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睡眠大俠是這麼說的:知識有毒:失眠症讓你失眠——失眠症讓你長期失眠。
2
回覆列表
  • 1 # 曬太陽的龜背竹

    睡覺作為我們每日必做的事情之一,備受關注。但是常見的睡眠誤區你知道嗎?

    1. 8小時是最佳睡眠時間

    很多人以每天是否睡足8小時來衡量自己睡的好不好,然而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有些睡眠時間在我們看來有所缺失的人卻和大多數擁有正常睡眠的人一樣,健康且精力充沛。

    每個人的睡眠特徵不一樣,自身的睡眠質量不同導致需要的時長不同,不必刻意限制一個時間,發現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長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2. 睡的多就是睡的好

    這是和失眠相對應的話題,現在太多人關注失眠問題,殊不知嗜睡也是一個大隱患,它是許多睡眠性障礙疾患的重要臨床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嗜睡和遺傳因素有很大關聯,尤其是輕度嗜睡,所以有些人會天生更易嗜睡,一定要注意。

    3. 如果夜間沒睡好,白天長時間的小睡可以彌補

    很多人一到週末就會這樣,頭天熬夜後,第二天一直睡到中午或更久。但是咱們成人的小睡一般以30分鐘最適宜,睡的過長也不合理。

    4. 只有早睡早起才是好的

    應該這麼說,每天準時起床和睡覺,即使週末也保持,只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才會讓我們的身體感覺舒服,這就是所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物鐘,並不只有早睡早起這一種。

    5. 睡前吃點東西可以更好入眠

    這個是我朋友經常說的,睡前吃點甜食心情更舒暢,睡的更好。恰恰相反,甜點提升了我們的血糖,也延長了胃的消化時間,反而會使得夜裡無法好好睡覺。如果一定要吃,稍稍吃一些低脂且含蛋白質的食物更好。

    總的來說,大家越來越重視睡眠,也越來越不知道怎麼才能睡好了。其實每個人需要的睡眠和麵對的問題各不相同,有些是原發性失眠,有些焦慮性失眠,有些是嗜睡,我們需要做的是更全面地瞭解自己。

    自身無法做到的可以交給專業的機構,我前段時間做了一個Enjoy your sleep | 睡眠管理基因檢測,包含睡眠特徵和睡眠障礙2大類,詳細分析了我的生物鐘,睡眠時長,睡眠質量,嗜睡,原發性睡眠,焦慮性失眠,抑鬱性失眠,干擾性失眠共8項評估結果,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睡眠體質,不至於走入誤區,只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好睡眠習慣就能獲得一夜好眠。

  • 2 # 使用者6503856202

    出現失眠,會到處求醫,中西醫說法不一,但基本都說危害,這樣會加重焦慮,導致嚴重。正確的方法是不強調失眠有什麼危害,越不怕失眠,越容易靜下來,靜下來以後,容易入睡。

  • 3 # 紅色戈壁瓦

    古人云:“不覓仙方覓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氣爽,安寢乃人生最樂”,一個充足的睡眠,能讓人精力充沛,神清氣爽,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充滿了動力。

    然而研究發現,中國至少有4成的人存在睡眠障礙,近年來,調查顯示患睡眠障礙的人越來越多,也有相關人士指出,幾乎所有的人都存在睡眠障礙,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為睡眠不同於其他的生理活動,所以很多人對睡眠的健康意識很薄弱,因此,要擁有高質量的睡眠,就必須走出睡眠的誤區。

    睡眠的4大誤區,很多人都不知道,看看你中招了幾個?

    1、誤區一:午睡睡到自然醒

    午睡可以使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改善腦部供血系統的功能,增強體力、消除疲勞、提高午後工作效率。

    雖然午睡好處多,但午睡時間過長,就會剝奪晚上的睡眠時間,導致睡不著,所以午睡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個小時。

    2、誤區二:早起睡個回籠覺

    睡回籠覺是指晨練以後回到家又睡眠,睡回籠覺不但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軀體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且對消除疲勞、提高早餐後的活動效率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不過睡回籠覺時間應嚴格控制在1個小時以內。因為睡回籠覺時間延長,會使人進入深睡眠狀態,就需要較長時間完全清醒,容易有頭昏腦脹和昏昏欲睡的感覺。

    3、誤區三:睡眠不夠週末來補

    因為平常工作太忙,睡眠不足,一些上班族往往會選擇在週末或節假日來補覺,專家認為,一般而言感到要補覺的人,往往是夜間睡眠質量差的,但如果長時間處於睡眠不足狀態,僅僅靠補覺是不夠的,我們強調要保證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只有這樣才能有良好的睡眠。

    4、誤區四:睡得多對健康好

    睡眠是不可以儲存的,它是我們每天都必須要做的事情,睡眠不足會影響健康,睡眠過多也會影響健康,所以要科學的睡眠。

    1種食物常吃,可改善睡眠,增強體力與記憶力

    治療睡眠,除了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之外,還要注意食補,平時多吃一些有助於睡眠的食物,比如牛奶、小米,它們含有色氨酸,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分泌使人睏倦的五羥色胺,輔助睡眠。

    除了牛奶、小米之外,還可以吃富含粗多糖和萜烯類物質多的芝寧多糖,它可以清除自由基,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鎮定作用,改善睡眠,使食慾、體力、記憶力增加。

    《黃帝內經》裡曾寫“胃不合則臥不安”,也就是說能否睡得好,和吃了什麼有特別大的關係,不同的食物會對睡眠有不同的影響,所以合理飲食對治療睡眠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 4 # 爆炸營養課堂

    日常生活中,總是能聽到,身邊的人說自己昨天晚上又失眠了,或者是很晚才入睡等現象,這似乎成了人們的常說的語言。但在健康的角度上來看,這並不是一種好的現象。

    而這種現象,跟以下這幾個失眠的誤區,脫不了關係,很多人還一直往裡面跳,看看你是這種現象嗎?

    繞開睡前喝酒這個失眠誤區,你會一夜好眠:

    在很多養生的文章當中,或者是養生的論壇當中,都說睡前來一杯酒,有助於我們晚上的睡眠質量,尤其是對於經常失眠的人,更應該這麼做。

    因此,很多人都開始了喝酒的生活,在入睡前喝杯酒,還感覺身體暖暖的,讓人誤以為對助眠有幫助。確實,在我們機體在攝入酒精之後,會因為酒精屬於高熱量的物質,它會讓血管中的血液迴圈加快,血管擴張。

    藉此來排出體內的熱氣,聚集在面板的表面。在這種情況下,剛開始會變暖但隨後就會變得更冷。至於睡眠,即使是你喝的是紅酒,也不會對睡眠有利,也更不會預防心血管疾病,只會為身體健康帶來更大的健康威脅。

    繞開困了再睡這個失眠誤區,你會一夜好眠:

    生活中,一些人對於睡眠沒有概念,只知道自己困了之後才會去睡覺。這樣表明上來看,是一種正確的做法。

    但卻忽略了體內生物鐘的存在,生物鐘就好比是我們人體的鐘表,它有一定的規律性。也就是說,生物鐘一直處於規律性的狀態之下,我們的睡眠質量也會有所保證的。而困了再睡,會因為很多的外界因素,如已經出現了睏倦感,但因為一些事情錯過了睡眠時間。

    或者是因為追劇到了精彩的地方,而延緩自己的睡眠時間,這些都將會增加你失眠的發生機率。因此,健康的做法是為自己合理安排一個入睡時間的範圍,在良性的迴圈下,你的睡眠質量也就會有所提升了。

    繞開睡覺打呼嚕這個失眠誤區,你會一夜好眠:

    有的人睡覺,會習慣性的打呼嚕。如果是偶爾的幾次,可能是因為在勞累的狀態下,出現了非常輕微的呼嚕聲,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可一直打呼嚕,並且你的打呼嚕情況,還是屬於突然呼吸沒有,呼吸又有的情況,事實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這種症狀很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前兆,對於已經有疾病基礎的人群,更是一種危險的存在。在相關的一項研究上發現,經常出現打呼嚕的人群,跟沒有打呼嚕的人群相比,血壓升高的危險也會明顯增大,甚至是增加死亡的機率。

    因此,疾病引起的失眠,大家也一定不要忽視。

  • 5 # 醫護有約

    對於失眠的認識有哪些誤區?

      (1)一定要睡夠8個小時,但並不是這樣的,也許有的人睡6個小時就能夠滿足休息的需求。並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要睡夠8小時的。

      (2)治療失眠的藥物會上癮,對人的大腦會有損害。其實並不是這樣,讓病人服用的藥物都是透過無數次臨床實驗得出的結果,對人體的損害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合理的用藥並不會上癮以及造成損傷。

      (3)害怕不吃藥就睡不著!失眠的人總會給自己心理暗示,我吃了藥就可以睡著,不吃藥的話就睡不著。有這種不良的心理暗示才會有安眠藥上癮的情況,如出現這種情況需要進行心理干預。

  • 6 # 安忻睡眠

    失眠症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睡眠障礙。

    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診斷標準者高達10%~15%,且失眠症往往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數嚴重失眠可持續10年以上。【1】

    《2019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有21.5%的華人經常失眠,而失眠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情緒波動、生活壓力、工作壓力。

    其中年齡越小,越容易因情緒、壓力、情感等自我因素而失眠。

    有53.1%的華人表示因為睡不好白天容易感到疲勞,49.2%的人容易產生記憶力減退,45.7%的人容易注意力不集中。【2】

    明明知道睡眠不好會毫無疑問的影響健康,堅持硬扛或者自己治療失眠的依然是大多數。

    《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資料顯示,當人們出現睡眠問題的時候,有27%的人會硬扛,採用各種助眠小物或自己規範睡眠時間的佔67%以上,僅3%的人選擇了就醫服用藥物。

    資料本身符合失眠症的治療原則,以認知行為療法、睡眠衛生教育為主,藥物服用為輔。

    但問題是,關於自行改善失眠,你做的真的對嗎?

    我們總結了關於失眠改善的3大誤區。

    誤區一:我可以控制我的睡眠

    我們總以為睡眠是可以被意念控制的。

    只要我們能做到“清空大腦”,只要我們購買一個舒適的床品,只要我們用香薰來助眠,只要我們吃安眠藥或者褪黑素,睡眠就會發生。

    其實並非如此。

    睡眠和呼吸一樣,是我們的身體自發形成的內迴圈,人為的一切行為都會對這種自然發生的迴圈產生影響,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影響是壞的。

    在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個現象是患者的內心存在的死迴圈:失眠——痛苦——過分關注失眠(用各種方式來自我干預睡眠)——更睡不著——痛苦加倍。

    患者往往會在每晚睡前給自己下死命令:

    我必須要從天黑睡到天亮!我今天一定要馬上睡著!

    同時又因為前一晚沒有睡好感到恐懼:

    我不會又睡不著吧?如果我又沒睡著,失眠一晚上怎麼辦?!

    正是由於這種對睡眠本身和失眠產生的結果過度關注的執念,才讓失眠變得越來越嚴重。

    在這種時候,“let it be”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失眠了?那就失眠吧!

    可以看書,寫字,收拾屋子,做點家務甚至聽點兒舒緩的音樂做會兒瑜伽。

    睡眠是強求不來的,我們只能不斷最佳化讓它自然產生的條件。

    平穩的情緒、良好的生活方式、所有事項均以完成的安心,是醞釀睡意的三大法寶。

    當你覺得睡意充足,放下電子裝置,再上床睡覺,是現代人必修的睡眠第一課。

    別試圖去控制睡眠,做個睡眠的旁觀者,是治療失眠的第一步。

    誤區二:自己吃藥,就能治失眠

    有沒有想過,我們想解決“失眠”這個問題,本質上是想解決什麼?

    失眠是一種現象,一種症狀,我們透過安眠藥或者褪黑素來改變這種現象,看似是“治好”了失眠,實際上你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什麼失眠的!

    長期自行服用褪黑素或安眠藥,會怎樣?

    單一的“自我治療”方式沒有觸及到失眠的根本原因,藥物或褪黑素耐受之後,只能靠增大劑量來維持效果,最終形成依賴。藥物依賴意味著,你在失眠的基礎上,又多了一項需要干預的問題。失眠和藥物依賴,可能促成其他精神心理問題甚至軀體疾病。

    治療任何疾病,如果不找到背後的根源,很難真正意義上“治癒”。

    就像我們身上有一道很深的傷口(疾病),感到很疼(症狀),但我們沒有去找到傷口消毒,沒有縫合,沒有包紮,只是打止疼針來不斷緩解身體疼痛。

    在這個過程中,傷口很可能會感染、潰爛、一直無法癒合,同時可能感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失眠也同樣需要找到“傷口”,消毒、縫合、包紮,定期複查傷口恢復情況,最終才能達到臨床治癒。

    這樣的傷口可能是一次應激事件,可能是負性的思維方式,可能是生活的壓力,不良的家庭環境,也可能是不良的生活習慣,睡眠的不衛生,忙不完的工作事項等等。

    找到導致失眠的“傷口”,才是治療失眠的本質,也是治療失眠的第二步。

    誤區三:我必須要睡的標準才健康

    關於睡眠的科普大多都是“標準”。

    必須睡夠8小時必須11點之前睡覺,因為肝臟要“排毒”必須有深睡眠

    睡眠監測的軟體也很多,可以測試打鼾、深睡眠時間、是不是說了夢話、甚至還會打分...

    很多人會疑惑,明明我感覺自己睡得還不錯,為什麼就是不達標、沒高分?

    有一些人甚至因為睡眠“不達標”而產生焦慮情緒,陷入我們最初所說的“關注睡眠導致的失眠迴圈”。

    實際上,你不必睡的標準,你只需要睡得有規律。

    每個人的睡眠需求都不同。

    對於個人來說,甚至每天的睡眠需求都不一樣:

    如果我們早起,經歷了體力或腦力活動非常充足的一天,那麼就需要多休息一會兒,也會自然的感到睏意;如果只是閒在家一天,可能就不會那麼疲乏。

    找到自己的節律,調節自己的節律,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治療失眠的第三步。

    接納睡眠的自然發生、找到自己失眠的“傷口”並且治療,最終形成個體化的睡眠和生活節律,這是一個長期又漫長的過程。

    很多患者難以接受、不願承認,因此就延誤了治療。

    失眠帶來的危害,是同樣是緩慢和深層次的,很難像感冒一樣,在發病初期就感受到它帶來的對軀體的傷害。

    研究證明失眠患者的氧化應激水平(導致衰老和疾病的重要因素)明顯異於常人。【3】

    長時期睡眠剝奪會引起一系列神經系統和血液生化方面的改變:主要表現為手指震顫、發音困難、動作協調性差、肌肉鬆弛、對外界的刺激反應遲鈍等。【4】

    無論有多少研究告訴我們,失眠會讓人老的更快、神經系統受損、引起各種重大疾病,只要這些危險不是近在眼前,總有人心存僥倖。

    就像無論我們多少次強調長期失眠應就醫,仍有很多人在用自行服藥、喝酒助眠,或者是購買香薰、精油、眼罩、床品,一次次寄希望於改變外部環境,沒有從自己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關係上去發現自己失眠的核心癥結所在。

    自己有改善失眠的意願,當然是好的,但應慎重選擇自行改善失眠的方式。

    如果發現自己做了很多努力也無濟於事,希望大家能夠儘早就醫,避免促成頑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V7車主如何評價自己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