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禾花雀又名黃胸鵐,現在很少看到了。
8
回覆列表
  • 1 # 獵奇動物社

    禾花雀早在20世紀還是一種中國常見的鳥類,進入21世紀後,禾花雀的數量持續的下降,從2004年的近危物種,到2008年的易危物種,再到2013年的瀕危物種,最後到2017年的極危物種。也就是說禾花雀從04年到17年這13年的時間內從近危一路到了極危,瀕危等級等同於亞洲獅、中華鱘。那麼,是什麼讓禾花雀在13年間,從近危到了極危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禾花雀

    禾花雀學名黃胸鵐(wu),它屬於雀形目鵐科鵐屬黃胸鵐種,整個的鵐屬下一共有39種鳥類,它們均為小型的鳴禽。從外觀上看,黃胸鵐的體長平均在15公分左右,它與麻雀長的有些相似,不過,相比麻雀來說,黃胸鵐要漂亮很多,它的胸腹部羽毛為乾淨的黃色,頭部羽毛為黑色,翅膀和背部的羽毛以慄褐色為主,上面點綴著許多白色的斑點。

    黃胸鵐原本是歐亞大陸上常見的一種鳥類,其下有兩個亞種分化:指名亞種和東北亞種。其中東北亞種主要分佈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北韓地區。而指名亞種的分佈是最廣的,它們廣泛的分佈於歐洲東北部和亞洲東部地區,在中國黃胸鵐指名亞種西抵內蒙、西藏地區,南至海南、臺灣,北到華北各省,東達東北地區,可以說起分佈涵蓋了幾乎整個的中國板塊。

    當然, 我們上面說到的分佈地區,是在該區域會出現,由於黃胸鵐本身有遷徙的習性,它們有著不同的遷徙路線,所以在遷徙時途徑的地方原則上說都是它的分佈地。而且一種鳥究竟是不是旅鳥,取決於該地區與鳥的關係,比如在遷徙的路線上,雲南、廣西等地對於黃胸鵐來說只是短暫的逗留,因為它們要去廣東沿海地區越冬,所以,對於雲南、廣西等地來說,黃胸鵐屬於旅鳥,而對於廣東沿海地區來說它就是一種冬候鳥。

    與其他的雀形目下的鳥類一樣,黃胸鵐也是典型的群居型鳥類,它們在白天至少是三五十隻成群的,在遷徙的季節,甚至會出現上千只集體飛行的場面,非常的壯觀。而且黃胸鵐與麻雀一樣都是雜食性鳥類,它兼食昆蟲和植物的種子。

    黃胸鵐的極危之路

    從上面的介紹看,黃胸鵐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但是為什麼它們會在13年間從近危到了極危呢?原因有五點:

    第一,養

    由於黃胸鵐的外觀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而且它屬於一種鳴禽,有著婉轉的叫聲,因此,在許多地區,黃胸鵐被人為的捕獲到拿到花鳥魚蟲市場上進行售賣。這是其一。

    第二,吃

    我發現,在中國分佈的野生動物永遠都不會離開一個“吃”字。筆者翻閱了一下資料發現,黃胸鵐在早些年的南方許多地區是一種常見的食材,尤其是廣東地區,吃黃胸鵐的現象最多,這是因為中醫認為黃胸鵐有補腎壯陽的功效,再加上一些人的炒作,黃胸鵐成為了一種“緊俏貨”。從分佈上看,廣東沿海地區是黃胸鵐的主要越冬地,因此,黃胸鵐的急劇減少,與被吃也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殺

    黃胸鵐經常出沒的環境中有田野,而且它的喙本身就比較的適合開穀物的殼,所以,早在21世紀初,黃胸鵐被認為是一種只吃穀物的鳥類,這與人類發生了直接的利益衝突,就像當年的麻雀一樣,黃胸鵐也曾經被當成一種“害鳥”被人們瘋狂的捕殺。直到後來,隨著科學家們對鳥類研究的深入以及對黃胸鵐野生死亡個體的解刨發現,在繁殖期,它是一種只吃昆蟲的鳥類。至此,誤會解除,但是傷害已經造成,而且還是大範圍,高數量的傷害。

    第四,藥

    其實不光是黃胸鵐,許多鳥類在當下都有生存危機,這是因為人口的增加破壞了許多的野生環境,而且對於土地的開墾,也使得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在不斷的被壓縮。這就導致了許多鳥類想要活就必須在人類的田地附近覓食,因為這裡既有穀物,也有昆蟲。

    但是,為了減少病蟲害,農業上農藥的使用較多,這就增加了鳥類吃帶有農藥的穀物和昆蟲的機率,而鳥類也是一樣的,吃了有農藥的食物,它們的下場也只有死路一條。而這一點並不是中國才有的現象,而是世界性的。

    第五,困

    這裡說的困,並不是睡覺,而是被“束縛”的意思,而束縛黃胸鵐的不是別人,正是它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呢?黃胸鵐的繁殖習性與其他鳥類不同,它們特別的喜歡在平原的草叢中築巢繁殖,這原本是一種繁殖習性,沒有什麼好說的。但是,在地面上,就意味著它們的後代被其他動物捕殺的機率就會大大的提高,比如蛇類,老鼠、黃鼠狼等等。因此,在人為的迫害下,繁殖習性本身就存在漏洞的黃胸鵐在13年的時間內就走到了極危。

    總結

    關於黃胸鵐的極危現狀,筆者翻閱了許多的資料,其中大多數的資料都說是華人把黃胸鵐吃沒的,關於這一點,我不是很贊同。因為,黃胸鵐的減少有多重的因素,被吃只是一方面,除了被吃,棲息地的減少、繁殖習性的缺點、農藥的使用等等都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 2 # 尤富生

    禾花雀遷途過程中,在源頭己吃完了,還末飛到廣東,廣東人是張口等著禾花雀,結果流口水加失望,所有物種滅絕請不要扣在廣東人身上吧!

  • 3 # 阿Q正傳007

    人口肆意擴長,棲息地減少,食物貧乏,農藥濫用等,氣候變化,環境汙染,生態破壞,都是導致地球上相當一部分物種瀕危或滅絕的主因,尤其是人類的原因。

  • 4 # 木子羅食記

    “空中人參”的美名,導致禾花雀從無危到極危

    禾花雀在13年間從無危到極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公開資訊認為在中國,為食用而對禾花雀進行的非法誘捕是對禾花雀最主要威脅。

    禾花雀學名黃胸鸝,是一種候鳥。這種鳥類,體型大約只有15釐米左右,比麻雀還小, 形體也與麻雀相似,只不過禾花雀的腳比麻雀的腳略長一點。

    禾花雀原產於內蒙古 和東北一帶,每年由北往南飛遷過冬,經過廣東時, 正是十月水稻揚花季節,故稱“禾花雀”,尤以廣東三水市的禾花雀最名。

    由於禾花雀專門吃水稻穀粒,令到稻農稻穀失收,損失很大,因此,在三水農民一直都有“捕鳥護稻”的習俗。加上禾花雀肉質肥美,骨軟如綿和營養豐富,在民間有“空中人參”的美稱。

    據聞禾花雀的骨頭比較脆,可以一口一隻,吃起來肉質比較細嫩多汁,非常可口,而且烹飪的手法特別多,總共有十多種,多數是粵菜的處理手法,有油炸的、鹽焗的、鐵板的、姜蔥爆、紅燒的等等。

    除製成食物,又利用禾花雀釀製成的“禾花雀酒”,這酒一出現,就身價十倍,說是佳餚美酒,更增樂趣。

    以前禾花雀上市的時候,許多華僑、港澳同胞都會慕名前來三水,參加“禾花雀節”,食客的蜂擁而至,導致鳥兒慘遭大面積捕殺。

    曾有文詳敘禾花雀捕獵過程:

    落日時分,來到預先選定的地點,左右兩邊各豎一根竹杆,竹杆上掛著特製的網,網一般用尼龍絲繩織結而成,傾斜約45度角。網 眼尺寸與禾花雀頭部一般大小,網的長短要視捕捉範圍而定。

    網布完畢,三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候在網前,二人從蘆葦叢另一端,各抓住麻繩一頭,將麻繩上下晃動,把禾花雀一步一 步驅趕到網前。這時,守候在網前的人,抓準時機燃放一串鞭炮。

    禾花雀聽到突然而來的巨響,紛紛起飛而撞入網眼,頭被卡住。獵人拔杆收網,滿載而歸。據當地人說,一網最多可以捕捉到四、五千只,收網時兩個人都抬不起來。

    後來,廣東省林業廳多年前已對上述美食節進行了取締,但禾花雀並沒有在人們的餐桌上消失。

    其實,禾花雀形體嬌小,連人的半個拳頭大都沒有,剝毛除淨上碟後,就算用油炸紅燒亦未能掩其慘狀,不知究竟有何滋味,令人趨之若鶩。

  • 5 # 大唐銥星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廣州秋交會期間,我的一位老朋友老客戶李金啟先生曾經幾次跟我提及廣東某地舉辦荷花雀節,專門食用荷花雀

  • 6 # 歷史深度揭秘

    禾花雀,學名,北方叫洛鐵被,立夏前後來,小滿後走,公肚黃,被黑向生鐵一樣然色,母肚淡黃,背淡黑,公唱的好聽時間長,母教聲小,不好養皮氣大,三,四天不吃食,八幾年就很少見,現在以經見不到,現在農村很多物種已經滅決了,生態發生大的變化,不知下一個是什麼物種滅決,照這樣下去,人也能在化石中能見到,保護環境,不是喊幾聲口號,社會進步,不應犧牲原生態為代價,是什麼最後把人類送進墳坑,不是自然,也不是老天,是我們自己。

    生存環境被嚴重破壞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是被標上了“特產食品”的標識。有人說那不是傳統食品嗎?不錯,珠三角的確有吃“禾花雀”的傳統,但歷史上由於保鮮、運輸、物流等沒有今天這麼發達,自然繁育還可以維持生態平衡。一個區域性的物種再強大也架不住超區域的需求。如果不立法保護起來,繼續的為了利益貪婪而殺戮的話,滅絕就在眼前。

    這玩意兒吃是吃不絕的,關健是它的食物來源在減少(比如現在草是種植的,不結籽)。最大危害是農藥(蟲子沒有了)。現在還看的見螞蚱之類的昆蟲嗎!?看的見青蛙嗎?那去了!請那些專家不要轉移大家的視線,這些生態是你們給造成的惡果,不可能是人們吃了幾隻鳥。 江河裡如果不修水電站,不建化工廠,不往河裡排汙水,魚怎麼會絕種?這比電魚毒魚更絕!

    以前這種鳥在我們這(東北)春天常見,那時遷徙的這種鳥群太多了,一棵樹的樹枝都能壓彎,樹上還沒有樹葉呢,全是鳥。隨便拋個石子都能砸中,現在很少看到了。也許是農藥的使用,就連蟲子,蜻蜓,蝴蝶,麻雀,青蛙也少多了。

    都不知道這豆丁大小的鳥有什麼好吃的,農村有點錢的家裡辦酒席都少不了油炸禾花雀,現在不讓吃了就說是雜雀掩耳盜鈴,還有水鴨水雞錦雞斑鳩野鶴,偷獵候鳥的人真是缺德,現在肉食那麼豐富,雞鴨鵝魚牛羊豬狗的,非要吃野生動物。

    吃了幾千年都沒滅絕,主要是它的生存環境被人類搞開發破壞了,廣東是它重要覓食地區可稻田已變成高樓大廈,開發區,現在都食東北米外省來東南亞各國的米,本地稻穀也象禾花雀一樣快滅絕了,能怪誰?首先這種鳥的遷徙目的地,最北是東南亞地區,最北大約是北緯28°左右,而歐洲大陸最南邊,是北緯36°,顯然它不會待在歐洲大陸,然後,它在土耳其,阿拉伯半島和巴基斯坦都是罕見迷鳥,它在遷徙中顯然會避開高原和高山,以此資料為基礎,就能畫出這樣的遷徙路線了。

    其實我一直不太明白,禁止捕殺野生動物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為了生物鏈完整性?為了物種多樣性?人也是地球物種的一員,生物天性也在不停的拓展著自己的生存空間,總會有不容這些動植物生存的那一天,他們相對於人類畢竟是進化的太過緩慢了,人類活動對原始自然生物網的破壞可不可以理解成另一種重建呢?

    這些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間已經改變,苟延殘喘的少數被人類圈養起來,逐漸喪失食物來源,這樣的慢性死亡難道就是人類所能做的善良嗎?如果想保護,給它們留出足夠的自留地,退出來別干涉,否則的話,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就可稱為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沒什麼可後悔的,地球出現生命以來消亡的物種已經不計其數,對那些消亡的物種,只能說,“對不起,吾等生而為人”。

    人之所以保護野生動物,其一是因為現有認識太過淺薄,不能充分利用生物物種資源,所以需要加以保護留待後代繼續研究挖掘價值;其二是對某些物種滅絕後果的不可預期性恐懼,所以要儘可能維持現有物種狀態,和平發展;從根底上講,人們保護野生動物是出於人類利益考慮的,談不上道德高尚,而因為這個根底上的自私屬性,保護起來慢慢利用的效率經常要讓位於短平快的利益效率,譬如建青藏鐵路會阻斷藏羚羊的遷徙路線,所以設計方在方案里加了幾個橋洞供動物透過,有沒有用不知道,但人類是萬萬不可能因為保護野生動物而放棄建鐵路的。以上,保護野生動物在人類群體言論裡會有一定市場,但永遠不會是主流,因為保護的初衷就是自私的。

    這樣說吧,群眾把禾花雀從無危吃到瀕危,土豪把禾花雀從瀕危吃到極危。20多年前,廣州賣的炸禾花雀,一塊錢一隻。一個小店,大盤子,上面全是山一樣炸雀。還有打火鍋,一盤一盤禾花雀上來,全是光溜溜的鳥兒。有些人,明明就是吃到滅絕的,你沒吃只代表你自己,不代表其他群眾沒吃。事實就是事實,很多廣東人愛吃果子狸,穿山甲,魚翅,蟛魚腮,全都吃到瀕危了,有什麼好否認的。不談吃的,只說壯陽。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男的三十微軟,四十松下。就是一夫妻,隨著年齡增長,夫妻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老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老公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甚至是老公已經負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就使得一部分夫妻要在這方面消費。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國家號召除四害,麻雀彼消滅的差不多了!禾花雀的命運也差不多了。老廣包括香港人一到冬天對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也(東西)特別喜歡!唉!小小禾花雀,你能躲過這殘酷的冬天嗎?耕地大面積流失,化學農藥過量使用。這兩點才是導致瀕危的主因吧。以前不用走遠,城郊就是耕地水田。現在走再遠都很少了,基本都荒廢沒人種了。食物來源和棲息地沒有了,怎麼繁殖?

    特別無奈的是身邊有家長和同輩的人根本不在乎野生動物保護,對他們來說能在飯局上跟領導和朋友拉進關係比什麼物種滅絕要重要太多了。教訓我中國社會就這樣,人際關係最重要,該抽菸喝酒就得抽,吃某些珍惜的野生動物有檔次有品味,至於物種滅絕是什麼?他們根本不在乎。最後我只能跟他們說,現在別吃太狠了,吃滅絕了以後你們兒孫就吃不到了。這是他們唯一聽得懂也能接受的話。三觀不合真的好無奈,明明都講中文,天天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卻完全不能交流。

    廣東在飲食文化中的野味入菜要剔除陋習,無論是營養還是養生來看,長三角的飲食都不會比珠三角的飲食效果更差!熱衷吃野味,是一種陋習,要堅決加以糾正!禾花雀的確被當作壯陽物,同樣命運的還有斑鳩。(當然斑鳩已經有飼養了。)斑鳩就是因為起錯名,廣東話鳩就是屌的意思。我純正廣東人,愛海鮮,但不好野味。廣東雖是我家鄉但我不懼於揭廣東人的短。就在十年前我去某縣,還見到不少人捕貓頭鷹來賣,那村婦也告訴我可以壯陽。不過我也要申明一點,並非所有廣東人都這樣,所以別一杆子打下去。還有部分廣西人也愛吃野味,所以也別隻罵廣東。

  • 7 # 使用者101829395527

    因為《食神》吧,人人都想嘗下身材、樣貌百裡挑一的荷花雀,吃了結果味道真不錯,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就吃成極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的結局會有哪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