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悠揚且哨
-
2 # 佳寧他爸
這是無奈之舉,首先,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的情勢就與其他王朝不同,其他王朝,或是禪讓,或是滅國, 與前朝沒有過於緊密的聯絡,而武周政權脫胎於唐朝,武則天作為開創人,還是唐高宗的妻子,兩人的子女還為李唐宗室,這就造成了,武周政權,與唐朝血肉交融不可分割的聯絡,武則天不可能完全與唐朝切割乾淨 。
其次,武則天確立繼承人,只有兩種選擇,冊立自己的子女,或者冊立自己的侄子為繼承人,但是侄子們太不爭氣,在武周與契丹的戰爭中,表現得一塌糊塗, 就當時的朝局來看,朝廷上有武周宗室,李唐宗室,李唐老臣三股勢力,即使武則天傳位給他們, 他們也保不住皇帝的位置,保不住 武周政權,以他們的能力在與李唐宗室和唐朝老臣的鬥爭中,他們也會敗下陣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武則天的身後之事,也就不堪說了。武則天對此心知肚明,再加上老臣狄仁傑的勸說,武則天重新冊立自己的兒子李顯為太子,這就等於變相的承認,準備把政權還給李唐了。
再次,武則天革唐鼎建立武周,但唐朝畢竟已建立70餘年,有貞觀之治,永徽之治的輝煌,威震四海,民心歸附,在天下百姓和朝臣以及周邊少數民族心中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天下人心所向,後突厥的默啜可汗,與武周聯姻, 就只認太平公主,而不認武周宗室, 就是例證,這也是對武則天有著很大影響的。
-
3 # 洛克笑笑
武則天最終卻傳位給了李氏。在這一明智舉動下,李唐的江山多維持了200年,若沒有當年那道遺詔,或許他的江山僅有100多年。據史載這個問題主要歸功於狄仁傑的勸諫。
但多數人是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認為是母子的血緣勝過了姑侄的親情,武則天還是想死後進宗廟受世代祭奠,才還政於李唐的,這個因素絕對有。
狄仁傑勸諫武則天的話,《新唐書》較為全面,也切中要害。
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杰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匈奴犯邊,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廬陵王代之,不浹日,輒五萬。今欲繼統,非廬陵王莫可。’又說:‘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餘年,又欲以三思為後。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
這段記載說了兩個理由。
第一個是天人未厭唐德,就是上天和百姓還沒有懷疑李唐的影響力。狄仁傑舉了一個足以撼動武則天的例子,營州之亂。
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契丹饑荒,武周邊官不恤而謾之,大賀氏部落首領李盡忠、孫萬榮反,史稱營州之亂。
初,武則天仼春官尚書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負責平亂。但朝廷軍隊輕率冒進,遭伏擊全軍覆滅,造成兵源緊張,後幸虧突厥人從背後偷襲孫萬榮契丹軍,孫萬榮被部將所殺,這場動亂才得以平息(因這場勝利武則天把年號改為神功元年,有人考訂李白家族從碎葉城返四川應在這一年,而誤記為神龍元年)。這場戰爭,武則天本來想讓武氏子弟建功立業,所以委以重仼,沒想到適得其反,武氏子弟不僅無建樹,而且平庸貪婪和怯弱都被大夥看在眼裡。
狄仁傑抓住這一點把武三思和李顯在營州之亂中招兵上的號召力作一比較,武三思一個多月招不到一千人,李顯不到十天,就招到五萬多人,民心向背一目瞭然,政治上精明透達的武則天怎能不心頭一震。
第二個理由才提到母子之情和廟不袝姑。所謂廟不祔姑,就是皇家宗廟只能供奉父系母系直系血源的,沒有供奉七大姑八大姨的規矩,李顯是你親兒子,他做皇帝,你才配亨宗廟的祭祀,武三思是你侄子,你是他的姑姑,他做皇帝以及他的子孫做皇帝怎麼可能把你這姑姑供在宗廟裡呢?這就是中國宗法制的規矩,武則天活著可破,死後就破不了。
這兩條稱得上曉
之以理,動之以情。武則天怎能不慎重考慮。
其實還有第三條,作為政治家的武則天已近垂暮,她巳嗅到朝野上下甚至外邦還是認李唐不認武周,狄仁傑只是輕輕的說,道理她己明白。
第三條就是她無法逾越兩個兒子中宗李顯,睿宗李旦這道坎,兩個都是她親生,兩個都做過皇帝,就像兩座寂靜的火山,一旦她撒手西去,多少人想舉起這皇帝的旗幟。雖然她為了上位鎮壓了許多李姓藩王,但她不可能為了她那些無能的武姓侄兒而對自己言聽計從的親兒子下手,她不下手,那些武氏子弟就根本不是對手,為了避免她死後武姓一族遭到毀滅性殺戮,她主動還政李唐才有一線可能,因此,公元699年重立巳做過皇帝后貶為廬陵王的長子李顯為太子,這一舉措巳表明武則天的態度,斷了武三思的念想,此時她精力尚可,極力想協調李武兩姓的關係。
但公元705年當她病危之際,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那個深諳韜光養晦之道也做過皇帝的次子唐睿宗李旦發揮了急先鋒的作用,控制了朝廷的權利,逼武則天下詔禪位於太子李顯,唐中宗是在武則天活著的時候完成權利交接的。中宗復辟,史稱神龍革命。
半年後武則天才病逝,享年八十二歲。武則天死後,屍體被葬在乾陵,沒留下什麼貴重東西,單單留下一塊無字碑。對於這塊墓碑,很多人都認為,武則天生前極具遠見和智慧,死前作下的決策也必然是具備前瞻性的。
武則天非常狡猾地用了皇后的身份寫下了一封遺詔。她深知,自己一旦死亡,李氏掌權後,必然會重翻舊賬,給她打入黑名單。
武則天生前那麼輝煌,死後肯定不想讓自己名聲破敗,落人把柄。為了保險起見,她並沒有使用皇帝的身份,而是恢復皇后名號,以此來和高宗一同合葬,免遭口舌。
在當時那個朝代,女人稱帝幾乎不被人認可,一旦她自認皇后,相當於向封建思想妥協,旁人不會說閒話,更能夠享受後代的祭祀,何樂而不為。同時,為了功績不被抹殺和篡改,她為自己立下一塊無字碑,表示自己的功績由後人評定,不需要自己來書寫。
在這裡不難看出,女皇武則天的智慧,倘若傳位給武家,必定會造成大亂,武氏一族並不是民心所向,最終的結果必定是下臺。與其武家倒臺留下千古罵名,還不如自己把江山還給李家,給自己留下千古美名
-
4 # 醉夢無心529
第武則天在位期間,武承嗣、武三思不止一次覲見,想要武則天立其為太子,武則天也並不是沒有考慮過,畢竟是自家人。但當時的丞相狄仁傑則認為:武家人親,但卻沒有自己的兒子親,李顯終歸是武則天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孩子,這在血緣上是自己最有利,從德行上,歷史中,會覺得武則天是個明君,不為私權。武則天聽後認為言之有理,所以召回了原被流放在外的李顯,封他為太子。
-
5 # 星火文娛天地
武則天作為唯一的女皇帝,在歷史上就是個傳奇。別看她表面上是個柔弱的女子,其實她在政治方面絲毫不遜色,對於軍事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自從武則天跟隨了李世民以後,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道路。武則天曆經兩任皇帝,並且都是作為宮嬪,先是在唐太宗時期做了十三年的才人,可是當時正值壯年的唐太宗,竟然沒有讓武則天留下一兒半女。專家根據研究史料的結果推測,武則天應該是不受唐太宗的待見的,也許都沒有侍寢過。
其實要說武則天的真實想法的話,那肯定是江山在自己手中的最為好了,不過她也是知道自己沒有活那麼久的本事,所以也就一直在考慮這件事。首先我們知道武則天事具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和智慧的,所以才會有當時她在位時期的繁華。但是關於將江山到底是留給自己的母族武家還是還給李家,她自己真的事考慮了很久,畢竟活著的時候離不開武家對自己的照顧,但是不還又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子孫,還就覺得對不起自己母族對自己的照顧和培養。
所以最後再武則天糾結的不行的時候就召見了狄仁傑。說到狄仁傑大家也是知道的,因為他的神勇以及他的智慧,以至於現在的人聽見了他的名字都會覺得十分的耳熟。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和包青天包拯一樣不相上下的一位神探了。當然,這個狄仁傑同時還是武則天手下的一位非常出名並且忠心的大臣。武則天對他還是十分的信任,所以有時候大事武則天都會問問這狄仁傑的看法。這次也是再武則天犯難的時候狄仁傑給她一句話點醒了。僅僅就是這狄仁傑的一句“究竟是自己生的是兒子親還是別人生的侄子親”十分簡單的話就點醒了武則天,其實武則天是清醒的,畢竟侄子再親,再好都不是自己親生的,並且還有當時封建社會思想的影響,就是說這武則天還好是覺得自己死後需要有人祭拜她,需要被自己的後世的子子孫孫們供奉。
畢竟是嫁到了李家,那便是生是李家人死是李家鬼。要死將這江山送給了自己的母族,並把皇位讓給了自己的侄子,那麼她死了之後就不會有人給她在武家立個牌位供奉她,但是繼位者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的話就不一樣了,怎麼說自己也是李家的皇后,還是能夠得到供奉的,因此才在最後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把自己打拼江山還給了李家。最後的武則天在考慮了種種因素之後還是選擇將自己治理的多年的江山還給了李家,也算是為自己治理的這國家做出最後的一份力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太沒道理了,誰說江山是武則天還給李家的,問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惡補一下歷史,“神龍政變”,江山是李家自己搶回來的。
武則天神龍元年,也就是公元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率領禁軍進攻洛陽紫薇城,殺武則天男寵張宗昌,張易之,隨後包圍集仙殿,逼武則天退位。
第二天,武則天命李顯監國,第三天行禪讓禮,第四天,李顯才正式復位,恢復國號“唐”。
所以說,根本不是什麼武則天還江山給李家,是李家自己搶回來的,而且李唐上層的皇位更迭從來都不順暢,從李世民來了一個壞頭開始,李家子孫都知道,江山本來不是太宗爺,是殺了合法太子以後搶回來的,所以,唐朝的太子是高危職業,唐朝的皇帝也不好當,誰當上,誰就得被弟弟殺,被妹妹殺,被老媽殺,被老爸殺,被哥哥殺,被老婆殺,被女兒殺,還有被太監殺的。
武則天會落這樣的下場也是正常的。
不過,要是沒有“神龍政變”,武則天會不會把皇位還給李唐,還真的難說,畢竟,不管是李顯,還是李旦,都是她親生的,武姓雖是孃家,但畢竟只是侄子,她連兒子都信不過了,侄子自然不可能依靠,所以,皇位還給李家也是必然性,畢竟江山總是要傳承的,歷代皇帝都是傳給兒子的,哪怕是同一個姓的侄子,也是沒兒子的時候才會考慮。
但這畢竟不順暢,又趕上唐朝那個不守規矩繼承皇位的朝代,武姓的子侄不會坐等著好處被李家的人拿回去,李家與武家的明爭暗鬥不可能會少,再加上皇帝的心思……
自古以來,帝王之心都是深不可測的,跟武則天同一個時代的人都不敢說能揣測出皇帝的心思,更何況我們這些看紙片解歷史的吃瓜讀者了,歷史很難說,現在的人可惜隨意臆想,而當時的人,必須,也只能擼起袖子去搏,他們可不能,也不敢坐等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