最大。當然,實際上還是以周瑜為主,大小事務都由周瑜決定。
不過程普不買賬,在江陵之戰中,還以左右都督平級為由進行掣肘,差點導致進攻失敗,被呂蒙引以為戒勸告孫權,孫權明白了其中的關鍵,在襲取荊州中改變原本任命呂蒙孫皎為左右督的想法,任命呂蒙為大督統一權力。
所以,以程普和周瑜的不和睦看,208~209年赤壁之戰、江陵之戰中,程普根本不把周瑜放在眼裡,特別赤壁之戰,周瑜水面作戰大機率指揮不動程普,程普也自己從陸地尋找進攻機會,於是有了“破曹公於烏林”的戰績。
如此,以尊劉抑曹、孫打醬油的《演義》寫法,赤壁之戰沒必要給程普改戲加戲,按歷史走向來就行,存在感自然很低。
-
3 # 臥牛說歷史
存在感低,那是因為《三國演義》把赤壁之戰全部的光環給了諸葛亮和周瑜,其他人放這倆人身邊,哪個存在感高?
程普全程參與了赤壁之戰,跟周瑜分為左右二督。無論是周瑜傳,還是程普傳,都是將周瑜程普放在一起。
《周瑜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
《程普傳》: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又進攻南郡,走曹仁。
-
4 # 塵子渝
程普的確在赤壁之戰存在感不高,甚至差點和周瑜鬧出不愉快來,有些倚老賣老,但是周瑜憑藉其高超的個人魅力和相忍為國的精神,最終感動程普,自此程普成為周瑜的副手,直到周瑜去世,兩人都配合無間。
程普在孫策去世前,是江東資歷和功績最高的將領,而孫策去世卻託孤於“乳臭未乾”的周瑜,這讓程普憤憤不平《三國志》呂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程普和周瑜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是左右都督,相互之間是有些不合的。當然主要還是程普是不太服氣周瑜的,呂蒙也曾評價說,程普和周瑜都是都督,雖然周瑜為主將,但是程普也自持甚高,也只比周瑜低半級,兩人的不合差點敗壞了國家大事。
《三國志》:策到橫江、當利,破張英、於麋等,轉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騎五十匹。進破烏程、石木、波門、陵傳、餘亢,普功為多。
程普是最早跟隨孫堅的江東元老,後來跟隨孫策也是戰功卓著,而且在討伐祖郎的時候,更是親自突圍救過孫策。程普還是江東群臣中年紀最大的,整個江東群臣都稱呼程普為程公。
《三國志》:策嘗攻祖郎,大為所圍,普與一騎共蔽扞策,驅馬疾呼,以矛突賊,賊披,策因隨出。
其實程普並不是一個“倚老賣老"的怪老頭,恰恰相反,程普樂觀開朗,還和士大夫們打成一片,唯獨和周瑜不合。實際上這是程普擔憂江東的前程所致,程普並不知道周瑜的本事,害怕周瑜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作為沙場宿將,程普知道有經驗和沒經驗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三國志》:“先出諸將,普最年長,時人皆呼程公。性好施與,喜士大夫。”
因此,無論是孫策將江東託付給周瑜,還是孫權將赤壁之戰的指揮權給予周瑜,都讓三朝元老的程普感到無比擔心。
程普數次侮辱周瑜,但是周瑜氣度恢弘,並不計較,最終程普為之折服江表傳中也記載程普: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但程普本身並不是胡攪蠻纏之輩,在和周瑜的交往中,不知不覺的就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程普後來自己稱讚周瑜:“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因此,赤壁之戰後,程普繼續做周瑜的副手,跟隨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後來周瑜身死,程普代替周瑜做南郡太守。
正因為程普一直是作為周瑜副手的,所以自赤壁之戰一直到南郡之戰程普都似乎是存在感不高的其實程普雖然沒有決策上的功績,但是孫策去世之後,周瑜能輕易指揮包括黃蓋、韓當這樣宿將,程普作為副手顯然起很大的協調作用的。
歷史記載和功績自然就少了程普了,而作為主將的周瑜自然掩蓋了程普的功勞。實際上赤壁之戰,黃蓋首先提出火攻之策,又親自當先鋒詐降,韓當、程普、甘寧、淩統、呂蒙等等將領都有參與,是東吳將領共同努力的結果。
但是作為最終說服孫權決意抗曹,又總攬指揮的周瑜,自然是赤壁第一功臣了。而程普作為副手,自然不能越俎代庖,副手有副手的作用,程普就是周瑜指揮軍隊的定心丸。
回覆列表
程普是江東政權的元老級將領,當年孫堅討黃巾、伐董卓、斬華雄、破呂布,程普隨徵左右,無戰不與。孫策立業期間,更是戰功累累,尤其在孫策與祖郎的戰鬥中,奮勇當先救主於危難之中。
孫權即位後,程普又在平定各方不服勢力中再度立功。他是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的老將,《三國志》列出的孫吳十二虎臣中,程普位列第一。但這麼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在赤壁之戰中存在感卻不高,這又是何原因?
其實從程普履歷不難發現,老將軍的地位是靠常年征戰的功績一步步累積起來的,但其事蹟除了作戰英勇之外,並沒有太多政治上的表現,這也是孫堅時代留下的這批老將普遍特點。
他們對孫吳政權忠心耿耿,也大都能征善戰,但缺乏如後起之秀周瑜、魯肅等人那種縱橫經緯的雄才大略,程普更像是江東一員驍勇善戰的悍將,孫權派資歷深厚的三朝老臣作為周瑜的副手,也代表他對周瑜能力的肯定。
其實在《江表傳》中還有一段頗似“將相和”的記載,說程普自恃年長資歷深,瞧不上小輩周瑜,並數次侮辱。周瑜卻毫不計較,甚至折節容下。後來程普被周瑜的氣度所折服,逢人便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雖然赤壁之戰的謀略階段並不見程普參與的記載,但戰役爆發後,作為戰將的程普表現是優秀的,史載其“破曹操於烏林”,老將軍沙場再立軍功。
赤壁之戰的最後階段,程普又跟隨周瑜攻打南郡,雙方相持近一年,終於成功驅逐曹仁,程普也因功拜為裨將軍,領江夏太守。
周瑜病逝後,接任其南部太守之職的也是程普。之後這位老將軍幾乎就不見於記載了,就連其卒年至今仍存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