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調侃歷史

    日耳曼人只是一個外部因素。

    羅馬最開始的統治僅侷限於義大利境內,在羅馬不斷擴大戰線後,每次戰事結束,一部分羅馬軍團就不得不留在原地駐守,所以在離開義大利後,羅馬的許多軍團就喪失了羅馬公民的意識,軍團將領控制著軍隊和被征服的國家,士兵們的眼裡只有自己的統帥,因而與羅馬的關係漸漸疏遠。

    羅馬在義大利各族人民的幫助下征服了地中海和周邊區域,也在把各種特權回饋給義大利各族人民,有了羅馬公民的頭銜在當時就相當於有了一切,但外族由於無法達到目的,就開始使用武力,羅馬被迫面對各個民族的軍隊。正因為民族與文化不融合,所以說各地叛亂不斷,這也是歐洲沒有統一局面的一個原因。

    到了帝國後期,接二連三的內亂爆發,皇帝只能與他信的過的人聯手。戴克裡先以國事為由設立兩位皇帝和兩位凱撒,認為這樣能削減實力。可實際上對士兵叛亂最有效的方法是皇帝的賞賜。早期的皇帝們喜歡享樂,後期的皇帝們喜愛安適,導致皇帝與軍人的聯絡變少,更加遠離國政,君主僅憑著幾個親信報告國政,皇帝的影響力和權力逐漸減小,而皇權減小往往是一個國家覆滅的開始。

    君士坦丁削弱首府之後,對邊界實施打擊,把駐守各個河流沿岸的部隊調往行省。這使得阻隔外族的屏障不復存在,其次使得士兵天天花天酒地,戰鬥力下降。

    後來萊茵河的50多座城池被蠻族佔領,那裡的羅馬軍團仗都沒打就逃跑了。

    對於那些入侵的民族,羅馬人多次使用金錢進行安撫。羅馬帝國在亞細亞及歐洲的周邊民族,一點一點的耗盡了羅馬帝國的財富,黃金白銀流向其他國家,羅馬帝國變得越來越虛弱。

    金錢的流失導致了無力支付軍餉,就沒辦法維持部隊,到了後期羅馬軍團計程車兵幾乎全是蠻族人。

    簡單的說,羅馬以自己的準則征服了地中海,然後共和政體無法適用,就開始轉變政體,新政體與老準則截然相反,羅馬的偉大就毀滅了。

  • 2 # 牟春平364

    不是,首先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以後分裂為東西兩部,為東西羅馬帝國。而真正衰敗的原因是因為內部矛盾,和經濟問題。

    之後帝國的穩定性取決於皇帝同時被參議院和軍隊支援的程度。只要軍隊對其忠誠,一個皇帝就可以無視參議院的願望或者威脅,而且某些皇帝就是這樣做的,但這總歸是有風險的。按照傳統,具有古羅馬軍事執政官等級的參議員,通常控制著除埃及之外的所有軍團,而領事級別的參議員被任命為主要邊疆地區的長官,所以,如果他們發現一個皇帝真的讓人無法忍受,他們就有能力發動一場軍事政變;即使失敗,參議員的財富和影響力也足以使他們僱用刺客去行刺皇帝。皇帝沒有高度集權,則沒有穩定的政體。

    其次在後期大面積的土地陷入荒蕪,許多土地無法種植或無人種植。導致了糧食的短缺,間接的影響了國家的稅收,讓國家經濟陷入日益困難地步。在公元2世紀,便士(古羅馬貨幣)下跌到僅是其自身價值的0.5%,貨幣的嚴重貶值讓人民的生活更加艱難,國家內部矛盾也日益突出。

    而日耳曼人只是最後給了西羅馬帝國一個終結罷了,就算日耳曼人不出手,西羅馬帝國也會亡於內亂,而西羅馬帝國一滅亡,西方則開啟了黑暗的中世紀。

  • 3 # 雲暗雪山

    蠻族的入侵只是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亡。羅馬帝國推行的“四帝共治”,也是羅馬帝國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把羅馬分為東西兩部分,一邊各有兩個皇帝,分為主副,主皇帝稱奧古斯都,副皇帝稱凱撒,主皇帝任命副皇帝,而且死後由副皇帝繼任。

    顯然這種制度並沒有解決羅馬帝國的繼承問題,反而加劇了混亂,戴克裡先卸任之後,內戰立刻開始,最後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了東部和西部,

    但到395年,羅馬帝國終究還是無可挽回地一分為二了。羅馬帝國分裂後,不斷被蠻族入侵,很快就到410年,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聯軍攻破羅馬,在476年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即便沒有蠻族入侵,羅馬帝國也明顯在走向衰落。首先,由於羅馬人的性格以及奴隸制的需要,羅馬帝國始終透過不斷擴張“以戰養戰”,但擴張終究是不可持續的。

    一旦帝國的擴張陷入停滯,龐大的軍隊和驕奢的官僚終將拖垮羅馬的國力。羅馬貴族出名地耽於享樂,喜歡大吃大喝。

    在世界歷史上,盛極而衰是文明的常態。繁華的文明帝國發展到一定時候總要走向腐朽,最終遭受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的清洗。

  • 4 # 第一站路燈

    從公元406年起西羅馬的皇帝們就已無力阻止高盧、西班牙和非洲的法蘭克人、物艮第人、西哥特人和江達爾人長期的大規模入侵,而且他們也未能制止410年和450年蠻族人兩度洗劫羅馬城這一奇恥大辱。最後,也就是476年,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在日耳曼即匈奴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塞的通迫下不得不黯然退位。

    這一事件雖然現在被普遍地當作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誌,但在當時它只是說明帝國長達兩個多世紀的分崩瓦解的過程已告結東,它並沒引起多少注意。如果要了解“羅馬陷落”的原因,那就必須弄清羅馬帝國經歷這一長期然而又是無情的衰落直至淹沒無聞過程的動力是什麼。

    首先要對“羅馬陷落”負責的當然是日耳曼蠻族。

    因而,有位法國曆史學家斷言:“羅馬文明不是自然消亡的,而是被扼殺的。然而,即使如此,也不是不可抵擋的遊牧部落全憑數量上的優勢去克敵制勝。據歷史學家們估計,入侵義大利的東哥特人只有10萬左右,征服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的西哥特人也只有10萬左右,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的汪達爾人總共オ8萬,佔該地區土著居民的1%。

    所以問題仍然是:羅馬為什麼會“陷落"?最近有位美國曆史學家說:“雖然戰爭顯然是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但帝國衰落的機制性原因是經濟。

    1、生產力的發展停滯不前

    奴隸制度制度有多方面的危害。它使奴失去了改進其行業的傳統操作方法的積極性,持接不斷地阻止了技術革新。而且奴求制度在經濟方面也抑制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因為奴求顯然無力購買自己的勞動成果,這就限制了國內購買力的增長。

    2、財政負擔日益嚴重

    軍隊從前一直是獲取奴隸和物質財富的必要源泉,但它現在卻變成了一個沉重而無法擺脫的負擔。同樣,擴張時期腫起來的官僚機構,到了收縮時期,也難以忍受精簡的陣痛。過度的行政開支導致了最終無法控制的通貨影脹。大莊園不僅擁有農業勞動者,還擁有各種工匠,因面它單個的自給自足的單位。 變得愈來愈自給自足。而大莊園愈是可以自給自足,帝國經濟也就愈是分解為無數個自給自足的單位。

    3、東西羅馬政治上的分裂

    當時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將帝國分成兩半,西羅馬帝國總部設在義大利米蘭,東羅馬帝國則設立在拜占庭,東、西兩個帝國未能有效合作對抗外部侵略,甚至帝國之間常常內訌。因此,西羅馬帝國“陷落”而東羅馬帝國卻沒有同步崩潰。

  • 5 # Crazy歷史

    羅馬帝國的衰落有著內外兩方面的原因,日耳曼人只是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

    談到羅馬帝國的衰敗,就要從羅馬末期說起。

    戴克裡的改革和羅馬的東西分治

    公元284年,戴克裡成為羅馬的統治者。當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到了耄耋之年,垂垂老矣。帝國的肌體已經腐朽不堪。雖然一息尚存,但也不過是苟延殘喘。於是,戴克裡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收回了元老院的權利,削弱了禁衛軍的勢力等等。

    他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羅馬帝國的政治環境,但是並未觸及下層和上層社會根本的矛盾,所以這種不徹底的革新並不能挽救羅馬帝國的衰落,最多隻是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一下而已。

    為了更加高效的治理帝國,戴克裡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帝共治”。也就是將羅馬分為東西兩部分,由兩位奧古斯都分別治理。而兩位皇帝身邊再各配一個助理輔佐。如此下來,羅馬就被劃分成了兩部分,並被四位皇帝進行統治。這就開了東西分治的先例,同樣,也就埋下了日後分裂的種子。

    時間到了公元395年,狄奧多西成了帝國分裂的推手。他苦惱於兩個兒子為爭奪帝位而日趨激烈的紛爭,又想起了戴克裡實行的“四帝共治”,於是索性將帝國直接分給了兩個兒子。東西羅馬就這樣徹底分開,再無干系。羅馬的版圖,也就此被撕裂。

    西羅馬帝國的消亡

    公元4世紀,一支遊牧部落在其首領阿提拉的率領下入侵歐洲。

    這批人的名字很奇怪,被稱為匈人。很多史學家認為他們是古匈奴的一支,然而卻並沒有太多的史料證明他們的來歷。

    這批來歷神秘被稱之為“上帝之鞭”的匈人戰鬥力極為可觀。當時,散居在羅馬帝國周邊的日耳曼人還僅僅是一個個的部落,並沒有建立統一的帝國。面對驍勇善戰的匈人,根本難以招架,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

    生活在匈人和羅馬人夾縫中的日耳曼人不得不將目光轉向近在咫尺的西羅馬帝國。原來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領土並沒有慾望,但是今非昔比,大批轉移到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不斷因為土所地和當局產生爭執,甚至戰鬥。

    疲弱的西羅馬帝國就這樣被大舉遷入的日耳曼人摧毀。公元476年,義大利國王宣佈廢黜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宣告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拜占庭帝國的覆滅

    相較於西羅馬帝國,扼守著東地中海的東羅馬人地緣環境上要好的多。得益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日耳曼各部紛紛在原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建立了一系列國家。而後,他們之間陷入了持久的混戰之中。

    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得到了喘息的空間,就這樣,它一直延續到了中世紀。

    公元8世紀之後,北方的維京人開始崛起。維京海盜的陰影頓時籠罩了整個歐洲,拜占庭帝國在義大利的大片領土被佔領。而後,到了11世紀,東方新崛起的塞爾柱人,則再次重創了拜占庭帝國。

    經歷了兩次重創的拜占庭已經搖搖欲墜。

    14世紀上半葉,奧斯曼帝國迅速崛起。1453 年,穆罕默德二世帶領數十萬大軍圍攻號稱“中世紀最堅固的堡壘”的君士坦丁堡。

    在新火炮技術的加持下,這座屹立了上千年的古老而又輝煌的城市被成功攻破。拜占庭帝國陷落。

    羅馬,這個延續了千年的帝國,最終在奧斯曼人的火炮聲中徐徐落幕。

  • 6 # 喬加貝

    羅馬帝國的衰敗和我們各個朝代的興旺滅亡差不多。

    都是從內部和外部一起開始衰敗 ,最終被打入歷史的詩書上。

    羅馬帝國和我們的封建王朝都是內外雙休或雙敗!

  • 7 # 老森

    公元395年,狄奧西多一世(確立基督教為國教,這也是基督教成為後來許多王國權威宗教的主要原因)將羅馬帝國分為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這兩個帝國的正式名稱都為: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1、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東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的首領阿拉里克率軍侵入義大利,攻破了羅馬城。

    2、公元418年,西哥特人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公元452年,匈人(蒙古人種)阿提拉攻陷西羅馬帝國的第二個首都拉文納,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3、公元455年,旺達爾人(古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攻陷羅馬城,縱兵焚掠兩個星期,大批羅馬古文物遭到破壞。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

    外族入侵只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外因,更重要的是帝國內部民族起義頻起和其它社會制度等等不可忽視的內部原因。

    二、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1、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克並洗劫了君士坦丁堡,還建立了一個短期的封建王國——拉丁帝國。直到1261年東羅馬帝國才得以恢復。

    2、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西羅馬帝國(公元395-476年)定都梅蒂奧拉努(今米蘭),但自建立之日起就沒幾天太平,時刻忍受著蠻族的入侵。

    東羅馬帝國(公元395-1453年)定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也稱拜占庭帝國,是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和命運多舛的西羅馬帝國相比,東羅馬帝國不僅完美避過了西羅馬帝國所遭受的困難,還幾乎多活了整整一千年。在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時,東羅馬帝國選擇視而不見、交納貢獻以免也遭受那些愛好掠奪財富的蠻族入侵。

    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宣告著歐洲中世紀的開始,而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則標誌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

  • 8 # 大黃扯點歷史

    早期羅馬曾經是一個崇尚儉樸提倡道德的國家,正因如此,羅馬經過王政時代、共和國時期,到羅馬帝國初期奴隸制經濟的發展達到空前繁榮和鼎盛。然而也恰恰在這個時候,羅馬帝國的倫理正悄然無聲地敗壞,再也無法掩蓋其內在的危機。最可怕的是,這場危機不是一般的社會呆滯,而是毀掉整個時代精神的道德衰敗,羅馬帝國賴以存在的精神文明漸失昔日的光輝,致使羅馬帝國經濟衰退、政治腐敗、軍隊渙散、生活作風不正以及宗教道德約束力的減弱。這個強大帝國最終衰敗了,衰亡原因雖然因素眾多,但是羅馬帝國倫理道德的喪失無疑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

    倫理道德喪失導致經濟衰敗

    倫理道德的喪失導致羅馬帝國經濟的衰敗,主要表現為農業的衰落。羅馬早期的人民主要從事農業,約翰·瓦切爾指出:“農業在帝國的經濟中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因而被看作是唯一令人尊敬的行業,它為國家提供了鉅額稅收,這些地稅滿足了主要行政管理的需要。”羅馬早期的農民們熱愛勞動,專心耕耘。而羅馬帝國時期,街頭整日整夜遊蕩著大批的流氓、無產者。

    3至4世紀,羅馬的流氓既無收入又鄙視勞動,終日的興趣只在於出賣自己的選票和觀看野蠻的角鬥。富人們以奢侈為榮,大部分農民拋棄土地,來到城市,遊手好閒,過著靠政府救濟的不勞而獲的寄生蟲生活。這既增加了國家的負擔,又使農村失去了大量有經驗的勞動者,羅馬帝國的農業逐漸衰退,農業市場的萎縮導致城市手工業失去了一個重要市場,工業日漸蕭條,失業工人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衰落必然引起商業的蕭條和城市經濟的普遍不景氣,羅馬帝國的經濟出現危機。恩格斯曾對此時的經濟做出評價:羅馬奴隸制在經濟上已經不可能了,而自由人的勞動卻在道德上受到鄙視,羅馬世界從此陷入了絕境,只有一次徹底的革命才能擺脫這種絕境,羅馬奴隸制已經走到了自己的盡頭。

    倫理道德喪失導致政治道德敗壞

    倫理道德的喪失導致羅馬帝國政治道德的敗壞。羅馬用以領導和維持公民集團內部統一性的最強大動力是它的政治道德,羅馬人把政治與道德緊密結合在一起,政治激情淨化著道德行為,道德規範則約束著政治聲譽,並保證了政治生活的公開化和政治手段的合法性與廉潔性。然而在帝國初期,這種政治道德土崩瓦解了,先前被公認為高尚的事物和品德,現在卻遭到了普遍的嘲笑和遺棄,政治道德從此敗壞了。政府高階官員肆意踐踏既定法制,公開進行權錢交易,這是政治道德敗壞的第一個徵象。元老貴族丟棄既定的政治原則和理想,在政治鬥爭的風浪中左右搖擺,這是政治道德敗壞的第二個徵象。羅馬人民喪失了先前的那種政治熱情,為一己之利,不惜出賣公民的權利和破壞公民集體,這是政治道德敗壞的又一重大徵象。法紀的敗壞,集體主義的崩潰及個人主義的猖獗必然激起整個社會的物慾,而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盛行是政治道德敗壞的最突出特徵。

    倫理道德喪失導致軍隊腐化墮落

    倫理道德的喪失導致了軍隊的腐化,軍隊的腐化又導致軍事上的篡權激戰。早期羅馬士兵勇敢、愛國、忠於皇帝且情操高尚,在他們眼裡,國家既是對抗外敵的聯合,又是其生命、財產和土地的保障。如今,羅馬軍隊由地中海世界的主人蛻變為金錢財富的奴僕,他們忠於金錢、財富與土地。戰爭中暴富的羅馬帝國將領們揮金如土,揮霍無度,軍隊的腐化迅速蔓延,充斥著整個羅馬軍隊,從將領到普通士兵無一例外。這種行為極大地損害了皇帝的權威性,到了帝國後期,羅馬士兵實際上是一群無業遊民和無賴,國家的命運由這樣一些人決定,這深深地表明羅馬帝國的衰敗已達到無可換回的地步。

    倫理道德喪失導致民眾生活作風淫亂

    倫理道德的喪失導致羅馬帝國統治者及下層民眾生活作風的道德滑坡。早期羅馬人崇尚倫理、注重貞潔、生活作風嚴謹,然而經濟繁榮、物慾橫流的帝國初期,人們的生活作風急劇惡化,精神空虛,倫理道德觀念喪失殆盡。馬爾庫斯,奧裡利烏斯在公元180年去世後,科英德繼位,他既是一位暴虐的皇帝,又是一位放蕩的享樂主義者,他的後宮供養著來自各地的各種身份的300個美女供他隨意享樂。在羅馬城內,養娼妓、納妾達到公開化的程度,某貴族婦女甚至跑到營造官那裡區申請賣淫執照。為了安慰極少數正派貴族的自尊心,元老院於公元19年對上層婦女的淫亂行為進行干預,但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淫亂現象有增無減。生活作風的淫亂腐蝕了人們的靈魂,針對這種倫理道德的失控和世風日下,李維哀嘆:“內部的腐敗腐蝕了一個長期優秀民族的生命力。”

    倫理道德喪失導致宗教影響消失

    倫理道德的喪失使帝國時期宗教的道德影響逐漸消失。宗教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起著約束人們行為及道德的作用,信奉羅馬宗教的人養成了忍耐服從、愛仇如己的高尚品質。公元1世紀形成的基督教最初流行於羅馬下層社會,提倡平等、博愛、互助、共濟,使羅馬人民形成富於進取心、積極向上的思想和情操。可是羅馬人道德的放縱毀掉了對傳統宗教的信仰,吉本說:“社會的積極向上的美德遭到了壓制。”社會道德的敗壞和古典文化的泯滅,為宗教唯心主義的盛行提供了方便,虔敬的情感陷於滅絕,社會各階層都感到沒有出路,宗教的道德影響逐漸消失,各種急功近利的迷信活動和巫術魔法便廣泛流行,帝國晚期的整個社會、整個羅馬民族完全處於精神委頓、愚昧無知和奄奄一息的狀態。羅馬人除祈禱、懺悔、高舉聖像遊行外,根本就沒有其他精神生活,精神文明徹底衰亡了。

    羅馬帝國的衰亡是必然的,而倫理道德的喪失是其滅亡必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道德的倫喪導致經濟的衰敗,政局的混亂,軍隊的腐化,宗教道德影響的逐漸消失以及人們生活作風的汙穢,這些足以使羅馬帝國的大廈動搖,羅馬帝國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每個毛孔都被腐蝕殆盡。然而這個曾令世人矚目的大帝國當然不會在地球上迅速消失,倫理道德的敗壞使這個外強中乾、表面繁榮富華的大帝國猶如一個沒有精神支柱,沒有靈魂的龐大軀殼,在它再也無法支撐下去的時候必將坍塌,它的倫理道德混亂到頂點之時,羅馬帝國的喪鐘就隨之敲響了。無論羅馬帝國後期怎樣地呼喚和恢復道德,也只能是迴光返照,一切都已無法阻止它邁向其墳墓的步伐。這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滅亡了,猶如黃鶴一去不復返了,但留給了後人無數寶貴的文化遺產,除此之外還有後人無盡的慨嘆和深深地思考。

  • 9 # 天香引

    羅馬起源於戰爭。羅馬的繁榮和偉大首先在於它在和一切民族的戰爭中,只要看到比自己更好的習慣,就立即放棄自己原有的習慣。其次是它的首腦都是偉大的人物。在歷史上,除此之外,就我們還沒有過如此不間斷的傑出政治家和軍事統帥群。共和國首腦締造了共和國制度,而共和國制度造就了更廣泛的共和國首腦。

    羅馬的創造者是依據法律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的,它孕育了一個秩序社會,使人民強大起來;造就了一支精良軍隊,使每個人都充分關心和保衛自己的祖國。正是土地的平分使羅馬擺脫了卑微地位,而這一點在羅馬腐化墮落時尤為明顯。

    由羅馬首創的每年選舉執政官制度也是它變得強大的原因。每個國王都曾有過野心勃勃的時期,然隨之而來的則是縱情享樂,甚至懶散。而共和國的首腦總是在任職期間成就赫赫功業,以期再度當選,每時每刻都不放鬆表現自己的雄心。

    他們勸說元老院建議人民發動戰爭,每天都向人民指出新的敵人;元老院也為經常不斷的人民的申訴和請求所苦,為使自己擺脫人民的困擾,有必要把人民的精力釋放到對外事務上去;對人民來說,戰爭永遠是快意的事,戰利品的合理分配是人民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一個以戰爭為政府統治原則的民族,或是自己毀滅,或是戰勝一切。羅馬把全部才智、思想和熱情都用來發揮戰爭這門藝術,以臻完善。

    羅馬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正是因為它能夠包容、吸收、回饋以及融合不同民族、宗教、背景的人民。在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非洲人、西班牙人、不列顛人和高盧人,只要充分同化,都能躋身於權力的最高梯隊,甚至可以成為皇帝。當帝國不能同化新吸收的人民時,一則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容易同化,二則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和習俗超出了羅馬帝國寬容的極限,這時羅馬帝國就開始沒落了。由於宗教和民族狹隘思想的共同作用,羅馬內部爆發了一系列不受控制的戰爭和內訌。在羅馬帝國試圖保持羅馬的血統、文化和宗教純正之時,也正是重蹈克勞狄和吉本所指出的古雅典人和斯巴達人的錯誤時,羅馬墜入了分裂和衰落的深淵。

    帝國後期的皇帝們的怯懦,也是帝國的軟弱。在歐洲和亞洲包圍了帝國的所有民族,一點一點地把羅馬的全部財富耗盡了。軍隊成了國家的沉重負擔,僱傭蠻族軍隊卻難以駕馭。羅馬藉以政府其他民族的原則 (保持自己的戰術而不讓一切鄰人懂得戰術)被破壞了,羅馬的制度和法律被踐踏了,它的偉大也就黯然失色了。

    使帝國滅亡的並不是某一次進攻,而是所有的進攻,羅馬一點一點地從衰微走向覆滅。羅馬的興起是它的不停的戰爭和保證戰爭的優秀制度,它總是在征服了一個民族之後,另一個民族才開始對它戰爭。西羅馬的毀滅是由於所有民族一齊向它進攻,並且從四面八方侵入它的土地。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已經不復存在,在它的土地上出現了多個混戰的“野蠻人”王國,他們就是現代歐洲國家的原型。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繼續維持了1000年的統治。但是,這個拜占庭帝國對於宗教多元化抱有極端狹隘的思想,不同宗教間的爭鬥不止,而且一直遭受波斯人、斯拉夫人以及後來的穆斯林的圍困,從來沒有再現過古羅馬的輝煌。

  • 10 # 啟蒙時代的餘孽

    羅馬帝國因日爾曼人的遷徙而衰敗,是一種典型的甩鍋說法。從時間上來說,在羅馬帝國盛期就有很多日耳曼人加入羅馬的邊疆軍團,也有很多日耳曼、高盧貴族來過羅馬進行學習。實際上在376年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境內之時,羅馬帝國周邊的民族已經相當“羅馬化”了,他們有著對羅馬帝國的認同,以及對希臘羅馬文化的認同,也有了類似城市的聚居點,很難算得上是我們印象中那種披頭散髮、茹毛飲血的野蠻種族。

    確實,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境內對羅馬來說是一次不小的衝擊。例如376年西哥特人進入沃爾瑪,他們並不是安分守己的待在羅馬境內當順民,而是與羅馬的總督產生了衝突,還起義反抗羅馬,擊敗了羅馬皇帝。但我們要注意的是,被一支從邊疆進入境內的西哥特人打的七零八落,證明當時的羅馬已經衰敗了。正常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羅馬衰敗了,因此無力抵禦日耳曼人的遷徙,而不是認為羅馬衰敗是由日耳曼人的遷徙造成的。

    那麼,羅馬衰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將其歸咎於經濟因素:奴隸制危機。

    公元三世紀之前,羅馬帝國處於飛速的擴張之中。在公元前2世紀之時,羅馬的領土還僅僅只有亞平寧半島本身。在公元前一世紀羅馬進入帝制之時,羅馬的勢力已經遍佈東西地中海,並征服了高盧,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地中海霸主。等到了公元二世紀,不僅地中海地區與高盧,就連一部分日耳曼地區以及不列顛的一半都在羅馬的控制之下。

    羅馬的飛速擴張,不單單為羅馬帶來了無盡的金錢、市場以及奴隸,還導致羅馬的經濟制度大大改變,由過去以家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迅速變為大土地奴隸制經濟。這種經濟制度往往需要有財力的大地主購買大量土地,並將數量繁多的奴隸投入到對土地的經營之中。隨著羅馬的擴張,對於奴隸的需求越來越大,但供應卻遠遠趕不上需求,因此爆發了奴隸制危機。由於危機發生在三世紀,也被稱為三世紀危機。

    在政治上,皇帝的權威幾乎消失,禁衛軍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政治非常不穩定;經濟上,奴隸起義四起,並隨之出現了農業衰落、商業凋敝的現象;與此同時,大量日耳曼蠻族進入羅馬境內,成為羅馬領土上的不穩定因素。要注意的是,在這次危機之時,羅馬不但無力對抗蠻族進入羅馬,反而還需要這些新進入的蠻族人加入早已腐爛了的羅馬軍隊。

    綜上所述,日耳曼人的遷徙應該被視為羅馬衰敗的標誌,而不是原因。將羅馬的衰敗全部歸咎於日耳曼人,就跟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樣(吉本將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視為基督教的泛濫破壞了羅馬的傳統,他只注重表面),忽視了羅馬帝國經濟的內在變化(由小農經濟轉向大奴隸主經濟,以及因此產生的奴隸制危機)。而正是這個內在變化才導致羅馬陷入了危機之中,最終導致衰敗。

  • 11 # 愛之育之

    嬌奢淫逸

    揮霍無度

    皇帝權威盡失

    廢立出於近衛軍

    離心離德

    國力漸弱

    最終分崩離析

    故,咎由自取

    凌遠長著

  • 12 # 瞟遍天下事

    首先先說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羅馬帝國作為一個傳承超過千年橫跨亞歐非三洲的超級帝國,它的滅亡和衰敗原因是多方面的日耳曼人只能說是衰敗原因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加速了帝國的衰敗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滅亡),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的大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羅馬帝國的前身是羅馬共和國,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30年凱撒大帝的乾兒子屋大維打敗了競爭對手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婁巴特的聯軍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的稱號也標誌著羅馬帝國的建立。

    圖拉真在位時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開啟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1453年,拜佔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所攻陷,從此以後也宣告了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

    在我看來帝國的衰敗和滅亡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經濟危機和過度依賴奴隸勞動,持續不斷的戰爭和無節制消費大大地削弱了國庫,同時,帝國還遭受了勞動力不足的打擊。羅馬的經濟依靠奴隸耕種田地、充當手工藝人但是由於奴隸的緊缺導致奴隸主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只能進一步壓榨奴隸致使矛盾進一步激化。當時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將帝國分成兩半,並且搞兩帝分治東西羅馬各兩個皇帝相當於一個國家有四個皇帝中國有句老話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雖說羅馬的國情和中國國情不同但是一個國家幹四個皇帝能不亂嗎,這也使得東、西兩個帝國未能有效合作對抗外部侵略,甚至帝國之間常常內訌。再就是由於其內部的腐敗和瀆職而未能阻止皇帝們的荒誕行徑導致內部政治不穩定。隨著情況不斷惡化,羅馬人身為公民的自豪感逐漸消失,許多羅馬公民對他們的領導失去了信任。

    國力衰敗必然導致國家無力抵禦外來的入侵,最終導致羅馬帝國滅亡,所以在日耳曼人到來之前國家就已經衰敗了,日耳曼人只是加速了這一帝國滅亡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對羅馬帝國的大概介紹,有什麼不足的地方還請大家不吝賜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口罩的時候,眼鏡會起霧,近視的人可能更有體會,大家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