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精釀大連

    挑戰隨時都在,最大的挑戰就是你如何抓住這個亙古未有的網際網路巨潮帶給你的機遇,即讓你的金融知識充分擁抱網際網路。

  • 2 # 費話說教育

    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就是資訊過於繁雜,且透明,利於資訊差很難再有空間;另一方面,金融離實業過遠,不接地氣可能是最大挑戰

  • 3 # 家美九

    其實沒有什麼挑戰,真正的挑戰:是自己不學會認真思考,不一分為二地考慮問題,不舉一返三地分析問題。如果注意這三點。我相信:沒有什麼值得挑戰的。

  • 4 # 馬哥有財氣

    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

    金融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金融學的理論認識及學科建設上,中國金融學介面臨的挑戰是:對於金融學的內涵界定混沌一片;金融學理論和學科建設較為滯後,包括學科佈局、理論研究、師資、學生培養模式、教科書和學術研究期刊建設等都急需改正;金融研究沒有能夠為近期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些重大決策提供充分的理論指導。

    金融學分為三大學科支系: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由金融與數學、法學等學科互滲形成的交叉學科。

    我們金融學人生活在一個有趣的時代。金融在經濟發展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轉型、金融風險的防範、市場機制的健全、金融工具的完善、銀行壞帳的處理、股票發行制度的市場化、企業控制權市場的建立、上市公司股權和治理結構的完善、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等。處理這些問題的方式和結果將直接決定中國金融業的未來生存和發展,決定其能否為國民經濟有效籌集和配置資源。不難看出,快速推進的金融改革實踐已向現有的金融學研究提出了嚴峻挑戰。

    網際網路下,中國金融學介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1、對於金融學的內涵界定,中國學術界仍然是混沌一片。金融學(Finance)的定義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且用來定義學科的術語對該學科的發展方向會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To Finance”定義為“籌集或提供資本(To Raise Or Provide Funds Or Capital For)”。華爾街日報在其新開的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的固定版面中將(公司)金融定義為“為業務提供融資的業務(Business Of Financing Businesses)”,這一定義基本上代表了金融實業界的看法。代表學界對金融學較有權威的解釋可參照《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Money And Finance) 的“Finance”相關詞條。由斯蒂芬•A•羅斯(Stephen A. Ross)撰寫的“Finance”詞條稱“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點和方法論而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中心點是資本市場的運營、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其方法論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給金融契約和工具定價。”羅斯概括了“Finance”的四大課題:“有效率的市場”、“收益和風險”、“期權定價理論”和“公司金融”。羅斯的觀點,集中體現了西方學者界定“Finance”倚重微觀內涵及資本市場的特質。

    國內學界理解“金融學(Finance)”,主要以“貨幣銀行學(Money And Banking)”和“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兩大代表性科目為主線。其原因大致有二:在視資本、證券為異類的歷史環境下,由政府主導的銀行業間接融資是金融實踐的中心內容。與此相適應,針對銀行體系的貨幣金融研究成為金融學絕對主導。二是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國策導致將對外貿易加強,國內高校相應大面積開設以國際收支和貿易為核心的“國際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專業。

    令人尷尬的事實是,基於以上兩大學科界定的(國內)“金融學”,今天看來卻恰恰不是Finance的核心內容。西方學界對Finance的理解,集中反映在兩門課程:一是以公司財務、公司融資、公司治理為核心內容的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二是以資產定價(Asset Pricing)為核心內容的Investments,即投資學。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很多學者將Corporate Finance譯作“公司財務”或“公司理財”,很容易使人誤解其研究物件為會計事項,今後應予修正。總體觀之,國內所理解的“金融學”,大抵屬於西方學界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內容。而西方學界所指的Finance,就其核心研究物件而言更側重微觀金融領域。

    2、網際網路下讓金融,資訊更快速理解和了解,金融學理論和學科建設較為滯後。對於金融學內涵界定的含糊,直接導致中國金融理論和學科建設較為滯後,顯見的差距表現有六:一是學科佈局需要細化。在國外,類似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這樣的宏觀性研究領域通常設在經濟系,而公司金融和投資學這樣的微觀性研究領域通常設在管理(商)學院。而在國內,金融學科大多未從原有的經濟學院體制下分離,學術分工不清晰,影響了深層次的學術研究。二是理論研究滯後。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規範化程序的加快,直接融資對中國的特殊重要意義已使“微觀金融”的全方位研究勢在必行。而目前中國的金融學科課程設定,總體仍傾向於間接融資領域。部分前沿領域如金融工程學、行為金融學等,尚未展開廣泛研究。三是金融師資匱乏。國內高校目前的金融師資形勢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公司金融和投資學這樣的微觀性研究領域人才奇缺。由於學科佈局不清、缺乏重點,導致無法大刀闊斧地集中引進急需人才。四是學生培養模式封閉。中國的本科教育表現尚好,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養與國外差距顯著。國外的研究性大學通常以博士專案(Ph.D. Program)為工作重心,且由導師組指導博士畢業論文。而中國的博士招考實行的多是作坊式的單導師制,既不利於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又預留了不當競爭的制度空間。五是五是高質量學術研究期刊短缺。近年來國內部分金融期刊在規範化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我們仍然缺乏足夠的Finance學術刊物。六是金融教材建設與實際需求脫節。通觀上市的各類金融教材,大部分是由國外權威人士撰寫的但與中國實際脫節的英文原版教材,我們缺乏一批運用現代金融理論、研究中國企業和資本市場的、中國版的Finance教材。

    3、金融研究沒有能夠充分地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提供理論指導。由於理論和學科建設的滯後,我們的金融研究未能充分發揮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提供理論指導的功能。這方面的問題在證券市場改革中體現最突出,無能是國有股減持等重大政策的確定,抑或是證券監管理唸的確立、抑或是為證券立法提供經濟學分析以確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等等方面,我們的金融學屆都未能在嚴謹研究的基礎上給立法和主管部門提供可以信賴的政策建議,很多人士反而人云亦云,不作嚴肅研究,只談概念,為了追求新聞效果,大量地寫作毫無理論基礎和實證支援的文章,最後從經濟學家淪為股評家和雜文寫作者,不僅製造資訊垃圾,還嚴重地誤導決策者和投資者,損害了金融學科的整體形象。

    鑑於以上分析,我將金融學(Finance)分為三大學科支系: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由金融與數學、法學等學科互滲形成的交叉學科。這種界定對於澄清目前中國學術界的金融學定義之爭應有所幫助。1、微觀金融學(Finance)也即國際學術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資學和證券市場微觀結構(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個大的方向。微觀金融學科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內。微觀金融學是目前中國金融學界和國際學界差距最大的領域,急需改進。2、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國際學術界通常把與微觀金融學相關的宏觀問題研究稱為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我個人認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國際資產定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證券投資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金融市場和金融中基於以上原因,加之中國金融衍生產品等金融工具的缺乏,估計金融工程學在中國近期不會有太大的現實意義。金融學人應該學會“走過數學”(Go Beyond Mathematics)。另一方面,中國金融改革實踐的發展卻亟需法和金融學的理論指導,可以預見法和金融學在中國將會有相當發展。中國目前金融改革的結構性難題大多都同時涉及法律和金融兩方面問題:如在轉型期的法律體系下,什麼樣的金融體系最能有效配置資源?怎樣為解決銀行壞帳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等金融創新提供法律支援?值得欣慰的是,中國金融學人已經開始注意到以上問題,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批植根中國本土,參照成熟市場的先進學說與經驗、面向當代中國金融創新的原創性的金融學和相關法學研究,將會搭建起“中國金融學”的基礎理論框架,從而為破解國內諸多金融實踐和改革的難題貢獻力量。我們金融學人生活在一個有趣的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一部電視劇來證明你是9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