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鍾銘聊科學
-
2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石油被人類抽乾對地球有影響嗎?比如水分蒸發掉,地球核心熱量向地表延發?
石油是我們地球上與煤炭和天然氣並列的三大傳統石化能源,長期以來依靠石油開採、提煉、加工,不但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燃料來源,也為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貢獻了大量的化工產品,可以說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石油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仍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佔據重要的戰略地位。截至2019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超過1.8萬億桶,摺合質量達到2.47*10^11噸,與以往的資料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全球石油探明儲量是呈逐漸增加趨勢的,但這並不代表著石油再生速度很快,而是我們的勘探技術在不斷地進步,原本發現不了礦藏,現在應用最新的技術和方法,得以使在地下埋藏多年的“黑色黃金”相繼進入人們的視野。那麼,石油會被抽乾嗎?抽乾之後對地球有哪些影響呢?
石油的形成過程從石油的組成來看,它是以烴類有機化合物為主要組成物質,所佔的比例達到80-90%,其它的10%-20%的部分,主要是一些硫化物、氧化物、氮化物、瀝青、膠質物等非烴類化合物。組成物質含量的微小差異,在石油的外觀上可以得到比較明顯的體現,一般情況下是以黑色和黑褐色為主,另外還有暗綠色、黃褐色等顏色。
關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目前科學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無機物生成說,一種是有機物沉積來源說。由於無機物生成說不能很好地解釋地質條件以及地質活動的演變帶來的沉積環境問題,幾乎所有的油田都發生在地質沉積環境非常明顯的區域,因此主流觀點還是石油是在漫長的地質環境演變中,慢慢沉積形成的。關於這種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有機物質的埋藏。大量含有有機質的動物屍體和植物殘骸,在地表環境劇烈變化和地質環境的綜合作用下,一部分在地表沒有分解的部分被埋入地下,與岩石、泥砂等混合在一起,並初步分解形成有機質淤泥。
有機物質的沉積和封閉。在漫長的歷史時間程序中,一層層的有機物質被埋入地下,在地球重力作用下,下層的有機物質距離地表越來越遠,逐漸形成了與外界環境完全隔絕的環境。
有機物質的分解。在厭氧菌的作用下,這些有機物質所組所的淤泥,被分解為更加細小的液態、固態共存的小分子有機物,並聚合成小油滴。
小油滴的滲透。在重力作用下,這些形成的小油滴,開始沿著岩石的縫隙直接向下或者迂迴向下的路線移動,形成相應的“油路通道”,油滴在此過程中,體積和質量也逐漸增大。
油滴的彙集。當油滴向下執行到一定距離之後,遇到岩層組成顆粒較粗、孔隙較大的地層時,就會彙集形成可以積攢大量油滴的貯油層,當這些貯油層連線在一起時,就最終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石油礦藏了。
石油貯層的地質特點透過剛才的分析,關於石油的形成,我們可以總結需要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沉積物質,二是需要特定的地質條件,三是需要漫長的時間,這三者缺一不可。而在探查石油礦藏時,對其地質活動規律和演化歷史進行勘探和分析十分必要。
一般情況下,一個成熟的油礦,必須依賴於特定的地質條件才可以形成和發育。從地質特點上看,其周圍賴以支撐的條件主要可以分為生油岩層、儲油岩層和覆蓋岩層。
生油岩層:也就是能夠產生油的沉積岩層,通常在沉積岩層的底部,主要以泥質岩為主,包含具有豐富有機質含量的泥岩、頁岩或者粘土巖,另外還有一種碳酸岩,比如生物灰巖、泥灰岩等富含碳酸鹽類的岩層。泥質岩或者碳酸岩發育程度如果比較高,則表現出歷史上這個區域生物量比較豐富,沉積環境有利於油層的形成。
儲油岩層:就是可以為容納油液存在提供空間支撐的岩層,碳酸岩、碎屑岩等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孔隙度,就像海綿一樣,可以將生油岩層貢獻出的油液,在該岩層中的孔隙和在此基礎上連線而成的裂縫、溶洞中很好地加以彙集和儲存,並且提供定向流動的通道。
覆蓋岩層:就是可以阻擋油氣從儲油岩層中溢位的岩層,位於儲油岩層的上部以及周圍區域,主要由密度非常大的灰巖、泥頁岩、鹽巖等構成,與儲油層高孔隙度形成鮮明的對比,基本上沒有可以供油氣流動的通道,防止溢散。
石油資源的開採由於石油是透過相應岩石中的孔隙和裂縫進行流動並彙集起來的,因此對周圍岩層的壓力普遍較小,有的油田在鑽探之後,能夠噴湧而出,主要原因在於油氣的混生,石油氣的密度較空氣小,從密閉的地下空間由於壓力的作用,攜帶著液態石油離開地下儲油空間所致。
一般石油在開採過程中,都是先透過地物探測技術,準確掌握儲油層及其周圍的地質條件和礦藏分佈情況,然後鑽探出生產井、注入井、觀察井等具有若干不同用途的井口,然後依據石油噴出的能量大小,分別採取自噴或者泵加壓、氣舉等額外輸入能量進行開採。
對於儲油量較大的油井,一般可以依靠自噴的方式進行開採,而對於出油規模較小、儲油層地質結構複雜、比較分散的油礦,則更多的是應用抽油泵、氣舉並注水的方式進行開採。
如果石油抽乾了會怎麼樣現在每年全球消耗的石油總量約為50億噸,佔當前石油探明含量的2%左右,那就是按照現有規模進行開採,50年之後石油就會告罄,不過隨著我們勘探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海洋勘探技術的提升,石油探明含量還會不斷地增加,短期內石油資源是不會被抽乾的。
那麼假如都抽乾了,會引發大規模的地質塌陷嗎?其實不會。因為剛才提到了,石油是透過岩石中的孔隙和裂縫進行流動和存貯的,對周圍岩層的壓力較小。而且這些岩層在石油透過沉積生成之前就已經存在,其相互之間的作用力,足以能夠支撐上部地層的質量,否則早就產生斷裂或者塌陷了。抽空石油之後,所減少的對周圍岩層的壓力,不足以改變生油層和覆蓋層的岩石應力作用大小和方向。
另外,現在絕大多數的油田,在開採時都會透過注水的方式,使石油浮在水的上面,從而推動開採效率的提高。這些水會在岩石的孔隙和裂縫中代替原來的石油,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壓力的缺失進行彌補,更不會發生明顯的地質環境變化。
其實我們更應該擔心的是,隨著大量石油的消耗,排放到大氣環境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的增加,會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的趨勢,因此,積極推廣和使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仍然是全球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對於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3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對於石油被人類抽乾對地球有影響嗎?比如水蒸發掉,地球核心熱量向地表延發嗎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石油一旦被人類抽乾後,將會對地球生態環境產生惡劣的影響。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
地球是太陽系唯一的一個儲能儲熱的星球,是透過地表生物圈持續進化生存的自然手段,一代又一代地共同為地球生產、製造和積累能燃燒的有機能量物質,從而,實現太陽系無機物質向有機物質的持續轉變,實現太陽系太空間可燃能量物質的不斷再生。
地球是個儲能儲熱的星球,是依靠地表生物圈持續生存的手段來實現的,歷代生物圈死亡之後所形成龐大數量的有機碳化物(生物質),是一種可燃的有機能量物質,隨著地殼不斷運動的持久變化,會使這些有機能量物質形成為地殼圈層之中的碳化物沉積層現象,即是石油的原油層現象,碳化物沉積層是地球地核和地幔儲能儲熱的能量物質來源,是依靠地殼層之地震和餘震的手段,使地殼層出現裂痕並灌滿液態水而生產巨大的壓強和壓力作用下,逐漸被吸納到地球地核和地幔的圈層之中,從而,實現地球能量物質的不斷積累,地球地核和地幔能量物質積累得越多,其核心的熱量就會越大,溫度就會越高,會使地球核心的能量物質提煉形成為燃燒能力特強的核能物質。
以上所說,這是地球儲能儲熱規律性的物理現象,也是地球獨特性物質運動的自然發展規律。如果人類將儲存在地殼層之中的碳化物沉積層(石油的原油層)抽乾了之後,地核沒有了能量物質的來源,徹底破壞了地核吸納能量物質來源的重要環節,破壞了地核吸納能量物質發展的自然規律。
這樣,引發地殼層地震的震級會越來越大和越來越頻繁,地球特大地震和海嘯自然災害現象會越來越多,也會造成火山爆發的頻繁發生和不斷升級之必然現象。目前,這三種自然災害現象已有明顯的失常現象,將會越演越烈,將會造成地球生態環境向著惡劣性的改變,除上述三種情況外,還會造成大氣層環境的變化,氣侯的突然變化,霧霾天氣的增多和瘟疫的頻繁發生等惡劣生存環境的變化。
如果液態水蒸發掉,地球核心熱量是不會延發的情況;如果人類還不警醒,不立即採取相關措施,任由挖掘,還繼續將石油抽乾為止,人類將自吃其果,定能無法向後人交代。
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點選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近二千的原創答題,定能閱覽到你感興趣的前沿科學知識。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可恥。歡迎轉發。)
-
4 # 百變金剛24
我想肯定會有影響,聽說地球石油資源還有幾十年就被人類開採枯竭了,如果感到地面開始變熱,一定會有對策,不會任其發展直到人類自己不堪忍受。
-
5 # 手機使用者3881665293
石油是永遠不會被抽乾的,這是地球的排洩物,破壞了地球排洩物的堆放處,會遷移去別處繼續排洩的!地球上的石油只會越抽越多,最後可能會填滿整個地球海洋!
-
6 # 我就是天地大boss
1石油是抽不完的,因為人類不可能探測到地球上的全部石油資源。因為有些石油在地球的深部,要想探測到地球的深部並把石油開採出來,需要很高的成本當開採成本高於石油價值的時候人類就不會開採了。
2現在人類正在研究能取代石油的新能源,可能不就得將來,新能源汽車就開始上路來取代燃油車了,新能源將會取代對空氣有汙染的石油了。
3地球也是有自愈能力的,及時石油被開採完了,也不會對地球有太大的影響。就像森林裡的一片草地被破壞了,在未來還是會重新長出來的。我們沒有必要杞人憂天!!!
-
7 #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地下沒有“石油河”
首先石油(或者烴)主要以吸附和遊離兩種方式存在於儲集層中。對常規油藏這些儲集層主要以砂岩和碳酸鹽巖為主,對非常規油藏,比如頁岩油和頁岩氣,其儲集層則為頁岩。
大家一定要明白,地表下面並不存在一條“石油河”(如果是這樣那麼石油的開採就太容易了),而是分散在儲集層的基質空隙中,多少是以含油飽和度來衡量的(石油體積/空隙體積)。而尋找油田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含油飽和度,我們傾向將井打在含油飽和度指數高的地方,這樣的井高產的可能性更大。
明白了上面的內容,我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石油能否被抽乾?
石油“抽不幹”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這裡涉及到一個採收率的問題。採收率就是一個油藏評價單元中經濟可採出的那部分石油量與整個地質儲量的比值。對於常規油藏採收率較高,當然不同驅動方式的油藏採收率不同,整體平均下來在22%左右;有些特殊的油藏經過一次開採、二次開採甚至三次開採後總採收率可達70%,但是這種情況非常少。
對非常規油藏而言,其採收率則就低多了,一般在10%以下。所以絕大部分的油,即使開採技術再高階也是沒有辦法採出的,因為地層壓力的衰竭和分子間的吸附,使得這部分油永遠難以採出。因此石油是沒法被“抽乾”的。
過度開採石油對地球有影響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影響,但又沒有影響,要從兩個方面說起。
01對地球地表下的水迴圈和熱迴圈沒影響第一個方面,是題主所提到的水分蒸發和地球內部熱量向地表發散的問題,這個問題答案是沒有影響。目前最深的鑽井是10685米,由BP公司在2009年9月在美國的Tiber油田上完成,現在全球的絕大部分井多在地表至深度5000米之間完成。這其中絕大部分井是在地下水層以下完成。
我們知道地球半徑為6871千米,現在最深的井也就10千米左右,這點深度也就僅達到地殼厚度的三分之一,距5100千米深的地核表面差了十萬八千里,根本影響不到。對水分蒸發也影響甚微,因為井口在地面的直井非常小,井壁與井桶之間填充有水泥,廢棄的井會被直接打入水泥封井,所以地下水也沒有機會暴露在空氣中。故而談不上影響。
02對地球環境有影響另一個方面,石油的過度開採會對地球環境有影響,石油是經過上億年的地質演化過程形成的,是地球自身的一種“固碳”行為。人類將這種歷經漫長歲月固定的碳,迅速開採出來,並迅速地排放到大氣中,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可想而知。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就是最好的體現。
小結石油無法被“抽乾”因為受採收率影響,絕大部分石油無法開採。
過度開採石油對地球的水分蒸發和地核熱量散失沒有影響,因為相對於地球半徑,現在的石油開採深度很淺,而且井的生產到廢棄都是封閉狀態,絕大多數井在地下水層深度以下,對水分增發和地核熱量散失沒有影響。
石油的過度開發對對地球環境有影響,比如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就是例子。
回覆列表
石油會被人類抽乾嗎?
著名的科學家馬裡恩·金·哈伯特提出過一個理論,他認為石油開採量將會在1966年到1972年達到頂峰,之後人類將會面臨石油枯竭的問題。
但是,目前已經進入了2020年,石油的產量並沒有像他估計的那樣變得越來越少,反而科學家們探測到了越來越多的石油,而且最近一些年,很少有主流媒體再次提及石油枯竭的問題。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因為石油的儲量,和人類的探測技術有關。在上個世紀時,人類的探測技術並不發達,只有當某個地區的石油含量大,且距離地表較淺,才能被人們探測到。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的科學家們已經可以探測到足夠深的地球內部的石油儲量,如果你關注每年石油探測儲量,你會發現石油儲備量不僅沒有變低,反而變得越來越多。
基於目前已經探明的儲備量,目前石油還可以供人類使用很久,我們暫時不用擔心石油枯竭的問題。
再者,我們知道石油的形成是地球碳基生命的迴圈,目前關於石油具體形成的原因還有待爭議,但是隻要地球上仍進行碳迴圈,石油就會源源不斷的產生。
從石油的儲量,以及石油的形成來看,人類無法將所有的石油都抽空?
如果人類把石油抽乾了會怎麼辦?雖然理論上,人類無法將所有的石油都抽空,但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人類將所有的石油都抽空了,地球會怎樣。
首先,很多人會猜測:如果把石油都抽空,將會引起地質坍塌。
其實並不會,因為石油並不像是像河流一樣,在地下有一個液態的流動場所,而是儲存在基質中的縫隙中,這些基質材質比較堅硬,能夠支撐地起地表上層的力量。
再者,其實油井在抽石油時,並不是挖一個洞,然後就可以抽出石油了,這種方式只適合地層較淺,且含油量非常豐富的地區,比如:迪拜,號稱插根吸管都能往外冒石油。
大多數地區的石油含量並沒有那麼豐富,想要抽石油,需要先注入水,我們知道石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石油可以漂浮在水的上面。
這樣,當注入一定的水後,石油在壓力的作用下,就會凝聚在一起,方便抽出石油。
當基質中的石油被抽走後,水會替代石油填充到基質的縫隙之中,對於基質而言,無論是石油還是水,都是一樣的,都能提供一定的浮力,所以上方的土地並不會因石油被抽光而坍塌。
還有一些人擔心如果把石油抽光了,地球內部炙熱的岩漿會不會侵佔底殼,引發火山爆發或者地震。
這一點,其實是我們杞人憂天了,雖然人類的油井深度很深,但是最高紀錄也才1萬米多點,大多數油井並沒有那麼深。
而地殼的深度達到了5-40千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雞蛋的話,那麼地殼層就是雞蛋殼,而人類最深的油井連蛋殼都沒有挖破。
再者,雖然地球核心的溫度很高,但是地殼層之下有一層冰冷的岩石圈,岩石圈可以阻擋熱量向上侵襲。
由此可見,人類挖掘石油,並不會對地球產生什麼影響。
石油對地球的影響儘管人類挖掘石油,對地球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使用石油卻會對地球造成嚴重的破壞。
我們知道,石油中富含碳,當石油燃燒時,會與氧結合形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造成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Sunny子,無法反射到宇宙之中,從而造成地球升溫。
過高的溫度,將會影響地球的洋流、季風等,給農業帶來致命的打擊。再加上過高的溫度更容易導致森林火災的發生,然後釋放出更多的溫室氣體,到那時人類將會無可挽回地走向滅絕。
對於地球而言,無論溫度有多高,環境有多惡劣,地球都會存在。但是對於人類而言,如果地球溫度升高,地球環境變化太大,人類恐怕將無法在地球上生存。
所以,儘管石油的儲備量較多,但目前各國科學家們仍在努力研究更加清潔、對環境破壞力更小的能源。
總結根據目前的資訊來看,石油是碳基生命的迴圈,可以說只要地球上存在著以植物為鏈條的碳迴圈,那麼石油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因此人類無法抽乾石油。
即使人類抽乾了石油,其實對地球的影響也不大,影響較大的是人類對石油的使用會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溫度失控,屆時或將引發滅絕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