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陽狐狸說水滸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劉禪母親甘夫人曾夢「仰吞北斗」,小名故喚做「阿斗」。對於劉禪,我們無須美化,更不必汙名化,平常心待之,最好不過。

    中人之資,蜀版齊桓公

    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被史家稱為「中人之資」。既非經天緯地之才,也非碌碌無為之輩。

    管仲相齊數十年間,齊桓公重用管仲,積極改革,最終成就了一代霸業。而在管仲去世後,齊桓公迅速隕落,任用小人,晚年諸子爭位,齊桓公死後屍體都臭了都無人問津,最終不得善終。

    劉禪其實如出一轍,諸葛亮在都聽諸葛亮的。諸葛亮去世後,晚年宦官黃浩乘虛而入,劉禪也就走上了另一條路。

    扶不起的阿斗,誰在扶他?

    大家一直無法原諒劉禪,那就是蜀國猛將如雲,五虎上將吃茶風雲,諸葛亮一代明臣,劉備天下梟雄。這麼多牛人圍繞在身邊,為啥最終一事無成?

    其實,我們關注歷史事實,卻忽略歷史時間,我們不妨捋一捋時間線,看看到底誰在扶他。

    公元223年,劉禪即位。220年關羽黃忠去世,221年,張飛去世,222年,馬超去世,223年,劉備去世。

    劉禪即位時,五虎上將已去其四。六年後229年趙雲去世,11年後234年諸葛亮去世。

    此後劉禪維持蜀國二十九年至263年,也是不容易了。

    在位四十年,朝局穩定

    大家可能感到驚訝的是,劉禪保持著一項三國記錄,那就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長達四十年。

    這個不但三國最長,放到中國兩千年曆史長河中,也是排的上號的。

    劉禪時期,蜀國朝局相對穩定。比起曹魏的腥風血雨,東吳的屍山血海,蜀國還真算是天下太平了。

    樂不思蜀,智慧與禮制的雙重結果

    樂不思蜀源自於劉禪的名言「此間樂,不思蜀」。蜀國滅亡後,劉禪移居洛陽,封為「安樂公」。

    在曹魏政權的首都,必須得樂,不樂也得樂。另外當時的禮制對亡國之君還是相對比較友好。

    劉禪死時六十四歲,算是善終。另外漢獻帝退位後也是善終。

    整體來看,劉禪的「中人之姿資」是可以成立的,無大功,無大過,常人而已。

  • 2 # 三悟頻道

    劉禪是大智若愚,還是愚不可及?讀史三悟認為劉禪談不上有什麼大智,但智商值也是在平均水準之上。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以下幾件事情中可以窺見一二。

    1.短短兩句話,收服了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淵的次子,而夏侯淵又是在定軍山死於蜀漢五虎上將黃忠之手,從這一點看夏侯霸與蜀漢還是有些仇恨的。公元249年,距離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已有15年之餘,這一年,曹魏太傅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誅殺了大將軍曹爽,而夏侯霸又屬於曹爽陣營,曹爽被殺後,夏侯霸很是害怕,無奈之下投奔了蜀漢。

    但是,有意思的是,夏侯霸在去蜀漢的路上,迷路了,甚至是把腳都磨破了,也找不到去蜀漢的路,想必這就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真實寫照吧。

    後主劉禪聽說了這件事,馬上安排專人去接應夏侯霸,兩人見面後,劉禪對夏侯霸說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他說:“你的父親夏侯淵將軍雖然戰死在沙場上,但是,不是我的先人殺害的。”說完,劉禪又指了指自己的兒子,說“來,夏侯將軍,你看,這是夏侯家的外甥”。短短兩句話,化解了雙方的尷尬,同時,為了拉攏夏侯霸,讓夏侯霸甘心忠於蜀漢,劉禪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夏侯霸也跟隨姜維多次伐魏,做出了不少貢獻。

    2.廢除丞相制,巧妙地平衡了皇帝與荊州、益州之間的關係。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是蜀漢的丞相,劉禪的相父,威望甚高,在位時,雖然也打壓過李嚴、劉封這樣的異己,但是,總能恰到好處的調和益州集團和荊州集團之間的矛盾,使兩者沒有發生“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而諸葛亮死後,誰來做丞相呢?誰又能平衡荊、益兩大集團的矛盾?雖然諸葛丞相臨死之前,指明讓蔣琬接班,但是蔣琬是荊州人,讓他接班的話,益州人會服氣嗎?那就讓費禕來做吧,諸葛丞相也說過費禕是個人才,但是費禕又與益州人交好,讓他來做,荊州人怎麼想?況且,劉禪以前一直生活在相父的陰影之中,好不容易熬出了頭,怎能再輕易的被未來的丞相所左右。最後,劉禪就乾脆廢除了丞相制,只讓蔣琬任大司馬一職。這樣一來,一是可以緩和皇帝與荊州、益州之間的矛盾。二是,為自己親政釐清了道路。

    3.力排眾議,投降曹魏,保留了一線生機。

    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兵臨城下,無奈之下,劉禪召開群臣大會,商量對策,北地王劉諶和南中監軍霍弋是主戰派,請求領兵迎戰,得到了大多數蜀漢大臣的支援,唯有譙周主降。譙周向劉禪建議:“如果不投降,我們只能向南中地區撤退,而南中地區是諸葛丞相七擒孟獲,得到的一片土地,現在諸葛丞相已逝,恐怕不會善待我們;如果我們逃往吳國的話,吳國也就是一個小國,以後肯定會被魏國所滅,現在投降吳國,待它滅亡時,我們還得再投降一次,不划算;所以,不如投降魏國,魏國君主肯定會善待我們,因為我們率先投降,是吳國的榜樣”。劉禪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採納了這條建議,開門投降。事實證明,劉禪投降後享受到的待遇確實很優越,他被封為安樂公,賞賜萬戶封地,萬匹絹帛,一百多名奴婢;反觀,17年後,孫皓投降司馬伷,只是封了歸命侯,得到了30頃土地,五百匹絹,五百斤絲綿。這與劉禪的待遇相比,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4.樂不思蜀,輕鬆化解司馬昭的懷疑。

    想當初劉禪的父親劉備從織蓆販履起家,先是顛沛流離,後是寄附於劉表,然後經過諸葛丞相的隆中對,才算是站穩了腳跟,打下了蜀漢這片王土;劉禪自己也是經過趙雲的七進七出,活了下來。現在投降了曹魏,怎能不思念舊情,怎能不知道沒有顏面面對泉下有知的劉備、諸葛丞相和關羽、張飛、趙雲等老一輩人物。但是,劉禪深知“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他將這份思念之情深深地埋在了心底,當司馬昭假心假意的問他想念家鄉不,他回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就這麼七個字,輕鬆地化解了司馬昭的疑慮,否則,以司馬昭的心機,定會殺掉劉禪一家。這也凸顯了劉禪的高超智商,如果,他愚不可及,想必,他會實話實說,到時,只能等死了。

    總結

    蜀漢滅亡,不是劉禪自己造成的。有很多客觀因素相互交融,一是,蜀漢地盤很小,雖易守難攻,但是地廣人稀,沒有足夠的生產力支撐蜀漢的數次北伐。二是,蜀漢人口是三國中最少的。蜀漢有94萬人口,吳國230萬,曹魏最多,有440萬人口,即便吳蜀聯合,也不是曹魏的對手。三是,諸葛丞相和姜維數次北伐,消耗了蜀國大量的國力。雖然劉禪投降了曹魏,被後世罵為“扶不起的阿斗”,但是,自從諸葛亮病逝後,劉禪又維護了蜀國28年的穩定,如果是大愚之人,怕是做不到這些的。

  • 3 # 老儒說歷史

    劉禪是三國中比較特殊的一個人物,作為蜀漢後主,一國之皇帝,要說他沒有智慧和能力那是不可能,要說他很聰明,那蜀漢也不至於首先被滅,老儒說名著認為,劉禪政治上愚不可及,個人生存上聰明,樂不思蜀讓他善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窩窩頭要放小蘇打?具體的製作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