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月南風天
-
2 # 四川達州人
當然是錯的。
蜀漢,是我們後人,也包括陳壽及曹魏西晉這麼稱呼劉備政權的。
劉備自稱的,還是漢帝國。怎麼會自我矮化為蜀呢?
其次,就本身來說,這也是虛張聲勢。
蜀漢集團到263年滅亡的時候也才94萬在冊自由民,也就是國家編戶。哪怕就算當時蜀漢的自由民與奴隸、徒附人口比率為一比四,總人口也就不過500萬(其實遠達不到這個比率,蜀漢有300萬總人口還包括少數民族,就是頂天了),怎麼能武裝100萬軍隊?
整個劉備集團,219年漢中戰役後最多大約17萬軍隊,此後失去荊州三郡,關羽劉備兩次失敗,大約葬送10萬大軍,蜀漢政權此後士兵極限也就10—11萬而已,再多也養活不了啊。
-
3 # 風雨中的梅雲
這是古人在吹牛,也叫虛張聲勢。比如,當時袁紹和曹操在官渡對決,袁紹就說,他的七十萬大軍。但實際肯定到不了這個數。撐死了四十幾萬。再比如,赤壁大戰時,曹操的軍隊號稱八十三萬。但實際上曹操的軍隊也就二十幾萬不到三十萬。而諸葛亮所說的帶甲百萬,應該也是如出一轍的。之所以這些人這麼說,兩個意思,第一,給自己的人壯膽。因為在古代,交通不發達,通訊不及時。對於己方的真實情況,恐怕只有最為核心的少數幾個人知道。其他的人都有些稀裡糊塗的。這種情況下,不明就裡的己方人一聽,WC,一百萬?行,這仗肯定贏。於是,士氣高漲,戰鬥力明顯提高了。第二,對敵人形成威懾,震懾敵人。什麼?敵軍數目一百萬?媽呀,這得多少個WC呀?這仗還能打嗎?不行咱撤吧?至於說糧食充足嗎?同樣還是誇大其詞。要知道,兵若無糧,軍心不穩。這對敵我雙方都是一樣的。有道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兵者詭道也。詭,詐也。詐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欺詐敵方人員,而是連己方人員也一起欺詐。為了保持己方最高的戰鬥力,這種詐己行為在戰爭中屢見不鮮。謝謝。
-
4 # 大白白野
諸葛亮不能說這樣的話。
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對事物情況掌握非常清楚準確。從《隆中對》及諸葛亮所寫《出師表》文章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時局把握非常清晰、明白、透徹。諸葛亮是中國智慧的化身,把一些錯誤現象不應安在諸葛亮身上。
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時期還真沒有人敢說帶甲百萬,連曹操率軍南征,給孫權信中也僅說帶兵八十萬,會獵東吳。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兩方對陣的兵力可能總計不超過十二萬。蜀漢政權是三國中最弱國家,劉備在世,在擁有荊州、四川,奪取漢中鼎盛時期估計兵力也不一定超過二十萬,經夷陵之戰後蜀漢兵力也可能不超十五萬。因此說帶甲百萬不現實。
-
5 # 二戰英雄連
第一句人家建立的漢不是蜀,史學家為了區別於之前的東西漢,和後面的後漢才稱其為蜀漢。叫蜀國應該是魏國的蔑稱。諸葛亮自己不能蔑稱自己國家。
-
6 # 煙雨de江南
蜀漢是三國時期政權,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司馬家族掌控的曹魏所滅。
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政治、經濟、人口等基礎要素都是需要考量的。蜀漢雖然佔據著天府之國益州,但是人口不超過百萬,可謂國小民疲。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蜀國依然傭兵十萬,常年向魏國進行北伐。不以成敗而論,光是能夠以如此實力支撐如此眾多的北伐,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奇蹟。那麼蜀國是如何做到的,或者說諸葛亮是如何做到的?
蜀國基本情況
《晉書·地理志》記載:“其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這就是劉禪繼位之初的蜀國現狀,人口不過90萬。而到了蜀國滅亡時,根據後主傳記載,人口94萬,士兵10萬2千,另外還有4萬吏員。有學者指出,蜀國末年實際人口當不止這些,少數民族、地主階層管理下的民眾當不在少數。但是無論如何,蜀國的管理者們必須在這樣的情況下調控經濟,進行北伐。這也就意味著,蜀國大概6-7個人中就有一人需要國家負擔。
而這一軍民佔比顯然是不合理的,在小農經濟時代,超過10:1的軍民佔比將嚴重影響到國家經濟的執行,不說耗費巨大的北伐,就是駐守邊關恐怕也沒有幾個封建國家能夠支撐如此多年。蜀國既沒有因為這樣的軍民佔比導致國庫入不敷出,也沒有導致民眾怨聲載道。反而在蜀國滅亡之後,民眾仍然感念武侯功績。蜀國到底是如何在如此情況下保證了戰爭時期的巨大開支?
蜀國是如何解決軍費問題的?
鹽鐵專營
古時對於鹽、鐵基本都是採取官營,而在東漢末年則罷官營,令民煮鑄。其結果是嚴重減少了國家收入。諸葛亮恢復鹽鐵專賣,設定司鹽校尉、司金中郎將和鹽府校尉專門管理鹽鐵生產銷售,發展鹽鐵事業,以資國用。為此蜀國設立鹽府校尉、司鹽校尉、司金中郎將軍等職務,並透過這些機構管理蜀漢的鹽鐵生產銷售以補充軍費。從司鹽校尉的王連的過往可以看到鹽鐵及貿易對蜀國的重要性。
《三國志-王連傳》記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於是簡取良才以為官屬,若呂乂、杜祺、劉幹等,終皆至大官,自連所拔也。遷蜀郡太守、興業將軍,領鹽府如故。王連及其提拔之屬官呂乂、杜祺、劉幹等人都因為經營鹽鐵得到加官進爵,王連更是因此出任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同時繼續管著鹽府一事。要知道當時蜀國一共只有22郡,從這樣的提拔可以看出對王連的重視,同樣也可以看出鹽鐵之利對於蜀國的重要性。而在建興元年,王連又拜屯騎校尉,領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
蜀錦的生產銷售
蜀錦是益州地區的特產,因它質高物美而聞名天下。孫吳地區尚沒有織錦業,曹魏中原地區雖有織錦業,但遠不能滿足需要。“故三國時,魏則佈於蜀,吳亦資西道。”魏吳兩國都向蜀漢購買大量蜀錦。由於國際市場需要量大,諸葛亮決定用蜀錦來換取自己所必需的各種物資,這樣可達一舉兩得之效,一來百姓得到實惠,二來為政府開闢財源,增加了收入,從而支援龐大的軍費開支。
諸葛亮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另一方面,為了抓好這一特產的經營管理,諸葛亮設定專職錦官,負責組織官營機戶及管理蜀錦的生產、運輸與銷售等事宜,同時也間接管理民營織錦者,徵收他們上交的賦稅。直到蜀國滅亡時,府庫裡仍有“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透過蜀錦貿易為蜀國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當然,蜀國的貿易不僅僅限於蜀錦,但卻是以蜀錦為代表,這些貿易是蜀國軍費的主要來源之一。
南中平叛的對於北伐的經濟意義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白帝城後,益州豪族雍闓,牂牁太守朱襃、越嶲蠻王高定先後叛亂,南中豪族孟獲也參與到其中,當時蜀軍夷陵之戰新敗,北有曹魏威脅,東有新仇孫吳,加之損兵折將,諸葛亮對南中叛亂採取的是招撫的措施,只是並沒有什麼用。直到兩年之後,諸葛亮完成了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佈局,軍隊也訓練完畢,這才一鼓作氣平定了此次叛亂。這次事件事件從表面上看是平息了叛亂,然而實際上有著很多經濟方面的考慮,對於蜀國之後的北伐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在兩年的準備期中,諸葛亮曾經準備親自征伐,但是王連卻多次上諫道: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在王連看來,只要能牢牢掌控鹽鐵政策就沒有開拓新的財源的必要,雖說南蠻發生了叛亂,但就其重要性而言,也不足以令諸葛亮冒著患風土病等危險親赴前線鎮壓。但建興二年王連死後,第二年就開始了南征。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劉備的服喪期已過,另一方面,王連這一才華出眾的官僚的去世導致益州的鹽鐵進行得並不順利,因此向南蠻開拓創造新的財源也就轉為必要了。
南蠻是鹽、鐵、耕牛、軍馬、金、銀、犀皮等物資的寶庫,在平定南蠻之後,這些物資極大的補充了蜀國的經濟實力。原有的鹽鐵之利不必多說,加上金、銀的產出,這對於蜀國的財政收入是很大的補充。再者南方馬雖然體型矮小,不適合作戰,不過作為因為吃苦耐勞,作為戰時的後勤運輸還是非常合適。
南蠻地區所產出的耕牛則是田間勞作不可替代的勞動力,對於蜀國種植糧食有著不小的幫助。另外,由於貴重品等透過西南絲綢之路流入南蠻,因此蜀漢也可以將這些物資也納入其管理之下,從中獲取利益。這無疑減弱了益州在北伐時受到的經濟壓力,同時也使得益州系大臣變得不再那麼反對北伐。
漢中爭奪戰的對北伐的經濟意義
漢中之戰始於公元217年,結束於公元219年,透過近兩年的征戰,蜀漢得到了這片益州門戶之地,令自己可以向北威脅曹魏的雍、涼二州。這也是蜀國在失去荊州之後唯一可以對曹魏產生威脅的區域。除了戰略地位,其實漢中在蜀國北伐的經濟以及後勤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佔領南中之地,再透過數年的勵精圖治已經使得蜀漢“兵甲充足”,“民殷國富”,劉備時代出現的經濟困難和嚴峻的政治形勢問題已得到徹底的解決。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率領三軍進駐漢中,準備開始北伐。而在真正開始北伐前,諸葛亮在漢中之地用了近一年時間進行備戰,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安排大軍進行屯田。
按理說既然益州被稱為天府之國,在糧食生產上實現對前線的供給並不是太過困難的事情。但是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從蜀都成都到達漢中前線遠隔千里,中間要翻越大巴山,道險運艱,即使徒手行走也十分辛苦,更何況運糧往前線?遇到惡劣天氣等特殊情況,糧食更是供應不上。再加上運輸途中的損耗和耽誤的人力,與其從益州往漢中運送軍糧,還不如在漢中就地屯田,屯田也是實現自我保障的一種重要補充手段。運糧不繼在前四次北伐戰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並影響了戰爭的程序就是最好的例證。為確保軍糧供應萬無一失,除從益州運糧外,在漢中就地屯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當初蜀國雖然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但得到的近乎是一座空城,漢中地區絕大部分人口都被曹魏遷走,這就導致了漢中有著大量的無主田地。同時,漢中自古就是一個產糧區,自然條件十分優越。這些都為諸葛亮在漢中之地屯田提供了先決條件。作為蜀漢北伐的大本營,常年駐守著數萬士兵,如果加上軍屬、當地民眾以及從北方擄掠過來的人口,漢中之地屯田人數可超十萬之眾,即便是戰時也能留下數萬人口進行屯田。並且為了對屯田進行統一管理,提高效率,諸葛亮在漢中設有督農官,由楊敏等人擔任。
而從效果上來看,漢中的屯田確實為蜀國的北伐保證了糧草供應。漢中的屯田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諸葛亮多次北伐之間逐步進行完善的。在前4次北伐之時,漢中屯田尚未完全成熟,加之北伐道路崎嶇,運輸困難。最終這4次北伐都是以糧草不濟而宣告退兵。而在第五次北伐之時,蜀漢大軍從公元234年4月到諸葛亮病逝的8月,半年時間都未曾缺糧,這也就很好的反應了漢中屯田所取得的效果。而之後姜維多次北伐也基本沿用了漢中屯田這一策略,來保證軍隊的糧食供應。
蜀國地小民少,卻維持著三國中最高的軍民比例,於此同時還不斷地對曹魏進行北伐。雖然他們有著天府之國益州這樣生產糧食的地方,但並不足以維持龐大的軍費與軍糧的開銷。雖說益州的鹽鐵之利與蜀錦等貿易產生的收入能夠很大程度上彌補軍費的支出,但是南中一戰所獲得的經濟利益才是真正解決蜀國軍費支出的根本。在之後的北伐中,益州與南中之地成為了蜀國戰爭的大後方。
而漢中之地的屯田,解決了從遙遠的成都進行運量的問題,令漢中成為了蜀國北伐真正的大本營,保證了蜀國持續北伐所需要的龐大糧食需求。由此可見,南中與漢中兩戰對於蜀國北伐有著獨特的經濟意義。
-
7 # 逍遙1906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窮兵黷武者,沒有之一!
一,207年,諸葛亮投靠劉備,劉備201年投劉表時只有一千多軍,劉表撥三千兵給劉備守新野,六年間,劉備練兵三千,也就是說劉備的新野在諸葛亮來之前,新野大約有正規軍隊七千人,加上一些駐守兵約萬人左右。而諸葛亮一加入劉備集團,半年時間,收流民和青壯為軍,得軍二萬!一個十萬多人口的新野縣,居然給諸葛亮整出近三萬軍隊!有了三萬軍隊的諸葛亮一再慫恿劉備奪取荊州!
二是赤壁之戰後的209年,劉備借劉琦名義奪取南四郡,得民三十多萬,諸葛亮收青壯為軍,得軍六萬!劉備立即用這些軍隊突然渡江北上,迅速奪取油江口(劉備改油江口為公安,設郡),一部由關羽帶著北上去攔截曹洪曹仁北逃去襄陽(三國志稱關羽絕北道,但被接應曹洪曹仁的樂進文聘擊敗),劉備帶主力爭奪南郡江陵。
諸葛亮的這兩次行為,均動員兵力超過人口數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三是說下益州:黃巾起義前,東漢在籍人口數量五千六百多萬(含奴籍人口數量近六千萬)。益州在籍人口五百三十多萬,收次於冀州的八百一十多萬,為東漢人口數量第二大州。黃巾起義主要波及司隸州,豫州,青州,兗州,冀州,徐州。諸侯混戰,赤壁之戰前主要在司隸州,豫州,徐州,青州,兗州,冀州,幽州,揚州(孫策爭奪揚州南六郡)展開,中原大地人口十不存一,大量人口逃往益州荊州。赤壁之戰,大戰在荊州,雍州,涼州展開,人口繼續逃亡益州。劉備入川前益州人口數量遠遠超過六百萬,沒有戰火和瘟疫的益州,如果單獨論人口數量,以益州一州人口,已經超過全國其它十三州的總和。
四是劉備入川。劉備入川是劉備摸仿袁紹入冀州的翻版。但劉備既沒有袁紹的威望和名望,又沒有袁紹的隱忍。法正諸葛亮更沒有許攸等人的深謀遠慮。袁紹入冀州是受冀州牧韓馥邀請去對抗公孫瓚,袁紹在許攸等建議下,傾全力與公孫瓚展開界橋大戰,而不過問冀州之事。界橋獲勝後的袁紹請求入冀州,田豐等人認為袁紹入冀州有謀奪冀州之心。而韓馥卻乾脆主動將冀州牧讓給袁紹!而劉備入益州,卻直接向奪取益州方向行動,根本不去與漢中張魯交戰。這方面,不論主公還是謀士與袁紹集團比較均落入下乘,劉備的行為引起了益州將領張任楊懷高沛等人的警覺。結果原計劃智取益州變成了武力強奪。劉備爭戰益州三年才奪取益州,在這三年爭戰中,益州人口損失過半!雖然益州因劉備入川造成人口數量損失過半,但益州絕對人口數量仍遠遠超過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
五是216年,劉備剛奪取益州,立即派出張飛馬超任夔出兵五萬發動下辨之戰,正在下辨開戰時,孫權奪取南四郡的長沙桂陽零陵,劉備立即起兵六萬屯秭歸,令關羽屯兵三萬於公安,準備與孫權爭奪荊州。可以想象,這個時候的劉備,認為已具有兩線同時對戰曹操孫權的實力。因為張飛馬超不是曹洪對手造成下辨慘敗,才使劉備集團認請形勢,只能聯合東吳,獨戰曹操。定軍山之戰,漢中之戰,關羽北伐,劉備集團連戰連勝,讓曹操和孫權都認識到,不論誰都沒有了單獨抗衡劉備集團的實力了,然後曹孫聯盟建立,關羽授首。
六是劉備東征,文武官員齊備,旌甲儀仗鮮明,浩浩蕩蕩,遮天蔽日而去。這次東征,以劉備諸葛亮窮兵黷武的個性,動員人口數量的百分之至二十都是正常的,也就是說東征最少三十萬,最高可能達到六十萬!
七是東征失敗後,劉備死亡,益州爆發大規模反叛。主要有黃元雍闓朱褒高定孟獲,其它多則數千,少則幾百反叛有數十起。諸葛亮用時三年至226年才完成平叛,大叛亂和平叛又再次造成益州人口損失過半。平叛後的益州,人口數量只有一百五十萬左右了。窮兵黷武的諸葛亮不顧剛完成平叛,既不休養生息,也不修政理,第二年即發動大規模北伐,遭到慘敗後,僅僅七年間連續發動五次北伐,全部以失敗告終。五次北伐造成大量青壯戰死,生產再次遭受嚴重破壞!
八是234年,窮兵黷武,苛刑竣法,大錢坑民的諸葛亮死後,益州又爆發楊儀魏延爭權之亂,蔣琬楊儀爭權之亂。奪取權力的蔣琬費禕,內修政理,外不樹敵,有了十五年的休養生息。
九是249年歲首,禍國殃民的姜維發動刺殺費禕的流血政變,奪取軍權。奪取軍權後的姜維,十三年間十一次發動大規模北伐,造成益州民不聊生,大量人口逃亡。至投降時益州人口數量僅僅只有百萬左右。當時益州內害黃皓,外禍姜維,是蜀漢兩大禍害!
因此,諸葛亮漢中之戰時,狂言帶甲百萬,確實如此!因為諸葛亮為了漢中之戰,發動‘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總動員令,幾十萬兵力源源不斷地投入漢中戰場。正是窮兵黷武的真實寫照!
-
8 # 公明淏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鑑,今次之矣;免身為幸,刑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偪於元禍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彊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纂。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師,據正道而臨有罪,有可得而幹擬者哉!
在結尾處,諸葛亮是對敵人亮出了“家底”:數十萬之師!也沒說他的“漢”到底有幾十萬軍隊?當然,這其實也算是軍事秘密,不方便“透露”。《正議》是要回敬曹魏那些勸降諸葛亮判漢自己卻已經判漢了的大臣們,如:華歆、王朗之流。因此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軍隊用以震懾敵人!所以冒然給出了“數十萬”之師。原文:
《軍誡》中說:“如果一萬名士卒,抱著必死的決心,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昔日軒轅皇帝率領幾萬士卒,還能擊敗四位帝王,平定天下。何況我們有幾十萬兵馬,是在替天行道,討伐有罪的人,那誰還能夠與我們匹敵呢!
《正議》一文好像沒什麼歷史錯誤?但是,帶甲百萬這話我的印象中不像是諸葛亮說得,《三國演義》裡,有個人還真說過這句話,就是《正議》回敬之一王朗。原文:
(前文略)……今公(諸葛亮)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耶?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三國演義》看串了吧?哈哈哈!
-
9 # 曹城少年
這句話的錯誤實在太多了,短短一句話居然有三處錯誤。
第一處錯誤,實在是不可原諒,絕不能是從丞相口中說出的。只能說是某個編劇歷史知識的缺失。這個錯誤就是“蜀國”,雖說東漢末年連三國,魏蜀吳。但這是錯誤的。劉備在蜀地,稱“漢中王”,依然是高舉“漢”的大旗,本身他就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忽然,改成“蜀”,也對不起他的祖宗。是因為在蜀地,故而稱為“蜀漢”,國號依然是“漢”。這一點,不要出錯了。相類似的一些稱呼還有“西漢”和“東漢”、“北宋”和“南宋”,都是為了好區分,根據首都的位置進行再次命名的。
第二處錯誤,就是“帶甲百萬”。若是在關羽守衛荊州的時候,蜀漢至少有荊州和益州,兩州的人口數量約200萬,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蜀漢的力量攔腰砍斷式削弱,至少失去一百萬的人口。兵卒來自民眾,人口減少,意味兵員難以補充。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號稱是大軍三十萬,以當時情況來看,一半女性不參軍在家勞作,還剩五十萬人口,太老的和太小的不要,剔除二十萬,只有約三十萬的兵員,政府官員再減去5萬,西邊羌族防禦,東邊防禦東吳,南邊警戒南蠻,都需要士兵守衛,各派駐軍四萬,剩餘也不過13萬,諸葛亮是拿不出三十萬大軍北伐的,而一個國家的常備軍的比例約30%,對這個國家就是一個災難。在晉國滅掉蜀漢後的人口統計來看,蜀漢人口約94萬,兵士約10萬,約10%的比例也是難以想象的,戰爭年代,似乎也能理解。諸葛亮若是出於軍事的需要,當然,可以稱大軍百萬,戰爭,要的就是氣勢。
第三處錯誤,就是“糧食充足”。諸葛亮北伐,糧食供給,是北伐軍的短板,運輸糧食仍然是困難重重。我們所熟知的“木牛流馬”就是這樣的一個神器,雖說沒有見過,但後來人對諸葛亮的崇拜,依然有很多人在試圖仿造。詩仙李白也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運糧困難,籌備軍糧也困難。
北伐一次,要籌糧三載。人口不足是不能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那個時候的民眾過的也很不好,在《漢晉春秋》記載:公元261年,吳使薛珝來蜀漢,回國後對吳主孫休說蜀漢情況是:“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簡單一句話,主暗臣庸,百姓食不果腹。
如果第二、三處是為了政治和軍事需要的話,可以理解。第一處錯誤,就不要出現了,尤其是在歷史劇中,編劇也要細心。
-
10 # 勇戰王聊歷史
錯誤比較多。
第一,諸葛亮不能說“我們蜀國”。“蜀國”是劉家的,不是大家的。而且,那時候也不說”我們“,古人還不會用這個詞。
第二,當時沒有“蜀國”,只有“漢”!蜀漢政權的國號為"漢"。季漢、蜀漢、蜀都是後人給劉備建立的“漢”起的別號,為了和之前的東漢、西漢區分。所以,諸葛亮不會說自己是“蜀國”。
第三,“帶甲百萬”,諸葛亮這個牛是吹不起來的。蜀漢時,給朝廷交稅的明戶也就不到100萬人。(豪強劣紳、流民黑戶、少數民族政權,是不給蜀漢交稅的)。按照古代最多10人養一兵來算,也就能養10萬士兵。“帶甲百萬”都算是全民男女老幼皆兵了,諸葛亮肯定不會這麼無知的吹牛。
但是,在《三國志·龐德傳》中,龐德曾在罵關羽時說:“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曹魏兵力最多時達到70萬,這麼吹也不算臉皮厚。不過,要考慮駐防、後勤和糧草問題。曹魏派兵打仗時,能出動十五六萬,就算傾全國之力、震驚天下了。
第四,諸葛亮北伐一直缺糧。北伐走的是陸路,運輸成本高。往前線運輸送十石糧食,能到一石就不錯了。由於戰線長,如果前線斷糧,諸葛亮必然要馬上撤兵。所以,糧草一直是諸葛亮的心病。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為斷糧退兵的。
回覆列表
諸葛出師,而天時在魏,地利在魏,但求人和,然關張趙之後,蜀國將才稀缺,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帶甲百萬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