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徒然過客
-
2 # 白米48
柏拉圖的《理想國》和記錄孔子思想的《論語》都是以談話的形式出現的,這是巧合嗎?
我個人以謹慎的態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不是巧合,而是天意!天意即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從人類的發展史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大致在五百年就會出現一個聖人。這樣一個偉大的聖人會引導人民奔向那個理想世界。當然了,這個理想世界那麼漫長,不可以數計,就像現在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階段。我們現在所有的人都行走在這條路上。會實現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時間問題。
接下來,我們分別來看一看,這兩個聖人,他們偉大思想所涉及的內容:
柏拉圖他的《理想國》主要涉及國家尊重、獨裁統治、正義與非正義、善良、邪惡、民主、法律、宗教、道德、婦女參政、以及男女平等權等諸多問題。並且他認為,國家應該是: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應該為治理國家和捍衛國家榮譽盡心盡力。領導者,再拿錢來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同時柏拉圖還積極提倡鞏固國家治安、國防、以及教育事業。柏拉圖為此付出的艱辛是與孔聖人一樣的。
孔子在《論語》中所傳播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
孔子認為,仁義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仁”也是《論語》的核心思想。
“義”,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的精神追求遠比物質,需要有意義。他主張“憂道不憂貧”。
孔子還認為道德高尚的人要懂禮貌、要講理。禮是一個人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和內心修養,具有強制性。
關於智慧,孔子認為,一個人的智慧包括真才實學。有智慧的人像水一樣透明、自然、活潑、安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說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最高智慧。這幾句話講出了我們求學提高智慧的深刻道理。
關於信,孔子認為,人應該誠實、信守諾言、忠信篤實。
綜上所述是孔子《論語》基本思想。他是中國儒家最經典的教科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從側面反映出它的偉大。
以上為個人拙見,不當之處,多多指教。
-
3 # 原問者
柏拉圖和孔子,都是以對話錄的形式來闡述他們的思想,這並不巧合,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比如,佛陀當年在傳播他的教義時,也大都是採取對話的形式。可見,2000多年前的聖賢大都是採取這種方式。包括蘇格拉底的詰問式辯論,更是以對話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思想。
主要原因,我認為有兩個:
-
4 # 山河先生看手相
.柏拉圖在理《理想國》一直讓自己老師來辯論,自己卻隱身了,為什麼?
一是自己老師被處死,對他是有影響的,他害怕步老師的後塵,出於自我保護;
二是借他人你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
《論語》也是語錄體,既有夫子,又有弟子,還有其他人,談話多是坦誠而開放的空間。
其實讀兩者,前者中思想若貼在柏拉圖身上有點隔靴搔癢的味道,後者之於夫子,即使非他所言,我們有會產生錯覺。
-
5 # 墨潑大地
感謝題主,題主真的好用功,柏拉圖的《理想國》和記錄孔子思想的《論語》都是以談話形式呈現的,這是巧合嗎?墨潑的答案:絕對不是巧合,也不是天意。
《論語·第七章·述而篇》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意思表達了孔子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隨意創作,相信並愛好古代的事物。一方面說明了孔子謙虛的態度。
另一方面更為重要是,《論語》不是孔子親自編著的。
其實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題主的問題裡面已經說出了,《論語》是由孔子的眾多弟子根據孔子講學的過程進行書面記錄整理、整合而成,並在書中呈現出孔子的思想。
關鍵點,凡是早期的關於思想的典籍都是以講學、對話形式出現的,如西方早期哲學、如印度的佛經。
同樣,柏拉圖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由於那是沒有紙張,早期的哲人,先賢都不會親自撰書。
柏拉圖的《理想國》,本書記載蘇格拉底與友人的談話,由柏拉圖予以整理,是柏氏晚年的作品,柏拉圖的著作。也主要是呈現蘇格拉底的思想而已。
總之:孔子的3000弟子、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在他們的努力下,筆耕不輟的將老師講課的內容,以對話的形式生動的呈現出他們的思想,撰書後流傳至今,我們才有機會學習先哲們的智慧。 -
6 # 詩情法意
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
說是巧合吧,在歷史的時空中,兩人幾乎是同時代的人,做的事也有很多的相似,影響力也不分伯仲。說是必然吧,也找不出合適的理由來。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而蘇格拉底則是被譽為古希臘三聖之首,而另外兩聖則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他的學生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孔子在東方文化中,佔有無可替代的位置。而蘇格拉底在西方文化中的影響,則被譽為西方的孔子。
孔子講學,教出來很多優秀的學生;蘇格拉底到處行走傳播他的哲學思想,也帶了很多的學生。
孔子帶著眾弟子周遊列國,企圖說服各國國王接受他的思想,進行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改革;蘇格拉底則帶著一幫學生,到處尋找政治家、道德家、詩人、學者進行辯論,透過辯論來證明他的思想和學說是最正確的,最優秀的。
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沒有達到,可以說到處碰壁,最後年歲大了,不得不回到老家開班授課,專門做教育,而成了一位千古第一的大教育家;蘇格拉底到處找人辯論的結果,則是證明了他的思想和理論是戰無不勝的,被人們譽為最智慧的人。然而同時卻遭人極度,憤恨,導致被陷害,最後被判處死刑。但他的死反而成就了他除哲學家稱號之外的西方的堅持法律,遵守法律,實行法治的奠基人。
孔子還整理了《春秋》和《詩經》,卻沒有寫自己的理論的書。學生們整理出了《論語》,記錄了他的教導,他的語錄;蘇格拉底也是一直用嘴在說,表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論,也沒自己寫書,而是由他的學生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記錄了他的言行、理論和思想主張。
綜合以上種種情況,這個問題暫時來說,只能用巧合來解釋。因為說是必然的話,暫時還沒有依據。
但事實上確實幾乎同時出現了地球的東西方的兩個大聖人,做著幾乎同樣的事,卻又無法證明他們之間有任何聯絡。
-
7 # 圖林敘事
我發現現在的人都喜歡拿孔子和柏拉圖進行對比,因為他們不僅生活於同一個時代,而且它們的思想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柏拉圖所處的古希臘和孔子所處的中國是兩個獨立並存的國家,而且之間也沒有什麼交往。
但是他們的作品都是以談話形式傳記,這是一種巧合嗎?筆者認為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在他們那個時候尚未出現著書立說這一說法。
孔子和柏拉圖他們兩個都是大忙人,都忙著傳到首頁,所以也沒有過多空閒的時間去總結自己的思想,更別說去編寫一本包含自己思想的著作了。
所以你看孔子的《論語》和柏拉圖的《理想國》,這兩本書其實都是他們的弟子編撰而成的。
那時候的學生都比較好學,所以經常會拿一個書簡將自己老師所講的話記錄下來,以便反芻溫習,也正是因為這一個舉動,讓老師的思想儲存下來有了可能。
後來孔子去世了,他們的弟子為了繼續將孔子的思想傳承下去,就組織起來將孔子的思想編成一本書,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論語》。
所以說這不應該是一個巧合,而是那個時代所具有的獨特的印記,或者說是傳承思想的一種獨特的方式,所以他們的作品以對話的形式出現皆出於此。
-
8 # 笨鳥堂讀書
雅斯貝爾斯或者馬克思韋伯提出的概念,即公園前500年左右的軸心時代,文明的“發生期”,如此看,理解為巧合也行,理解為必然也錯不了。
-
9 # 毓秀手記
嘿嘿
個人認為不是巧合。
1、作者的地位相同性決定了著作的形式。
《理想國》是柏拉圖記錄其老師蘇格拉底的與其他人的談話;《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分別記錄的。
2、談話形式的記錄適合對話的內容時間及觀點。
《理想國》與《論語》都不是一時之談,其中的蘇格拉底的觀點經歷了很長時間,與很多人交談,孔子也是很長時間與教導很多學生,談話形式一點一滴的記錄,其學生客觀的整理出來,更方便後世習讀。
3、時代的文化發展。
《理想國》與《論語》算是世界上關於哲學、教育學類的圖書書籍,那個時候還沒有形成寫文章、寫論文的風潮,大多都是以語言記錄的形式來呈現地位崇高的人的一些思想、命令,在時代發展過程,不同地域、不同的人選擇相同的文化方式就像人都會選擇吃飯一樣。
回覆列表
不光是這兩部。
佛經,古蘭經以及聖經的部分章節採用的都是對話的形式。
文以載道,以言立行。
聖人自己不出書,不“立言”。
學生或信徒不能代聖人著述,唯有將當年教誨自己的“行”回憶並彙集成書,以將聖人的思想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