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約克老師
-
2 # 徐文華獵頭
作為一名基層管理者應跟高管學習以下六大能力 :
1、溝通能力。
為了瞭解組織內部員工互動的狀況,傾聽職員心聲,一個管理者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其中又以“善於傾聽”最為重要。惟有如此,才不至於讓下屬離心離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設性的提議與需求,而管理者也可藉由下屬的認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鳴,得知自己的溝通技巧是否成功。
2、協調能力。
管理者應該要能敏銳地覺察部屬的情緒,並且建立疏通、宣洩的管道,切勿等到對立加深、矛盾擴大後,才急於著手處理與排解。此外,管理者對於情節嚴重的衝突,或者可能會擴大對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決地加以排解。即使在狀況不明、是非不清的時候,也應即時採取降溫、冷卻的手段,並且在瞭解情況後,立刻以妥善、有效的策略化解衝突。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發權和主動權,任何形式的對立都能迎刃而解。
3、規劃與統整能力。
管理者的規劃能力,並非著眼於短期的策略規劃,而是長期計劃的制定。換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須深謀遠慮、有遠見,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見現在而看不到未來,而且要適時讓員工瞭解公司的遠景,才不會讓員工迷失方向。特別是進行決策規劃時,更要能妥善運用統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屬的智慧與既有的資源,避免人力浪費。
4、決策與執行能力。
在民主時代,雖然有許多事情以集體決策為宜,但是管理者仍經常須獨立決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協調、化解員工紛爭等等,這都往往考驗著管理者的決斷能力。
5、培訓能力。
管理者必然渴望擁有一個實力堅強的工作團隊,因此,培養優秀人才,也就成為管理者的重要任務。
6、統馭能力。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個領袖不會去建立一個企業,但是他會建立一個組織來建立企業。”根據這種說法,當一個管理者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能力建立團隊,才能進一步建構企業。但無論管理者的角色再怎麼複雜多變,贏得員工的信任都是首要的條件。
-
3 # 千曲千劍先生的職場
職場中每個人都具備自己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管理能力,專業能力,技術能力。
職場中每個層級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側重點存在質的不同。
一線員工主要完成事件性工作內容,即要完成具體工作項,可以說主要需要學習把具體事情做好的相關知識或技術。
基層管理者主要從事流程控制,制度落實工作。流程管事,制度管人。流程就是單一事件或工作內容構成的整個鏈條,期間必定涉及獨立工作項的連結工作,這就需要基層管理者掌握基礎的協調能力,協作不同員工之間的工作項,也就是基層管理者需要掌握流程管控基本原則知識,人際溝通技能。制度管人。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專一技能,大家之所以進入一個組織工作,就是需要大家都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大家基於共同目標協作,才能完成一個人無法做成的事情。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組織制度的管理物件是人,是為了能更好的發揮每個人的長處,抑制甚至消除每個人的不足,以免影響整體組織工作的完成。基層管理者是最基礎的管理層級,也是最接近一線的管理層級。因此掌握制度,掌握運用制度的方式方法方面的知識就很重要。簡單講一線員工與基層管理者主要的工作內容還是“把事完成,把事做好”,基層管理者要從這個維度出發考量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
理論上講,基層管理層級之上應該是中層管理層級,再高是高層管理層級,最高為決策層級。
中小企業一般在基層管理者之上就直接到了高層管理者這個層級。也就是中小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實際上同時承擔了中層管理者,高層管理者,決策者的角色。下面簡單分解下。
中層管理者需要掌握“專業能力”,即完成模組化工作的能力,比如人力資源,市場,銷售,財務都屬於模組化能力,也可以理解為專業能力。模組化的專業能力就不僅包含如何做事,還包含如何做好事,為什麼要做這些事,這些事關係怎樣,如何讓這些事形成更好地流程,如何透過制度讓事情進展的更加有效率有結果。簡單講,中層管理要關注流程建設,制度建設工作,這個方面應該是中層管理者應該重點注意的。
高層管理者重點的能力在“管理能力”,也就是“如何讓事情發生”。高層管理者需要考慮如何找到完成目標的資源,其中包括資金資源,人力資源,工具資源等。高層管理者需要重點注意不要陷入要純粹的事務性工作之中,應該更加關注資源分配,方向制定等方面。
以上內容都是從“事”的角度講基層管理者與高層管理者的基本區別。另一個維度也超級重要,就是從“人”的角度的區別。管理層級越往上越應該注意人的作用,越應該注意人力資源的挖掘,人際關係的維護等方面。
這個問題問的挺好,說明提問的朋友開始思考角色定位與目標的關係。因為問題比較大,所以只能掛一漏萬的簡單講講了。
-
4 # 歲月凱旋門
基層管理者和高管,都是企業的主人,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但職位和角色不同,所需要的知識就有不同。如果把一家企業比作一支球隊,高管就是主教練,基層管理者就是球隊的隊長。
如果一家企業的發展方向是明確的,那麼管理水平將幾乎決定企業的成敗。而一家企業的管理水平,取決於企業高管的管理高度。企業高管的管理水平由五種能力決定:
持續學習的能力學習一時管用一時,學習一世管用一世。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戰略眼光和戰略格局,企業才能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敏銳洞察的能力道德經說,“少則得,多則惑”。企業高管要有化繁為簡的洞察力,正確取捨,集中做好那些對企業至關重要的環節,從而獲得競爭優勢。洞察力幫助企業辨明方向,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前往何處,那麼,任何道路都會失去意義。
聚力匯賢的能力企業高管要有領袖氣質,能夠預見未來,鼓舞人心,創造奇蹟。能夠凝聚人心,培養堅定的追隨者,打造鐵一般的團隊。
持之以恆的能力就是要具備克服一切困難,從而實現目標的品質。
基層管理者,也就是一線管理人員,主要是傳達上級指示,直接分配每一個成員的任務,隨時協調下屬的活動,控制工作進度,反映下屬要求。既是一個球隊的隊長,也應該是一名主力隊員,還是一名出色的啦啦隊員。
具體講要具備以下五種能力
業務能手的能力基層管理者首先要熟知自己管轄的內容、程式、制度,並能熟練操作。只有這樣,基層管理者才能在員工工作時,起到有效監督和指導的作用,並在需要時提供必要的幫助。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基層管理者,來自於員工中的業務尖子的原因。
自我約束的能力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基層管理者最應管理好的就是自己,做愛崗敬業的表率,勤於學習的表率,力工作的表率,遵章守紀的表率。
衝鋒陷陣的能力特別是在面對困難時,基層管理者要首當其衝,衝鋒陷陣在第一線,帶領員工一起戰勝困難。
承擔責任的能力任何企業需要的是辦實事的管理者,基層管理者更應當是一線員工的頂樑柱。在員工工作遇到難題時,基層管理者應當挺身而出,主動承擔。不能躲避難題,更不能在發生問題後,只怪員工沒有做好。基層管理者每天都與員工面對面,有時候會面臨兩頭不討好的局面,正確處理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關係,多一點主動擔當,少一點推諉抱怨。
嚴愛相濟的能力基層管理者需要面對的,大多是關係到員工切身利益的事,要注意工作方法,注意以情感人,做到寬嚴相濟,保持團隊的凝聚力和進取心。
基層管理者非常不容易,高管要多關心,多指導,多培養,多幫助。上下一心,將企業建設好。
我是歲月凱旋,祝大家幸福平安!
-
5 # 使用者張慶臣
基層負責管理的人員,所負責的事比較雜亂瑣碎,直接面對現場問題。高管負責局面控制,各種表面和風險預測管控,上下級傳達作用。其實遇到高管外行人容易受到基層管理的糊弄。所以說一個人綜合能力越強越好。
回覆列表
話講企業跟人一樣是“有機體”,在它們各自成長的過程中,也存在有需要克服的三對矛盾:長期與短期、變化與穩定,效率與效益。這三對矛盾,推動著企業的生命力,使得企業可以迴圈往復,以至無窮。至於如何面對這三對矛盾呢?那麼,“計劃管理”的職能,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同步地,也能夠透過我們各自被“計劃”的角色滲透及其定位,明晰的看到各自被劃定的學習重點、學習方向及其追求完成各自的終極執行使命。
計劃管理是透過建立目標的方法,使得三對矛盾統一協調起來。計劃管理認為高層管理者需要對策略性(公司)的目標負責,這些策略性的目標包括公司長期的發展、投資回報以及市場佔有率的增長。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高層管理者要對長期和變化負責,換個角度說“公司是否有未來,是否能夠不斷地變化,取決於高層管理者”。
計劃管理認為中層管理者要對功能性目標負責,包括中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以及人力資源的發展。由此我們知道中層管理者需要對企業的穩定和效率負責,也就是說公司是否具有高的效率,是否擁有合適的人才隊伍,取決於中層管理者的水平。計劃管理認為基層管理者要對日常操作性的目標負責,包括短期的發展、工作安排(任務為主的)、銷售定額、成本控制以及生產力標準。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基層管理者對短期和效益負責,也就是說公司是否具有盈利的能力,是否可以降低成本、保證質量,取決於基層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
一、基層管理者對短期和效益負責
為什麼很多企業平衡不了長期與短期、變化與穩定、效率和效益的關係,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發揮計劃管理的職能,而是讓高層管理者負擔所有的責任,無論是成本的問題、質量的問題、盈利的問題,還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效率的問題,統統都歸為管理者的責任,並沒有清楚地劃分不同的管理者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目標。我們甚至犯了一個極其大的錯誤但是並不自知,這個錯誤就是,我們給高層管理者很高的待遇和權力,支付很高的薪資,但是他們卻做著中層管理者、甚至基層管理者的事情,不斷地為成本、品質和效率花費精力,他們並沒有去促動變化、關注投資回報以及企業的未來,這就是中國目前的管理狀態。
二、中層管理者負責公司的穩定和效率
我經常和很多高層管理者甚至是企業老闆溝通,但是很多時候我被問到的話題是管理效率和人力資源的問題,甚至還會探討組織內耗的問題。其實企業是否能夠培養人,發揮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用,保持企業的穩定,是需要中層管理者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更直接地理解為人力資源工作應該是所有中層管理者的職責,而不是人力資源部門的職責,人力資源部門的職責是業務分工,而培養人和選拔人的工作是中層管理者自身的工作。
關於人的這個部分,也就是人力資源的管理,不是由人力資源部做的,是由企業整個中層管理者做的。為什麼人力資源的工作是中層管理者負責而不是高層管理者負責,因為只有中層管理者才會面對企業所有的員工,高層管理者能夠接觸的員工很有限,只有中層才會廣泛地面對所有的員工,而人力資源管理主要職能就是發揮所有人的能力,培養人和任用人。同時,如果中層管理者能夠培養很多人,可以肯定這個公司是穩定的,所以,中層管理者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公司的穩定和效率。
同樣的情況也表現在質量、成本定額完成的情況中,當我們出現品質不行、成本失控、定額不能完成的情況,肯定是基層管理者有問題,要麼就是基層管理者能力不夠,要麼就是基層管理者的精力不夠,所以我們需要在這個時候,關注基層管理者的培養和提升。但是在日常管理中,這裡問題最多,很多時候質量的問題都是由高層提出。成本的要求和標準也是公司高層管理者提出。公司會把成本和質量作為重要的管理內容,這一點並沒有錯誤,錯誤在於作為公司最重要的管理工作--成本和質量控制,必須是由基層管理者來承擔,而不是由高層管理者來承擔,因為高層管理者在這兩個問題上無能為力,無論高層管理者多有能力,但是決定質量和成本的是基層管理者,只有讓基層管理者自己關注到這兩個問題,並願意為此付出努力,成本和質量才可以得到控制。
但是在現實管理中,我看到的情形剛好相反,具有成本和質量意識的往往是高層管理者,而基層管理者反而沒有成本和質量的習慣。我就看過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次與一家企業老闆聊天,他給我幾頁紙看,我很有感慨,因為老闆用廢紙打印出來給我,並告訴我反面的檔案沒有用了,這樣可以節約用紙,我很欣賞這個老闆的做法。到了下午,恰巧我需要列印一些檔案給這個老闆看,需要他的秘書幫助打字並打印出來,結果我看到相反的現象,秘書是一個每天都要打字和列印的人,但是我看到她只要打錯一點,就會把整張紙廢掉,重新拿出一張新的紙列印。我驚訝於這個現象,一個很少自己列印的老闆非常珍惜每一張紙,一個每天都要列印的人卻毫不珍惜紙張。
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有關成本、質量的管理一定要基層管理者承擔起來,否則不管公司多麼強調,不管高層管理者如何身體力行,效果都不會太好,只要基層管理者發揮作用,成本和質量一定能夠控制。所以作為一個高層的管理者,雖然很注重成本和質量,但是沒有直接的意義,因為高層管理者對於成本和質量沒有直接貢獻,對成本和質量有直接貢獻的是基層管理者,所以必須培養基
層管理者具備成本和質量的意識,如果發現成本失控,品質不夠,利潤無法完成,一定是基層管理者不合格。
三、高層管理者負責企業的成長和長期發展
高層管理者對企業的成長和長期發展做出貢獻,中層管理者對企業的穩定和效率做出貢獻,而基層管理者對企業的成本、質量和短期效益做出貢獻。當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夠做出貢獻的時候,企業發展的三對矛盾就得以統一協調,企業就可以獲得穩定持續的成長,這就是計劃管理的好處。
我經常和學生們講,不要晉升得太快,一旦晉升到Quattroporte的位置,就很危險了,因為“Quattroporte,就是總是可以被裁掉的人”。這雖然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但是的確講了一個道理,Quattroporte總是可以被裁掉的,因為Quattroporte對短期盈利沒有直接的貢獻,因此可以被裁掉。正向的理解就是,我們需要給予基層管理者足夠的重視,因為基層管理者決定我們的質量、成本和盈利。但是,我們這一點做得並不好。我也常常反對末位淘汰,我並不是反對末位淘汰本身,而是反對末位淘汰的方法運用在基層管理者身上,因為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質量和成本受到影響,如果一定要使用末位淘汰的管理方法,我建議在高層管理者和中層管理者層面運用。
計劃管理職能的發揮是極其重要的,在實際運用中,高層、中層、基層管理者的職責不能相互替代,更加不能讓高層管理者承擔所有的職責,表面上看是高層管理者非常負責任,事實上是對於企業的傷害。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高管人員承擔著所有的目標達成:成本、培養人才、質量、管理效率等,導致的結果是中層管理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變成了員工,拿的是中層和基層管理者的工資,做著員工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下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也覺得很鬱悶,他們沒有什麼成就感,好像什麼都沒有做,甚至需要他們做什麼都不知道,真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