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春秋實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祖先從黃帝開始,就能製造麻、絲黃帝的妃子嫘祖帶領大家養蠶抽絲織綿,在古代中國的絲綢是獨一無二的。

    絲綢之路是我們聯絡西亞及歐洲國家的紐帶與橋樑。

    阿拉伯人把中國古代的發明傳入西亞和歐洲國家,也給中國帶來了阿拉伯天文學,醫學以及伊斯蘭教。

    他們成了在不同文明之間的媒介,促進了中西方各方面的迅速發展。

    古印度發明的0一9的計數方法被阿拉伯人帶到了中國,在數學方面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對其進行改造,從0一9可以組成任何數字使用非常方便快捷。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類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西方交往的過程中最著名的文化使者有唐朝的玄,前往西方國家把佛教帶到中國,成了中國第一大教。

    在元朝時期著名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元朝對外必較開放,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各方面快速發展,到了明朝更有鄭和三下西洋之壯舉。

    由於這些名人和世界各族人民的努力,促進了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密切了彼此之間的聯絡和友誼。促進了世界貿易的更加迅速發展。事實證明只有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才能某求更高層次的發展。

  • 2 # 啊斌哥影視

    一、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1、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多媒體投影圖片《14世紀前後歐亞主要商路》。提問:連線歐亞的商路主要有幾條?透過這些商路,東西方各國有哪些物產和文化的交流?和中國往來最多的是什麼人?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什麼?

    2、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與傳播引導學生思考

    如果沒有阿拉伯數字,你會用什麼方法表示1-10這十個數字?阿拉伯數字是由什麼人發明創造的?為什麼稱之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的發明有何作用?阿拉伯人注意把學習和創新結合起來,他們不僅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注意吸收別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的阿拉伯文化。我們來看阿拉伯世界精神領袖穆罕默德的一句話。投影顯示: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引導學生閱讀,瞭解他們在數學醫學方面的成就

    過渡:在東西方文化的傳播中,阿拉伯人起了一個溝通和紐帶的作用,但是西方人也有直接來到東方,來了解東方的文明與神秘,其中著名的有馬可·波羅。

    二、元朝宮廷中的義大利人

    1、馬可·波羅來中國的原因教師引導

    馬可·波羅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並在中國生活了17年,是什麼吸引他來的呢?教師總結:元朝國力強盛,便利的交通,開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嚮往者。投影顯示:《馬可·波羅人物圖片》及《馬可·波羅一行離開威尼斯》教師指導學生看教材中有關馬可·波羅來中國的過程及在中國生活工作的經歷。提問:馬可·波羅一行來中國曆經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你有何感想?

    2、《馬可·波羅行紀.》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1971年義大利駐聯合國代表芬奇在歡迎中國參加馬可·波羅東遊700週年紀念活動代表團時說,它(指《馬可·波羅行紀》)“向世界展現了迷人的中國文明”討論:《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響?討論: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交往有哪些重要的歷史意義呢?

    你打算怎樣做一個國際交流的使者,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瞭解世界?

    本課小結:悠悠駝鈴,漫漫古道,曾經往來過多少的使者,他們帶著夢想,帶著希望,為東西方的交流架起座座友誼的橋樑,阿拉伯人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阿拉伯數字、阿拉伯天文學一一傳入中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了17年,他的《馬可·波羅行紀》為新航路的開闢奏響了前音。

  • 3 # 0悟空有空0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北韓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阿倍仲麻呂。公元716年,開元四年,阿倍仲麻呂作為留學生來到大唐的。來到大唐後,阿倍仲麻呂進入國子監學習,這是教育貴族子弟的高等學府。仲麻呂聰敏勤備,成績優異。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思鄉心切的仲麻呂被唐玄宗任命為大唐出使日本的使節,與久別重逢的故人、遣唐副使吉備真備一起回國。

    馬可·波羅,義大利威尼斯華人。

    公元1271年,剛剛滿17歲的馬可·波羅隨著父親和叔叔,從家鄉出發,經黑海、伊拉克、波斯、帕米爾高原、今日的疏附、莎車、和田、羅布泊、甘肅、寧夏,而到達內蒙古的多倫(上都),覲見忽必烈可汗。

    馬可·波羅,深的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出任元朝高官,奉旨出使各地,遊歷了大都、西安、成都、昆明、大理、濟南、揚州、杭州、福州、泉州,對所見所聞有生動記錄。例如他於13世紀末來到昔日的南宋首都杭州,不禁為之驚歎:“世界最名貴富麗之城”。劫後餘生的杭州,當時依然人口眾多,產業發達,商業繁榮。

    在中國待了21年後,馬可·波羅離開中國,從“刺桐”即泉州出發,經爪哇、蘇門答臘、印度、波斯、君士但丁,回到了故鄉。回國後,馬可·波羅寫成了暢銷於全世界的《馬可·波羅遊記》。

    湯若望,他神聖羅馬帝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公元1623年,天啟三年,湯若望以武器技術專家的名義來到北京,之後進入欽天監工作。在此期間,湯若望一方面編寫《崇禎曆書》,並傳授明朝新式火器的製造方法。湯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基督教史和中國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他以虔誠的信仰,淵博的知識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 4 # 超級科學奶爸

    原文配圖:利瑪竇時期的西方科技書籍。

    今天對於中外文化交流史稍有了解的華人,大多都知道張騫通西域、玄奘西行、鑑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知道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及其遊記讓西方人充滿對神奇東方的嚮往。但大多數華人,或許並不瞭解義大利人利瑪竇,不知道正是由於他以及一批來華傳教士的努力,使得西方世界在新航路開闢之後認識了一個文化深厚的中國,也讓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關注一個不同文化的西方,正是他們開啟了一箇中西文化在精神層面雙向交流的時代。

    1552年出生於義大利馬切拉塔的利瑪竇,攻讀過法律、哲學、神學、數學等多門學科,是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學者。他25歲時隨教團遠赴印度傳教,並於明朝萬曆11年(公元1583年)來到廣東肇慶。接下來的27年間,他輾轉中國各地,研習翻譯中國文獻典籍,傳播西方近代科技。1610年,利瑪竇病逝,葬於北京。

    今年11月18日至19日,來自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美國等10個國家及中國內地、港澳臺知名高校的120餘名學者聚集在北京行政學院,憑弔長眠於院內“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的包括湯若望、南懷仁等在內的60多位來華傳教士,參加“相遇與互鑑: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品味400多年前中西文化相遇交鋒、交匯融合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是近幾年在中國舉行的同類國際性會議中規模大、規格高、水準高的一次學術盛會。

    在中文學術範圍內,對利瑪竇的研究已有百年曆史,而對研討會主辦方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和承辦方《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編輯部來說,舉辦這次跨國界研討的初衷是在廣闊的全球化視野和世界歷史框架中,理解中國文化的內部發展與外部傳播的關係,探尋近代史上以利瑪竇為代表的一批傳教士的“文化互鑑”精神對當今中西文化交融發展的借鑑意義。與會專家指出,利瑪竇之所以能被稱為“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奠基人”,歸功於他一直秉持的“文化互鑑”精神。

    互鑑,就要適應本土文化。北京行政學院研究員高壽仙介紹,利瑪竇等傳教士最初來到中國,無疑是想向華人傳播“福音”。但那時的中國文明已高度發達,利瑪竇發現“因為華人的自豪,使他們不易接受該民族中亙古未聞的外國宗教”,在這樣的國度傳教並不容易。不同於在其他國家直接傳教的方法,他在中國採取了“文化適應”策略,在“神父”這個角色之外,還要做一個科技和文化的“傳播者”。

    利瑪竇主動順應中國文化習俗,取漢名、習漢語、行儒禮、著書立說,做一名儒士。這種做法受到當時許多本土名流的認同,使他有機會與中國知識分子一起探討中國哲學思想、傳統文化,有機會向他們介紹西方近代科技。《幾何原本》《測量法意》等重要科技著作的翻譯工作,就是在徐光啟等人的協助下完成的。

    互鑑,就要平等對話。15世紀後期,西方開始進入大航海時代,全球貿易興起。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認為,這一輪西方文化的擴張充滿腥風血雨,而到了中國則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面對經濟、文化強盛的中國,一些西方人不得不“破例”,採取平等對待、和平接觸的方式。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相互傾慕,成為那個時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徵。

    在平等對話的環境下,利瑪竇及他以後的一些來華傳教士與當時具有國際視野及先進思想的華人合作,幹了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一是“西學東漸”,傳播西方科技,將歐洲近代文明介紹給中國;二是“中學西傳”,鑽研翻譯中國典籍,將中國文化介紹給西方。僅利瑪竇翻譯的中文著作就有二十幾部,甚至連《洗冤錄》這樣的中國法醫學專業著作也被他們翻譯成了西方語言。

    或許利瑪竇自己都沒有想到,幾百年後中外人士特別是中外學界紀念他的原因,不在於他是學界公認的近代基督教會來華傳教的先驅之一,而在於他被學界視為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在於他作為科技文化“傳播者”所具有的文化互鑑精神對中西文化交流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段不同文明之間平等對話、相互學習的故事,在人類歷史上並不多見。北京市委黨校科研處處長、《北京行政學院學報》主編鄂振輝認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同時深入影響到雙方思想和文化進展,又同時具有極大當代意義的歷史僅此一段。在全球文化交融發展的新環境下,時代需要學術界為人類的發展問題給出答案、指出方向,當代的中國學者具備了前人所不具備的國際視野、交流環境等優越條件,不僅應該用新眼光、新觀點去深入研究這段歷史,而且應在更為廣闊的學術、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合作交流的大時代背景下,秉持和發揚這段歷史本身所蘊含的文化互鑑精神。這才是我們今天紀念利瑪竇的最大意義所在。

  • 5 # 因你仰望星空

    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充當使者的有阿拉伯人和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阿拉伯人保留和傳播了古希臘、羅馬文化;把中國和印度的文化傳到西方;給中國帶來西方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伊斯蘭教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居住了17年,他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和嚮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為何叫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