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jin6278

    《戰國策》曾有“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鞅,辭不受”的記載;《三國志》中劉備託孤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兩種記載都是國君在臨終前對自己敬佩感激信任的大臣的囑託,但兩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秦孝公之與商鞅,以國相許,其實就是一種無奈之舉。秦孝公是很感激商鞅的。在孝公之前,大秦雖經歷了不斷的努力,開疆拓土,西並諸戎,成了西方大國,但還不是強國。春秋時期秦國就一直被晉國打壓著,因為有晉國阻隔,秦國一直無緣與東方諸侯角逐;在國內呢,貴族階層享受著特權,霸佔著國內的大部分財富資源,勾心鬥角,國力衰弱。三家分晉後,魏國崛起,賢明的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發展經濟,國勢日強;又任用吳起治軍,推行武卒制,軍力大增。本來好不容易看到晉國分裂,秦國抬頭的時候到了,誰知還不如以前。吳起帶領魏軍幾次打敗秦國,還把秦國唯一可與東方諸侯聯絡的河西之地給佔去了。老秦人這個憋屈啊,怎樣能強國強軍,重新奪回河西之地,與東方諸侯爭霸呢?這正是剛剛繼位的秦孝公所最想的。秦孝公知道,要想強國強軍,必須改革秦國現狀,像魏國那樣實行變法。可又有誰能幫他變法圖強富國強兵呢?正在秦孝公苦苦無助之時,商鞅來到了秦國,經與商鞅的一翻推心置腹,秦孝公覺得商鞅就是自己苦苦尋覓能讓大秦富強的人。於是秦孝公就大膽任用商鞅為大良造,推行變法。商鞅利用法家的一套,在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改革。改革取消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改革進行了移風易俗,改革解放發展了生產力,改革讓民豐國富,改革也讓大秦有了強大軍隊。商鞅帶著這強大的軍隊,不但打敗了魏軍奪回了西河之地,還從此讓東方諸侯感到了秦國的強大。秦孝公滿意,他很感激商鞅,專門把商地封給了商鞅,比諸東方小諸侯。然而,商鞅變法,觸動了秦國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嚴法重刑,更是把貴族們得罪苦了,他們惱恨商鞅恐怕牙根都癢癢了,但是因為秦孝公的一力支援迴護,他們對商鞅沒有下手的機會。商鞅不但得罪了一般的貴族奴隸主,還得罪了不少的當朝權貴,甚至是國君的兄弟贏虔和太子贏駟,他們時刻都想致商鞅於死地。秦孝公正是深深瞭解了這些,才對商鞅的處境擔憂,他感激商鞅,是商鞅助他讓老秦人走出了困境,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秦國,讓秦國從此具備了與東方諸侯大國爭霸的資本;他擔憂商鞅,正是在他的一力支援下,商鞅變法才得以成功進行,但因此得罪了所有的貴族們。秦孝公知道,他死以後,秦國貴族們決饒不了商鞅,自己的哥哥饒不了商鞅,太子也饒不了商鞅,儘管哥哥和太子從秦國大局上理解商鞅變法的好處,但從感情上饒不了商鞅,因為太子曾因觸犯新法而需要被按法治罪,誰講情也無用,最後只有讓太子的師傅國君的哥哥贏虔頂罪,被受以刈鼻之刑,你想想太子若受了此刑,以後還怎麼當國君?贏虔受刑後只能戴面具示人。試想想春秋時尚有刑不上大夫之說,更何況是太子了,但商鞅新法之嚴,確實沒了一點人情味。再者,太子繼位後要想維護好自己的統治,就得殺商鞅以洩眾憤。太子也知道新法的好處,但他知道面對洶洶仇恨,要麼留法不留人,要麼留人不留法,為了大秦的事業,商鞅只能殉法。秦孝公正是深知這一點,在臨終時面對商鞅,可想他的心情是很複雜的,有感激也有隱情。他沒有什麼好說的,只能以國君之位相讓,他知道商鞅絕對不會接受,即使接受,老秦人豈能答應?他以國相授的意思就是一是表明商鞅對大秦無以復加的恩德,功高日月,二是表明自己對商鞅的萬分感激和謙疚,商鞅為了大秦卻要粉身碎骨,真的讓他五味雜陳。劉備託孤諸葛亮,並非是讓諸葛亮自己代替劉禪去做皇帝,更多的是讓諸葛亮繼承好自己的未竟事業,恢復大漢的天下。有不少人都錯誤認為,劉備臨終交代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意思是如果劉禪做皇帝不行,就讓諸葛亮代替劉禪做皇帝。其實不是這樣,你想想,劉備終生奮鬥的目標就是恢復漢室天下,諸葛亮幫助劉備最終的理想也是重新興復漢室,二人早已心照不宣。劉備如果讓諸葛亮替代劉禪做皇帝,那還是漢室天下嗎?劉備讓諸葛亮“自取”的意思,就是說劉禪這孩子如果不勝任,你諸葛亮可以廢掉劉禪,自行從我劉備子孫中另選取適合的人來做皇帝。劉備也是很感激諸葛亮輔助自己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德的,但在他臨死之時,蜀漢是個什麼危局,他很清楚。當時夷陵大敗,蜀漢精銳盡失,正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劉備如此託孤諸葛亮,更多的還是希望諸葛亮能繼承自己的遺志,繼續自己的未竟事業。劉備知道,諸葛亮跟隨自己十幾年,南征北戰,東擋西殺,方打下了這片根基,功勞最大,眾臣也最信服他。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為什麼?因為他死後對生世的任何事情都無能為力了。面對著眼前的頹敗,面對著自己已無能為力的局面,對以後的事情,劉備也只有託孤諸葛亮了。他如此說,心裡確實感恩諸葛亮對自己的輔助,讓自己方有所成,更多的還是寄希望於諸葛亮,能繼續做好自己的未竟事業。

    因此,在兩位國君臨終之際,商鞅和諸葛亮各自所面臨的形勢是不同的,商鞅變法已得到成功實施,秦孝公已了無遺憾,但唯一對不住的是將商鞅推向了萬劫深淵,更多的擔憂是商鞅個人的安危,也只能以託國之詞來形容自己的複雜心情了。而諸葛亮就不同了,他在劉備陣營威望最高,功德最大,甚得人心,劉備臨終最大的擔心是蜀漢的前途命運,他託孤諸葛亮的說詞,出於感激認可諸葛亮的才能功德,更多的是勉勵諸葛亮要大膽地把這個擔子擔起來,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未竟事業。

  • 2 # 蘇霸賽壓錦

    這種傳位一般被稱為讓賢。但是一般不會有這種情況,就算是有也是無可奈何。劉備傳位武侯,這種想法我估計劉備不會有,最多突然地一絲想法,但是很快就被打消了。劉備是開國君主,辛苦幾十年東征西討地打下的江山是不會那麼容易放棄的,而且劉禪及他兩個弟弟都不弱智不傻,有接班人的,怎麼會想著讓賢呢?再者說那個時候地人是把皇帝當作現在黨精神一樣看待的,天賦神權地天子,怎麼會想讓給外姓人呢,而且是史無前例啊,帝位都是世襲的,那個時候沒有禪讓的例子,不要想著武王伐紂,最後讓給自己弟弟這種事,一個是王一個是帝。所以劉備不會有這種想法,而且劉備也沒說禪讓給武侯的,前面說讓他輔輔佐,後面又說讓武侯自行其是,反正不會讓武侯繼承帝位的

  • 3 # 歷史春秋網

    秦孝公欲傳位於商鞅,見於《戰國策》:“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鞅,辭不受。”;劉備欲傳位於諸葛亮,見之《三國志》劉備託孤:“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秦孝公跟商鞅的關係,和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差不太多,如魚得水。秦孝公為了秦國的強大,頂著巨大的壓力,支援商鞅變法。秦孝公之前,秦國在戰國七雄中並不是強大的國家,相反,秦國被戰國六雄當做夷狄對待,原有領土河西之地也被魏國佔領,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在戰敗後經受了割地求和的恥辱。為了洗刷恥辱,秦孝公繼位後頒佈了求賢令,終於等來了求職的商鞅。商鞅是他強國富民的希望。為了支援商鞅,秦孝公先後封商鞅為左庶長和大良造,實行變法。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成為西方霸主,同時也得罪了包括太子在內的眾多權臣。秦孝公臨終前,不知如何保護商鞅不受傷害,說出了欲傳位於商鞅的話,實際上也就是說說,贏氏天下怎麼會傳給商鞅呢?這句話出口,不但救不了商鞅,反而會害了商鞅,讓他成為太子的敵人。後來商鞅果然死於太子贏駟之手。或者,商鞅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秦孝公死前最後一擊,送給了商鞅一個必死的理由。也算兔死狗烹的一個變種吧。

    至於劉備欲傳位於諸葛亮,更不可能是真心的。他是覺得劉禪並非雄才大略之主,興復漢室的大業尚未完成,一是試探諸葛亮的真心,一是寄希望諸葛亮能夠扶保幼主,完成大業吧。事實證明,劉備這一句話,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4 # 大意覺迷

    這兩件事的背景都發生在亂世,但是亂得各有不同。秦孝公所在的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列國普遍經歷了大夫篡權奪位的政治事件,只是結局各有不同。在晉、齊、宋等國,大夫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新政權,而在相對保守的秦國,大夫作亂得到了抑制,在這其中,商鞅變法算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秦孝公本人畢竟見過了各種政治風波,本身也有一定的壓力,他也不能保證自己死後,秦國被大夫篡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戰國時期禪讓學說影響很大,許多幹了一輩子的老君主,也在思考自己的兒子能否擔得起國家重任,所以也多少動過讓賢臣繼位的想法。因此秦孝公可能確實覺得商鞅可以繼承自己的位子,但商鞅顯然沒有做好這種角色轉換的準備,不敢接受,後來也就難逃一死了。

    劉備死的時候,雖然也是亂世,但三國鼎立,分裂政權比戰國少了太多。這一時期應該說帝制早已深入人心,早年戰國時期短暫的禪讓風氣早已煙消雲散。當然對於大佬們來說,下屬篡位依然難以避免,所以需要來個拴馬樁,先把話說到位,萬一有變,也由不得他了。諸葛亮也和商鞅一樣,偏向於文官起家,讓他們做參謀還行,但直接掌控國家,非常不適應,所以寧願甘當一輩子輔佐的角色。當然諸葛亮跟劉禪關係還可以,沒搞得像商鞅那麼慘。

  • 5 # 默玄吟雷

    孝公之位,乃諸候之屬,這個沒有讓位異姓之說法,真要讓位,不可以臨終倉促,須上稟天子,下諭眾卿。

    戰國之屬臣奪國之事不少,但無一不罵名,所以說春秋無義戰。

    商鞅,其實政法雖峻,權柄全賴秦孝公支撐,亦無人脈厚往。且變法之舉,得罪許多官員豪強,孝公之慾傳位於商鞅,也可能是為當初一個承諾,“誰能強秦,天下共治。”也可能是想保護新法,保護商鞅,但個人覺得這是明知商鞅不會同意,故而為之,以感動之的手段。試探倒用不著。

    很多人說試探,試探沒這麼試探的,是個人就知這等試探等於示警。

    劉備對諸葛亮的話,我以前還專寫過一篇議論。認為劉備確是以至誠感動諸葛亮。

    首先,從天下大局看,劉備此話好似不當說。為什麼?

    因為漢祚不盡,曹挾天子令諸侯,劉備也提出興復漢室口號,卻將主位讓與異姓,算怎麼會事?

    可是,時曹丕已稱帝,劉備也自稱昭烈皇帝,是有資格禪讓的。

    問題在於劉備讓諸葛前面有句,劉禪堪扶則扶,不堪扶汝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就是說第一選擇並不是讓諸葛亮上位。第二選擇才是。

    而諸葛亮怎麼說的,叩頭流血,感動的一榻糊塗。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後來怎麼說怎麼做的。

    “先帝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鞠躬盡萃,死而後已。”

    歷史上這麼高位累死在戰場上的怕不多。能讓敵國普遍都尊敬,又公認能力,視為楷模的,歷史上好象就諸葛亮一人。

    可見,諸葛亮真被劉備感動到了。

    歷史上,司馬昭等人都感嘆過劉禪的蠢,諸葛亮如此才能,都被他累死了。

    而後來晉朝的大臣們也皆不屑於司馬懿父子,卻都認為諸葛亮是世之奇材,人臣楷模。每提到託孤,必提劉備託孤諸葛之事。

    好象沒人懷疑劉備是試探或威脅,都認為是至誠感動了諸葛亮。

  • 6 # 夕陽紅遊天下

    要我回答此問。我只讀過“商君列傅”及“三國演義"。演義只是粗淺看一下。因此,沒資格回答此問。但是有個人不成熟的看法。“人生有欲”,況且是爭霸,或封建私有社會,讓位他人是不可能的。先說劉備,看劉表是怎麼死的,就方知劉備不可能有讓位於諸葛亮的念頭,不防諸葛亮篡位就不錯了。孝公更不會有讓位於商鞅的念頭。商鞅被欲反而被誅殺,也就是說不要事實,公子虔誣告商鞅想謀反就誅殺之。商鞅的死因主要是其:“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功髙,權重震主!誅殺商鞅主要是孝公的預謀,由惠王實施罷了。“列傅"也無有孝公欲讓位商鞅之記啊!所以談不上二者讓欲讓位之區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播音主持專業難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