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陸的淺讀漫思

    關於“外來的和尚好唸經”這句話,算是一句俗語,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出處。

    一種說法是,佛教是從印度傳播到中亞,再由中亞傳入中原地區,而佛教的經文比原本盛行的道教更為系統,因此很快受到了當時民眾的歡迎,也就有了外來的經文比本土經文好的說法;另一種說法是,在佛教傳播初期,為了更好的讓民眾理解,僧人譯經是借用道家的概念,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從中亞地區來了大量的僧人傳法,重新譯出不少規範的佛經,創造了一些佛家專用的詞彙。這樣就給民眾的印象是外來的和尚比我們本地的和尚要會念經。

    既然是一句俗語,也是來自於民間的說法,那麼這句話本身就帶有很多生活性的感悟和理解。

    時值今日,最大的變化應該是這句話由最初的褒義詞或中性詞,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普遍共識的貶義詞,尤指做事或處世不相信身邊熟悉的人,而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話。

    當然,先摒棄這句話的通俗用法,對於外來的和尚是否真的好唸經也是需要區分來看的。

    如果外來的人或事物等對於現有的文明、文化、技術、理念等有了良性的融合,或者說是對原有的舊有的事物進行了改良和提升,那就是好的,好唸經的。比如佛教的引入,受西方教育影響發動的新文化運動,受西方技術影響發起的洋務運動等等。

    如果外來的人或事物等對於現有的文明、文化、技術、理念等有了衝突和負面影響,或者說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那就是壞的,不好唸經的。比如西方殖民時代對於殖民地本土人文的破壞,一些外來節日對於傳統節日的衝擊,一些西方技術對於傳統手工藝的取代等等。

    因此,外來的和尚是否好唸經,也是需要區分他的善意和惡意的,當然,可能有些人也會提出“不破不立”的說法,但是,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構成,對於原有文明和文化的改變也是需要看對其本身的意願有多大,破壞有多大的。

    放之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當一個問題遲遲不能解決時,外來人或事物可能就會帶來新的方法、技術來解決,或者透過外來思想、觀點的碰撞,就會迸發出新的思考維度和靈感。

    不過,如果盲目追崇外來人或事物,不對現有問題的本質進行剖析,或者完全迷信和寄希望外來人或事物的改變,自身不去做努力,又或者對自身的環境不信任,而想透過外界來牽制和尋求矛盾的平衡點,這都會將外來人或事物的作用引向負面的效果。正如現在很多企業,在重要崗位的調整時,往往選擇空降外部人員,而不給予內部員工良性的晉升機會,暫不說新的人員是否能給予到企業更好的提升,對於原有員工也是一種挫傷,對於企業內部的團結和凝聚力都是一種冒險,也就因此有了外來和尚好唸經的貶義描述了。

  • 2 # 薩蘭士

    只要人類社會還在,這句話仍然是對的。

    “外來的和尚好唸經”說明了外界的科技、制度或者文化傳播到了其他地方,在這個地方快速紮根並受到大家追捧。不論這個經是真經還是假經。但是現在文明的發展,還會有網路夠不到的地方嗎,這三個方面的創新還會在相對落後的文明出現嗎?答案當然是肯定會出現,但是什麼時候出現什麼地點出現時不知道的。“對題主說的文明發展如賓士的列車”,有異議,在此不做討論。

    只要人類社會還在,世界各地出現的天才便會隨機出現於各個國家和地區,就像孔子、耶穌、釋迦摩尼的例子,還有中國有句名言,500年出一聖人,都是證明這件事可以出現。

    學習和改善科技、制度、文化的這件事各個國家都樂此不疲。有交流就會有進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修心?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