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加方糖的茶
-
2 # 曉燕話營養和曉燕的詩
為什麼結婚後怕過年,是生活壓力大還是缺錢?
說白了,還是錢的事,缺錢才是最最重要的怕過年的原因,若是手頭錢足夠的話,就不會因為買不到回家的票而頭痛,完全可以租個計程車呀;若是手頭錢足夠多的話,回家的時候就不會怕見親戚了,因為過年回家的拜年,其實就是聲聲的紅包呀,看到年長的親戚,要給老人紅包,這既是親情的體現,也是你有出息、懂禮節的好口碑的源泉,長輩誇你,其實是衝著你給的紅包誇的,不給紅包你試試,七大姑八大姨就會跟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說你不懂事,應該去看看哪個哪個長輩了,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去看看才是應該的,能白看呀,看的時候,手上不光要拎著禮品,臨走時還得塞上紅包的,過年麼,更是講究禮節的時候!
遇到同輩的姐姐或哥哥家的孩子,喊你聲舅舅或小姨,那紅包就得到位,否則,很讓全家人掃興的!若是口袋裡錢不夠的,你都不好意思回家過年,家裡也不會催你回家過年,過年回家,就得衣綿還鄉,就得紅包發到手累!否則,就不叫過年了,長大後的年、成年後的年,真的是越來越不好過了!
越來越多的時候,體會到,回家不起,不願回家過年,可是父母會說,我們老了,看一眼少一眼了,盼著你回家過年!回家一次,後悔一次,因為帶回家的錢總是不夠用!
在外辛苦一年,在外舍不得吃、住的那樣簡易,拚命地打工,掙的錢,回家幾天就花光了!過年的代價越來越大呀!
生活壓力大,其實還是與錢有關,若是錢多了,壓力會小點的,手頭有點錢,生活壓力也會小的,至少不在乎這個月工作丟了,找不到工作,還有吃的,不至於急急地到處找工作,可以休息兩天再找工作!
若是手頭錢多,完全可以請幾天假,在家裡多玩幾天,再回去工作的,可是不工作就會收入減少,一想到收入減少,工作的心馬上就糾結了起來,因此,過年的放鬆心情又緊張了起來,其實,真的就是錢的事,手頭沒有錢,是不行的,生活裡錢不是了最重要的,卻是最最離不開的,沒有錢,水電費也交不上,鍋也就揭不開了,更不用其它的開支了,病更是生不起的……
不過結婚後怕過年,說明你真的長大了,這是一種成長的痛吧,為了減輕這種痛,你會更加自尊和自愛的,你會努力工作和沒機會學壞的!
-
3 # 你的地盤你說了算
不是說的醜,我從現在開始就恐年,怕過年,到過年就得一愁。
主要就是缺錢,過日子倒也沒什麼,有錢沒錢,日子照樣過,並不因為經濟緊張,就放下日子不過,日子依然在不緊不慢中流逝。
作為普通老百姓,有錢時,也不會出去胡吃海喝,過日子講究的是細水長流,有餘錢會攢起來,以防不時之需。
至於過年,該用的要用,該花的要花,靠節約也富不了的。
過年,就是一家老小團團圓圓,圍在火邊吃香喝辣的,熱鬧喜慶有盼頭,盼一年勝似一年,來年更比今年強。
大多數人對於過年生活的開支,不會去太多的計較,再苦再窮,過年錢會留起來,要保證一家人吃好喝好有新衣服穿,來了客人,有好酒好菜,不會太寒酸。
真正讓己婚人士害怕過年的是一些亂七八糟的開支和應酬。
我們這裡興送年節,男主除了給雙方父母送年節外,還要送外婆家舅伯,舅舅家的年節,每家至少200到300塊錢的節禮錢。算下來上千塊錢的花銷。
年30得給老人孩子封紅包,又是幾千塊錢的事。等到初一拜年,見親戚朋友家有小孩的,都得給壓歲錢,最少每個小孩100塊錢的紅包,遇到老人,小孩多的,總共得封個3000塊錢左右的紅包。
實際上,過年用於吃吃喝喝的錢還少於應酬和節禮錢,這個花銷讓結婚人士無奈和頭疼,很多花出去的錢,就是打水漂,有去無回。
也不是說人小氣,就是覺得有些錢用的不當然,撒習慣出去的錢,別人也得習慣了,說斷了撒出去的紅包,便傷了和氣,親戚朋友便走斷了線,變成路人。
傷心害怕的壓歲錢啊,讓人頭疼。假如今年過年大家又封在家裡,不準外出拜年,那該多好!
-
4 # 夜深我知道
兩者皆有吧!其實,就我個人而言,害怕過年,其實是討厭本來該放假休息的時間,又要開始對親朋好友的“應酬”,錢花出去了,時間消耗了,身心卻有點疲憊,討厭這種感覺,還不如平常的小長假過得愜意。
過年,是過節的同時,也是在過劫。每次勸自己要看開點,不要跟別人攀比,只要自己過得開心就好。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時候,不是說自己看開就好。過年的時候,總會有各種扎心的“拷問”:工資怎麼樣?啥時候結婚?已經結婚的話,就問啥時候生孩子?有孩子就問啥時候再生一個?諸如此類的問題避無可避,說是關心,其實更像是在傷口撒鹽,在催促著自己按照他們所期望的方向走下去。甚至有時候,過完年,自己會莫名地鬆一口氣,不是感嘆時間過得太快,而是慶幸自己劫後餘生,又度過一劫了。
結婚後怕過年,其實是怕被像扯線木偶一樣扯來扯去,失去了掌控假日的自由。過年的假期,有十來天,看上去挺長的。其實,一切早已有“安排”。除了過年搞衛生,必要的親戚走訪,早已有“規定”,例如初二開年,吃完飯要去老丈人家,初四老表家,初五搞衛生,初六去三姑或者六婆家。以前是不想去,結婚後,親戚更加多了,不去又會被別人說閒話,說年輕人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得“規矩”。或許,有人會像我一樣,喜歡2020年的春節安排,在家“禁足”,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過年,每一次親戚間的聚會,更像是另類的尬聊。為啥?小時候,小夥伴都有共同的活動,那就是愉快地玩耍。長大後,隨著工作的圈子不一樣,生活的方式不同,收入也有差距,坐下來大半天,很多時候都找不到共同的話題。與其勉強地坐在一起交談,還不如早點散場,各回各家,各自怎麼快樂怎麼過。難道不是麼?沒共同的話題,你聊得走心,他陪得鬱悶,一場聚會,彼此心累,真的沒必要。
最後,結婚後的過年,挺耗假期,挺費心神以外,還挺浪費錢的。過年,除了物價的上漲以外,小孩的紅包、老人的“過年錢”、大吃大喝的生活支出,樣樣都需要錢。以前,是隻管吃喝拉撒,愉快玩耍就好;結婚後,才知道原來樣樣都需要花錢,這錢還必須得花,想想都是累。小時候希望早早長大,可以擁有“自由”,殊不知,成年結婚後的自由,更多的是身不由己,看似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其中的心酸只有經歷過才知道。
不過,無論怎樣,難得的過年假期,沒特殊情況,還是回家過年。畢竟,逃避不是問題,既然無法逃避,就好好享受。
-
5 # 生態老兒
結婚後怕過年,主要是缺錢。
生活壓力大的根本原因就是缺錢。
在中國特別是農村有一個習慣,無論男女,結婚是個標誌。
未婚的年輕人,一方面,本身還沒有什麼事情欠別人的情債,另一方面,在人們的眼裡還不算一個真正的成年人。
所以,在家不當家,在外不擔責。特別是對外的事情,都可以與父母捆綁在一起,由父母所代替。比如,農村的人情世故,父母送了禮,就代表了他;年終了,家中平時與人來往的債務等,只要不是他本人自己所欠的債,都是找債主,這個債主就是父母,他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
結婚以後就不一樣了,因為結婚,肯定欠了別人的很多人情債,這個債他也不好意思再讓父母來償還;他在別人眼裡的身份也變了,無論他與父母分家與否,他已經是一個戶主,好多事父母的行為不再代表他。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禮尚往來,父母送的不再代表他,他若覺得有必要,就要自己另外送。
春節是華人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漢族人最重視的一個大節,各地習慣雖有差異,但大同小異,差別不大。一言以蔽之,各方面的風俗習慣要多複雜有多複雜。
一對剛結婚的年輕人,遇上了過年,自己就要獨立應對各方面的事情,就拿春節的“禮”來說,雙方的父母,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輕飄飄地忽略不管。一年了,要有所表示;晚輩們的壓歲錢不能少;七大姑八大姨等親戚要互動,動就要錢;過年是結婚嫁女的旺季,親朋好友的禮他得還,等等。
剛結婚的新人,此時只有出錢的份,沒有進錢的理。僅應付這一項,就夠小兩口喝一壺。
至於其它各種面子上的攀比開支等就不說了。
現實是,家庭條件一般的年輕人,結婚後的頭幾年,經濟上還沒有緩過勁來,房貸、車貸、孩子......經濟上正處在爬坡的關鍵期。
平時可以埋頭工作掙錢,逢上過年,就是出錢的時候。
如果掙錢的數量抵不住過年開支的數量,生活壓力就不請自來,想躲也躲不開,想硬又硬不起來。
這一切,如果有錢,都能解決。
一孔之見。
回覆列表
我就不喜歡過年,有兩個原因,第一不喜歡熱鬧,不喜歡拜年,給叔姑姨舅的打電話,感覺沒事光說過年好過年好走個過場很尷尬,尤其是去外地婆婆家過年,初一給爸媽打電話,有點張不開嘴,感覺太假了
第二就是花錢多,每年回婆婆家,老公是家裡最小的結婚又晚,他有侄子外甥四個,每個都有兩個孩子,我們每年給壓歲錢就是不小的支出,一對八呀,以前不光給壓歲錢還給買衣服,批發一樣,這幾年不買了,還有來回開車費用,一千多里地呢,走親戚買年貨禮品等,真是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