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諸葛侃物

    古代的說書人往往會安排一個BUG一樣的人物在話本開頭幾章,唾沫橫飛地向聽眾吹著他的各種開掛人生,來吸引聽眾。但也會及早將這一BUG給修復掉,因為BUG一直存在的話,會讓聽眾審美疲勞。這或許就是當初說講五代十國演義的說書人,選擇李存孝當這一BUG人物的原因。李存孝英雄了半生,將自己英勇事蹟定格在了36歲。最後的結局很慘,正史中記載被李克用下令車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馬分屍。演義裡結局是五牛分屍。

    正史裡李存孝自恃功高,不滿意只是得了一個邢洺節度使的封賞,因此鬱鬱不平。加上與他不和的李存信(李克用的義子之一)在李克用身邊進讒言陷害他,李克用本身還對他有猜忌心。所以李孝存心生異志,與李克用要攻打的對手趙王王鎔私下裡通好,更是與李克用的死敵朱溫結交。這惹惱了李克用,發兵攻打邢州(今為邢臺)。

    李存孝雖兵少卻極其驍勇,晉軍只能選擇掘溝塹以圍城,而晉軍所掘的溝塹卻也屢屢被李存孝所破壞。後來李存孝誤信軍校袁奉韜之言,任由晉軍深掘溝塹。可待晉軍築成深溝高壘,李存孝卻成甕中之鱉了。而後,城中糧盡,李存孝只能登城向李克用謝罪乞降,並哭述道:“兒深受大王恩典,官至將帥,如果不是進讒言的小人離間,怎麼會割捨父子之恩,轉附敵人為黨?兒雖然見識偏狹,實在是李存信構陷才到這個地步,如能活著見到大王面,說上三言兩語而死,也是甘心的。”李克用憐憫他,派劉太妃進城慰勞,太妃帶他進見李克用。斥責他說:“你寫給王鎔的信,列舉我萬條罪狀,也是李存信教的嗎?”於是把他縛著送回太原,在街市上車裂處死。香港張徹導演的《十三太保》裡,極其震撼地拍出了這個悲慘血腥的行刑場景。一代驍將,就此悽慘收場!李存孝死後,李克用有十幾天沒心思辦事,私下對各位將軍埋怨了很久。

    演義裡將李克用和李存孝的父子關係做了美化。說書人把責任都推給嫉妒李存孝的康君利、李存信,是他們讒言和詭計。他們假託李克用的意思,希望李存孝守城豎起安景思的旗號,因為十三太保當中,只有一個親兒子,餘都是義子,叫眾人都出了姓,以別骨肉親疏。又在晉王李克用面前進讒說李存孝要自立。於是李克用把李存孝押往太原,要當面問清楚。可惜李克用當晚喝醉了,吩咐明天審問。康君利、李存信就合謀,假傳父命,判其謀反,要擒出轅門,五牛分屍!

    但李存孝一生力大,五頭牛都拉不動他,反而被他拉到身邊。這個時候,說書人有個很扯的設定,那就是半空中請出了一位金甲神人,要李存孝不得掙挫,說他是奉千佛牒文,玉皇敕旨,他(李存孝)原是上界鐵石之精,降臨凡世,今日功行完滿,要請他上天歸位封官。

    於是,李存孝霸氣的說,既然是玉皇大帝叫我死而上天,他怎麼敢不答應。他把阿喀琉斯之踵(自己的命門),告訴行刑軍士,讓他們把他的手筋腳筋先挑斷。五頭牛一拉,身軀分為五塊。大概因為大家都為李存孝這樣英雄人物叫屈,接受不了他這樣的結局。所以把李存孝的死,說成是上天要收去做神仙了。

    呂布認了兩任義父,但為了自己的慾望,都將其殺害邀功。縱觀李存孝的一生,雖然不像呂布這樣反覆無常,奸險忘恩,但李存孝為了在亂世求生,也實實在在反叛了他的義父。只不過李存孝仍然保有了五代十國草根英雄人物中難見到的良知和恩義。要不以他的能力,不至於束手就擒,一心想要向義父解釋自己不孝之行。

    可惜,他的義父李克用,是個標準的五代十國亂世裡的英雄。不擇手段,不計後果,不相信任何人。他將李存孝車裂之後,留下的眼淚,相較於三國的劉備的眼淚要假得多。

  • 2 # 小院之觀

    講到李存孝,必然要提到李克用,李存孝此人,可謂成也李克用,敗也李克用。李克用是沙陀人,受封晉王,沙陀族在唐末及五代時期是非常生猛的存在,沙陀騎兵驍勇善戰,銳不可當。李克用手下部隊都穿黑衣,被稱為鴉軍,腦補一下畫面,就已經很有威懾感了。

    在黃巢軍佔領長安後,唐軍軍無鬥志,畏縮不前,無計可施,宰相王鐸想到了李克用的沙陀騎兵,急招雁門節度使李克用前來勤王。而李克用手下,養著一大票義子,都是從軍中挑選出來的勇猛之士,被稱為十三太保,十三太保裡排行最末的,就是李存孝。

    如同其他義子一樣,李存孝也是沙陀人,原名安敬思,被李克用收為義子後,賜名李存孝。在唐代,被賜名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就連李克用,也非他自己本名,也是被唐懿宗賜的名字。而十三太保裡最出名也是最勇猛的,就是李存孝了。

    李克用率沙陀軍前來與黃巢軍交戰,果然戰無不勝,很快就把黃巢趕出了長安,在這些戰鬥中,李存孝都是扮演的急先鋒的角色,民間甚至有李存孝十八騎攻取長安的說法,雖然未必可信,但也說明李存孝之勇猛。

    (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每戰無不克捷)

    在多部史書中,對李存孝的記載,也是非常勇武,注意,是正史,不是野史。他面對強敵時,往往挺槊突擊,直衝敵陣,萬人難擋。只有一個隨從牽著兩匹戰馬跟隨在他身邊,隨時準備為他換馬騎乘,活脫脫一個萬人敵。

    (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相比演義中的李元霸、裴元慶等人,李存孝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並且多部史料中均記載其勇武,說他是五代時期第一猛將,並非言過其實。那麼李存孝為何會如此強悍?這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沙陀騎兵是甲騎具裝騎兵,人馬全副武裝,李存孝手下就有五百飛虎軍,都是具裝騎兵。在古代戰爭中,騎兵對於步兵就是類似坦克一般的存在,具狀騎兵更是如同重型坦克,人馬全身防護,野戰戰場上幾乎沒有弱點。

    漢人也並非沒有過具狀騎兵,隋朝羅藝指揮的五千具狀甲騎,就是著名的重甲騎兵,沒錯,就是《說唐》中羅成的老爸,燕山羅藝,羅藝指揮的這支部隊,也就是著名的虎賁鐵騎。當時的具裝騎兵,類似於歐洲的騎士,並非以單獨的個體存在,也需要配備僕從、兵器和多匹戰馬等來提供後勤保障,所以極其耗費財力與時間才能成型。終大隋之國力,也就能打造這五千重騎的常備軍,可見其所耗之功,說它是隋朝野戰能力最強的部隊,也絲毫不算誇張。

    而羅藝反叛隋朝後,斷了朝廷的供給,這支部隊的生存竟然都成了問題,要知道羅藝可是稱雄東北,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靠幽州營州二州之賦稅,再加上羅藝不斷加稅,竟然還養不活這五千人馬,可見其耗費之恐怖。事實上,別說是在古代,就是在現代,要供養這樣一支精良的騎兵部隊,都是極大的花費,放眼當今世界,恐怕還真沒有幾個國家能長期供養得起。

    說遠了,再講李存孝。李存孝自然不是傻瓜,不可能真正單人獨騎直衝萬人陣,就算敵軍站著不動讓他砍,他也得累死。他的戰法,是自己親率少數精兵衝鋒在前,五百飛虎軍,也就是重甲騎兵緊隨其後,如黑旋風一般席捲戰場。

    當時的弓弩並不算太強,和以後宋朝的神器神臂弓還有很大差距,加上重甲騎兵防護精良,武裝到牙齒,一般弓弩很難對其造成太大傷害。

    李存孝及其飛虎軍其實並不需要對敵軍造成太大殺傷,只需要在陣中來回穿插,分割敵人陣型,幾個來回下來,敵軍陣型就四分五裂,軍心動搖,再砍掉幾個將領,砍倒幾面大旗,敵人基本上已經在潰散的邊緣了。

    這時候大部隊再一衝,倒退的敵軍會像潮水一般,把自己人都給拍死在沙灘上。李存孝就可以在後面如同趕鴨子一般大肆追殺,贏得一場場勝利。

    而且,在唐末遍地烽火,軍閥割據的大環境下,大多數軍隊很難說有多強的戰鬥力,黃巢軍當然也在其中,而沙陀軍團團結在其民族的旗幟下,比其他多數軍隊更為團結戰鬥力也更強。加上李存孝每每帶頭衝鋒,沙陀軍士氣更為高漲,如同黑色死神一般捲過戰場,簡直就是令人難以直視的屠殺,怕死的碰上不要命的,結局當然是一邊倒了。

    但是太有才幹的人,往往容易遭人妒忌,搞不好同事關係,李存孝就是如此。屢立戰功後,卻因為封賞不均,對李克用心有不滿,加上同為十三太保的李存信在李克用那裡大進讒言,說李存孝心懷二心。為了自保,李存孝幹下了傻事,獻上了三州之地歸附朝廷。

    李克用暴怒,親率大軍討伐,李存孝雖勇,智謀卻不高,被晉軍挖溝圍城,無法突圍,只好出城投降。對於這個義子,李克用是既恨且憐,下令將他押回太原,以車裂之刑處死,也就是五馬分屍。其實李克用原本是希望眾多手下能有人出面為李存孝求情,自己也好做個順水人情,赦免了李存孝。誰知可能是李存孝平日為人太過耿直,得罪了不少兄弟,竟無一人為他求情。李存孝死後,李克用也是又傷心又惋惜,甚至為此十多天不肯理事。

    (縛載後車,至太原,車裂之以徇。然太祖惜其材,悵然恨諸將之不能容也,為之不視事者十餘日。)

    很久以後,李克用還是不能忘記李存孝之死,每次跟人談論起李存孝時,都會流淚,而他手下另一義而他手下另一義子康君立,卻總是擺出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終於惹怒了李克用,派人將其毒死,李克用對李存孝的感情可見一斑。

    (存孝已死,太祖與諸將博,語及存孝,流涕不已,君立以為不然,太祖怒,鴆殺君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了茶會不會興奮的睡不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