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公元1380年,朱元璋殺胡惟庸後廢宰相。

    從此,中國進入真正的君主專制時代,再無制衡皇權的相權。

    皇帝無論年長年幼、能力大小、不管上不上朝,一切均由皇帝說了算。

    明朝的太監也好,內閣也罷,均是皇帝掌握政權的工具,其權力的大小取決於皇帝的態度。

    魏忠賢被崇禎輕鬆剷除,不是魏忠賢曾經的權力不夠大,而是他原來的權力來自於朱由校的信任,魏忠賢是朱由校用來制衡群臣的棋子。但朱由校駕崩後,魏忠賢只能倒臺。

    所以,明代的太監權力再大,也逃不了了皇帝的手心。

    這與漢唐不同,漢唐時期皇帝權力的大小取決於皇帝本身的能力,唐朝後期的太監實際上掌握了相權(此時的相權包括了軍權),因此可以廢立天子。

    漢朝的宰相是領袖制――一個人,唐朝的宰相是委員制――一分為三(三省長官均為宰相),宋朝設樞密使分宰相軍權,趙匡胤撤了宰相範質的凳子後,宰相從此只能站著。

    明朝廢了宰相後,一切取決於上。大明群臣尚有風骨,大清則以俯首稱“奴才”為榮,群臣尚且如此,何況太監!

  • 2 # 歷史百家爭鳴

    魏忠賢年少就是不是好鳥,打架調戲婦女,賭博無惡不作,有一次輸的很慘,魏忠賢就自宮了,萬曆年間進入皇宮當太監,魏忠賢很會鑽營,很快就傍上了魏朝。

    魏朝的身份倒沒什麼,關鍵是魏朝對食的是客氏,魏忠賢認識客氏以後,又勾搭上了客氏,客氏於是冷遇魏朝而喜愛魏忠賢,兩人結成了很深的關係。

    這個客氏是後來天啟皇帝的乳母,天啟皇帝即位以後,對客氏非常好,對魏忠賢也就特別的好,魏忠賢從此飛黃騰達,很快就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

    這裡就要說下明朝的皇權制度了,明朝自從朱元璋撤銷了丞相,在朱棣時期設定了內閣,本來是皇帝的秘書,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了權力中樞。

    大臣的奏章,先由內閣進行票擬,把審批意見寫成小紙條,夾在奏章裡,交給皇帝御批,皇帝本來自己批,後來懶了,就讓太監念奏章,自己說意見,在讓太監批紅,其實司禮監還有個掌印太監,就是蓋印的。

    魏忠賢掌握的就是批紅的權力,魏忠賢專挑天啟皇帝做木匠的時候去問事情,基本上就批了,實際上決策者還是皇帝,魏忠賢只不過是那個幹活的。

    魏忠賢並未掌握軍權,皇帝把批紅權適當的收回來,魏忠賢就沒有辦法了。

  • 3 # 秉燭讀春秋

    朱由校臨死時,一手拉著弟弟朱由檢,一手拉著魏忠賢,並用斷斷續續的話說:“忠賢可計大事,”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弟弟重用忠賢罷了。

    那麼,魏忠賢真的那麼有才能?真的可依靠大事?

    魏忠賢,原名叫李進忠,入宮以前就是個街頭混混,為了躲避賭債,自宮進宮當了太監。

    一般的社會閒散人員,悟性和判斷力很好,魏忠賢剛進宮巴結上了大太監魏朝,但當魏朝把他提拔上位後,他一腳踢開了昔日的恩人了,這時他又高攀上了原來皇帝朱由校的養母客氏了。

    魏忠賢和客氏狼狽為奸,殘害忠良,朝中無人敢管,以至於最後,只知魏忠賢不知做皇帝,魏忠賢位極人臣,號稱九千歲。說實話,崇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接手了哥哥朱由校的江山了。

    雖然崇禎帝即位時還不足18歲,但他知道如何隱忍,不管魏忠賢如何試探自己,崇禎一如既往的高深莫測。朝中大臣包括魏忠賢自己都有點吃不準這個年輕人。

    崇禎堅信,魏忠賢厄運遲早會來到的,天啟七年(1627)秋九月,嘉興貢生錢嘉徵彈劾魏忠賢十大罪:一與皇帝並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聖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

    奏疏呈上後,朱由檢召見魏忠賢,讓內官讀給他聽。魏忠賢非常恐懼。

    十一月,崇禎便將魏忠賢發往鳳陽安置,魏忠賢在去鳳陽的途中,仍豢養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檢聞悉後大怒,命錦衣衛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審判。

    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行到阜城時,在阜城南關客氏旅店痛飲至四更,最後上吊自殺。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魏忠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身邊有許多他的心腹之人,比如十彪十虎十豹十狗十孩兒。廣在全國各地為他建生祠的地方不計其數,就在臨殺他之前,為他建生祠的還源源不斷的奏章遞了上來。如此看來魏忠賢不是單打獨鬥吧。

    可是一夜之間,所有的一切好像夏天的冰塊,消失的無影無蹤。這到底為什麼呢?

    我覺得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二、魏忠賢那麼多的徒子徒孫,為什麼沒有一個為他出頭喊冤或者造反呢?這其實是樹倒猢猻散的最好寫照。再者說了,魏忠賢也不過是個太監,說白了就是崇禎手下的一個奴才,他有無兵無槍,拿什麼來和崇禎抗衡呢?別說是他,你看清朝康熙除掉專橫跋扈又有兵權的鰲拜,有那個將軍帶兵為鰲拜報仇呢?

  • 4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四個字——陰差陽錯,崇禎用自己的演技博取了魏忠賢的信任,魏忠賢也認為崇禎是個“優秀”的好少年,就這麼簡單

    自即位時戰戰兢兢、如臨大敵的崇禎決心要扳倒魏忠賢,注意是扳倒而非清算

    一直大權在握的魏忠賢,相信崇禎是不會這麼不識趣的,他還能繼續為明朝效忠

    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魏公公的失勢來的太快就像龍捲風,而他自己也的確沒有想好到底要怎麼做,最後以一種曹爽式的“願為富家翁”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當然也順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權傾天下的魏忠賢倒臺,閹黨被清算,大明開始徹底完蛋

    處心積慮的崇禎,考慮的很全面

    有人說魏忠賢只是皇帝放權的產物,趕巧碰上朱由校這樣的天才木匠,不屑於處理政務,才讓魏忠賢得以橫行天下,到了勤勞的朱由檢這兒,就行不通了

    準備收回權力?一道聖旨下去滅了魏忠賢?崇禎不傻,他知道在魏忠賢掌權的這七年,他的勢力已經到了多麼強大的地步,自己剛剛登基,根基不穩不說,還沒有親信嫡系,滿朝文武皆閹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他是明白的,如若失誤說不定自己都賠上了,所以崇禎一開始是很慫的,裝的很像

    魏忠賢自己也明白,之所以能有自己的今天,首先是皇帝的首肯,其次是自己會玩,拉攏了一大幫親信嫡系不說,滿朝文武幾乎都被自己拉下了水,這要是皇帝動手,不用自己搞事情,其他人就跳腳了!

    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這些人都是朝中重臣,崔呈秀、田爾耕、許顯純這些個死黨你崇禎搞得定麼?你敢搞麼?

    此時的魏忠賢很自信,而崇禎很焦慮,他在等一個機會,他在等待盟友的出現,在這之前他唯魏公公馬首是瞻!

    順利清算魏忠賢,很僥倖但也很正常

    有人彈劾魏忠賢,崇禎絲毫不為所動,不僅如此還批評了上述彈劾的大臣,將其流放治罪。魏忠賢很感動,“崇禎是個好同志啊!”老魏年紀大了,看人也沒以前那麼準了

    可後來情況急轉直下,東林餘孽加上諸多受夠了閹黨的黨派開始攻訐閹黨,只是拿來開刀的不是魏忠賢,而是崔呈秀,作為閹黨集團的重要骨幹,崔呈秀一開始並不驚慌,他知道老領導會出面救他的,而此時的魏忠賢卻犯下了錯誤

    也正是這個錯誤,導致了他的最終覆滅。他選擇拒絕出面營救崔呈秀,因為此時的崇禎已經不再像之前那麼服服帖帖了,魏忠賢看得出這個少年天子對於權力的慾望,而他的應對是——丟車保帥,只要放棄營救崔呈秀,那麼就可以證明自己、保全自己

    只可惜,在崇禎的眼裡,這是自尋死路。因為在魏忠賢做出這一決定的那一刻,就已經把他自己跟閹黨徹底的剝離,曾經權傾天下的魏公公不會救任何人,他只管他自己

    於是在崇禎下令放逐魏忠賢的那一刻開始,閹黨就徹底土崩瓦解,在此之前閹黨智囊團曾提出拼死一搏,趁崇禎立足未穩來個偷天換日,可是被魏忠賢拒絕。而在下令收繳他權力的那一刻,也曾有人表示願跟隨魏公公,可是魏忠賢無動於衷

    而後是我們熟悉的場景,魏忠賢在返鄉途中被召回,當天即在客棧飲酒大醉,四更時分上吊身亡,九千名隸屬他的護衛將其家財搶劫一空,四散而去

    說來尷尬,看似精明的崇禎,卻一點都不強幹!

    搞垮魏忠賢還不算完,還得批倒、批臭才行,那麼閹黨自然首當其衝,就是在這一點上,崇禎犯下了巨大的錯誤,併為埋葬大明帝國的未來,掘了第一抔土

    簡單來說,是閹黨的人數,和閹黨被處理的人數問題

    要知道那個時候魏忠賢權力實在太過於盛,畢竟皇帝不管事兒,九千歲大人自然是行使皇帝的權力,整個朝廷之中,不再有黨爭出現,人人皆閹黨、人人皆朋友的“盛況”出現了,這是明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黨爭十分嚴重的明朝,在魏忠賢掌權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什麼東林餘孽,基本都是回家種紅薯的命兒,這還不錯了,沒像左光斗、趙南星一樣被迫害而死就已經是燒高香了!

    在沒有第二黨派可以投靠的結果就是,無論是好人壞人都成為了閹黨,當然也有的人不是閹黨,原因不是因為這些人多麼清高優秀,不願和閹黨同流合汙,而是這些人連閹黨都看不上、瞧不起,所以不配成為閹黨

    可就是這樣的貨色,成為了崇禎眼中的忠臣,成為此次清算閹黨的臨時檢查組。好嘛,在這些非閹黨人士的努力下,閹黨被一掃而空,壞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一些被迫成為閹黨的好人也未能倖免

    留下來的都是些什麼貨色,看一看崇禎年間的那些個首輔,我想也能略知一二

    魏忠賢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是忠是奸,我想不能簡單的下結論

    在他掌權期間,的確迫害忠良、搜刮無度,但明朝政府的稅收卻沒有少過,百姓的日子過得也可以。因為魏忠賢打擊的是官商階層,讓士大夫們苦不堪言,讓富商巨賈戰戰兢兢,雖然他奸,但對於整個國家來說,並非一無是處

    除此以外,明朝重文輕武的情況也得到了改善,在外領兵的將領不必再擔憂朝中大臣的攻訐和套路,因為只要給魏公公送足了錢,能打勝仗、能給魏公公帶來功績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考慮朝中文臣的節制

    當然了,殺掉魏忠賢沒毛病,只是留下來的還不如魏忠賢,這就很尷尬了。一如魏藻德、溫體仁、周延儒、陳寅之流,都是些禍國殃民的奸臣,而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等名將,也都間接死於這些所謂重臣之手

    故而,流傳甚廣的一句話,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還是很有道理的

  • 5 # 歷史簡單說

    魏忠賢,生於1568年,北直隸肅寧人,魏忠賢小時候家裡窮,又無所事事,生活無以為繼,因為與宮中的太監相熟,所以就入宮當太監了。

    魏忠賢先是跟著太監孫暹的,後來又巴結上了太監魏朝,魏朝曾多次向王安推薦魏忠賢,魏忠賢就認識了王安,王安是當時的司禮秉筆太監。

    魏忠賢負責的是朱由校的母親王才人的飲食,就認識了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而客氏與魏朝是對食關係,對食指的是宮女與太監的一種友好關係,魏忠賢來了之後,慢慢取代了魏朝,與客氏成為新的對食關係。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明光宗先的駕崩,天啟皇帝朱由校即位,而客氏與魏忠賢都是朱由校親近的人,客氏被封為奉聖夫人,而魏忠賢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

    我們知道,朱由校是個木匠皇帝,不喜歡當皇帝,而是喜歡專心的做木匠活,每次做木匠活的時候,魏忠賢就來彙報事情,朱由校就十分不耐煩的說,我知道了,你們自己處理吧。

    因此朝中的大小事務都由魏忠賢來處理,魏忠賢權傾朝野,很多人都叫魏忠賢九千九百歲,也就差一百歲就是萬歲了,簡稱是九千歲。

    朱由校才當了七年皇帝,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也就是公元1627年八月,就駕崩了,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即位,也就是著名的崇禎帝。朱由檢其實一直以來,知道魏忠賢做了很多壞事,對他十分的厭惡。

    朱由檢也擔心魏忠賢加害於他,所以就暗中很小心謹慎,多加戒備,東林的人就開始彈劾魏忠賢,朱由檢一直沒有做出反應,他在找一個最合適的機會。

    這時候錢嘉徵彈劾魏忠賢十大罪,朱由檢就召見魏忠賢,派人讀給魏忠賢聽,魏忠賢十分的害怕,就向太監徐應元求情,希望他能為他說情,朱由檢就斥責了徐應元。

    十一月,朱由檢讓魏忠賢到鳳陽去,後來又著錦衣衛將魏忠賢帶回京城,李應貞知道了這個訊息,就派人告訴了魏忠賢,魏忠賢無奈之下,走到阜城的時候,就自諡身亡了。

    為什麼魏忠賢輕輕鬆鬆的就給朱由檢給搞定了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明朝的太監再厲害,終究是倚仗皇帝的,所以皇帝想辦他,他是沒有辦法的。二,魏忠賢是做了很多壞事,但是對朱由校,朱由檢還是忠心的。

    三,東林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彈劾魏忠賢,四,朱由檢對魏忠賢還是多加防範的。總的來說,只要朱由檢向對魏忠賢下手,魏忠賢就沒有辦法反抗的。

  • 6 # 達o芬奇密碼

    太監不是男人,沒有兒子,權利得不到傳承。太監的權力全部來自於皇帝,大臣們只是暫時聽從於他。沒有人會跟著太監和皇帝作對。歷史上太監們也不會造反,就算背叛了主子,也是投靠了新的皇帝。別被電視騙了,覺得魏忠賢有多霸道。天啟皇帝死的時候對,崇禎說不要為難魏忠賢,結果崇禎不聽,崇禎最後的結局就是被東林黨氣的上吊自殺。崇禎讓大臣捐軍餉,一分錢也沒有,李自成卻搜出幾千萬。崇禎說,我們去南京躲避後金和大順,但大臣的資產全在北京,他們死活不同意。崇禎是悲慘的。

  • 7 # 歷史雜貨鋪

    因為魏忠賢說白了就是個太監而已,明熹宗時期魏忠賢深得皇帝的信任,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也不誇張,甚至於民間都只知道有魏忠賢,卻沒人知道還有個皇帝,人們更是直接稱呼其為九千歲,可是說到底魏忠賢的這些東西都是皇帝給他的,如果皇帝不給他,他可就什麼都沒有了。

    明朝的制度導致了,太監再怎麼樣也都是依附於皇帝的,崇禎繼位之後,極力的打擊閹黨,魏忠賢自然是難逃一死,當時滿朝文武最起碼一半人都投靠了魏忠賢,他們看到這種情況紛紛與其劃清界限,有趣的是他認的兒子們都和他劃清關係了,這些人也都不是傻子,不可能說跟著魏忠賢去謀反之類的,畢竟他就是太監罷了。

    皇帝要他有勢他就有,這些人之前全部投靠他,嚴格的說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去皇帝跟前說上幾句好話,達到升官發財的目的,現在他不管用了,還理他幹什麼。所以第一個原因就是當崇禎想動他的時候,只是表露出個意思的時候,就將他的羽翼給徹底打掉了。

    第二個原因,魏忠賢的勢力是大,可是也不可能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還有其他的集團,當他們知道魏忠賢要不行的時候肯定會抓緊機會,一舉拿下魏忠賢。其實仔細的去看看歷史,明朝之前的太監如果做到魏忠賢這個地步,是壓根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

    明朝的時候,即使魏忠賢再怎麼厲害,皇帝相捏死他都很容易,這就是制度的原因。當然話說回來,直接處死魏忠賢的弊端還是很多的,因為要靠著他來制約很多東西,突然沒了他,崇禎的麻煩反而更多了。

  • 8 # 新知傳習閣

    在中國的歷史上,太監是很特殊的一個群體。因為他們都被閹割了,也就沒有了命根子,此後是沒有辦法進入祖墳的。

    因此當太監進宮後,就生是皇帝的人,死是皇帝的鬼。這一輩子的命運,都跟皇宮和皇帝掛上了鉤,永遠都沒有辦法解脫。

    明朝開國的時候,朱元璋明文規定太監不能幹政,他還廢除了丞相制,皇帝一個人獨攔大權,相當於既當董事長,又當總經理。

    同時既當董事長,又當總經理,那就比較辛苦了。朱元璋和朱棣還撐得住,兩個人都是從戰場上血雨腥風中殺出來的,身體好。

    後世的皇帝就不行了,因此,他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朝臣中選拔一批人進入內閣,有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此後有皇帝還嫌麻煩,就找了太監幫助皇帝,批閱內閣轉進來的奏摺。這個太監被稱為秉筆司禮監太監,他幫皇帝籤的字叫披紅。

    慢慢的,太監也就成了平衡內閣大臣權力的一股勢力,畢竟很多太監都是跟著皇帝從小一塊長大的,和皇帝非常親近。那些大臣只有進入中央部門後,才認識皇帝,和皇帝就比較疏遠。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們普遍信任太監比信任內閣大臣們要多得多。慢慢有些太監就會瞞著皇帝私下搞一些小動作,甚至還有一些太監圖謀造反。

    太監是依附於皇帝之上的一個群體,太監的權力也是皇帝賦予的,它本身並沒有權力。魏忠賢也同樣是如此。

    魏忠賢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就是因為天啟皇帝信任他,它可以幫助天啟皇帝做事,讓天機皇帝專心致志的去做木匠活。

    魏忠賢能夠權傾朝野,第二個因素是因為天啟皇帝根本就不是一個政治家,而是一個優秀的木匠。他不喜歡處理朝政,就必須找一個人出來,替他處理朝政。

    天啟皇帝死後,崇禎皇帝接班。崇禎自然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班底,首先要打倒的就是魏忠賢的小團伙。

    崇禎又不是天機皇帝,自然不會再授權給魏忠賢。沒有權力的魏忠賢就是一隻沒有老虎支援的狐狸,他的小團伙馬上就土崩瓦解了。

    既沒有皇帝授權,又喪失了自己的團隊,魏忠賢就像一隻被拔了牙的老虎,成了一隻人畜無害的小動物。隨便過來一個人,分分鐘就可以弄死他,何況是權力無邊的皇帝。

  • 9 # 火器工坊

    這就要說到明代太監和漢唐位高權重的宦官之間的區別了。

    漢代的常侍和唐時期的“太監”(加引號是因為太監這稱呼是明朝才有的,但是說宦官又面太廣),之所以能權勢滔天壓住皇權,是因為在皇帝信任他們的同時,還給予了他們軍權,手裡有了軍隊,自然就可以為所欲為了,槍桿子裡出政權嘛,但是明朝就不一樣了,下面我詳細的說一下。

    明宣宗開始,為了方便處理政務,皇帝開始著手培養司禮監太監的文化水平,在之後英宗時期,司禮監被給予了披紅權,也就是說,司禮監掌印太監可以在皇帝允許的情況下代替皇帝對內閣呈上來的議案蓋章。

    正統以後,司禮監自身的權力和結構也進一步高漲和嚴密。首先,司禮監將宦官各衙門的主要權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舉凡鎮守太監的調派、同三法司錄囚、提督京營,東廠,錦衣衛等大權皆歸司禮監。其次,在組織形式上,司禮監已成為一個以掌印、秉筆太監為首腦的和內閣部院相對應的龐大官僚機構。

    也就是從這開始,司禮監形成了與內閣對立的內廷,掌印太監就是皇帝對付內閣首輔以及所屬文官集團勢力工具。看起來權力似乎很大,但是為什麼司禮監掌印太監會被皇帝說殺就殺呢?(不只是魏忠賢,武宗時期的劉瑾也是)原因很簡單,沒有軍權。

    明代的兵權類似宋代的軍制,但是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即文官兵部尚書負責武官賞罰任免(受皇命)和軍事行政,地方總督巡撫負責調兵,武官總兵負責指揮,為了防止兵將不識,將軍平時都是有帶兵的。前面我說了一句,武官的賞罰任免是皇帝透過兵部尚書來完成,所有的命令都是由皇帝親命,也就是說武官的直接利益上司還是皇帝,內廷的手根本伸不過來。

    那魏忠賢為啥能夠“權勢滔天”呢?因為天啟信任魏忠賢,所以基本上魏忠賢是牢牢的握住了披紅權,而閹黨成員多是之前的齊楚浙三黨成員,大家一方面窺伺於司禮監的披紅權;另一方面,抱魏忠賢大腿就是抱皇帝大腿,只要皇帝信任魏忠賢,跟著魏忠賢混就能混的好。

    再說崇禎怎麼這麼快扳倒魏忠賢,其實崇禎剛剛來的時候,還真有點危險,因為內廷都是魏忠賢的人,如果崇禎想殺魏忠賢,魏閹還真能有辦法弄死崇禎,再加上崇禎對政務不熟,還需要時間熟悉。等三個月後崇禎坐穩了皇位後,也就是握住了兵權,弄死魏忠賢就跟玩似的了,先表明立場,老子要弄魏忠賢,群臣也就明白了,魏忠賢大勢不保,自然也就樹倒猢猻散了。

    再權傾朝野,沒有兵,也遲早要廢,所有大明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最多也就紅極一時,玩過了也就廢了。

  • 10 # 非非空

    雖然魏忠賢權傾朝野,但是天啟年間他並沒有篡位的野心。所以在他最得勢的時候,手下雖有龍虎蛇蟲,但真正的軍政大權始終掌握在朱由校手裡。朱由校雖不問朝政,專事木工活,可是他卻非常聰明,只是把魏當成了一條忠誠的狗而已,魏的言行也就以朱由校臉色行事。

    朱由檢還在潛坻做信王時,就十分討厭魏,只是沒表現出來。接兄長的班登基後,自然也把兄長的所有權利也就接手了。正值年輕氣盛的年齡,很想有一番作為,重塑大明輝煌。自然不會容忍魏的飛揚跋扈,所以上仼幾十天就從外圍下手,清理魏的幫兄走狗。魏忠賢由於沒有軍權,又遭文官集團尤其是東林黨的圍攻,以至四面楚歌,最後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了。

  • 11 # 清水空流

    太監,又稱宦官,華夏封建制度中,最殘忍的行為之一。這些太監被稱為嫁到宮裡的‘’男人‘’是一群喪失了男性標誌的‘’男人‘’。在華夏封建時代有三次宦官時代,西漢,唐朝和明朝。而明朝最後一個權監就是魏忠賢。也是有明一代最有權力的太監,他只比皇帝小一點,是‘’九千歲‘’享受和孔子一樣的待遇,生祠。但唯一的區別就就是孔子死了幾千年,他還活著。

    但就是一個權傾天下的太監,就被剛剛登基年僅十七歲的崇禎所罷免。最終被賜死。可見崇禎的‘’能力‘’有多大。魏忠賢有多‘’無能‘’。其實就崇禎殺魏忠賢沒有任何技術和權謀所言。崇禎應該感謝他的老老老祖宗朱元璋設計的制度太完美,也就是說,明清時代封建制度的完善,已經把一切謀朝篡位的道路全部封死。再說,魏忠賢也沒有篡位登基的意思,(沒有那個能力)如果有,也不會等到崇禎登基以後。

    再就是明代的宦官干政與漢唐不同,漢唐屬於獨立於皇帝,處於不受控制狀態。而明代宦官完全依附在皇帝身邊,他們的權力來自皇帝的授予,離開皇帝啥也不是,這就給崇禎提供了強大的保護和權力。使得崇禎可以就憑一道聖旨就讓魏忠賢上吊。

    在天啟年間,這魏忠賢由於深得皇帝寵信,擔任的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並獲得了這“批紅”的實權,他便能夠從中上下其手,變成了代行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後的決定權。但沒有皇帝的許可和信任他就沒有任何權力。像曹操司馬懿這樣的權臣,他的權力資本來自個人的能力和背後政治集團的利益與控制的軍隊。而這一切魏忠賢統統沒有,僅僅依靠皇帝是沒有用的,一旦皇帝駕崩或者失去皇帝的信任,喪命也是頃刻之間。比如劉瑾。即便如此,崇禎也是在暗中觀察了一年,看魏忠賢確實沒有什麼本事才正式動他。

    再就是魏忠賢始終沒有掌控兵權。而且明朝政治制度已經無懈可擊了。文官政府的體制已經根深蒂固。司禮監的宦官雖然和文官政府一直在明爭暗鬥,但是始終沒有佔過上風,這也是崇禎除掉魏忠賢以後,能夠平穩過度的重要原因。當然,魏忠賢死的不是時候,他在世的時候,東林黨不敢太放肆,大明的皇帝能有錢花。但魏忠賢一死。東林黨就此一家獨大,崇禎就沒有錢花了。明朝就是亡於東林黨之手,魏忠賢對這些人還是殺少了。至少在忠於大明朝的問題上,東林黨真不如這些沒卵的太監,這群天天喊著忠君的東林黨更像太監。

  • 12 # 軍武次位面

    崇禎皇帝殺魏忠賢從明朝政局來講本身就是個挺扯的事。一方面,魏忠賢該不該殺?是該殺。能不能殺?不能殺。

    說魏忠賢該殺,實際上從我大萌正德、萬曆與天啟朝過來的太監群體,但凡是深得皇帝信賴的、權傾朝野的、委以重任的、尤其是擔任過礦監稅監的,全抓起來砍了那也沒幾個冤枉的。有人說皇帝直接控制的太監群體在從江南富戶嘴裡給大萌收稅,事實上揩下來的油一大半都成了皇帝的內帑給皇上揮霍去了。而且太監這種群體颳起地皮來毫無節制毫無制約可言,對整個江南與遼東地區的生產力發展與百姓生活造成的打擊都是極為嚴重的——真以為老奴的七大恨是純政治宣傳?而魏忠賢其人不僅刮地皮還大搞特務統治,從哪個角度來看,說這等人惡貫滿盈應該殺之以平民憤都不為過。

    但是,明朝的皇帝與文官集團分立的政治體制又決定了皇權在政治核心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幹正常工作,又可以幹髒活溼活的具有依附性質的同官僚集團相對應的“影子官僚集團”。換言之就是需要錦衣衛、東廠來直接控制官僚,形成微妙的制衡,避免官僚勢力過大以至於皇帝老兒成為虛君。那麼誰來統領這些強力部門呢?自然是太監或者忠於皇帝的武將。也就是說,明朝的皇帝-奸佞-官僚體系形成了一個不同於歷代的獨特結構,不是奸佞矇蔽皇帝而控制文官,而是皇帝默許奸佞控制官僚以達成皇權與政權的平衡。奸佞的權力看似比皇帝還要大,事實上在卻依然來自於皇帝的權力賦予,同時由於奸佞本身所處的位置,皇帝真想動掉奸佞也不是個多大的事。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正德朝的劉瑾最後被拉出去片了,魏忠賢也被貶了,看起來驚心動魄,但是實際上這種瘋狗一樣的人物在離開了皇帝的權力賦予後孑然一身——可把這批人鬥倒了,皇帝還怎麼控制文官集團?那,估計崇禎皇帝就想不到這一層兒了。

  • 13 # 罄澀

    其實魏忠賢的倒臺一直都算是一個迷,在魏忠賢當道的時候,捅了魏忠賢的反而是自己人,先是楊維恆一邊讚美魏忠賢卻一邊又彈劾魏忠賢的左膀右臂先手把魏忠賢的左右手砍了一個,然後又是莫名其妙的文官集團大集合一般的集體彈劾魏忠賢,而崇禎一直也不表態,倒是魏忠賢自己稱病辭爵,辭去爵位後沒多久,崇禎才正式自己出手,貶魏忠賢往鳳陽,半路中錦衣衛出手緝拿

    第二步就是整個文官集團的瘋狂彈劾,什麼十宗罪啊這都是小兒科,條條罪狀都是死罪,可是崇禎什麼話都不說,就等著魏忠賢自己說,最終魏忠賢也是妥協辭爵

    到最後,依然是不急,先貶謫,後緝拿,以防京城魏黨反覆,這些手段都是頂高明的,只可惜魏忠賢死了,文官集團還不如魏忠賢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貨車沒有自動落鎖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