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973275454

    小說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已。事實上能成為大人物的沒幾個不具備寬廣的胸襟的。周瑜的好友是魯肅,魯肅仗義疏財,散千金,眉頭都不鄒一下,有這樣的朋友,本身怎麼也不會是狹隘的人。赤壁時,黃蓋,程普等一幫老臣本來不服周瑜,認為他年輕,最後也折服在他的風度下。程普甚至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了陳年的美酒一樣。東吳官途基本被顧陸朱張這樣的門閥佔據,連龐統都混不開,周瑜死後,龐統被魯肅推薦去劉備處,這說明東吳門閥沒有容才之量,而周瑜能用龐統,龐統也願意做他的幕僚,充分說明了他個人魅力和才學,以及寬廣的胸襟。從龐統先從周瑜,後效力劉備來看,周瑜起碼是劉備一個級別的。

  • 2 # 漢堡驛站

    想知道歷史要去看《三國志》,而《三國演義》只是小說!!!

    歷史上大都督周瑜不但有才,長得帥,而且精通音律,怎麼說也該是男神級別的人吧。而且無論是從家境出身還是身處要位來說,又怎麼可能如此心胸狹隘之人呢?!

    歷史記錄是36歲病逝,也算得上英年早逝了吧。而且人家是病死的,不是被氣死的!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但就這兩句詩來說,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該是何等的氣魄,所以又怎麼公瑾又怎麼會是如此心胸狹隘之人呢!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今合肥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3 # 發現歷史

    他真的氣量不小。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翻開歷史典籍,就會發現,歷史上的周瑜那是一個年輕有為 、英姿颯爽 、風流倜儻 、文武全才 、忠貞不二的英雄才俊形象。那麼為什麼會變得那麼心胸狹窄了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其中的緣由。

    我們先說歷史上的周瑜吧。我們看史籍和時人是怎麼說他的。有三件事可以看出周瑜的心胸。1.“是時 ,權位為將軍 ,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 ,便執臣節”初始之時,周瑜那是一方領袖,淮泗集團首領,而孫堅集團尚在創業階段,可以兩人地位相當,孫堅討伐董卓,把一家老小移居到舒城,在周瑜家裡。周瑜不因自己家中,在大家族而怠慢,相反,與策是要好的朋友,孫策與周瑜一般大 ,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讀書寫字 ,共 同探討天下大勢,關係十分親密。而對孫權也是敬之,以臣禮相待。大家看是不是有容人之量呢?

    2.與蔣幹之交。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故事叫蔣幹盜書。根據《江表傳》記載:“初,曹公聞瑜年少有美才,謂可遊說動也 ,乃密下揚州 ,遣九江蔣幹往見瑜。”曹丞相愛才,想讓其歸附,於是讓蔣幹,也就是周瑜的同學前去遊說,怎麼樣呢?結果,當然沒有成功。因謂幹日 :“丈夫處世 ,遇知己之主 ,外託君臣之義 ,內結骨肉之恩 ,言行計從 ,禍福共之,假使蘇 、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 ,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幹但笑,終無所言。幹還,稱瑜雅量高致。中州之士,亦以此多之。透過蔣幹給周瑜什麼評價呢?雅量高致!這個詞什麼意思呢?形容人雅正不俗氣度寬宏。

    3.處理與老將程普的關係。程普是東吳大業屢建戰功的老將 ,資深年長,那時候人們都尊稱其“程公”。據《江表傳》載 ,周瑜和程普之問不太和睦,主要是程普覺得自己年長但地位卻 比周瑜低下 ,心裡很不服氣 ,便自恃年長資深 ,多次凌辱周瑜 ,但是周瑜卻從不跟他計較 ,“折節容下 ,終不與校 ”。最終程普被周瑜所感動 ,敬重並佩服周瑜 ,說到“與周公瑾交 ,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我們是不是看出周瑜性格開朗 、“折節容人”、“器量廣大”的人格魅力了呢。

    4.薦賢用能 ,極力推薦魯肅。我們還是看史書吧。《三國志》這樣記述 :“周瑜病困,上疏曰: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 ,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 ,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可以看出周瑜是伯樂,識才愛才薦才,這怎麼叫心胸狹窄呢?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周瑜心胸並不窄。那到了《三國演義》裡又成了什麼樣呢?我大家就都知道了,剛出場時還不錯,可是後來越來越不怎麼樣了,以致於有了諸葛亮三氣周瑜,最後周瑜吐血而死,才有他那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很明顯,這不是歷史,這是虛構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把這些不好的名聲給安在周瑜頭上呢?

    一開始人家可不是這樣名聲不好呀。首先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周瑜是一個“有價值”的形象。年輕有為、寬宏大度、才智過人、家庭美滿,為孫吳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也對三足鼎立之形勢的最終確立起到關鍵作用。一直到宋代,周瑜形象卻很少出現貶損的姿 態,大都是 讚美 、歌頌和為之傾倒 、追捧。如李白的赤壁歌送別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這首詩裡就突出了周瑜的功勞。蘇軾的“大江 東 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再現 了周瑜 的颯爽英 姿 、豪 邁 奮 發 、悠然若定地指揮 赤壁大 戰總指揮的統帥風度。但是從唐杜牧那裡就開始出現了偏差,他以自己的思想構造歷史, 看《赤 壁 》絕 句 :

    “折戟沉沙鐵未銷 ,

    自將磨洗認前朝 。

    東風不與周郎便 ,

    銅雀春深鎖二喬 。”

    應該說,周瑜形象的演 變發 展 ,離 不 開民間戲 劇 、平話 和 明 清演義小說的 催 化。宋元時 期 ,戲 文 主要 描繪 周 瑜 與 小 喬 的傳 奇婚 戀 ,或 與 魯 肅 、劉 備等 關 系 ,或 赤 壁 之 戰同諸葛 亮鬥 智 的 虛 構 閒 扯。有很多的元雜劇,就寫這方面的內容。施惠 的 《周小郎 夜戲小喬 》 (已佚 ),佚名作者 的 《兩 軍 師 隔 江 鬥 智》等。而到了明清時期,這種虛構就更嚴重了,如明代傳奇 《草廬記》 《錦囊記 》 《赤壁記 》。在這些文學創作裡,充其量不過 是三國故事特別是周瑜 形象的 “三實七虛”或藉以點染而已。

    從元代雜劇開始 把周瑜 的歷史形 象改造 成被貶損 的 ,即氣量狹小 、嫉賢 妒能 、才能碌碌 的形 象 ,與歷史上的真實周瑜形象截然相反,周瑜的作用也從總指揮成了陪襯。宋元話本《三分事略》 《三國志平話 》等就越出了歷史的範圍,融入民俗文化,周瑜也就不是歷史中的周瑜了,而到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就定型了。

    說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有一個故事呢。據江西吉安清道光三十年五修的 《廬 邑烏東周 氏宗譜》記載,周瑜的二兒子周胤被貶廬 陵 ,一度落 魄不堪 ,被羅貫中的祖先收為女婿 ,兩家結 為親家後 ,代代相傳 ,一直到元末明初 ,周家為周敘一代 ,羅家為羅貫 中一代 。“羅貫中每次科舉考試都落榜 ,而周瑜後裔 周敘卻金榜題名 ,羅貫中心裡非常不服氣 。後來 羅貫 中隨父到山西太原 一帶經商 ,常出沒茶館 聽三 國戲 曲。當時的三 國戲 曲都是 以劉姓為正統 ,後人就把 周瑜 的功 勞轉 移到 了諸葛亮 的身上 。羅貫 中聽後,覺得有 趣 ,就把 平時聽來 的戲改編了一下 ,寫成了 《三 國演義 》,他不僅沒給和 自己有親戚關係的周氏祖先周瑜平反,還進行 了虛擬誇張的創作來 ‘惡搞 ’周瑜 ,來達到貶損 周敘 的目的 。

    《三國演義》在羅那裡名字其實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後來版本不斷變化,等到了清代毛宗 崗父子批評刪改後 的 “四大奇書第一種” 《三國志演義》就成為了後來普遍流行的版本了。不過基本內容和思想和羅的都沒有變化。毛宗崗說過一段話:“讀三國志者 ,當知有正統 、閏運、僭國之別。正統者 何? 蜀漢 是也 ;僭 國者何 ? 吳 、魏 也。”也就是說誰是正統,劉備呀。所以要分清好壞人,這很重要。我為什麼貶周瑜,一句話以蓋之,你站錯隊了!

  • 4 # 墨白說說

    我覺得未必,《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小說中最強大的莫過於主角光環,《三國演義》以蜀國為主,以魏國和吳國為輔,為突出諸葛亮在整個三國時期的智慧擔當,肯定要寫其他一些人物,雖有謀略,卻比諸葛亮要差一些,周瑜便是其中之一,在真正史實中,周瑜非但不是小肚雞腸,而且他寬宏大量,是一代天驕,一代能人,只可惜,在主角光環籠罩下的諸葛亮遠不是被醜化的周瑜能敵的

  • 5 # 往日今昔

    從演義的故事情節來看,周瑜的能力還是很出類拔萃的,但是心胸狹窄是肯定的,要不然也不會被活活氣死。

    然而,真正的歷史不是這樣的。

    在《三國志》的描述當中,周瑜年僅二十一歲便幫助孫策平定了江東,讓孫吳政權步入正軌,更是一舉打贏赤壁之戰,遏制了曹操向南的步伐,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不管是人品氣度、軍事才能,還是政治謀略,周瑜都堪稱卓越的一流人才。

    關於周瑜的氣量,我們可以從史料中周瑜和程普的關係中看出些端倪。

    程普是跟著孫策的爸爸孫堅出生入死的老革命,周瑜屬於年輕的後起之秀。周瑜和其他文臣武將的關係都很融洽,唯獨程普看周瑜不順眼。

    程普經常倚老賣老,話裡話外,矛頭直指周瑜,但“性度恢廓”的周瑜在程普面前始終以小輩自居,不和老同志計較,透過日常的潛移默化,讓程普接受自己。

    《江表傳》中,程普對周瑜的態度慢慢改變,心悅誠服地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周瑜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

    成語“飲醇自醉”就這樣流傳下來。

    一個情商如此之高,待人接物如此玲瓏的人,怎麼可能被活活氣死?“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也就無從談起了。

    周瑜之所以被列為名將行列,赤壁之戰是巔峰之作,但之前輔助孫策、孫權平定江東的戰績,之後提出征伐益州、染指漢中的戰略構想,都是不容忽視的。

    赤壁之戰勝利後兩年,周瑜對孫權說:“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孫權同意了周瑜的戰略,但周瑜在回程中英年早逝,年僅36歲。

    如果周瑜的戰略能夠實現,會不會不再是三國鼎立,而是提前到來的南北朝呢?

    當然,關於周瑜的死,有各種猜測,其中不乏孫權、魯肅暗中使壞的陰謀論。

    我們總把諸葛亮的“隆中對”抬到一個無以企及的高度,實際上,人家周瑜也有佔益州定漢中的想法,完全不弱於諸葛亮。

  • 6 # 靜逸堂堂主

    周瑜,一直是一個英姿颯爽、英俊瀟灑的翩翩公子的形象,比如蘇軾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句話讓人忍不住想象周瑜的樣貌。不過和羅貫中的描寫卻是和蘇軾筆下的周瑜有出入。除了這兩個人寫的周瑜,還有一句話也是對周瑜的描寫,那就是“既生瑜,何生亮。”很多人都知道這一句,但是卻不知道下面一句,這下面一句就是“君未歸,孤何安。”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看不懂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周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先說外貌,能夠同時迎娶大喬小喬的人當然顏值是不低的,當時的不少人都對他的容貌傾心。而周瑜也因為容貌過人被稱作“周郎”。所以說,周瑜的確是一個相貌極佳的人,就如同蘇軾的詞描寫的一樣。

    再說才華。周瑜的才華想必不用多說大家都是知道的。赤壁一戰就是最好的證明,憑著周瑜的運籌帷幄和合理指揮,才會在赤壁之戰中大獲全勝。而且很多人也經常將他和諸葛亮相提並論,能和諸葛亮齊名的人當然才華是非常出眾的。周瑜也憑著自己的才華,一直在孫權的手下效力。

    最後說周瑜這個人的品性。很多人覺得周瑜居然因為自己敵不過諸葛亮就被氣死了就覺得周瑜一定是一個很小氣的人。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其實周瑜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當時周瑜在孫權手下得到了重用,孫權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給周瑜去做,這也讓原先就跟隨孫權的一些臣子非常不樂意。所以就不停地找周瑜的把柄,一抓住機會就要攻擊他。但是周瑜知道之後,並沒有將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沒有去責問這些人,反而是以禮相待。所以說,《三國演義》裡描寫的十分小氣的周瑜並不是真的。

    說了這些,再說“君未歸,孤何安。”這句話什麼意思。其實是當時周瑜覺得諸葛亮才智雙全是個可用之才,所以希望諸葛亮能夠和自己站在統一戰線,歸順吳國。這說明周瑜並不是嫉妒諸葛亮的才華,反而非常欣賞對方,希望和對方共事。

    這樣的周瑜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不僅有顏值還有才華,並且還有廣闊的胸襟,並不是我們一直認為的小氣、狹隘這樣的人。

  • 7 # 夠愛001

    先說外貌,能夠同時迎娶大喬小喬的人當然顏值是不低的,當時的不少人都對他的容貌傾心。而周瑜也因為容貌過人被稱作“周郎”。所以說,周瑜的確是一個相貌極佳的人,就如同蘇軾的詞描寫的一樣。

    再說才華。周瑜的才華想必不用多說大家都是知道的。赤壁一戰就是最好的證明,憑著周瑜的運籌帷幄和合理指揮,才會在赤壁之戰中大獲全勝。而且很多人也經常將他和諸葛亮相提並論,能和諸葛亮齊名的人當然才華是非常出眾的。周瑜也憑著自己的才華,一直在孫權的手下效力。

    最後說周瑜這個人的品性。很多人覺得周瑜居然因為自己敵不過諸葛亮就被氣死了就覺得周瑜一定是一個很小氣的人。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其實周瑜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當時周瑜在孫權手下得到了重用,孫權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給周瑜去做,這也讓原先就跟隨孫權的一些臣子非常不樂意。所以就不停地找周瑜的把柄,一抓住機會就要攻擊他。但是周瑜知道之後,並沒有將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沒有去責問這些人,反而是以禮相待。所以說,《三國演義》裡描寫的十分小氣的周瑜並不是真的。

  • 8 # 北冥說史

    心胸狹隘的周瑜《三國演義》裡的周瑜,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是個“雅量高致”的年輕將軍

    一、《三國演義》裡的周瑜氣量狹小,被諸葛亮接連氣了三次,箭傷發作而死

    根據《三國演義》,諸葛亮三氣周瑜,把年紀輕輕的周瑜氣死。

    第一次,赤壁之戰後,周瑜跟曹仁在南郡作戰受傷,諸葛亮趁亂奪取了南郡,氣得周瑜箭傷復發。

    第二次,周瑜為了奪回荊州,請孫權假裝把孫尚香嫁給劉備,趁劉備迎親的時候,把他扣留,換回荊州。結果諸葛亮三封錦囊妙計,讓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箭傷又復發了 。

    第三次,周瑜三番五次討要荊州,諸葛亮假裝答應占領西川后歸還荊州。周瑜假意幫助奪取西川,實際上要攻佔荊州,結果被諸葛亮識破,周瑜被劉備的軍隊包圍。周瑜箭傷叒復發,這次終於氣死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周瑜根本就當不了一軍的主帥。這樣氣量狹小,急躁易怒的性格肯定要被人所乘。

    但實際上從周瑜幫助孫策打天下,到幫助孫權打敗曹操,建立這麼大的功業,哪裡是氣量狹小的人能做到的呢?

    《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雖然說“三分虛七分實”,但虛構的部分為了突出諸葛亮,對周瑜的人物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損害。

    二、歷史上的周瑜善於識別推薦賢才,雅量高致,並且還能夠容納異己。

    1、周瑜賞識魯肅,在魯肅要投奔別人的時候,極力勸諫,把他推薦給孫權

    周瑜在做居巢長的時候,向魯肅求取軍糧,魯肅把家裡一半的米給了周瑜,周瑜因此看出魯肅不是一般人,就跟他確立了很好的關係。

    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並且後來魯肅要投奔豪強鄭寶的時候,周瑜極力勸解魯肅,讓他投奔孫權,並且把魯肅推薦給孫權,並且請孫權廣泛尋求像魯肅這樣的人才來成就功業,不要讓魯肅離開。

    肅從其言。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由此可以看出,周瑜是個識才、愛才的人,如果他是個小肚雞腸的人,怎麼會挽留推薦魯肅呢?

    (魯肅劇照)

    2、從周瑜對待程普的態度上可以看出,周瑜是個胸懷十分寬廣的人

    程普是東吳三朝老臣,為孫家立下了卓越的功勳。後來孫權重用周瑜,使周瑜的地位高於程普。

    程普最初對周瑜很不服氣,多次依仗著年齡大,凌辱周瑜。周瑜顧全大局,始終不跟他計較。

    (周瑜程普劇照)

    後來,程普被周瑜折服,還告訴別人說:跟周公瑾交往,就像喝香醇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地就被他的魅力吸引了。當時的人都感嘆周瑜能夠如此謙讓,讓人佩服!

    這樣的周瑜能是一個氣量狹小的人嗎?

    (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周)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江表傳》

    這樣的周瑜能是一個氣量狹小的人嗎?如果周瑜氣量狹小,早就跟程普鬧翻了。

    3、從對手的評價來看周瑜確實胸懷寬廣的人

    劉備曾經面對魯肅等人說,周瑜文韜武略都很傑出,是一萬個人裡難出一個的英才,只是周瑜器量太大,恐怕不是一個久居人下的臣子。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江表傳》

    雖然這裡面,劉備有抹黑周瑜的意思,但他還是承認了周瑜是個不是個小心眼的人。

    另外,大家都熟知蔣幹盜書這段故事。曹操聽說周瑜是個少年英才,就想派能說會道的蔣幹勸降他。最終蔣幹失敗而回。

    (蔣幹盜書)

    蔣幹回來後對曹操說:周瑜雅量高致,不是一個憑藉言語能夠說動的人。當時的人們也因此稱讚周瑜。

    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江表傳》

    綜上,《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裡面的人物形象跟真實的歷史有差距。從周瑜對待魯肅等人才的態度和對待跟自己有矛盾的程普的態度,再從對手的態度可以看出,真實的周瑜胸懷不僅不狹隘,反而十分寬廣。

  • 9 # 李杜文

    真實的周瑜恰恰相反,心胸根本不狹隘,而是非常寬宏大量。

    性格開朗,寬宏大量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周瑜傳》中,對周瑜有這樣一句記述:

    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陳壽說周瑜性情開朗,對人寬宏大量,很得部下們的人心。可是陳壽也說了,周瑜只有跟程普不太和睦。

    寬以待人,收穫真心

    周瑜為什麼跟程普相處不愉快,因為程普是老臣,早在孫堅那會兒,就跟著孫家起兵打仗了,資歷上比周瑜要深,沒必要看周瑜的臉面行事。

    再一個,程普也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後來赤壁之戰,周瑜是主將,程普就是副將,在軍隊中,僅次於周瑜。所以程普倚老賣老,經常在言語上瞧不上週瑜,甚至說些難聽話。

    但是周瑜怎麼做的,看裴松之注的記載:

    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

    正是因為周瑜的一再退讓,終於贏得了程普的敬重,後來程普對別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就像喝一杯醇厚的美酒,會不知不覺的沉醉其中。這也說明,周瑜這人有內涵,有真才實學,不管男女老幼,文人白丁,一定會被周瑜的魅力所折服。

    孫權也有話說

    孫權的母親吳夫人曾經囑咐孫權,說周瑜只比你哥哥孫策小一個月,你要像哥哥一樣對待他。所以孫權和周瑜的關係是十分親密的,我們來看看孫權是怎麼評價周瑜的吧。

    及卒,權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只可惜英年早逝,這讓孫權本人從此失去了依靠,這可怎麼辦才好?

    試問一個有王佐之資的男人,怎麼可能心胸狹隘,狹隘的話手下就不服他,不服他就不聽指揮,就不可能打贏戰爭了。

    所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為了烘托諸葛亮這個人物的光輝形象,故意貶低和抹黑了周郎周公瑾,實在是太過分了!

  • 10 # 鐵馬冰河wu

    陳壽在他編纂的那部被視作信史的鉅著《三國志》裡,對東吳名將周瑜推崇備至,評價甚高,可謂不吝溢美之詞。

    陳壽是三國末期蜀華人 。他被認為是一位嚴肅的史家 。《三國志》被古今學者公認為是研究東漢末三國時期那段兵燹不斷、波瀾起伏歷史的權威史料。

    萬人之英,氣量廣大

    陳壽對周瑜讚譽有加,在書中他多次借眾人之口以“具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英雋異才”、“公瑾雄烈,膽略兼人”、“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器量廣大”、“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江淮之傑”、“王佐之才”、“卓爾不凡,逸志不群”褒揚之,可見他對這位江東人傑青睞有加,十分欣賞。在他如椽的筆下,周瑜忠肝義膽、氣度恢弘,智慮深遠、情趣高雅、用兵如神且謀勇兼具,而且這位善於“萬人敵”的大將軍還是位深情款款的好丈夫,值得信賴的好朋友,幾乎是位毫無瑕疵的完美之人。

    性度恢廓,膽略兼人

    按《三國志》、《資治通鑑》、《二十五史》等正史記載,周瑜人格上的完美主要體現在:政治上忠誠可靠;戰略上高瞻遠矚;軍事上有勇有謀,敢於冒險犯難;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氣度恢閎,志趣高雅,待人接物不矜不伐,讓人如飲醇酒,如沐春風。《三國志》中所載的那個周瑜,舉賢薦能可比力薦管仲的鮑叔牙;在容人雅量與盡忠報國方面,他直追藺相如;而論忠君謙士,則連諸葛亮都難以與他比肩,更遑論他人。與小說《三國演義》中氣量促狹、嫉賢妒能 的周瑜大相徑庭的是,現實中的他“性度恢廓”、“膽略兼人”,仁愛寬厚。這點似乎打破了周瑜在人們腦海裡“氣量偏狹”、睚疵必報、難以容人的固有印象。

    忠君謙士,大得人心

    史載,周瑜是孫策好友,他21歲即執鞭墜鐙追隨孫策東征西討、攻城拔寨,直到一舉平定江東。

    孫策遇刺身亡後,孫權年紀尚輕,只是個將軍,江東諸將以及眾賓客有些輕視他,待他禮儀簡慢、不甚尊敬 。只有周瑜獨自率先表達出敬意,以君臣之禮恭謹待之。

    握有兵權的周瑜率先垂範,既維護了資歷尚淺的孫權之尊嚴,還替他進一步夯實了權力。《三國志》中說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周瑜對比自己年輕且並無人望的孫權態度恭敬,執禮甚恭,展示出其胸襟寬廣的大家風範,令人折服。

    周瑜表現出謙謙君子的風範,並不居功自傲,其為人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因此大得人心,唯獨與老將程普關係不睦。

    程普乃東吳三代老臣,先後追隨過孫堅、孫策、孫權,他自恃年高功大,不服比自己年輕許多的周瑜居然後來居上,竟然能夠統領東吳大軍,成為大都督。因此,他屢次當眾出言不遜,羞辱周瑜。周瑜並不與他計較 。他折節容下,放低身段傾心結交下僚,終令程普歎服,二人冰釋前嫌,遂成莫逆。程普由衷贊曰:“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史書形容周瑜與人相交時讓人如飲醇酒,典故即出於此。

    杜牧、羅貫中尊劉抑曹(吳),貶損周瑜 如此一位登高望遠、剛柔並濟之完人,到了後世尤其是明、清歷史演義、傳奇小說中怎麼就變成另一副嘴臉了呢?正史中“高、大、上”的偉岸形象怎麼就變作小肚雞腸、睚疵必報、器局狹窄、面目全非了呢?

    原來,華人一貫講究正統,到了隋唐之際,正統之爭愈演愈烈。何為正統?打個淺顯的比方:劉邦姓劉,因此漢朝被稱為劉漢,劉備也姓劉,因此他被視作根正苗紅的漢家正溯。而孫權、曹操等輩雖然雄才大略、兵多將廣,與劉備鼎足而立,亦屬不世出之人傑。然而,若輩在劉姓眼裡,不過是懷忤逆、覬覦心的屑小之輩罷了 。只有劉備才稱得上漢室之胄、源流正統 。

    作為東吳孫權的利益代言人,周瑜自然成了尊劉抑曹(吳)的明代小說家羅貫中肆意曲解、貶抑甚至潑糞的物件。

    唐朝時,有關正統之爭已隱隱出現在詩詞中。雖然詩仙李白等人在詩中對周瑜讚譽有加,但劉備、諸葛亮的鐵粉杜甫、杜牧等人卻對他表現出不屑,並在詩作中大加鞭笞、諷喻。

    周瑜是三華人物中被“黑”最慘的一位

    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諸葛亮的忠實粉絲,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頌揚諸葛亮,並一貫對他尊崇有加並虔誠頂禮膜拜。杜牧更是毫不掩飾的在自己的詩中肆意“調戲”周瑜:“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詩中揶揄、調侃、譏諷之意,溢於言表。歷史在文學中逐漸偏離事實,興於唐,盛於明。

    明代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於文學藝術創作需要,將周瑜描繪成與諸葛亮互爭短長、勾心鬥角之人 。他陰招陽謀迭出,卻屢屢被諸葛亮化解,於鬥智鬥勇中,始終稍遜一籌,最終被諸葛活活氣死。小說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周瑜屢屢處於下風,被氣得箭瘡復裂,慘叫一聲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道:“既生瑜,何生亮”!

    “瑜亮之爭”本為小說家羅貫中虛構,這亦無可厚非,文學藝術本就允許適當的加工與誇張 。但《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與恆久生命力,讓周瑜的完美形象大打折扣,乃至在民間口碑中被徹底顛覆。一個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小說人物被當作真實的歷史去解讀,去詮釋 。於是,這位被南宋詩人范成大譽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的奇才,成了嫉賢妒能、氣量狹小的代名詞。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即便如此,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光輝事蹟與天縱逸才卻不能一概視而不見,更不敢一律抹殺。一方面,他十分肯定周瑜結交、追隨孫策,戎馬倥傯,忠心耿耿,為討平江東、助孫建立王霸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另一方面他襟懷坦蕩,心底無私,積極為吳國選賢任能,接連推薦魯肅,收降甘寧,感化程普,為東吳大業積蓄英才;之後,他與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並聯合西蜀軍隊抵抗曹魏南侵;最後於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於赤壁之戰中祭出奇招,火攻曹軍,東吳軍以少勝多,殺得曹操大敗虧輸,肝膽俱裂,曹魏數十萬水陸聯軍灰飛煙滅 。

    瀟灑周郎略施妙計,以少勝多,只一戰便奠定了自己的歷史地位,並建立了彪炳青史的不朽功業。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如此完美之人,“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一副料敵如神、成竹在胸,指揮若定的瀟灑樣子,在同時期似乎只有登高望遠的諸葛亮可比 。

    但在羅貫中筆下,當他遇見被視作正統的皇叔劉備以及蜀漢核心人物的諸葛亮時,就只能退避三舍、淪為陪襯了。於是,周瑜在後世眼中成了現在這副不堪模樣,他屢遭諸葛亮戲弄,總是計不如亮,直至被亮活活氣死。

    而據《三國志》記載,史上真實的周瑜於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因病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 。他壯志未酬,死時才剛36歲。 他的死和“瑜亮之爭”毫無關係。歷史事實和文學偏差可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讓人的確有“人生如夢”的幻滅感。

    如此貶抑三國名將周瑜,羅貫中似乎心有不忍,於是讓周瑜臨死前發出那盡人皆知的千年一嘆,他的千般無奈、萬般委屈,似乎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喟然長嘆中得以昇華,並在瞬間達於沸點 。這嘆息聲經久不散,在歷史深處迴旋激盪,至今尚餘音嫋嫋。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冷凍的波士頓龍蝦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