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燈閱泰山
-
2 # 博士洛陽鏟
有關龐統與諸葛亮齊名,就源於一句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實際上兩人都沒有安定天下,所以說,在兩者還沒有成名的時候,“臥龍鳳雛”的讚譽,不過古時的“網紅”宣傳語,為帶貨做準備。就好像現在直播帶貨姐的李佳琪和薇婭,李佳琪號稱“口紅一哥”,薇婭被封“帶貨女王”,其實無論是所謂的“一哥”還是“女王”,都有點吹牛逼的意思。若要進一步分析誰更厲害,那就更無厘頭。一個人的功業名望,天時地利人和而已,所以,討論龐統與諸葛亮為什麼跟諸葛亮齊名?就要釐清諸葛亮為什麼有名,龐統為什麼沒有起名氣,兩者在三國時代的功業如何。
1.不會宣傳的網紅,不是好謀士
古代謀士出山,都要有足夠的輿論效應,這個輿論不光是謀士自己需要,甚至金主也需要,本身就是兩廂情願的相互吹捧。一個天下難得之謀士,一個是時間難尋之英主,兩者三顧茅廬也好,封壇拜將也罷,要的就是輿論效應。
所以,如果諸葛亮和龐統真的不在乎入世立功,便不可能找專門的人品鑑,這個品鑑就相當於任職前的“定級”,好,諸葛亮你是臥龍,龐統你就當鳳雛,這稱號牛叉吧。不怕沒有主公過來尋你,試想都是剛滿二十五六歲的大好青年,一沒經驗,二沒資歷,就靠閉門造車讀些閒書,讓他們直接過來當CEO征服天下,饒是天縱英才,也知道此事噱頭大於內容。
所以,臥龍也好,鳳雛也罷,都是剛剛成團出道的青蔥少年,需要的是機會,需要的是平臺,至於功業如何,那得看造化。
2.不抱團取暖的男團CP,不是好基友
CP不是當代人的專利,古時候人們就知道團隊的力量大,世界之大唯我獨尊單打獨鬥肯定不行,一堆兄弟組個CP出道,不倫誰混出頭了,其他人都可以蹭熱度。豈不知跟臥龍鳳雛齊名的還有一個兄弟的諢號是水鏡,名為司馬徽。本來三人年歲相當,一起出道,類似於TFBOYS,只不過有的是“嘴炮擔當”,有的是“計謀擔當”,兩個計謀擔當起碼組成了CP,水鏡這個嘴炮連三人同臺的機會都沒有,你說冤不冤。
所以,龐統能跟諸葛亮齊名,是因為他倆本身就是“一個男團”,再說了這種組團打天下的傳統始終純在,當時的什麼“桃園三兄弟”、“建安七子”,還有虛無縹緲的“四大金剛”、“十八羅漢”,乃至後來綠林好漢都能組一個“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一樣的道理。
團隊是組了,但有人命好,有人運差,有人天下皆知,有人“小透明”,這其實跟水平、能力的關係不大,主要跟出道後的資源、人脈、運勢有關。往大了說,都是當和尚,朱元璋卻當了皇帝,其它和尚卻被稱為淫僧、妖僧;一起揭竿而起,陳勝自稱陳王,吳廣卻被砍了頭;一起落草為寇,宋江卻招安晉爵,其它兄弟卻死傷無算;一起被尊為明代四大才子,徐禎卿平步青雲,其它三位卻到老一位舉人,一位秀才,一位童生,這本沒有比較的道理。
3.出來混,你我都一條命,到時候你成名別擠兌我就成
歸根結底,龐統和諸葛亮是一個CP兩根螞蚱,能力、才華都差不多,只是因為秉性、際遇有所差異,其實出道之初龐統的發展比諸葛亮要好很多,只不過後來龐統英年早逝,諸葛亮“多智近妖”被神化而已,至於吹捧他們的另外一個水鏡兄弟,說什麼“得一人即可安定天下”,無論是有名的諸葛亮還是稍遜一籌的龐統,面對這個結果都打臉。
所以,龐統為什麼能跟諸葛亮齊名,就是因為他倆認識,還一起出道。就像現在你我吹牛時說“那誰誰誰是我同學”,“那誰誰誰剛上班時還跟著我混”一樣,何必呢,說多了我還得問你一句,你咋沒跟你同學一樣牛叉類?
-
3 # 逗趣夢夢
龐統,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這是陳壽對他的評價!
三國的鳳雛、臥龍分別指的是龐統,和諸葛亮。
人的名字可以任意取。但是人們對別人的評價,及字號推崇絕不會錯。
龐統,在劉備進川時獻了上中下三條計策,讓劉備最後順利入川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這份功勞,可謂很大!
雖然龐統。人長的非常醜,但是滿腹經綸,跟諸葛亮可以相提並論,他的智慧才華根本不輸給諸葛亮,正因為這樣人們才用鳳雛來稱呼他。
諸葛亮也非常的明白這一點也非常的欣賞他。
兩人可謂惺惺相惜,就好比下棋一樣,棋逢對手。
他懂諸葛亮,諸葛亮也非常懂他。世界之大,知音難求,同樣有才華的人,同樣有智慧的人,同樣惺懂相惜的人,更是難求。
雖然龐統,英年早逝。但在有智慧的人心目中,尤其在諸葛孔明的心中,他確實是個非常有本事有能力有才華得人 。
一個人要有的成就,往往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組成。 人的名氣則不同,金子總是要發光,塵土遮不住。 只要你有才華,只要你有本事,只要你滿腹經綸,你的名聲一定會被世人所知。
正因為這些,更多的人知道龐統更多的人才會認識他。
雖然他並沒有什麼很大的成績和功勞。更沒有什麼傑出的表現,但他自身所具備的才華,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說這麼多年在三國的故事中也有他的一席之地。這就是他能與諸葛亮齊名的原因。
-
4 # 孤雲萬里
諸葛亮的名氣為什麼要超過龐統?大概他的“出師表”為歷代帝王所喜愛,突出一個“忠”字,諸葛亮之用馬謖違反了劉備的本意,出於忌才暗算了魏延,也衝撞了劉備的用人之道,託孤重臣李嚴何罪之有?也受到了他的暗算。忠耶?奸耶?
-
5 # 高陽散仙
東漢末年,君權越來越弱化,朝政被外戚或宦官把持,很多有才能的人不能施展其報復,但這些人在民眾中的名聲卻非常高,類似現在網路時代的高階網紅或意見領袖,擁有大量的粉絲。像東漢末年的許邵曾經評價曹操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司馬徽也是這類名士,司馬徽說諸葛亮龐統是伏龍鳳雛。就像現在,如果你自己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角色,如果現在被鍾南山或任正非等名人品評說你將來會很有出息,那馬上會有億萬人來關注你,你真的很快會成為名人。
-
6 # 崔語軒
這是諸葛亮和龐統的老師,水鏡先生所打出的廣告詞,"臥龍鳳芻得一可安天下。"有誇大之嫌,目的是為了推銷兩位得意弟子。正是有了臥龍鳳芻的扶佐,劉備才得以三分天下,偏居一方。
-
7 # 二鍋頭餃子哥
還沒來得及展示才華的“小鳳凰”—龐士元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與“臥龍”諸葛亮齊名。很多人都覺得龐統並無多大建樹,從出道到被射死,也沒多少精彩的鏡頭,怎麼能和諸葛亮齊名呢?龐統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呢?有!並不是司馬徽和水鏡先生刻意打的廣告。只是因過早陣亡,並沒有向世人充分展現出“鳳雛”才華而已。
一、三策取川蜀
剛入川蜀之地,龐統就建議劉備在宴席中,直接擊殺劉璋,劉備不同意。於是龐統就為劉備量身定做了三條計策:
上策就是突襲成都。挑選精兵強將,連夜趕路,突襲成都,劉璋肯定沒料到,也不會加以防備,因此一舉就可以拿下成都。
中策就是拿下白水關,擊殺楊懷、高沛。可以謊說要回荊州,請求楊懷、高沛幫助,並假裝收拾行囊,趁其不備,捉拿他們,之後向成都進軍。
下策就是回到白帝城與荊州軍隊合兵一處,慢慢消滅劉璋。
劉備認為上策太急,下策太慢,就按照中策執行吧,果不其然,進展順利,拿下了白水關,又拿下了涪城,直逼成都。可以說龐統最大的功績就是積極建言獻策,幫助劉備得到了川蜀,只可惜在進攻雒城時,龐統被箭射中而亡,年僅36歲。
二、獻連環計。正是因為龐統向曹操獻出了連環之計,使曹操戰船用鐵索連環,才促成了周瑜的火燒赤壁。赤壁之戰能夠取得成功,龐統功不可沒。
三、透過名家之口看龐統之才
龐統正因為年輕去世,所以才華並沒有完全展現出來。司馬徽乃名士,曾對龐統之才大為吃驚,說南州的所有才子沒有一個人可與龐統相比,“南州士之冠冕”。龐德公也稱龐統為“鳳雛”。徐庶也說過: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東吳陸績、顧劭也十分佩服龐統之才,並說:“當天下太平時,一定與您談盡四海之士。”諸葛亮認為龐統有大才,“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極力向劉備推薦,後升其為軍師中郎將。魯肅也對劉備說,龐統有傑出才華,不能只管理百里之地的耒陽。謂“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而《三國志》陳壽是怎麼評價龐統的呢?說:“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楊戲認為龐統:“軍師美至,雅氣曄曄,致命明主,忠情發臆,惟此義宗,亡身報德。”
後人是怎麼評價龐統的呢?後人對龐統之死作詩嘆息:
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
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
誰知天狗流量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因此透過種種名人所言,可以看出龐統的確是十分有才華的人,而不是浪得虛名。
四、善出奇謀,只因大意,並未向世人充分展現“鳳雛之才”。
諸葛亮擅長搞後勤、搞政治。真正幫劉備集團打仗出謀劃策的就是龐統、法正、李嚴等人,並非諸葛亮。
龐統善於出奇招,經常不按套路出牌,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諸葛亮的“臥龍”才華已被證實,而龐統呢?著急表現自己的“鳳雛”才華,又對所謂的西川人才過於小看了,大意了,盲目分兵,這才導致自己亡命。實在是劉備集團的巨大損失啊。
假如龐統別這麼自負大意,勢必幫助劉備早日一統天下。夷陵大戰,劉備也就不會這麼慘敗了。諸位覺得呢?
-
8 # 切割地球
文 | 江隱龍
不知你說“齊名”,指的是龐統與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還是兩人在劉備帳下均當過軍師中郎將。這兩個層面是完全不可類比的。
龐統與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是龐德公品評的。龐德公是荊州名士,他一生淡泊名利而未入仕,所以也是一位隱士。但儘管是隱士,龐德公也是圈子的,他與司馬徽、徐庶、諸葛亮、龐統都是好友,而且這幾個都比龐德公年輕不少,龐德公與他們亦師亦友,親密無間。
東漢末年,名士之間流行品評,最出名的就是汝南月旦評,許劭、許靖兄弟就曾經評曹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品評這件事,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士人圈中的輿論,另一方面也是前輩提攜後生的一個途徑。當時不少人本沒有什麼名氣,就是因為被名士誇獎了一番便身價倍增的事是常見的。
比如漢末有八個名士合稱“八顧”,其中有兩個成員叫郭泰和範滂,一個被稱為“泰之所名,人品乃定”,通俗點就是說“郭泰對一個人的品行的評價絕對錯不了”;另一位則是“寧受苔死,而滂不可違”,通俗點講是“寧可受鞭笞而死,也不能違背範滂之意”。東漢末年士人圈子的風氣如此,所以龐德公提攜一下自己的幾位有才的好友,是非常正常的。
另一個層面,是二人都當過劉備的智囊:軍師中郎將。軍師的作用是出謀劃策,龐統在劉備平定益州時是有極大的貢獻的——他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後來劉備沒有采納上策而用了中策,但龐統運籌的能力不下於諸葛亮,劉備是認可的。龐統如不早逝,諸葛亮不會參與到益州之戰,荊州的關羽有諸葛亮掣肘也不會丟失,所以後人才說“先生如不逝,江山未必竟三分”。
但在這一層面,與龐統並列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法正之謀不亞於龐統,而且同樣早逝,陳壽在《三國志》中以諸葛亮單列一傳(整個《三國志》中只有諸葛亮與陸遜單獨列傳),而以龐統、法正合傳,是有其深意的。
-
9 # 使用者69821911941
龐統號鳳雛,水鏡先生傳世一句名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但是由於鳳雛好高騖遠,急功自立,敗死於落鳳坡。
由於龐統面相醜陋,說話喜歡直來直去,雖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略,他在江東求取功名 時,魯肅被他的文韜武略所折服,推薦給自己的主公孫權,但是由於孫權嫌棄他的傲慢,沒有給他重職。後投靠劉備,官拜"副軍師",與諸葛亮運籌帷幄,為劉備以後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戰功。
龐統的死與劉備有很大的關係,龐統勸其設"鴻門宴"殺劉璋,但是由於他的所謂仁義,否決了他的建議。當時龐統已經制定奪取四川的計劃 ,劉備的搖曳不定,出師無名,龐統決定一死來刺激劉備,來奪取四川,為以後的三分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龐統死時逝年三十六歲,從他的一生來看我們處於現代社會,萬事不可橫衝直撞,處人要學會圓滑變通。
-
10 # 伊閱
龐統,道號鳳雛,與諸葛亮“臥龍”齊名,很多人覺得龐統一生沒有實際成就還能和諸葛亮齊名,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去思考這個問題。
第一:首先是龐統自己的叔父,叔父覺得龐統特別有才華,別人雖然看不上,但他叔父經常拿他和諸葛亮做對比,其次就是水鏡先生他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這句話一直流傳到今天,所以大家自然而然把他們放一塊了。
第二:龐統確實有才能,在當時臥龍鳳雛在荊州就已經有名氣了,早期在孫權手下,因為根本看不上週瑜(諸葛亮特別看得上),所以孫權並不重用他,後在劉備手下做官,不願意做這些芝麻小的事,而諸葛亮與魯肅一直推薦龐統給劉備,果不其然,龐統見到劉備說了很多關於當今天下的形勢還有治國安邦的話,劉備對其刮目相看,從這些來看,龐統確實有才華。
第三:龐統沒有成就嗎?攻取益州不就是龐統的傑作嗎?赤壁獻連環計還不夠給力?攻打雒城,雖然戰死了,但是很多諸葛亮沒做好的事都被龐統做了。
第四:按說無論名氣還是成就肯定是比不上諸葛亮的,主要是死的太早了,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就和郭嘉一樣一樣的,後人總會去揣摩,要是龐統在如何如何,要是郭嘉在如何如何,所以我們寧願相信他們是同樣厲害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
11 # 巴山夜雨涮鍋
這事兒要從兩方面來說。
首先,龐統與諸葛亮齊名,是在他和諸葛亮出山之前,隱居荊州的時候。那時候龐統固然沒有太多實際成就,諸葛亮可也沒有什麼實際成就,就是名士圈子對兩個年輕人的評價,認為他們是荊州新生代中數一數二的佼佼者。從後來的發展來看,確實也當得起這個評價。龐統的成就雖然不如諸葛亮,但展現出來的才能和達到的地位,確實比孟建、崔均、徐庶、龐山民這些人要強。
至於出山後的歷史評價,龐統是和法正齊名。這也擔當得起的。雖然襲取益州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已經制定的戰略,但以劉備的做派,在一開始並不願意擔這個奪取同宗領土的惡名。這時候,是龐統提出了“逆取順守”的思路,幫助劉備化解這一心理包袱。而在隨後進取川中的戰爭中,龐統輔佐劉備,很快打下西川北部大片領土,直逼成都的咽喉雒城。到這個時候,取川可以說大局已定。按演義,龐統因為自己的輕敵死在落鳳坡,弄得劉備異常狼狽,被張任困在涪城,如果不是諸葛亮入川救援,幾乎喪命。但歷史上,擒殺張任的不是諸葛亮,而是龐統。龐統是在殺死張任後,圍攻雒城期間,中冷箭而死的。這純屬一個偶然。但在他死的時候,劉備取川可以說是大勢已定。
因此,龐統在劉備手下的時間儘管很短,加起來也不過三四年,但確實表現出相當強的策謀和軍事能力,成就也不小。如果劉備早年在徐州有這麼一個謀士輔佐,想必不至於四十多歲了還東奔西走。
如果是按演義,那麼龐統的能力還要加上一條獻連環計,直接成為赤壁之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這就更厲害了。當然,演義為了突出諸葛亮,對後期龐統做了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處理,讓他最後死在自己的嫉妒心下。這樣是顯得差勁了些。
-
12 # 情懷歷史
一
首先,諸葛亮和龐統齊名是水鏡先生的那句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是,在正史中,“儒生俗士其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才是司馬徽的原話。當然,無論怎樣,這都是將龐統和諸葛亮放在一起比較。在此基礎上,因為這句話是名士司馬徽所說的,促使龐統和諸葛亮的名氣都提升到一個高度。根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二
其次,東漢末年這一歷史階段,南郡人龐統聽說司馬德操住在穎川,所以走了兩千里路去拜訪他。司馬徽與龐統相互交談,不分晝夜。談論後,司馬徽對龐統十分驚異,並稱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使龐統漸漸為他人所知。由此,在諸葛亮沒有出山輔佐劉備之前,水鏡先生用“南州名士之首”來評價龐士元,這促使龐統早期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孔明。在東漢末年,一個人的名氣不僅依賴於自己的才學,更需要名士的評價。換而言之,名士文人的評價,是當時諸侯選擇人才的重要參考標準。
三
再者,東漢末年,文人士大夫之間流行品評。其中,許劭、許靖兄弟每月初一對當代人物或詩文字畫等品評、褒貶。無論是誰,一經品評,身價百倍,世俗流傳,成為美談。對此,早期的曹操也不能免俗,置辦厚禮去見他,請他對自己進行點評。對於曹操,許劭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據說,曹操竟歡天喜地而去。對於當時的文人士大夫來說,品評前輩提攜後生的一個途徑,也即一句簡單的品評,因為品評之人的名氣,促使被品評之人可以身價倍增。
四
最後,除了水鏡先生的高度評價,龐統之所以能和諸葛亮齊名,也是因為自己確實有兩把刷子。雖然襲取益州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已經制定的戰略,但是,是龐統提出了“逆取順守”的思路,幫助劉備堅定了攻打劉璋的決心。而且,龐統輔佐劉備攻打西川時,很快就拿下了不少城池,直接威脅到成都的咽喉雒城。由此,如果不是不幸中流矢而亡,龐統今後的成就即便不能和諸葛亮相媲美,至少也是蜀漢的重臣。所以,龐統和諸葛亮齊名,顯然不是一點基礎都沒有的。
-
13 # 觀足樂
是傳說、是故事,不要太認真好嗎?再想知道也已經過去那麼長時間,有啥意義?沒事看看電視好嗎?編不出什麼就別想了。腦子不疼?
-
14 # 世界歷史唯物觀
龐統出名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這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也就是說鳳雛之才能同諸葛亮一般,都是天經地緯之才。這就如同諸葛亮自比於管仲一樣,鳳雛的才能完美的被這句話給包裝了。而且龐統確實是少有的人才,只可惜沒能好好的輔佐劉備下去就一命嗚呼了。
不過龐統是否名過其實,這還是需要琢磨的,主要是因為龐統這一輩子沒遇上什麼大事,自然缺少足夠的記載來論證他的才能。所以評價龐統的才能,還是得從其他人對他的評價得來。其中諸葛亮和劉備的評價自然是最重要的。
再有是劉備對鳳雛的態度,一開始劉備十分厭惡龐統,認為此人實在是長的太醜了。但是得知其才能之後,劉備不惜將其追回,直接任命龐統為軍師。從這一點來看,龐統確實是有才能的,否則也不能讓劉備如此改變態度。若不是鳳雛早亡,則天下之事難說啊。
-
15 # 歷史簡單說
龐統能與諸葛亮齊名,主要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評語,當時劉備拜訪水鏡先生的時候,水鏡先生說:一般的儒生是不識時務的,而識時務為俊傑,在荊州這邊有兩個,臥龍與鳳雛,劉備問這兩個是誰,水鏡先生說:是諸葛亮與龐統。
而這兩個稱號是誰取的呢?是龐德公,連司馬徽的水鏡先生也是龐德公取的,龐德公是龐統的伯父,龐德公有一個兒子叫龐山民,諸葛亮的二姐就是嫁給了龐山民。
尤其在三國演義裡面,徐庶跟劉備說,臥龍與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所以世人就將諸葛亮與龐統相提並論了,而龐統為什麼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呢,因為他像周瑜和郭嘉那樣,死得早,否則他也可以獲得很大的成就的。
司馬徽十分會識人,龐統二十歲的時候去拜見司馬徽,司馬徽這個時候在桑樹上採桑,龐統就在樹下,兩個應該就這樣一個在樹上一個在樹下,聊到天黑,司馬徽對龐統的評價十分之高,認為他是荊州的翹楚,無人可比。
建安十四年,周瑜打南郡打了一年,曹仁撤退,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第二年,周瑜向孫權建議西取益州,孫權同意了,但周瑜在途中病逝,這個時候的龐統是周瑜的功曹,就送喪至東吳。
劉琦死後,劉備擔任荊州牧,龐統被劉備任命為耒陽縣令,但是不理事務被免官。魯肅寫信給劉備說龐統不是百里之才,而諸葛亮也向劉備推薦龐統。
劉備就召見了龐統,經過一番交流,認為龐統確實十分的有才能,讓他和諸葛亮一樣,擔任軍師中郎將,對他的信任僅次於諸葛亮。
有一次,劉備與龐統聊天,劉備問:你當過周瑜的功曹,當時我至京口見孫權,聽說周瑜建議孫權把我扣住?有沒有這一回事。龐統說,確實有這麼一回事。劉備說,當時我也沒有辦法,諸葛亮也勸我不要去,但我覺得孫權不會聽周瑜的,所以我就去了。
劉璋在涪城迎接劉備,法正與龐統建議劉備就此拿住劉璋,但劉備認為自己初入益州,還沒有樹立自己的威信,不適合這樣做。建安十七年,龐統向劉備獻了上中下三計用來奪取益州,劉備選擇了中計。
建安十九年,劉備命諸葛亮,張飛,趙雲入益州,劉備與龐統攻打雒城,龐統不幸中箭,不久死去。只能說龐統的運氣實在是不好,劉備十分的悲傷,任命龐統的父親為諫議大夫,龐統諡號為靖侯。
龐統與法正是同傳的,陳壽在該傳的後面與魏國的謀臣做了比較,把龐統比作是荀彧,把法正比作是程昱和郭嘉,這個評價也是相當之高了。
-
16 # 跟我學公文
龐統才華橫溢,自視也甚高,這是他個人的特點。這個特點,促使他一直存在一種待價而沽的心理,恰恰是這種心理,令其一直沒有能夠成功的推銷自己,不如孔明,精心設計了“三顧”之策,一步一步吸引劉備來求,草廬之中,三分天下之說而一舉奠定其軍師地位。孔明走得是上層路線,直接與一把手接觸,並獲得極度認可,較好推銷了自己。沒有自己認為合適的時機和“良木”,孔明寧可在田園躬耕。
龐統與孔明相比,未佔據先手。他入世之心更強,更渴望建立功績。是以,他並未倨守鄉野,從一而終,而是多方遊走,為求一逞。他先在周瑜帳下做功曹,一直未得到重用。由於他的才能過人,他連周瑜都沒看得太起,說明了他的自負已經達到相當程度。
在龐統初投劉備之時,就想反孔明之道而行之,以才能折服劉備,來讓自己脫穎而出,與有才德之人競爭。在擔任縣令期間,以荒廢政務而成功取得劉備的關注,顯示了其才幹,而不願借別人的舉薦信來謀求高位,這說明他的確還是有很卓越的才能的。可以證明,水鏡先生之言不虛,龐統才能卓著。
之所以龐統一生未能建立卓越功勳,個人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劉備過度依賴孔明,孔明先入為主,劉備待之高於手足,事事聽孔明意思。而對於龐統建議,總是斟酌再三,採納並不積極主動;二是孔明與龐統之間,也並非親密無間,也要考慮平衡互動,排出第一第二的順序,龐統作為孔明之後入夥的軍師,形同“副軍師”,一些事情並不能完全說了算,得到的權力也不如孔明大。三是龐統青壯年36歲即以身殉職,為以後建功立業的大好機遇錯失交臂。天不助之,奈何?便如周瑜之言:既生瑜,何生亮?!
然而,龐統的才能是客觀存在的,他的確有才能,水鏡先生才給予他那麼高的評價,這評價是以才學作為基礎的。也就是他有這能力,未必有這種舞臺和機遇。他的聲名,是投靠劉備之前的民間評價,一直就與孔明齊名。而其後天不假年,沒有建立下偉大功績,是才華沒有得到充分展現。
一代英才,未能橫行天下,也是千古憾事。
-
17 # 小王看三國
先講個故事。
河南禹州有個叫司馬徽的人,此人閒雲野鶴,淡泊名利,素有學識。他精通道學、兵法、經學等,人稱“水鏡先生”。他為人清高、放蕩不羈、有慧眼識珠的能力,受到當時很多人的敬重。
司馬徽:慧眼識英才司馬徽在當地算是潁川名士,諸葛亮、徐庶未出山之前同司馬徽關係很好,司馬徽他們幾個沒事兒天天在一起喝酒侃大山,討論天下局勢。大家都認為諸葛亮頗具才能。有經天緯地之才。龐統知道司馬徽很出名。
於是奔襲2000多公里前來拜見他,文韜武略,天天嘮嗑,向司馬徽展示自己的才能,司馬徽驚訝他的才能!故而說出“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司馬徽用“南州名士之首”來評價龐統,這使得龐統未出山的時候名氣已經超過孔明。當時的環境,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不僅需要自身能力素質過硬,還需要名人雅士的舉薦。
龐統先是去的東吳,恰逢周瑜病逝,龐統對周瑜甚是不敬,加之龐統面相醜陋,這讓孫權心裡厭惡他,並未獲得重用。但魯肅知道。龐統便離開了東吳,前去投奔劉備。
鳳雛出山龐統去了蜀漢,劉備當時為荊州的一把手。見他的面相醜陋,便隨便給他一個耒陽縣令。有點怠慢。龐統心裡肯定不高興。就沒好好幹,天天喝酒,也不幹事,案件堆積如山。張飛知道以後,就要去收拾這個耒陽縣令,沒想到三個月的政務,龐統在幾個時辰就弄完了,可見他能力之強。張飛也是暗暗稱奇。
龐統處理完就要辭職不幹,張飛心想:如此厲害的人物,怎麼能讓他跑掉呢?就把他帶到劉備那兒,跟他劉備說了龐統的過人之才。劉備悔不當初,諸葛亮也說,士元之才十倍於亮!
劉備拜龐統為軍師中郎將。地位和諸葛亮相同。
在攻打劉璋的時候,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被箭射死。年僅36歲!
英才龐統就這樣結束就自己的一生。還未曾為主公謀劃天下,逐鹿中原,就這樣死去,不免得令人遺憾。同時自己的一身謀略也隨著他的去世而長眠於地下!
故而,說諸葛亮和龐統能夠齊名,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還來得及表現給觀眾們看而已!
-
18 # L啊林
如果我說沒有龐統,劉備就取不了西川,取不了西川就成不了帝,成不了帝,也就別提三足鼎立,那就沒有三國之說。你說龐統重要性怎麼樣
-
19 # 且行且聽風
龐統沒有大的功績就能與諸葛亮齊名?這絕對是誤區,如果龐統活到劉備建國,地位極有可能在諸葛亮之上,即便龐統在世的時候,名氣也比諸葛亮大,地位和諸葛亮平齊,重視程度則遠勝於諸葛亮,不過遺憾的是龐統早逝,以至於其名氣遠遜於諸葛亮,如果龐統不死,蜀漢的一號謀臣恐怕是龐統了,諸葛亮也要屈居之後。
龐統才能是南州士之冠冕
龐統,荊州人氏,其父親是鼎鼎大名的龐德公,而龐德公在荊州影響力極大,是士族領袖,連荊州牧劉表也請不動他,而龐統正是出自這樣的一個士族大家之中。
龐統才能被譽為“南州士之冠冕”,這不是龐統的自封,而是荊州名士司馬徽的讚譽,司馬徽是誰呢?就是勸解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大牛人。根據《三國志·蜀書·龐統傳》的記載: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荊州名士司馬徽
當時荊州名人彙集,諸葛亮也小有名氣,但在司馬徽眼中,龐統才能可能要優於諸葛亮,雖然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也僅僅是自比,通過後期劉備陣營的表現來看,龐統的決斷更為果敢,更適合亂世,而諸葛亮則長於政事,而短於謀略。
龐統地位甚至高於諸葛
諸葛亮投靠劉備集團較早,在赤壁之戰前就被劉備三顧茅廬,收入麾下,而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作為出彩的軍事家,順利結成了孫劉聯盟,立下了重要功績,因此被升為軍師中郎將,這個職位並不低,赤壁之戰中的魯肅不過是校尉一級的職位,而諸葛亮不過二十多歲,就得到了軍師中郎將的位置,也足見劉備對諸葛亮的重視。
劉備龐統諸葛亮
龐統歸順劉備是在赤壁之戰後,剛出仕被任命為縣令一級的小官,後經過魯肅、諸葛亮的引薦,劉備接見龐統,並一見如故,大為欣賞,親自提拔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而這個職位是諸葛亮經過赤壁之戰戰功才得到的,這也足見龐統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
龐統在被任命為軍事中郎將中,便與劉備積極謀劃攻取益州,雖然諸葛亮也有攻取益州的戰略規劃,但是僅僅是規劃,在具體軍事行動中,龐統堅定了劉備的信心,並做了具體籌劃,這一階段,龐統信任程度已經遠勝於諸葛亮,是劉備的首席謀士。
龐統早逝,名氣不如諸葛亮
在劉備決定入蜀後,安排了具體分工,其中龐統跟隨劉備入蜀,擔任首席軍師,諸葛亮則留在荊州,做好後勤,防守荊州,此時雖然龐統諸葛亮職位相同,但地位顯然龐統要優於諸葛亮。
龐統入蜀
在攻取益州中,龐統也是屢屢獻計,輔佐劉備,不幸的是龐統最後在作戰中,被流矢擊中,英年早逝,劉備雖然痛心不已,但是也無能為力,只能召諸葛亮率領張飛、趙雲等部進入益州,最後取得了整個益州地區。
在攻取成都後,諸葛亮因為軍功被封為軍師將軍,如果龐統在世,則諸葛亮可能都不需要入蜀,在攻取成都的第一功則應該是龐統,龐統地位就會高於諸葛亮,然而不幸的是龐統早逝,並沒有參加後期蜀漢的政權,所以名氣要遠遜於諸葛亮,如果龐統不早逝,名氣甚至會蓋過諸葛亮,成為蜀漢首席大臣。
回覆列表
在三國演義中,龐統與諸葛亮的名聲相當,一個是臥龍,一個是鳳雛,兩人齊名的一番話,主要源於水鏡先生司馬微的那句話,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然而事實上兩人的表現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按照三國志所寫,所謂臥龍鳳雛齊名一說,其實是司馬微在介紹賢士時,順口提到兩人都很優秀,並非說兩人才能相當。嚴格說來,兩人並不能直接對比,因為擔任的角色不同,在蜀國的定位不同。
諸葛亮是管家型別的角色,屬於默默做事的那種,這也是劉備最喜歡的型別,龐統則活躍得多。當時劉備之所以對龐統不感冒,主要原因就是龐統非常能說,但自身才華並沒有得到具體展現。
劉備雖有學問,但依據歷史記載,他本身並不是那種飽學之士,對讀書興趣不大,對那種喜歡誇誇其談的人並不在意,所以龐統一開始也只是做個縣令。後來他縣令做的很失敗,應該是故意為之,是為了吸引劉備的注意力。
後來龐統如願以償,得到了劉備的高看。他為劉備定計,準備攻取巴蜀,結果英年早逝。直到去世,也沒有展現出與諸葛亮相當的才能,所以兩人其實不是一個檔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