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有一個現象,學生成績的背後是瘋狂的作業和不斷地補課,這種教育方式是對國民素質的提高還是揠苗助長呢?
17
回覆列表
  • 1 # 堅定的錫兵6

    對於課業較多,學生負擔比較多的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凡事有利就有弊。

    先說弊端吧。學習負擔重,會導致學生睡眠不足,沒有課外活動,身體素質差,甚至是厭學等等一系列問題,家長肯定是心疼的啊。為了考個好的學校,還要上各種輔導班,大把的銀子水一樣潑出去,還不一定有收穫。

    既然這麼多問題,那麼學生和家長為何都在咬牙堅持呢?

    必然有好處啊。從個人層面,一個985大學畢業的學生,他的工作選擇面不但寬,還好,無論進騰訊還是華為這樣待遇豐厚的企業,還是進大銀行,大國企,還是進體制內都會有不錯的未來。就像你兜裡只有100塊錢,去菜市場買菜,必然沒什麼好吃的可買,可你要有10000呢?道理都是一樣的。

    從國家層面,我們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的成就是我們一代代的人艱苦奮鬥出來的,你不努力學習人家就卡你脖子,10塊錢的東西賣你100你還要說謝謝。這些年尤其是近幾年科技進步多快啊,神五的科研團隊平均年齡才33歲。這就是我們努力學習的結果,也是我們努力學習的目的。

    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要在短時間內追趕歐美國家,必須要努力,更加努力才行,他們的祖先靠掠奪,靠專利就可以讓後代享福幾十年,我們國家走不通這條路,我們要富強,要讓下一代享福,這一代就要努力。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 2 # 熱愛生活愛運動

    這個問題直接判斷好與不好有些絕對,應該從多方面看待此事。

    最近幾天上網時,我發現有些家長一直在吐槽學校的上課時間,覺得時間太早了,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休息,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洗漱,然後再吃飯上學,到了學校一學就是一整天,晚上回家又是一堆作業要完成,常常要到半夜才能寫完。對此有的家長質疑道:說好的減負,怎麼感覺反而比以前更加忙碌了呢?我相信這種現象在很多地方都有,但這也是現今不得不為之的事,試想一下,如果就讓自己的孩子快樂學習,那麼將來他很有可能面臨擇業難的問題,那時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做家長的又該怎麼辦呢?這個難題不是某一個人的難題,而是所有的家長都面臨的難題,與其等到將來讓孩子到社會上吃苦,倒不如讓他吃學習的苦,先苦後甜。

    其實老師也不願意讓學生吃苦,也想讓他們每天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上學,但現實是殘酷的,面對著有限的優質資源,只有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才有機會得到,那麼學生又怎麼能不努力學習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靠政府的宏觀調控才行,個人解決不了根本。

  • 3 # 雁落北京

    學生課後負擔重,這種教育方式即不是國民素質的提高,也不是揠苗助長,是內卷的結果,是解決家長焦慮的結果。

    學生的課後負擔重的說法,現在很流行。但也不是普遍現象,輕與重是相對的。瘋狂的作業和不斷的補課,讓家長和學生心力交瘁,進入了惡性迴圈的怪圈。

    瘋狂的作業,也就是題海戰術。它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現在都是相互比著去刷題,以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實際上,很多的題是重複的。當類似的題掌握了方法,做兩次跟做十次的效果沒有太大的區別。就像一個生詞抄寫兩遍與抄 寫十遍效果差不多同樣的道理。可是,學校佈置了作業,如果不做的話,老師就會找學生補,要求家長加強管理。從個人的觀點上,我對有些重複的作業是持否定態度的。我還是讓學生做,只是為了配合老師的工作罷了。不過,我所在的地方,老師佈置的課後作業量不是很大,學生在學校抓緊時間做一部分,到家後一般不會做得太晚。現在實際情況是:初二的學生,晚上10點上床睡覺,小學四年級的,晚上9點上床睡覺。基本能在規定的時間之前完成作業。

    往前推20年,上個世紀末,很少見到有課外補習班,只有少數的家長為孩子請家教,進行小範圍的補習,現在的課外補習班是遍地開花,不參加補習的學生成了稀罕物。為什麼會這樣呢?

    總以為不輸在起跑線上,就能贏在終點。只要應該教育的政策沒有改變,就避免不了“唯分數是論”的競爭方式。那怎麼提高分數?課內不足課外補。最初是少部分家長透過請家教偷偷讓孩子在家“開小灶”,想使著暗勁兒提高分數,把別的同學甩在後面。但請家教的多了,被別的同學發現了,家長就不服氣不認輸。我也要給孩子請家教!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一股勁兒給孩子補課,催生了課外輔導產業的興旺發達;總以為花了錢就能有效果。很多家長對課外輔導有點迷信,認為只要輔導了就會提高成績,甚至有因為成績提高不如意而拒絕交學費的家長。在學校那麼長的學習時間沒有學好,靠每週幾個小時的補習達到大幅度提高成績的目的,未免太樂觀了。但是,看到別人都在補,恐怕自家孩子不補就被別人甩在後面了。還是花個錢,求個安心吧。與其說是為了提高成績,不如說是為了緩解家長的焦慮,與那句“世事我曾抗爭,成敗不必在我”有異曲同工之妙;總以為認真學習了成績就會好。世界上有個二八定律,用在學習上應該也是可以的。掌握80%的基礎知識,只需要使用精力的20%;而要掌握另外20%的難點,則要花80%的精力。按正常情況來說,80%的知識應該在學校就已經掌握了。另外20%,即使透過課外補習,也未必能掌握得到。因此,在課外補習時,更多的是對已經掌握的80%的知識的鞏固。很多的補習班採用超前教育,低年級的學生學習高年級的知識,看起來是難,教了新知識,但再到學校學習時,發現這些都已經花錢學過了。最終掌握的知識,沒有太多的增加。花了更多的精力,成績並不一定有提高。學習成績與所花的時間,不是成正比的關係。舉個例子:同樣是開車,一輛拖拉機24小時開著,另外有一輛小汽車只開8小時,小汽車行駛的距離比拖拉機的還要遠。這裡有個效率的問題,當學習時間過長,休息不好,效率受到影響,反正對提高成績沒有好處,有時還起負作用。“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理念,用在學習上不一定就靈驗;先苦後甜?總以為吃了苦就能帶來甜。學習是件苦差事,很多學生抱怨太累了太苦了。家長就告訴她“先苦後甜”,意思是現在多吃一些苦,長大了就能少吃些苦。那麼多曾經辛苦的學生,到高考時又有多少能考上名校?就算是考上名校了,畢業後又有幾個不再苦的?先苦後甜的說法,我認為只是一碗“雞湯”。乾了這碗雞湯,才有力氣吃後面的苦。人生有吃不完的苦,不要以為現在苦一些,今後就不苦了。事實上,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吃的苦不同罷了。要想減輕學生的負擔,先要解決家長的憂慮。不盲目攀比,不設立不切實際的目標。沒有幾個學生真正喜歡沉重的學業負擔。往往是因為家長對其有過高的要求:不好的成績,想要中等的成績;中等的成績,想要拔尖的成績;拔尖的成績,想要更上一層樓;反正目標永遠比現實水平定得高,學無止境……

    家長不焦慮,學生不在家長的期望中學習才能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絕大部分人,終將成長為平凡的人,哪怕你使了再大的力氣去學,也成不了極少數的贏家。不要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

    正視現實,知足常樂。跟高分比起來,健康的身體更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合夥做生意,現在想把自己的那部分股份轉出去,怎麼操作?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