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涉及到“高中語文”這個大前提,不妨讓我自作聰明,以高考試卷的知識模組為維度,然後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拓展和引申。
基礎知識:
字音、字形(甚至包括近義詞辨析),以《現代漢語詞典》為標準,這是工具書,不多說了,類似的還有《新華成語詞典》或《漢語成語小詞典》;若要進一步深挖,則須涉及音韻學和文字學,我讀中文系時並非古文獻專業,也不多嘴;張大春的《認得幾個字》,算是可以旁敲側擊地幫助我們提升一些興趣,順便還透過一些鮮活的日常情境,探討了教育與生活的一些關係。
病句方面,我個人推薦陸儉明先生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病句已經成為了全國性的難題,每年各省的病句題一出來,如果不公佈答案,做出來的結論一定五花八門,選什麼的都有;而如果只公佈答案不公佈權威解析,那麼說這個句子錯在哪裡的都有,結論依然五花八門。陸先生擔任過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等學界要職,在語法研究方面是重要權威,他的學生也親自出過高考基礎知識題。如果講解語病題要參考一本什麼書,沒有比這本更權威的了。猶記得當年聽到過這樣的八卦:我導師的導師謝冕寫一篇論文,給好友陸儉明看,陸儉明很滿意:嗯,不錯,這回只有四處語病。接著說:來,我們看下一頁……
文學常識:這不啻於給出一份中文系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的教材及參考書目。當代文學雖然是我的研究方向,但高考涉及的不多,索性就歸到下面延伸、拓展一類裡。
中國古代文學,遊國恩和袁行霈的就算了,推薦林庚《中國文學簡史》。雖然在北大中文系,這是在系統學完文學史後研究生階段才推薦的書目,但好處在於:一是本書馬列色彩不濃,偶爾出現相關術語,主要還是為論述尋找精確客觀的維度;二是本書非集體創作,乃是一人獨立完成,史觀鮮明,個性突出;三是林庚先生是名童心未泯的詩人,這樣的人物寫出來的文學史,是有多少都不為多的,酣暢淋漓,完全可以一口氣讀下來;最重要的,書中諸多觀點,有充沛的能量能夠將我們從小學到高中接觸到的枯燥的文學常識加以更新、輸血,使其復活為生動跳躍的文學現象,對於倍受應試語文單調枯燥文學史教育的過來人而言,推薦這本書,再合適不過。
中國現代文學,當然得讀《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無論是合著的形式,還是穩妥的史觀,還是對文學思潮、作家、作品的表述方式,都完全符合大家對於“文學史”三個字的想象。也許有的朋友會認為夏志清的那部現代文學史更合胃口,但個人以為,這也是在讀完這部文學史、更重要的是沿著書中線索系統地梳理過現代文學作品原典後,下一步再去閱讀的內容。
這兩本書之外,再提基本若干大家作品,以作補充,如朱自清《經典常談》(之前的答案也提到過)、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尤其前一半,緊扣高中文學常識考點)、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前一半對於諸子百家的學脈理路,有極為精到的分析)。不算大家、但書亦可一讀的,有向陽《經典躺著讀》(書名水了點兒,但內容還算紮實,算是一部私人化的微文學史)、刀爾登的《不必讀書目》(說是雜文,更合適一些)。細部領域方面,二十世紀以後的西方文學,可以讀吳曉東的《20世紀外國文學專題》(《從卡夫卡到昆德拉》與其類似,我只讀過前者);晚清小說方面,可以讀王德威的《被壓抑的現代性》(我過兩天就把之前寫過的書目答問貼到專欄裡)和陳平原的《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同樣是被高中語文教育遮蔽或無視的了經典)。二十世紀以前的外國文學史,至今沒有讀到特別好的版本,也許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可以,但還沒讀過,暫且列在這裡。
語義銜接就不談了。
文言文閱讀:
無論是王力主編的還是郭錫良等人主編的,《古代漢語》一定是打底的書。當然了,鑑於科班出身的人不可能沒有接觸過這些教材,無非一個學深學淺的問題,那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對其常讀常新了。學無止境。
在此基礎上,推薦許威漢的《訓詁學教程》和許嘉璐的《古語趣談》。前者是我最近剛補的課,也許談訓詁學還有很多更好的書目,容我接下來一本一本地去啃,現在這本訓詁學教程,總算擔得起“深入淺出”四個字,何況裡面大量的例證,都會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更不用說裡面有很多直接就是現行初高中語文教材中值得商榷的講法了。《古語趣談》的作用類似,10萬字的一本小冊子,很快就能翻完。張中行先生的《文言津逮》,也讀過,但我的境界差得太多,總覺得隔了一層或好幾層,學以致用的感覺沒有上兩本那麼強烈直接。
詩歌鑑賞:
同文言文一樣,這個也是我很不擅長、急須補課的內容。名家集子就不說了,除了辛棄疾的集子曾經通讀過一遍、寫過一篇關於辛棄疾歷史觀的論文外,其它的現在只是浮光掠影地補一些皮毛,啃都算不上,說出來露怯——也實在沒有什麼好說的:選集入手,深入全集,選對本子,而已。文學史的分析,之前推薦的書目也涉及過了。單從賞析的角度,我會推薦在我高中時期受益匪淺的《宋詞賞析》(沈祖棻)和《唐詩選析》(張燕瑾)。也許這兩本書並非最為出類拔萃的,但在我高中階段於古典詩詞懵懂無知的時候,這兩門書的確幫助我打開了窗,令我豁然開朗。至於《唐詩鑑賞辭典》、《宋詞鑑賞辭典》之類,個人淺見,工具書的性質更強一點。
實用類閱讀:
鑑於當前社科文也好,自然科學類也罷,考查的方式,更接近於英語考試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式”,我這邊能推薦的,也就是讀過之後好歹不對這種文體產生反感的學術作品了。社科方面,上面提到的,以及接下來要提的,大多如此,不再贅述。自然科學方面,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是科普題材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不囉嗦了;西蒙·辛格的《費馬大定理》,是我心灰意懶時的勵志神器,讀罷能夠令人熱血沸騰,且裡面的材料都是寫議論文的絕好論據;還有我師弟顧森寫的《思考的樂趣》,主要是從數學的角度分析、解決日常生活問題,鍛鍊思維很有效果。事實上,此類題目考查的真正核心,其實是邏輯學,惜乎出題老師也未必精通此道,所以閱讀這個方向的書,對於解題未必有效,但從命題的角度足以兜底,好歹提兩本吧:刀爾登譯《好好講道理》,更深入些,就讀陳波的《邏輯學導論》——要想更深入些,就非我之力能及了。
小說、散文閱讀:
從考試的角度來說,能在成為考查物件的同時,還勉強稱得上是精品的,鳳毛麟角。廣東能考羅薩的《河的第三條岸》,簡直不得了。所以,如果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應試,甚至為了希望渺茫的押題,那隻能讓前赴後繼的糟糕文字敗壞了自己的胃口。正因如此,我不推薦餘秋雨《文化苦旅》,也不推薦梁衡《覓渡》、《把欄杆拍遍》,不推薦和谷、熊召政(哪怕他獲過茅盾文學獎)……這些都是底線,或者說:讀,可以;推薦,就免了。當然,這樣一來,很容易把自己推到一個對立面去。不過反正這種得罪人的事情我也沒少幹,也就不差這一回。我推薦的東西未必比上書文字強,但總能代表我的個人立場和審美趣味。
小說,我推薦餘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在我看來,他這本頭一次寫的長篇,才是他最好的作品,遠勝於《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馬孔多的史詩,世界一隅的恢弘磅礴;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檢驗人情世故熟稔程度的一把標尺,閱歷漸深,收穫日多;狄更斯的《雙城記》,讓我高中階段,第一次真實地領略到名著的震撼,而非隔膜枯燥;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中國鄉土的“出埃及記”;喬斯坦·賈德《紙牌的秘密》、《蘇菲的世界》,哲學化小說,尤其是前者,為我們提供觀照世界不一樣的方式;加繆、茨威格未必高雅,金庸、《三體》未必庸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寫到這兒吧——這個段落,完全可以拓展為一篇不遜於本文的答案。
散文我讀得少,喜歡的更少。即便史鐵生《我與地壇》,也並未篇篇精彩,但無論如何,也有文字能沁入內心深處。柴靜的《看見》,雖然有扭捏的自我姿態和寫作意識,但也算能透過個人視角,帶我們見識到很多經驗之外的角落和風景。其它的,諸如《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夾帶的私貨實在太多,還不如梁衡、和谷。汪曾祺《泰山很大》這樣的文筆,實在是太鮮見了。
作文:
2013年北京高考,出了一名語文考出148分的奇才。除了閱讀延伸扣2分,其它全部滿分。這位同學叫孫婧妍,畢業於北京十一學校。高考結束之後,受閱卷組教師邀請,她寫了一萬五千字的文章,描述閱讀、積累、練筆與最終這個微不足道的成績之間的關係。為寫作推薦書目這件事本身,在人家看來,也許就是個笑話。
不過我們畢竟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孫婧妍。更何況大多數同學寫議論文,總是捋不清一條流暢通貫的思路,論點、論據和論述,簡直就是三個博弈的精靈,老是在考場上掐成一團,惹得考生顧此失彼。考慮到這個問題,我推薦一本看似跟寫作沒什麼關係的書:《金字塔原理》。這是之前公司組織我們參加EMBA培訓,中歐教授推薦的書。與其說它能幫助提升寫作水平,不如說能夠幫助我們化繁為簡、給出一條思考問題的通道。如果各位覺得多少有點兒幫助,可以考慮購買它的配套練習冊,進一步夯實、鞏固。
敘事類文章寫作,我個人推薦《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儘管這是一部陳虻關於紀錄片拍攝的論述彙編,但拍攝紀錄片與寫作敘事性文章,理念、思路等本質是相通的,區別只在於工具與技術手段。這本書能夠給人的啟發和影響,遠比市面上的寫作教程來得深遠。
此外,如果是文學創作愛好者,可以從略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給青年小說家的信》和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入門。同類別的書還有張大春《小說稗類》、曹文軒《小說門》、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卡爾維諾《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等,閱讀時,須儘量避免“紙上談兵”。
語文總體:
實際上,談了這麼多高考模組,最後才提“語文”這個根兒,多少有些本末倒置了。不過拿它作為聯通“高中語文”和更廣闊視野的、承上啟下的“過渡”,也勉強能自圓其說。我現在在人教社編書的師兄,曾經推薦我讀《趣味語文》、《趣味
既然涉及到“高中語文”這個大前提,不妨讓我自作聰明,以高考試卷的知識模組為維度,然後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拓展和引申。
基礎知識:
字音、字形(甚至包括近義詞辨析),以《現代漢語詞典》為標準,這是工具書,不多說了,類似的還有《新華成語詞典》或《漢語成語小詞典》;若要進一步深挖,則須涉及音韻學和文字學,我讀中文系時並非古文獻專業,也不多嘴;張大春的《認得幾個字》,算是可以旁敲側擊地幫助我們提升一些興趣,順便還透過一些鮮活的日常情境,探討了教育與生活的一些關係。
病句方面,我個人推薦陸儉明先生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病句已經成為了全國性的難題,每年各省的病句題一出來,如果不公佈答案,做出來的結論一定五花八門,選什麼的都有;而如果只公佈答案不公佈權威解析,那麼說這個句子錯在哪裡的都有,結論依然五花八門。陸先生擔任過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等學界要職,在語法研究方面是重要權威,他的學生也親自出過高考基礎知識題。如果講解語病題要參考一本什麼書,沒有比這本更權威的了。猶記得當年聽到過這樣的八卦:我導師的導師謝冕寫一篇論文,給好友陸儉明看,陸儉明很滿意:嗯,不錯,這回只有四處語病。接著說:來,我們看下一頁……
文學常識:這不啻於給出一份中文系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的教材及參考書目。當代文學雖然是我的研究方向,但高考涉及的不多,索性就歸到下面延伸、拓展一類裡。
中國古代文學,遊國恩和袁行霈的就算了,推薦林庚《中國文學簡史》。雖然在北大中文系,這是在系統學完文學史後研究生階段才推薦的書目,但好處在於:一是本書馬列色彩不濃,偶爾出現相關術語,主要還是為論述尋找精確客觀的維度;二是本書非集體創作,乃是一人獨立完成,史觀鮮明,個性突出;三是林庚先生是名童心未泯的詩人,這樣的人物寫出來的文學史,是有多少都不為多的,酣暢淋漓,完全可以一口氣讀下來;最重要的,書中諸多觀點,有充沛的能量能夠將我們從小學到高中接觸到的枯燥的文學常識加以更新、輸血,使其復活為生動跳躍的文學現象,對於倍受應試語文單調枯燥文學史教育的過來人而言,推薦這本書,再合適不過。
中國現代文學,當然得讀《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無論是合著的形式,還是穩妥的史觀,還是對文學思潮、作家、作品的表述方式,都完全符合大家對於“文學史”三個字的想象。也許有的朋友會認為夏志清的那部現代文學史更合胃口,但個人以為,這也是在讀完這部文學史、更重要的是沿著書中線索系統地梳理過現代文學作品原典後,下一步再去閱讀的內容。
這兩本書之外,再提基本若干大家作品,以作補充,如朱自清《經典常談》(之前的答案也提到過)、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尤其前一半,緊扣高中文學常識考點)、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前一半對於諸子百家的學脈理路,有極為精到的分析)。不算大家、但書亦可一讀的,有向陽《經典躺著讀》(書名水了點兒,但內容還算紮實,算是一部私人化的微文學史)、刀爾登的《不必讀書目》(說是雜文,更合適一些)。細部領域方面,二十世紀以後的西方文學,可以讀吳曉東的《20世紀外國文學專題》(《從卡夫卡到昆德拉》與其類似,我只讀過前者);晚清小說方面,可以讀王德威的《被壓抑的現代性》(我過兩天就把之前寫過的書目答問貼到專欄裡)和陳平原的《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同樣是被高中語文教育遮蔽或無視的了經典)。二十世紀以前的外國文學史,至今沒有讀到特別好的版本,也許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可以,但還沒讀過,暫且列在這裡。
語義銜接就不談了。
文言文閱讀:
無論是王力主編的還是郭錫良等人主編的,《古代漢語》一定是打底的書。當然了,鑑於科班出身的人不可能沒有接觸過這些教材,無非一個學深學淺的問題,那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對其常讀常新了。學無止境。
在此基礎上,推薦許威漢的《訓詁學教程》和許嘉璐的《古語趣談》。前者是我最近剛補的課,也許談訓詁學還有很多更好的書目,容我接下來一本一本地去啃,現在這本訓詁學教程,總算擔得起“深入淺出”四個字,何況裡面大量的例證,都會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更不用說裡面有很多直接就是現行初高中語文教材中值得商榷的講法了。《古語趣談》的作用類似,10萬字的一本小冊子,很快就能翻完。張中行先生的《文言津逮》,也讀過,但我的境界差得太多,總覺得隔了一層或好幾層,學以致用的感覺沒有上兩本那麼強烈直接。
詩歌鑑賞:
同文言文一樣,這個也是我很不擅長、急須補課的內容。名家集子就不說了,除了辛棄疾的集子曾經通讀過一遍、寫過一篇關於辛棄疾歷史觀的論文外,其它的現在只是浮光掠影地補一些皮毛,啃都算不上,說出來露怯——也實在沒有什麼好說的:選集入手,深入全集,選對本子,而已。文學史的分析,之前推薦的書目也涉及過了。單從賞析的角度,我會推薦在我高中時期受益匪淺的《宋詞賞析》(沈祖棻)和《唐詩選析》(張燕瑾)。也許這兩本書並非最為出類拔萃的,但在我高中階段於古典詩詞懵懂無知的時候,這兩門書的確幫助我打開了窗,令我豁然開朗。至於《唐詩鑑賞辭典》、《宋詞鑑賞辭典》之類,個人淺見,工具書的性質更強一點。
實用類閱讀:
鑑於當前社科文也好,自然科學類也罷,考查的方式,更接近於英語考試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式”,我這邊能推薦的,也就是讀過之後好歹不對這種文體產生反感的學術作品了。社科方面,上面提到的,以及接下來要提的,大多如此,不再贅述。自然科學方面,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是科普題材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不囉嗦了;西蒙·辛格的《費馬大定理》,是我心灰意懶時的勵志神器,讀罷能夠令人熱血沸騰,且裡面的材料都是寫議論文的絕好論據;還有我師弟顧森寫的《思考的樂趣》,主要是從數學的角度分析、解決日常生活問題,鍛鍊思維很有效果。事實上,此類題目考查的真正核心,其實是邏輯學,惜乎出題老師也未必精通此道,所以閱讀這個方向的書,對於解題未必有效,但從命題的角度足以兜底,好歹提兩本吧:刀爾登譯《好好講道理》,更深入些,就讀陳波的《邏輯學導論》——要想更深入些,就非我之力能及了。
小說、散文閱讀:
從考試的角度來說,能在成為考查物件的同時,還勉強稱得上是精品的,鳳毛麟角。廣東能考羅薩的《河的第三條岸》,簡直不得了。所以,如果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應試,甚至為了希望渺茫的押題,那隻能讓前赴後繼的糟糕文字敗壞了自己的胃口。正因如此,我不推薦餘秋雨《文化苦旅》,也不推薦梁衡《覓渡》、《把欄杆拍遍》,不推薦和谷、熊召政(哪怕他獲過茅盾文學獎)……這些都是底線,或者說:讀,可以;推薦,就免了。當然,這樣一來,很容易把自己推到一個對立面去。不過反正這種得罪人的事情我也沒少幹,也就不差這一回。我推薦的東西未必比上書文字強,但總能代表我的個人立場和審美趣味。
小說,我推薦餘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在我看來,他這本頭一次寫的長篇,才是他最好的作品,遠勝於《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馬孔多的史詩,世界一隅的恢弘磅礴;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檢驗人情世故熟稔程度的一把標尺,閱歷漸深,收穫日多;狄更斯的《雙城記》,讓我高中階段,第一次真實地領略到名著的震撼,而非隔膜枯燥;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中國鄉土的“出埃及記”;喬斯坦·賈德《紙牌的秘密》、《蘇菲的世界》,哲學化小說,尤其是前者,為我們提供觀照世界不一樣的方式;加繆、茨威格未必高雅,金庸、《三體》未必庸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寫到這兒吧——這個段落,完全可以拓展為一篇不遜於本文的答案。
散文我讀得少,喜歡的更少。即便史鐵生《我與地壇》,也並未篇篇精彩,但無論如何,也有文字能沁入內心深處。柴靜的《看見》,雖然有扭捏的自我姿態和寫作意識,但也算能透過個人視角,帶我們見識到很多經驗之外的角落和風景。其它的,諸如《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夾帶的私貨實在太多,還不如梁衡、和谷。汪曾祺《泰山很大》這樣的文筆,實在是太鮮見了。
作文:
2013年北京高考,出了一名語文考出148分的奇才。除了閱讀延伸扣2分,其它全部滿分。這位同學叫孫婧妍,畢業於北京十一學校。高考結束之後,受閱卷組教師邀請,她寫了一萬五千字的文章,描述閱讀、積累、練筆與最終這個微不足道的成績之間的關係。為寫作推薦書目這件事本身,在人家看來,也許就是個笑話。
不過我們畢竟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孫婧妍。更何況大多數同學寫議論文,總是捋不清一條流暢通貫的思路,論點、論據和論述,簡直就是三個博弈的精靈,老是在考場上掐成一團,惹得考生顧此失彼。考慮到這個問題,我推薦一本看似跟寫作沒什麼關係的書:《金字塔原理》。這是之前公司組織我們參加EMBA培訓,中歐教授推薦的書。與其說它能幫助提升寫作水平,不如說能夠幫助我們化繁為簡、給出一條思考問題的通道。如果各位覺得多少有點兒幫助,可以考慮購買它的配套練習冊,進一步夯實、鞏固。
敘事類文章寫作,我個人推薦《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儘管這是一部陳虻關於紀錄片拍攝的論述彙編,但拍攝紀錄片與寫作敘事性文章,理念、思路等本質是相通的,區別只在於工具與技術手段。這本書能夠給人的啟發和影響,遠比市面上的寫作教程來得深遠。
此外,如果是文學創作愛好者,可以從略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給青年小說家的信》和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入門。同類別的書還有張大春《小說稗類》、曹文軒《小說門》、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卡爾維諾《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等,閱讀時,須儘量避免“紙上談兵”。
語文總體:
實際上,談了這麼多高考模組,最後才提“語文”這個根兒,多少有些本末倒置了。不過拿它作為聯通“高中語文”和更廣闊視野的、承上啟下的“過渡”,也勉強能自圓其說。我現在在人教社編書的師兄,曾經推薦我讀《趣味語文》、《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