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洋股投
-
2 # 十年KA
到上市公司調研對於很多散戶而言,是想做而沒有去做的事情,很多散戶朋友甚至認為只有機構才有資格去調研。其實不然,作為一般散戶那到底如何調研呢?調研的意義何在?要調研哪些內容呢?
公開資料分析的差不多了之後,就可以進行實地調研了。實地調研的目的,就是帶著公開資料分析出來的問題,進一步更加深入的研究公司。
是不是需要實地調研,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我這個角度來看,對於那種經過市場檢驗的,已經是非常優秀的很規範的上市公司,一般來說是可以不去現場調研的,透過公開資料,基本上就可以看出公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畢竟去上市公司調研耗時耗力,而且,費用還是需要自己出的。但是對於成長型企業,特別是高速成長型企業,我覺得去上市公司調研還是很有必要。
去上市公司調研,其實很少提具體的很細的業務問題和疑問,因為很細的問題,一是可能在場的管理層也答不出來,二是現場回答很細的問題估計也不會回答得很詳細,三是這類問題還可以透過其他途徑進行更深的瞭解。
主要還是和管理層溝通了解大的方面的問題,例如公司的戰略,對行業的前瞻性認識等等。
從去實地調研的目的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去看看公司的管理層是否有理想有志向,因為透過公開資料是看不出來管理層的內在的視野,理想,世界觀等,但透過與他們的面對面的交流,就可以大概看出來,這個管理層是不是一個實幹的管理層,就可以看出來實際控制人到底有沒有格局,有沒有遠見。
有些企業上了市之後,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這個資本市場,也不會運用資本市場,也就是說這家公司沒有資本市場的基因,內部管理人員當中沒有很懂資本市場的專業人員,這就很可怕了,很有可能上市反而成為它的桎梏,束縛了它的發展。
這種企業很多,把一手好牌打爛了,其特徵就是,企業的基本盤很好,但就是發展不起來,透過公開資料分析很有可能得不到答案,但經過實地調研,為啥發展不起來的原因可能就一目瞭然了。
例如有些個別企業,所在的行業非常好,在很早的時候就屬於該行業的國內兩強,而且比另外一家更早上市。按道理來說,先上市的這家公司應該可以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卡住先機,但結果卻是另外一家公司拉得越來越遠,在上市幾年之後,市值僅是另外一家公司的零頭。
透過公開資料研究,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搞不清楚到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前途。因為從公開資料上來看,這家公司永遠給了投資者一個希望,就是明年這家公司就會好。
但透過實地調研,多接觸了幾次管理層之後,就會發現其實這個問題出在人身上,實際控制人技術出生,但卻缺乏戰略眼光,在幾次關鍵決策上畏手畏腳,同時也缺乏一位能夠善於管理的合夥人,公司也不太懂得如何運用資本市場,慢慢的就落後了。
調研上市公司的最佳途徑就是參加股東大會了,一般來說,一家上市公司在一年內有很多次股東大會,參加股東大會是直接面對實際控制人的最佳機會。但平時的臨時性股東大會,實際控制人,有可能不會參加而授權其他人進行投票,所以儘量參加年度股東大會。
一般來說,在進入會場之前會進行登記,透過朋友獲知經常在登記表上看到只有一百股的股東參加。這個持有一百股的朋友參加股東大會,大機率是高手啊,他買的一定是觀察倉,買入的目的就是為了參加股東大會,以此來作為自己是否加倉的依據。沒有參加過股東大會的朋友,可以試著去參加一下,可以從自己當地城市所在的上市公司開始,參加的多了也就有經驗了。
第二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參加當地一些券商和當地的一些媒體機構組織的走進上市公司的交流會。其實大家留意一下的話,這類活動還是挺多的。走進上市公司的活動,一般來說首先是去參觀工廠和生產線等等,參觀完了之後就和高管進行交流,雖然實際控制人,大股東很有可能不會參加,但最差董秘也會出席的。
和參加股東大會相比,這類走進上市公司的活動還可以去參加觀工廠等等,實際看一看公司的經營生產情況,而股東大會一般來說是不會去參觀生產線的。
第三個有效的途徑就是發揮自己的能力圈,透過公司的合作伙伴瞭解調研上市公司。一家公司有很多合作伙伴,包括業務上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也包括金融機構、法律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第三方服務機構。
因為上市公司很注意輿情管理,上了市之後一般來說都有專人來負責與媒體打交道,對於在網路上發表了對上市公司深度分析的文章,他們一般都會關注到。
調研的注意事項
首先就是切忌去打聽不該打聽的訊息,切忌去打聽所謂的內幕訊息。對於上市公司,證監會有嚴格的資訊披露管理制度,上市公司也不會透露不該透露的訊息的。
其次就是要做好功課,深入閱讀各種公開資料,這樣提問才能提到點子上,因為畢竟去實地調研一趟,耗時耗力,同時深入分析過上市公司,也可以給上市公司一些合理的建議。
回覆列表
普通投資者一般都是打電話公司的懂秘作調研的,一般是核實一下基本的財務資訊。諮詢一下某些業務程序或者經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