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楊分享身邊事
-
2 # 開門說事
中國最早的對聯來自五代後蜀的蜀主孟昶。
孟昶寫的: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是中國第一幅對聯。
-
3 # 陽光清新人生
對聯,是中國一種獨有的文學藝術形式。對聯歷史悠久,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筆寶貴財富。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於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中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
4 # 使用者郭勝林
對聯,俗稱對子,通常是懸掛或貼上在壁間柱上的一組對偶語句,是漢語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它不僅是中國文學百花園的一叢香花,而且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箱奇珍。
中國的漢字,與許多國家橫行的拼音文字大不相同,它形、意、義上的特點,天然具有易於工整對偶的優勢。很早以來就不斷出現對偶句。如:《彈歌》中的,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老子》的致虛極,安靜篤等,都具有對偶的特徵。
中國最早出現的宅室聯,是東漢末年,孔融將其詩中一聯單獨寫出,懸掛於客室:座上常滿客;杯中酒不空。門聯是南朝梁劉綽罷官後自題其門的:閉門罷慶弔;高臥謝公卿。最早的春聯是唐代劉丘子寫得十餘幅。五代時期春聯的質量已高,是後蜀主孟昶的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宋、元兩代,是對聯的發展期,明、清兩代是對聯的繁盛期,民國削弱。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文化事業的進步,對聯進入了振興時期。
-
5 # 超凡博弈
“對地對天,天地有情皆可對;聯今聯古,古今無事不成聯。”
對聯,又稱楹聯、對子,是可書寫或者鐫刻在紙、石頭、柱子等上,並懸掛於門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一種中國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等。
對聯的開創據說源自五代時期後蜀皇帝孟昶。公元964年的除夕之日,他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板”上題詞,因嫌他寫得不工穩,便自己動手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句。這是中國最早的對聯。
此後,對聯的發展經過幾個階段,才得以盛行。其中唐朝律詩就是一個重要階段。隨著文學形式由排偶、駢偶發展至律偶,對聯已經在文士詩詞和交流之間偶有出現,如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蘇軾的“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
對聯得到廣泛發展和普及,始於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相傳在他登基後的第一個春節,曾要求全國上下都貼對聯以示喜慶。
大年初一微服私訪時,“以為笑樂”。而且,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賜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在此之後,對聯在全國範圍開花結果,併成了國學文化瑰寶!
最早的對聯猜想據新考證稱,中國對聯第一人並不是孟昶,而是比他早四百多年的南朝梁代劉孝綽。劉孝綽在建康做過官,很有才並且喜歡幫助別人,不過幫助別人後又常常不待見、戲弄別人,所以雖然做了許多好事,但也不被別人稱好。後來辭官不做,為防別人打擾,就寫了一副“閉門罷慶弔,高臥謝公卿”的對子貼在門上,拒絕別人上門訪問。這或許是中國第一副對聯。
-
6 # 百味寫春秋
對聯,又名楹聯、楹貼,俗稱對子。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述物抒情的藝術形式,是中國詩詞的衍生物,亦可視為中國詩詞的一個門類。
“聯語的對偶句”式,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易經》、《詩經》和《老子》。
例如,《周易》中的: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詩經》中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老子》中的: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但是,這些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對聯,這只是它的起源。
據載,中國最早的對聯是五代時期後,蜀國君孟昶所撰的: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詩詞學術界的共識。
對聯的流行,始於宋,盛於明。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崇,使對聯這一特殊的文學樣式在中國廣為流傳,大放異彩,幾乎家家門口有“聯”,齋齋堂上有“對”,其譜及程度超過詩詞等文學體裁。
隨之又衍生出種類繁多的如:
春聯、賀聯、輓聯、贈答聯、勵志聯、婚慶聯、名勝聯、宅第聯、中堂聯、店鋪聯,等等類別的對聯。
解答至此。
回覆列表
百度百科上顯示是起源於秦朝。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工整,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基督徒有關聯。春節時掛的對聯叫,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中的對偶句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