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寸憂傷
-
2 # 寶貝的信仰小屋
沒有不犯錯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孩子的父母。
孩子就是白紙,父母和周圍的環境怎樣畫,孩子就是怎樣。如果孩子犯錯後句遭到嘲笑,那麼嘲笑他的人更可悲。如果不合理彌補,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陰影和傷害。這對孩子求學、工作,各個方面都有致命的影響。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性格會扭曲:
1、自卑。做任何事都自我懷疑,沒有信心。說話做事沒有底氣,影響學業、工作......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
2、自閉,不善與人交際。尤其到青春期,是性格定型的重要時期,孩子會怕見人,怕遇事,甚至會脫離與外界聯絡的興趣。
3、仇恨。不要以為嘲笑了孩子,他沒有迴應是就沒有問題。沉默的迴應是最可怕的,說明他的性格正發生變化,可能他內心深處會牢牢記得嘲笑他的人和發生的事。如果不排洩這種鬱悶,他可能會歇斯底里地爆發,甚至自暴自棄。
4、敏感。經常被嘲笑的孩子,會對外界的刺激,包括生活中平淡的言語有牴觸傾向。因為怕犯錯,所以更怕被嘲笑。倘若一個人對他說了一句很平常的話,即使沒有諷刺和嘲笑的意思,他也會往這上面想,以致鑽牛角尖,變得抑鬱,多愁。
5、不快樂。人與人如果多為對方考慮,就不會有嘲笑發生。因為你的嘲笑,孩子會不快樂。沒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就沒有美好的回憶。有的人靠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靠一生治癒童年,是多麼可惜和悲哀。
如果孩子犯錯經常被嘲笑,應該怎樣彌補:
1、立即停止嘲笑的行為。如果是遭除父母之外的人嘲笑,請父母立即制止維護孩子。
2、父母要給孩子力量,幫他糾正錯誤,引導如何合理改過。無論何時,父母是孩子最強大的後盾和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不放棄孩子,孩子內心對父母永遠留有溫柔的位置。
3、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即使孩子犯錯,父母首先自我反省。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比如,“你是個壞孩子”之類的話,這對孩子來說是無辜的。人生路長,未來怎樣變化都是需要塑造的,如果經常給孩子貼標籤,他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就不會給自己創造改過的機會。家長要反省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失責或者沒有教育到孩子,他才會犯錯。
4、給孩子信心,永遠相信孩子。孩子對父母來說是唯一,是最珍貴的,信任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石。
5、傾心溝通。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心與心的溝通。在只有父母和孩子的房間裡,抱一抱孩子,安靜平和地與孩子溝通。請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態,問問孩子需要的是什麼,也可以透過孩子的同學、朋友、老師瞭解孩子的行為、想法。
6、父母放下自私,尊重孩子。很多父母愛孩子其實是從自己角度要求孩子。要求孩子的,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和想做的。尊重孩子的想法,首先尊重孩子的人格,人活在世上需要被尊重,誰都想被平等對待,謾罵、侮辱、貶低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不舒服,何況是不經世事的孩子。
如果孩子犯錯就被嘲笑,那麼嘲笑者是最應該被嘲笑的。凡事沒有唯一答案,對孩子來說對錯也不一定一個人承擔,何不收起嘲笑別人的傲慢,自己也才被值得尊重。
-
3 # 藝術啟蒙者一宇橋
孩子健全的人格需要厚實的基石,父母教育不要只罰不獎、一味地羞辱。
羞恥感是人的情感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情緒,一個正常具有羞恥感的人會在內心裡對自己的某些不當的行為感到羞恥、驚慌和恐懼,而對善意的行為感到高興。情感系統中的羞恥感很大程度上能反應道德上的善惡。
那麼我們如何讓在“羞恥教育”下的孩子心智健全?你只要記住不要輕易喪失信心,更不要說一些不好的話來刺激孩子。不然,不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更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令孩子肆無忌憚地去做更多不好的事情。
批評要見成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獎罰分明,有表揚就要有批評,不能只是表揚,那會讓孩子過度自信,甚至變成自負;也不能只是批評,那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因此,在批評寶寶的時候,要有理有據、以理服人、明確到位、適可而止。目的是使孩子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感到羞愧並且能夠及時改正就可以了。而有些父母喋喋不休地嘮叨,時不時還會以翻出舊賬的方式批評孩子,這種方式是毫無用處的,不但浪費了口舌,批評也是毫無重點,沒有針對性。這種批評聽多了,孩子很容易形成抗體。還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犯了錯誤,只是輕描淡寫地批評幾句,並沒有讓孩子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有些父母連自己說過的話都不能實現,孩子犯了錯只會嚇唬一下,並不會真的那樣去做。所以,當孩子再次犯錯的時候,就更不會把批評當回事了。
-
4 # 槐松易經風水
孩子犯錯之後嘲笑孩子,採取羞辱教育,這是教育之大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也是伴隨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孩子在不斷的犯錯的過程中慢慢成長。如果孩子一犯錯,我們就採取嘲笑孩子,羞辱孩子的話,這樣首先傷到孩子的就是自尊,然後破壞了孩子的自信心!大家知道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嗎?
那麼孩子犯錯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要看在什麼情況下!
首先,我們要看孩子是屬於什麼個性!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採取不同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如果是憂鬱型的孩子,我們應該對他循循善誘,讓他慢慢的接受自己這次做錯了,鼓勵他下次進行改正!慢慢的讓他重拾自信心,不能讓她感受到絲毫的自卑心理!如果是開放型的孩子,這類孩子自尊心也是很強的,也不能採取過激的方式進行教育!我們應該搞清楚事情的經過,在慢慢的找到錯誤的根源,對孩子進行教育,切記這類孩子也最好不要採用體罰的方式進行教育!最後如果是狂躁型的孩子,我們首先還是要採用講道理的方式,如果不理想的話,我們可以採用適當的體罰方式!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對於這樣的學生採取點必要的體罰可能會收到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孩子在家不怕父母親,在校不怕老師,可是偏偏到了外面他相反會怕一些比他調皮的孩子,所以我們採取點必要的體罰,讓他知道這樣做確實錯了,但是隻是適當,不能過重,還有體罰過後,一定要把孩子的心理疏通,讓他不要留下心理陰影!
其次,我們還要看孩子這方面是第一次犯錯還是已經很多次了,這些都是我們處理的一些參照物!不能孩子一犯錯就感覺如臨大敵,不要怕孩子犯錯,我們要想想該如何讓孩子糾正錯誤,這才是我們要深思的問題!
回覆列表
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對孩子百般疼愛,孩子從小就享受著父母的溺愛,但有的時候孩子實在太調皮,和他講道理也聽不進去,無奈只能動手,但以打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真合適嗎?小孩子如果犯錯,父母應該怎麼教育,打孩子是正確的麼?
前段時間一個老鄉聊起他孩子小時候的事,說他兒子從小就不聽話,一到商場裡就要這要那兒,不給買就躺在地上耍賴,不起來,他憤憤不平地說:“光因為這件事,不知道打過他多少次”,我當時在想,既然是“不知道打過多少次”,說明孩子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孩子在這件事上一定吃了不少苦頭,在屈服和反抗間始終沒有找到出路。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孩子活在父母的拳腳之下,只因為他們還未成年,不能奮起反抗。其實打罵來教育孩子的父母並沒有起到管教作用,也沒有很好地建立起家長的權威,因為權威是要建立在責任之上、理智之上。經常受到體罰的孩子會產生行為和性格上的偏差。
愛說謊
孩子因為害怕遭受體罰,自然求助“說謊”這一本能來試圖躲避被打。
傷害孩子自尊
親子關係原本的形態是強者保護弱者,但當父母用惡言、甚至拳頭來教訓孩子時,管教模式變成了強者擺佈弱者。面對父母的貶低、指責,孩子會感到很無助。在親子關係惡劣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甚至會選擇離家出走。
孩子會產生報復父母的想法
體罰和打罵孩子都顯示出父母對孩子的判斷力和控制力的不信任,孩子的情感會受到傷害,對父母和自己的關係感到徹底喪失信心。在憎恨和無助的雙重壓力下,孩子會漠視親情,對父母心生報復之念。
前蘇聯傑出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生活制度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建議家長做好以下幾點:
管教之前先管好自己的情緒
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拿第一,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孩子,卻有不一樣的孩子,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才是最好的自己。做父母的要時刻告誡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我們給的,但他們的人生卻不是我們的人生,我們主宰不了。
保留一份童心
多以孩子的眼光來打量孩子,來與孩子相處;少用父權母權的威嚴,而是用幽默、人格魅力來感染孩子,讓孩子願意開啟胸懷與父母交流,以此來了解孩子的內心。比如,晚上臨睡前和孩子玩枕頭大戰,講腦筋急轉彎等。
結束語:打罵只是皮肉之痛,不會讓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錯還知道找父母幫忙,那才是父母的智慧。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