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特別容易對號入座,覺得自己各種心理問題都有。焦慮,強迫,抑鬱
11
回覆列表
  • 1 # 知心音樂心理

    邊緣性人格 最大的特點是認知思維極端化 ~ 要好就好的不得了 什麼都好… 要說不好 就全是糟糕 完全的不好…

  • 2 # 生活來點心理學

    邊緣性人格障礙簡稱BPD,其主要診斷依據有四部分:

    情感症狀:

    1. 第一個情感症狀診斷標準是“由於情緒的顯著反應而引起的情感不穩定……這種情緒不穩定持續幾個小時到幾天(很少超過)”。這些頻繁的情緒變化可能與雙相情感障礙重疊。但是,它們存在著幾個顯著的區別。

    首先,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情緒波動的持續時間比雙相障礙短。在雙相情感障礙中,情緒變化必須保持一致並持續至少4天以滿足輕度躁狂發作的標準,或者7天以滿足躁狂發作的標準。

    第二個不同之處在於: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情感不穩定性是貫穿一生的,而不是處在一個離散的情緒階段。而且,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症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善。相反,雙相情感障礙對於躁狂(mania)和抑鬱(depression)都有離散期(平均持續3個月),導致患者的表現和功能與處於基線(baseline)時明顯不同,並且這些抑鬱和躁狂的發作可以出現在雙相障礙患者生命中的任何時間點。

    第三個區別是情緒反應。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情緒症狀是由外部事件觸發的,對感知到的排斥、失敗和遺棄特別敏感。Ta們的情緒通常在抑鬱和憤怒之間轉換,而歡快感只是短暫的。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抑鬱和歡快感之間的轉換更為常見。

    2. 不恰當和強烈的憤怒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另一個情感症狀,與其患者的情感的不穩定性有關。

    3. 長期的空虛感。

    衝動症狀

    雖然臨床工作者可能更容易識別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衝動症狀,但它們仍可能對診斷造成挑戰。反覆出現具有自殺企圖、威脅或自殘的患者在急診科和精神科評估中很常見。有60%到78%的患者有自殺行為,超過90%的患者有自殘行為。作為調節情緒的一種方式,持續性切割(persistent cutting)被視為該障礙的一個特徵。與壓力事件相關的經常性過量使用藥物(包括酒精)(overdose)是該障礙的另一個特徵。藥物濫用也很常見:酒精和藥物濫用在超過50%的患者中出現。藥物濫用和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結合與自殺風險的增加有所關聯。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衝動性和自毀性包括許多其Ta行為,例如賭博、消費、暴飲暴食和濫交。

    人際關係的症狀

    1. 以極端的理想化和貶低(idealization and devaluation)為特徵的不穩定關係模式(a pattern of unstable relationships)是準確診斷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最重要症狀之一。由於這種人際關係的不穩定性,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女性只有不到一半結婚,甚至更少擁有孩子。患者也會瘋狂地避免自己被Ta人遺棄。臨床經驗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患者對這種恐懼的反應是孤立自我以避免任何被遺棄的可能性。

    2. 認同/身份紊亂(Identity disturbance)。這一症狀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它通常指的是目標、信仰、職業抱負和性別認同的頻繁和突然的改變,以及一種痛苦的不連貫感。患者可能還會覺得,Ta們是在用自己親近之人的身份行事,而不是Ta們自己。

    邊緣性人格障礙中的認同紊亂應該與青少年中常見的正常認同問題區分開來。與典型的青少年認同問題相比,因為無法自己定義自己的身份而依賴於人際關係來定義,以及身份的頻繁波動或不連貫感,與邊緣性人格障礙的關係更為密切。

    認知症狀

    1. 大約40%-50%的患者有短暫的精神病症狀或解離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偏執想法和幻聽。

    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症經歷相比,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精神病症經歷更有可能是短暫的、侷限的、基於現實的或完全幻想的。

    2. 人格解體。人格解體指個人感受到身體/自我是不真實的,或身體/自我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改變。

    3. 幻覺。一種對現有刺激的錯誤感知。

    因為BPD的鑑定非常複雜,所以自檢是非常不可取的,建議還是去專業的醫療機構。而且,你自述感覺各種心理疾病都有,我不想給您妄下定論,更不想您自己給自己貼標籤,如果心理狀態非常不好,建議尋求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精神科醫師的幫助。

  • 3 # 拼搏成就人生

    就如樂及生悲,對凡事的認知要有適當的程度,不要一味覺得某事極端的好,極端的壞。那樣會慢慢顯得我們格格不入。

    有一句說的好,福禍相倚,所以要樂觀對待生活中的事,嘗試讓自己忙起來,不要胡思亂想,慢慢會好起來的,加油

  • 4 # 雞毛蒜皮裡的心理學

    主要有,情緒混亂,易激惹,有被迫害的恐懼,被拋棄的焦慮感,還有無法和家人形成穩定的親密關係,對家人有情緒虐待的傾向。推薦您買一本,邊緣性人格障礙來了解一下。另外,人群中中有很多人有邊緣性特徵,但不構成人格障礙的程度。

  • 5 # 善心依然姜姐姐

    邊緣性人格障礙表現出:敏感、情緒不穩定、易激惹、缺乏安全感。

    人心是最神奇的,雖是寸心,卻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能夠讓心可大可小的是自己,讓心Sunny常駐的是自己,讓心黑暗無期的也是自己。我若燦爛,心自Sunny!Sunny與黑暗,只在轉念間!

  • 6 # 裡外雅堂

    小時候的松子經常做著白雪公主般的美夢,畢業後當上了一名中學教師。由於不願意輕易毀了學生的前途,她選擇包庇盜竊的學生,結果被學校無情辭退。而後,松子認識了立志成為暢銷作家的八女川,兩個人很快墜入愛河,但不久,男朋友自殺,理由是,“太愛松子”。不久,松子和與前男友既是朋友又是宿敵的岡野產生火花,但岡野已婚,戀情很快被發現,岡野的妻子強烈反對。最終,兩個人分道揚鑣,松子當上了浴室女郎,並很快成為當地最有名氣的妓女。此後,松子又結交了一位新男友小野寺。由於不堪忍受小野寺和密友的背叛,松子殺了兩人,逃亡到東京。在那裡,她結識了理髮師小島津,但由於警察的窮追不捨,松子入獄八年,當她出獄,小島津已有了自己的新家庭。當松子與曾經的學生龍洋一重逢,彼此有好感的兩人礙於師生關係而選擇沉默。松子發現龍洋一已淪為賭徒,但兩人惺惺相惜,最終還是相愛了。眼看一切要歸於平靜,龍洋一卻逃脫不了牢獄之災。想到自己不能給松子幸福,龍洋一決定離開松子,而松子做一直夢想能和龍洋一白頭偕老……儘管一生遇到多個男人,松子卻孓然一身,最終在53歲那年,孤獨的病逝。

    這是日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劇情概括,影片中的松子,即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Bol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以情緒強烈多變,人際關係和自我意象混亂而不穩定,情緒調節困難為核心特徵,有各種神經症的表現,如抑鬱、焦慮、恐懼,也會有類似於精神病的幻覺和妄想。

    其典型症狀有:

    1.情緒波動激烈,持續時間不穩定。有時可能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例如,強烈的憤怒,強烈的抑鬱或焦慮。

    2.自我意識模糊,人際關係緊張,情緒不穩定,變化極端。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很容易在憤怒、悲哀、驚慌、恐懼、焦慮等情緒狀態中搖擺不定,心境有快速多變的特點,特別是遭遇應激事件時。但是,他們的情緒又往往缺乏抑鬱症等神經症永續性的特徵,被形容為“上一秒對你暖如春風,下一秒對你酷如嚴冬”。

    3.伴有衝動性的,反覆的自我毀滅行為。例如,性濫交、酒精依賴、吸毒、沉迷遊戲、物質濫用,大肆揮霍,暴飲暴食等等。50%-70%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有過自殘或自殺的行為,10%左右的患者自殺成功。但實際上,他們僅僅是想引起對方注意,挽留對方。

    4.顯著的分離焦慮。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非常害怕孤獨和分離,缺乏自我安慰能力。他們對任何形式的分離和拒絕都很敏感,很容易形成一種短暫的依戀,即,將一個人理想化,認為對方什麼都是好的。一旦輕微的衝突或分離發生,他們則迅速轉向另一個極端,將對方完全否定或貶低,憤怒的指責對方根本不關心他們。他們被形容為“手拿著臍帶走進生活,時刻找地方接上去”的人。

    5.由於偏執,在應激狀態下,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容易陷入一種短暫性的人格解體,有現實基礎的錯覺或幻覺。一般來說,精神壓力解除後,能很快恢復。

    以上特徵,具有3條及以上,即可被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

    雖然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病因尚不明確,但科學界普遍認為,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其重要影響因素。許多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童年有過分離、被忽視或被虐待的經歷。研究認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是由於童年受到環境壓力、被虐待或忽視的經歷,以及成年後一系列的壓力事件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也更容易成為強姦等暴力行為的受害者,因為他們衝動性的選擇伴侶,糟糕的生活方式和判斷力。

    焦慮、自卑與自我認同

    瞭解了邊緣型人格障礙,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自己好像什麼心理疾病都有。

    1.人類的原始焦慮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自己好像什麼心理疾病都有?這和人類的原始焦慮有關。

    人類生來有著對未知事物的擔憂和恐懼,這種擔憂和恐懼的背後,是人類嬰兒期擔心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對死亡的原始焦慮。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看,也可以說是人類對安全的需要。

    由於我們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難免會對某些方面特別在意,尤其這幾年心理健康常識在不斷的推廣,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內心深處多少會想知道自己是否身心健康,但因為對心理健康常識不夠了解,有時候稍微看到一點症狀描述,便不自覺的對號入座,某種程度上,這不僅僅是焦慮,也是一種自卑。

    2.自卑與認同

    童年期的被忽視,得不到足夠的肯定與關注,讓有著這種經歷的人們內心深處強烈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但由於種種原因,往往事與願違。

    人們由於自卑,往往十分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儘管內心十分嚮往得到肯定或好評,但對於負面評價,往往更容易自我暗示,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在看到一些描述心理狀態和心理疾病的名詞或句子時,會不自覺的對號入座。

    3.缺乏足夠的心理健康常識

    缺乏足夠的心理健康常識是很多人容易誤判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健康狀態的一大原因。

    近幾年,隨著心理學常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心理健康,但與此同時,許多偽心理學也充斥著網路和市場。例如,透過一個動作就能知道對方的性格等等所謂的讀心術。

    由於心理健康常識普及度不夠,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加上人們在健康上往往有某種程度的焦慮,誤信偽科學,或誤判心理狀態的事時有發生。

    最容易引起人們誤會的,便是心理健康與心理正常。

    許多人將心理健康等同於心理正常,認為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不正常。但事實上,90%的人心理處於亞健康,正如多數人身體處於亞健康。而一個人無論他有沒有心理問題,只要不是神經症、精神病等異常精神狀態,仍屬於心理正常的範圍。

    真正的科學是辯證的,客觀的,絕對化的判斷往往是偽科學。

    總結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有點焦慮、抑鬱的情緒,有點追求完美的情結,只要在正常範圍內,對我們的生活不會有多大影響。但是,總有人覺得自己不應產生這樣的情緒,好像自己心理不正常。那麼,我們要怎麼才知道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呢?心理學上有一個區分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的三原則:

    1.知、情、意統一。即,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心理學上將人的精神活動分為知、情、意(認知、情感、意志)三部分,由於人本身是客觀統一體,這三部分在各種心理活動過程中有協調一致性的關係。例如,遇到開心的事,流量出喜悅的表情,這是正常反應。但如果是遇到悲傷的事,卻流量出愉快的表情,就屬於異常狀態。

    2.主客觀一致。心理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因此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應與實際客觀環境相一致。假如這個人堅信自己聽見了什麼,而實際客觀環境中並不存在能夠引起他產生這種感覺的刺激物,那麼,這個人有可能心理異常。

    3.人格相對穩定性。可以簡單理解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徵,這種特徵是長期穩定的。如果沒有明顯的外部原因,卻突然發生了巨大變化,那麼,這個人可能出現了心理異常現象。

    這三個原則,是郭念鋒老先生提出的,適用於任何人自我覺察心理狀態,如果實在不確定自己是怎麼樣一種狀態,建議尋求專業幫助,例如,到醫院心理科進行專業的心理量表測試。

  • 7 # 子樂健康科普

    “人格”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個體的行為、認知及情感等方面有別於他人的獨特性,是在先天素質和後天環境的共同作用下逐漸發展形成的,在個體適應環境、處理具體事務的方式和趨向性中起到恆定的主導作用。“正常”和“異常”人格的界定,則更多地融入了社會學和醫學的評價,異常人格或人格障礙是那些可能與精神疾病有關的人格表現形式。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徵明顯與正常人不同,即偏離常態,患者形成了一貫的反應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的偏常態行為模式。人格障礙通常在童年期或者少年期便已經形成,並且會長期持續發展直至成年,進而影響終生。人格障礙患者雖然沒有智慧障礙,但是偏離特定的背景和一般認知方式會影響到社會功能及職業功能,造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不良,並且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難以矯正,只有少數患者在成年後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人格障礙中常見的一種型別,主要的臨床特徵是患者高度衝動、情緒不穩定、強烈且極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自我身份識別障礙,被拋棄的恐懼和害怕孤單,常有自毀自殺行為,很容易引起應激性精神病性症狀[2]。

    據調查顯示,邊緣性人格障礙是精神科常見人格障礙,在國外的人格障礙研究中僅次於反社會人格障礙,其患病率約佔普通人的1-2%,佔精神科門診患者的10%,住院病人的20%,BPD患者多數是女性(約75%)。

    但是中國關於邊緣性人格的研究較少,而且在CCMD-3中沒有邊緣性人格障礙型別,以至於國內的許多醫務人員和精神科醫生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不夠了解,此類人格障礙的診斷常與精神分裂、神經症、焦慮症混淆。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認知特徵

    邊緣性人格障礙存在獨特的認知特點,且神經認知功能、執行功能受損。許多研究認為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具有獨特的認知風格,並存在明顯的神經認知功能損害,特別是執行功能損害。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在觀看負性情緒電影片段時主觀體驗(恐懼和緊張)和生理喚起(皮電)變化值顯著高於控制組,其心智化功能缺損,而述情障礙在邊緣型人格特徵與能力關係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自我反思存在負性傾向。有研究對高BPD特質組進行正念自我反思訓練,結果自我參照條件下,正念訓練組負性詞彙記憶成績相比於無訓練組有顯著降低,表明正念自我反思訓練可以改善高水平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負性沉浸傾向。高BPD特質者自我感較低,且自我概念易受重要他人影響,情緒喚醒會增加這種情況的嚴重程度。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防禦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面對衝突時常採取不成熟的防禦機制。2007年,湯海鵬對30名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30名抑鬱症患者和30名正常人進行防禦方式調查,結果表明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被動攻擊明顯高於正常人,而不成熟防禦方式與抑鬱症組沒有顯著差異,多使用分裂、投射、潛意顯現的特定防禦方式。

    研究發現,BPD患者具有較強的自毀自殺傾向。然而,述情障礙在BPD傾向患者中可能透過一定的機制使BPD患者免於陷入過度情緒反應,即述情障礙可能是BPD患者應對負性情緒的一種方式。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

    雖然現階段的心理治療還處於艱難狀態,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心理結合藝術的治療是一種獨特的心理治療方法,臨床結果顯示此類療法對精神病患者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其中電影療法是一種新興的藝術治療,臨床研究中發現電影治療(Art therapy by seeing films;Film therapy)對抑制乃至治癒此症效果獨特,在密閉的空間中召喚患者的痛苦記憶,撫慰他們的心靈創傷,可以使患者身心穩定,甚至治癒。

    此外,從思維的角度來說,人類思維總體可以分為線性思維(linear thinking)和非線性思維(non-linear thinking),這兩種思維方式主導著人認知世界的整個過程。一些研究者們認為自然世界和人類心理狀態都是非線性的,需要非線性地去認識。根據人的心理結構符合混沌運動特點,袁茵將混沌理論(Chaos theory)的多項特點應用於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認知心理治療中,經過關注情緒、建立非線性思維、透過非線性思維調控情緒、處理空虛感及關注人格未來發展等治療步驟的實施,認為這樣的治療方法可以緩解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臨床症狀、促使人格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1]黃瓊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心理特質研究進展[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6):25-29.

  • 8 # 心理老師左叔

    我是一位從事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諮詢師,在高校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對你提出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有哪些症狀?為什麼覺得自己各種心理疾病都有”的問題,也是我在做心理諮詢工作中,有時大學生會提到的問題,我根據自己做心理諮詢的經驗來回答你的提問。

    首先,介紹一下什麼是人格和人格障礙

    人格,是一個人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也是一個人各種心理特性的一個相對穩定的心理功能,在不同的時間和特點,它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他具有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心理特徵。

    人格障礙是指病人的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的異常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顯著偏離了特定社會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認知方式,特別是在待人接物父方面,明顯影響了病人的社會功能與職業功能,造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不良,病人因此感到痛苦,並已具有精神疾病傾向。病人雖然無智慧障礙,但是適應不良行為模式難以矯治,僅有少數病人在成年後程度上有所改善。

    第二,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臨床症狀

    邊緣性人格障礙在臨床上主要有以下這些症狀(臨床表現),一是拼命努力以不被拋棄;二是人際關係既熱切又不穩定,常常不是把別人理性化,就是詆譭別人;三是自我覺知與自我形象長期不穩定;四是行為衝動,具有自我毀滅性,例如亂花錢、吸毒。性交等;五是頻繁做出自殺的姿態或威脅,或自傷等;六是情緒極不穩定,比如短期內可以出現抑鬱,容易激動,焦慮等;七是持續的感到空虛,沒有精神信念;八是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生氣或發怒;九是在生活壓力下,會變得偏執或有分離症狀。

    第三,為什麼覺得自己各種心理疾病都有?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心理疾病的話,建議你去當地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門診做一個診斷,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門診的心理諮詢師,透過觀察、測量等方法,給你做一個全面的診斷,以打消的你疑慮,檢查有就治療或諮詢,沒有也可以打消你的顧慮,放下抱負,該做什麼做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住在新城區,大家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