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笑段子
-
2 # 犀咯咯咯咯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是因為人的情緒比較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感染!
當你和好朋友一起的時候聊天一起玩耍的時候你們的情緒就特別容易相互的傳遞,一起分享快樂有趣的事情的時候都會一起笑的,而當你們之中某人個人傷心感到悲傷的時候,另一個人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笑聲是有感染力的,當你所處的環境氛圍是輕鬆愉快的時候,一聲笑就可以輕鬆的引導到旁邊的人不自覺的笑起來,哪怕他不懂發生了什麼事。像幾個好朋友聚會聊天啊,當你們環境氣氛是輕鬆愉快的時候,你們所分享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愉快的事情,腦子裡想的也是愉快的事情居多,以往印象模糊的趣事也會隨之浮現出來!
-
3 # 五峰果農1
這也是環境影響,看到別人哭,自己傷心,看到別人笑,自己也會跟著笑,好的心情,會讓自己心情舒暢,也會讓別人開心,所以,一定要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面對生活。
分享一下自己看法
笑似乎是一種可以傳遞的東西,哪怕你根本沒有get到笑點,身邊有人開懷大笑,你就會跟著嘴角上揚,甚至跟著笑出聲來。而且,越是面對親近的人,越是放鬆的狀態,這種情形就越是明顯。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笑是社交
在網上看到一個精心鋪梗的笑話,你可能只是微微笑一下,而和身邊好朋友一段有趣的對話卻能讓你笑出豬叫。
能否令人發笑,可不僅僅取決於笑話的幽默程度。
神經學家Sophie Scott提出,大多數笑聲是社交環境的產物,她認為我們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笑話本身,而是為了表達理解,贊同,也喜歡講笑話的人而發出笑聲。所以比起陌生人,朋友們更容易戳到我們笑點。
研究顯示,越年輕的群體越容易傳染笑聲,等你年紀增長,就不怎麼會跟著一起笑了。
這是由於年長的人更能夠憑經驗分辨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和“發自內心的開懷”。同時,他們很少會期待自己更加合群,在理解和認同他人方面也更為內斂,因此更傾向於“默默看著你們傻笑”。
大腦讓我們笑
再看一下對大腦進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fMRI)的結果。
2007年內,研究者觀察了不同聲音刺激之下人腦是如何做出反應的。這些聲音有積極的,比如笑聲,也有令人不適的,比如尖叫。它們都促使人類大腦中的前運動皮層啟用,這個區域能引起臉部肌肉的運動。其中,積極的聲音引發的反應最為強烈,因而聽到笑聲,我們面部肌肉也會跟著展露出笑容。
笑的傳染性
對我們有什麼用?
笑是我們祖先的一種原始的語言形式,它表達友好而非敵意。與其說笑是為了取悅自己,更不如說它是用來消除潛在的麻煩。就像在迴應說:“嘿老鐵,我是自己人!”
這種語言現在我們還在使用,並且發展出更多的含義:向他人示好,表示禮貌,宣誓地位或者掩飾內心的脆弱。
嬰兒都是先學會笑才學會說話的,父母對著嬰兒笑他們也會跟著迴應。這也證明了笑的感染性是我們生存下來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