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燭影斧聲

    岳飛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抗擊金國侵略的戰鬥中做出了突出貢獻。而楊再興則是岳家軍大將,作戰極其驍勇。

    歷史不同於小說,在歷史上鬥將記載並不多,所以想要知道兩者武功的高低,只能透過一些歷史文獻進行分析。

    驍勇善戰的代名詞

    楊再興本是曹成部將,在與岳飛的戰鬥中還殺死過岳飛的弟弟嶽翻。後為張憲部所敗,楊再興歸降岳飛。

    楊再興最經典的戰績是在岳雲戰退金將後單騎衝陣,打算活捉完顏宗弼(金兀朮),但是沒抓到,於是翻身殺回,斬殺金軍上百人而還,是歷史上的“百人斬”之一。

    後於小商河與金軍遭遇,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楊再興悍不畏死,雖然所部全部陣亡,但也殺死金軍將士兩千餘人,自身也被亂箭穿身而亡。

    被統率能力而掩蓋武藝

    很多人提到岳家軍能戰驍勇善戰的大將,首先會想到岳雲、楊再興這樣善於衝鋒陷陣的猛將。

    岳飛因為是統帥,統兵打仗很有一手,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了他的勇武。其實岳飛武藝絕倫,有記載的斬將殺敵非常多,其實力不遜色於當時的任何一人。

    擒敵將拓拔耶烏。居數日,復於敵戰,飛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敵兵敗走;

    在與張用的戰鬥中:左挾弓矢,右運長矛,與金軍大戰三、四個時辰,終於以弱勝強,大敗張用。

    岳飛能左用弓矢,右使長矛的技藝在古代武將中並不多見,這也反映出岳飛武藝的高深精湛。

    兩相對比

    岳飛由於所處地位不同,到了中後期就很少親自衝陣殺敵。作為謀戰派的代表人物,往往被低估其武藝,但其實因為身份的變化,他屬於由勇戰派轉變到謀戰派的。

    而楊再興作為勇戰派的代表人物,一直以驍勇善戰著稱。所以很多人認為,單論武藝,楊再興要在岳飛之上。

    對此,我持不同意見。楊再興的勇,在於悍不畏死,勇往直前。完成百人斬並非毫髮無傷,而是受創十餘處。而在小商橋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也是本著殺一個賺一個的原則,以身殉國。

    而從岳飛左弓右矛的手段看,顯然武藝的技巧性更強。而且歷史記載,岳飛的武藝是專門拜過師,接受過正規教授的,這一點不是出身草莽的楊再興可以比擬的(歷史上並沒有有利證據證明楊再興是楊業的後人)。

    綜上所述,我認為只論武藝而不談勇猛,岳飛要強過楊再興,即便綜合來看,岳飛起碼也不會弱於楊再興,所以我的結論是岳飛≥楊再興。

  • 2 # 東方大狂俠

    楊再興是江西吉安人(過去叫吉水),其父也是朝庭一小官員,兵敗被俘痛斥金兵,被破腹挖心,是真正的忠義之士。岳飛傳中說再興是楊家將的後人,實在是牽強附會,目的是為吸引讀者眼球。個人認為武藝楊再興確實厲害,但比岳飛強多少是不可能的,因為楊再興是被岳飛追擊包圍後投降的,所以頂多打一個平手就差不多了。岳飛拜的是名師周侗,而楊再興的師傅是誰有誰知道?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岳飛手下事實沒有誰超過了岳飛的武藝!

  • 3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放開歷史,就按說岳全傳,武功沒有不分高下的,肯定有一個敗的,岳飛收服楊再興,說明楊再興知道岳飛手下留情。二虎相鬥,結果是必有一個傷的,傳統小說評書都說大戰三百回合後還不分輸贏,西方人也打仗阿,為什麼從來沒有西方人描述雙方戰三百回合呢?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華人民喜歡誇張娛樂,不能把別人說的當事實。

  • 4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岳飛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帥才、智勇雙全的將才,岳飛手下的楊再興無疑是岳家軍第一悍將。

    歷史上的關羽也是文武雙全,但沒有作品留下來。

    岳飛的另一首滿江紅: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

    蓬壺殿裡笙歌作。

    到而今、鐵蹄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

    民安在,填溝壑。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歸赴行在過上竺寺偶題

    岳飛   

    強胡犯金闕,駐蹕大江南。   

    一帝雙魂杳,孤臣百戰酣。   

    兵威空朔漠,法力仗瞿曇。   

    恢復山河日,捐軀分亦甘。

    岳飛與楊再興是否交過手,歷史沒有記載。

    1,楊再興原是土匪,被岳飛收降

    北宋末年的佔領,使大量潰兵成為土匪流寇。楊再興是曹成手下的土匪,流竄在湖南一帶。

    岳飛在剿滅曹成時,岳飛的弟弟也被楊再興殺死,可見楊再興確實是一名悍將。楊再興請降時,岳飛把殺弟之仇放在一邊,把楊再興當心腹大將,可見岳飛之心胸。

    2,小商橋之戰,楊再興帶300騎兵殺2000餘金兵而陣亡

    宋史記載楊再興手刃上百敵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百人敵。

    紹興十年,岳飛收復河南大部,兵力分散。剛剛經過郾城大戰,楊再興帶300騎兵偵查金軍動向,到了臨潁小商橋,遇數萬金兵埋伏。楊再興犧牲後,遺體火化得箭鏃二升,宋升是700毫升。楊再興體內的箭頭差不多可以裝滿一個1.5升的大礦泉水瓶。

    3,宋代戰場上更注重將領的指揮、治軍能力

    岳飛的指揮、治軍能力,在歷史上是非常稀有的,可以與韓信、李靖相提並論。

    岳飛自獨立領兵以來,極少冒險親自上陣搏鬥,防止主帥意外死亡。(三國的孫策、孫堅都是輕俏,被人意外殺死。)

    到了最關鍵時候,岳飛也可以親自帶領親兵上陣搏殺。比如郾城,郾城岳家軍不足2萬人,金兵近10萬人。在背嵬軍與金國鐵浮圖騎兵搏鬥最激烈而相持不下時,岳飛親率數十名親軍騎兵上陣,岳家軍士氣大振,擊潰金國騎兵,金國籤軍步兵隨之退去。

    4,岳飛年輕時可以拉8石的弩。

    有人說,這是吹牛。

    這個弩是神臂弓。拉弩主要是腰腿力量,而不僅是手臂。

    宋斤是640g,8石是614.4公斤。宋代多是不張弓的測量方法,具體換算有點複雜,這裡減去二分之一計算。

    岳飛的腰背拉力應該是300公斤左右。

    一個大力士是可以達到300公斤的腰背拉力的,比較接近槓鈴硬拉,2005年的一個大力士冠軍的槓鈴硬拉是341公斤。

    傑夫•劉易斯 2005IPA、WPU、WPA最重量級力量舉及深蹲單項世界冠軍 2005“馬爾托夫杯”世界職業腿舉大獎賽冠軍 2005“大力神杯”世界臺式舉重大獎賽總成績及臺式腿舉單項世界冠軍 槓鈴深蹲:550公斤 槓鈴臥推:293公斤 槓鈴硬拉:341公斤 臺式腿舉:37.21噸 臺式深蹲:2.81噸 槓鈴箭步蹲:452公斤 槓鈴前蹲:385公斤

    所以,岳飛不是吹牛。

    還有人說,神臂弓是禁止民間持有的。

    岳飛家裡肯定沒有神臂弓,這個弩是前宰相韓琦家裡的,岳飛在他後代那裡看院。王安石變法後,保甲法使一些北方農村有一些武器,保甲法雖然反反覆覆,但農村肯定是保有一些武器的。宰相府上有把弩也不是很誇張的事。

  • 5 # 鹹魚閒聊

    這個不太好比較,畢竟歷史上兩人根本就沒單打獨鬥過,楊再興初為曹成部下,後被岳飛部將張憲擊敗,在逃跑途中被俘,再後來岳飛赦免了他,楊再興感動之餘便投靠了岳飛,成為岳飛手下一員猛將。

    關於楊再興的身世野史記載是楊家將之後,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楊再興的父親是楊邦乂,他是北宋末年的一個知縣,後來金軍南侵,楊邦乂誓死不降,最後慷慨就義,所以說楊再興的武功決不是來自楊家槍,甚至他的師父是誰都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楊再興作戰很勇猛,在有的史學家觀點中,他被排進了中國古代十大猛將之一,和項羽,英布,李存孝等人齊名!所以楊再興的武功肯定不低,而且楊再興跟隨岳飛四處征戰,基本充當的就是帶頭衝鋒的角色,單槍匹馬闖入敵軍那也是家常便飯,最著名的一戰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戰—小商橋之戰,面對金兀朮的十二萬大軍,楊再興沒有退縮而是率領三百名將士奮勇前進,最終殺死金軍兩千多人,最後楊再興力戰而死!據說金軍焚燒他的屍體,從他的身體中獲取了兩升多的箭簇,可見楊再興這個人很猛,而且是不怕死的那種。

    但是和岳飛相比,楊再興就缺少了一些謀略,就好比岳飛是帥才,而楊再興是將才。雖然岳飛是帥才,但岳飛的武藝也絕對不差,據《宋史》記載岳飛可以“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他師從北宋末年武學大家周同(說岳傳裡為周侗),而且岳飛也曾有過多次孤軍深入,並親自斬殺敵將的戰績,所以岳飛是真正的靠自己的勇猛和出色的謀略一步步升上來的!

    正史記載的岳飛都已經很厲害了,更別說野史記載的岳飛槍挑小梁王,生擒楊再興等等了,所以我認為楊再興和岳飛的武功都很厲害,但沒有交過手,不好判斷誰的武功更高,何況二人都是著名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誰高誰低又有什麼意義呢?

  • 6 # 布衣閒人10

    講個故事,看看岳飛和楊再興誰的武功利害?

    那一年,岳飛帶著牛皋、王貴、張顯、湯懷,進京去考武狀元。

    到了京城之後,五個人住進了客棧。到了晚上,牛皋見京城熱鬧非凡,想出去逛逛。岳飛說:“兄弟,出去逛逛可以,千萬不要惹事”。牛皋說:“大哥放心,我絕對不去惹事”。

    於是,牛皋便來到了大街上,東瞧瞧,東看看,突然發現前面有一群人在聽評書。牛皋擠進人群,聽說書人講評書。這時聽到身後有兩個人說話。一個說:“明天就要比武了,咱們應當到校埸去看看,熟悉一下埸地”。另一個人說:“好吧,咱們現在就去”。二人退出書埸,回到客棧,提槍上馬直奔校埸。

    牛皋聽了二人的話,急了。心想這二人要搶武狀元,這還了得,我得把武狀元替嶽大哥搶來。想到這裡,急忙跑回客棧,跨上戰馬,提著雙鐧,奔向校埸。

    到了校埸一看,那二人正在比武。牛皋大叫一聲:“呆!武狀元是我嶽大哥的,你二人休想奪去”。那二人一看有人來,便不再比試,直奔牛皋。這二人手裡各握著一杆長槍,那槍桿有茶杯那麼粗,槍尖子一尺多長。二人並不搭話,與牛皋戰在了一起。牛皋那裡是這二人的對手。不到十個回合,牛皋被這二人殺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嘴裡不斷地大喊:“嶽大哥快來呀,狀元就要被別人奪去啦”。這二人雖然武藝高強,但不想殺了牛皋,一則這裡是京城,怎能殺人?二則聽到這位還有個嶽大哥,想必是個利害角色。於是下決心戲耍牛皋,等他的嶽大哥來。

    再說岳飛,不見牛皋回來,雙鐧和戰馬也不見了,知道是牛皋出事了。於是,岳飛喊上王貴、張顯、湯懷,拿上兵器,跨上戰馬,來尋牛皋。岳飛等人左右打聽,知道牛皋去了校埸,便向校埸飛奔而來。

    岳飛等人老遠就聽到牛皋在校埸大呼小叫,近前一看正與二人交手,被二人殺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岳飛見此,大喊一聲:“兄弟快快退下”。二人看見又有人來,知道這就是那位嶽大哥,便放下牛皋,直奔岳飛。二人雙槍並舉,來戰岳飛。岳飛大嚇一聲:“著”!一下子把二人的槍頭按在了地上。岳飛這一著叫“敗槍”。二人大吃一驚,收回槍,拍馬便走,說道:“壯士,武狀元是你的了”。岳飛說:“看二位也是英雄豪傑,請留下姓名,也好日後相見”。這二人一個說:“我是湖廣楊再興”。另一個說:“我是山後(指太行山)羅元慶”。

    您說是岳飛武功利害呢?還是楊再興武功利害呢?

  • 7 # 天香雲外飄

    歷史上,岳飛嶽鵬舉是“南宋中興四大將”之一。相對而言,楊再興只是一個,藉藉無名之輩。無論是名聲,統帥能力,還是武藝(功)方面,楊再興與岳飛,都不可能同日而語。

    在演義小說,《岳飛傳》或者是《說岳全傳》裡面,岳飛與楊再興,共有兩次交手的經歷:一次是岳飛得拜周侗為師,學成武藝之後,岳飛與牛皋等眾兄弟,去參加武舉考試。適逢楊再興和羅延慶兩人,也來參加武舉比賽。然後羅楊兩人偶遇岳飛,交起手來,結果岳飛以一招“敗槍”,擊落楊再興與羅延慶的兵器。羅楊二人敗走時,說道:“今科(武)狀元,必定是此人!”另一次是楊再興等人佔山為王,岳飛奉命前去征討招撫。楊再興揚言,若單打獨鬥,岳飛能贏他(楊再興)的話,便心甘情願地歸降岳飛。後來,岳飛睡覺做夢,夢中得楊延昭(楊六郎),傳授“殺手鐧”絕招。然後岳飛終於再敗楊再興。我們從演義小說的描述來做比較,也很顯然,岳飛武功(武藝),要高楊再興一籌的。

    在《岳飛傳》或者是《說岳全傳》,演義小說裡面,楊再興最輝煌,最值得稱道的是:單槍匹馬,槍挑大金國的雪裡花東,雪裡花西,雪裡花南,雪裡花北四將!然後,楊再興最值得人們景仰的是:為追殺金賊,而誤入小商河,被金兵亂箭射殺……楊再興,為抗金流盡了最後的一滴血!

    電視劇《精忠岳飛》熱播之後,不知何故,“楊粉”“楊吹”們,一下子膨漲起來了!而楊再興則變成了“楊無敵”,楊再興得被封神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的,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演義小說裡,楊再興根本就排不上號的!

    作為南宋“中興四名將”之一,岳飛率領的軍隊,人稱“岳家軍”。“岳家軍”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在金軍隊伍中就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然後,據說“岳家散手”“鷹爪鐵布衫”等武功秘藉,就是岳飛所傳下來的。

    總而言之,無論是哪一方面,楊再興之於岳飛,都是望塵莫及的!

  • 8 # 王醫5

    應該是一個水平!岳飛初於北方人決戰時是衝鋒陷陣的將領,無敵!小說是這樣!歷史也是這樣!楊再興是楊家將的後代,無論小說或歷史都高看一眼,岳飛比那一位將領武功和力氣都不是低的!

  • 9 # 葦說定製化運營

    歷史上真實的百人斬、岳家軍猛將楊再興在小商河與金軍的大戰之中,一陣斬殺金軍士兵二千多人以及金軍將領萬戶撒八孛堇、千戶等一百餘人,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亂箭穿身而亡。後來在將他的屍體焚燒之後,發現楊再興身中的箭鏃竟達兩升之多,可見他死得是何等之慘烈。

    楊再興(?~公元1140年),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相傳為“天波楊府”的後人。被岳飛收服後,跟隨岳飛抗擊金軍,成為岳家軍中的頭號猛將。

    楊再興在與金軍作戰中,曾單槍匹馬衝入金軍陣中欲生擒獲金兀朮,在未找到金兀朮後,於萬馬軍中仍能單騎而還,可見他的勇武古之罕見。紹興十年(1140 年),楊再興與金軍在小商河相遇,因為寡不敵眾,中箭無數而亡。

    楊再興是歷史上數得著的猛將,真正的百人斬。雖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然而楊再興的陣亡並非他不夠勇武,而是死於宋金之間戰略上的失利,這當然也包括南宋的精銳“岳家軍”。

    在評書和一些演義之中,岳飛率領岳家軍大戰金兀朮,砍得好不痛快。然而事實上當時宋金之間的戰爭是不可能像評書上說得那麼輕鬆,尤其是兩宋在與北方的遼、西夏、金和蒙古兵的戰鬥中,每一場戰鬥的勝利都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而且是以血的代價換來的。

    這也是宋朝軍隊戰略上的無奈,而造成這一無奈的原因就是燕雲十六州。

    因此,宋朝的軍馬大多數是從雲南等地買來的,而這些矮小的馬匹只能是用來拉車、馱運糧草和軍用物資的。即使是有些能用來當做騎兵的戰馬,也是無法與北方的高頭大馬相抗衡。無論是在速度還是耐力上,都遠不如產於北方草原上的良馬。

    在冷兵器時代的作戰中,一名騎兵能斬殺20名步兵並不奇怪,而一個步兵要戰勝3個步兵就相當困難了。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在與騎兵為主的金軍作戰佔優勢時,金軍可以調轉馬頭就跑掉了,這樣就能夠保持軍隊的損失不大。而當宋軍不利時就慘了,更多時候是被全殲。

    所以,宋朝在對遼、金和蒙古軍隊的作戰時,勝利絕大多數不過是擊潰戰而非殲滅戰,也就是說並沒有消滅多少敵人,而一旦戰爭失敗,就是災難性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油被人類抽乾對地球有影響嗎?比如水分蒸發掉,地球核心熱量向地表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