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瑜伽寶典

    很多學員在瑜伽冥想時,常常會出現這些現象:

    睡眠胡思亂想坐臥不寧

    其實透過這些年的觀察,很多學員對瑜伽冥想和放鬆的理解就是:睡覺休息。

    造成這樣錯誤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對瑜伽練習的理解停留在很表面、身體上的層面,這些現象多出現在初學者人群。

    是我們對自己的練習缺乏深入的瞭解與耐心。

    我們常常會對自己不瞭解的東西和事物做出自以為是的結論,甚至是持反對和批評的態度,這樣有時很很難深入地去感受自己正在進行的練習,無形中給自己設定了很多的障礙!

    因此,我也常常會提醒學員:

    我們練習瑜伽,不僅僅是課堂這幾十分鐘我們有時也要投入一些時間閱讀相關的文獻、書籍資料至少對自己練習的每一個姿勢、呼吸等等做些深度的瞭解給自己建立起相關的瑜伽思維當我們瞭解瑜伽背後的意涵,我們的練習就會豐富、立體很多練習的障礙和自我設立的“自以為是”的屏障也會少很多。思維和意念的障礙清除,我們的練習其實進步更快。冥想能夠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提升人際關係,增強處事技巧,相對於其他修身養性的方法,它自有其獨特之處:我們可以透過冥想進行全方位的自我認知,並最終引領自己到達內在意識的核心。這個核心或更高的自我叫作阿特曼(Atman),意識正是從這裡流向生命的各個分支。

    瑜伽冥想是由方法的,我們在練習它是,就要建立好心態、認真按照這些方法來引導自己。

    首先,正確地理解冥想時非常重要的!

    每個人都同時屬於兩個世界——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想要成就卓越的人生,我們需要懂得如何在兩個世界間搭建橋樑。在這個世界上,極端的觀點毫無益處,對生活也沒有幫助。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控制自己的想法、感覺、情緒和衝動。

    “控制並不意味著扼殺一切,但也不是過度放縱。這是一種平衡,要達到它就需要讓大腦中飛速運轉的部分慢下來。我們要學習新的方法認識自己,讓意念得到整體的休息。這種瞭解內在世界的方法就叫作冥想。”——斯瓦米·拉瑪大師的書《冥想》——一本讓人清晰易懂的關於冥想的書籍

    “外在瑜伽是瑜伽練習者可以練習的部分;而內在瑜伽,則是學習者練習瑜伽後產生的結果。你無法做出內在瑜伽,它是自然地發生,不是人為形成。

    一般來說,我們生活在外部世界,藉助感官來探知一切。

    但我們不知道如何進入內在的世界。

    當我們用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和聽覺感知事物的時候,這五個感官使你忙碌於外部的世界。我們的認知以及被認知的事物促使我們不斷地進行思考。

    然而,真正的冥想是沒有思維、無念的狀態。

    事實上,在冥想當中,你不需要阻止自己的思維,它會自發地停止。

    這種冥想的內在狀態會使你發生意義深遠的轉化。

    其次,要按照正確的方法來練習

    在初始階段,冥想具有理療作用。

    它能夠放鬆緊張的肌肉與自主神經系統,將我們從精神壓力中解放出來。

    冥想使人獲得安寧的情緒,降低我們對壓力的應激反應,增強免疫力。

    即使你只是練習幾天,只要全身心投入,也能起到控制食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憤怒的作用。

    冥想還能減少你對睡眠的需求,使身心更具活力。

    練習前,為自己的這次練習選擇一個明確的意圖與目標。

    我們每次練習瑜伽可以給自己定立一些小小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針對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或是需要獲得的一些改善,這樣練習起來會清晰很多。

    仰臥,雙臂放在體側。閉上眼睛,做幾次深呼吸。

    步驟是這樣:首先關注身體,然後關注呼吸和覺知,最後集中在意念上。

    練習冥想不要企圖省略其中任何一步,不要跳著做!

    按部就班地按照計劃練習就會水到渠成。

    如果你的方法正確,冥想肯定會讓你獲益匪淺。”

  • 2 # 纖韻瑜伽xianyun

    靜坐就是以坐姿入靜,瑜伽行者應選擇既舒適又挺直的特別姿勢。選擇瑜伽靜坐體位法中的完美坐姿、舒適坐姿和萬字坐姿靜坐較為合適。對於專修者適用完美坐式。蓮花坐姿是一種很好的坐姿,也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鎖印法,能量的傳導易受干擾。

    靜坐必須心靈集中,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心靈集中過程:其一是從心中排除一切感官的慾望,亦即是完全置心靈於一切事物之外;另一種則是將心靈從各方面收攝回來,然後集中在單一的一點上。前一種方法有更好的活動過程,但較難做到;後一種方法即繫心於一緣,容易與目標認同,較易做到,適合於初學者。經常採用的一些方法,是將心靈集中在一些偶像和上師身上,以導向入靜。

    各種形形色色的特質、特性、習氣和慾望佔據了我們的心靈,如果我們能從心中把它們排除,使心靈不受念頭和慾望的束縛,心靈融入喜悅裡,我們就能享受很大的平和。靜坐就是要排除心中一切紛雜的念頭,使心靈成為我們內在充滿喜悅的圓明自性的一面鏡子。

    心靈有雙重的特質:它既可以借感官之力與外在世界起作用,也可以找回貯藏在無意識心靈中的印象;若繫心於一緣,則心靈就不會受到向外傾向的干擾也不會受貯藏在無意識部分的印象的干擾。所以,把感覺自動地收攝回來,是瑜伽修士的初步功夫。

    吠(dai)陀靜坐法認為,唵是使心靈向內在集中,心繫一緣的最精細和最好的聲音。所以,連續不斷地默誦唵,以唵協助靜坐與冪想,心靈就獲得巨大的集中的能力。唵還能使心靈的各種功能協調一致。

    如果在靜坐中看到各種現象或是產生各種預感(就算是真的),就會造成心靈散亂,這些都是靜坐的障礙,都必須完全加以捨棄。

    瑜伽靜坐可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艱難的階段。所有的心智活動都直接指向心靈中最原始的那一層次。靜坐者面對內在和外在的困難。內在的困難是未經控制的思想像正在賓士的Mustang,好不容易駕馭住了,但一轉眼又掙脫了;外在的困難是受到親友們可能的反對和議論。這些內在的心智混亂和外在的壓力,從一開始就考驗著修持者的耐心和決心。

    第二階段: 的開始。所有的心智活動都指向心靈中較高的層次,此時困難較少,而且有時候會很愉快,在某種程度上,思想仍像未經訓練的Mustang一樣,但在大部分時候心智被駕馭(yu)住了。在這段時間內,靜坐者會享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精神上極端愉快及幸福的感覺,外在的壓力也減少了。

    第三階段: 靈及靈性潛力發展的時期,此時心智潛能指向心靈中更高的層次,靜坐者可以控制其心神及一些感覺,這種控制給他一些心靈或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是向前邁進一步的象徵。但同時這也是很危險的階段,靜坐者可能會沉湎(mian)於這一新的心靈力量,企圖濫用這心靈力量,有些人可能濫用神通或特異功能,而使修持遭遇停頓或失敗。

    第四階段: 後一個階段。靜坐者的所有心智都指向心靈的最高、最純、最微妙的一層,達到內心中最深的至上意識。在這一階段中,靜坐者瞭解他真的自己,而且使他自己個人的心靈與無限的幸福的海洋結合在一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到底有沒有史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