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復一鑑
-
2 # 澳古說歷史
舊陵漏水,怎能再用?當然要放棄。
道光的陵墓,名“慕陵”,是道光、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合葬的陵寢,位於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處的龍泉峪。
清代,入關後,除末帝溥儀外,其餘九位皇帝就在兩個地方置皇陵,即位於河北遵化市的清東陵,及位於河北省易縣的清西陵。
至於這九位皇帝是葬在清西陵,還是清東陵?在雍正之前,順治、康熙是根據“子隨父葬”的規矩,順治葬在清東陵,則康熙就葬在清東陵。而到了雍正之後,則是根據昭穆次序依次選址,父葬清西陵,子則葬於清東陵。
當時,道光父親嘉慶是葬在清西陵的,因此道光按照祖制,是應該葬在清東陵的。但是,實際上道光死後,他的安眠之所卻是在清西陵,與他父親的昌陵同在一地。
那是什麼原因,讓道光違背祖制,在清西陵建皇陵呢?
其實,最初,道光確實是順從祖制的,在東陵建皇陵的。彼時,道光初登基時,他就命令莊親王綿課、大學士戴均元、尚書英和等人,帶著風水師宋灑、穆克登、阿克當阿等前往東陵替其選擇萬年吉壤。經過宋灑、穆克登等人的一再勘探,最終選定了位於清東陵的一處吉地,道光賜名“寶華峪”。
此後,在選定吉地後,就要開始定穴,選擇合適的穴位開始營造地宮。也就在這時,負責定穴的風水師之間出現了分歧,風水師宋泅認為其他風水師所選的總穴太厚,恐穴中有水石,建議向前移十丈。但是,莊親王綿課、大學士戴均元等人因害怕向前移動十丈,會縮小陵寢規制,繼而被道光責罰,所以他們選擇無視宋泅的勸告,僅僅是將穴位前移動了五丈。
結果,在地宮接近完工時,地下果然開出水石,地宮開始出現滲水現象,可此時負責修建陵墓的官員卻並未向道光稟報,而是選擇無視。但是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道光八年五月,道光突然接到奏報,稱被暫時安放在寶華峪正殿的孝穆成皇后的棺槨被水浸溼,這時地宮漏水的訊息終被道光獲悉。
此後,道光親自前往陵地檢視,發現地宮之水痕達一尺六七寸高,有似一個小水池,道光震怒。
見此情形,道光是便大罵大學士戴均元、尚書英和等主要負責人是“喪盡天良”、“居心可惡”,大怒之下,下詔將其全部革職,交刑部拿問。事後,戴均元抄家問罪,英和充軍黑龍江。陵墓的總監造牛坤發配伊犁,綿課罰銀10萬兩,參與測度風水的穆克登及阿克當阿分別判罰款3萬兩及4萬兩,要求其限期完繳,不得延誤。
此後,被水淹沒的東陵陵墓,道光自然不會再用,畢竟對於古人而言,陵墓被水淹沒,這屬實不吉,而作為不吉的墓地,道光自然不會再用。
就這樣,在東陵吉地已無法再使用的情況下,道光只能是另擇吉壤。而為何不在東陵繼續擇其一塊吉壤為陵墓,反而是選擇前往西陵選擇萬年吉壤?其原因史書並無記載,但是料想應該是道光自認為他自己不適合在東陵建造陵寢,清朝歷代先帝在此地建造陵墓都沒有出現漏水的問題,而自己卻碰到了,他可能是有些忌諱了。
或許,就在這種不可言喻的想法下,道光最終選擇在西陵擇其百年後的安眠之所。之後,從道光十年二月到道光十一年二月,風水師花了一年時間,勘察不少地方,最後選定西陵內的龍泉峪為道光皇帝新的陵墓所在地。
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大臣穆彰阿主持下,陵墓正式開建。此後,歷經四年的時間,經過一拆一建,在耗費了白銀440餘萬兩後(道光曾被譽為清朝,乃至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節儉的皇帝之一,據說他曾穿著打著補丁的褲子上朝,所穿的衣服不經三次洗滌不更換,但是在陵墓的建造上,道光卻似乎不再節儉,一拆一建下,道光陵墓建造的花費,是超過了西陵中任何一座皇陵),陵墓最終修建完成。
在此過程中,道光十五年(1835年),道光曾親赴西陵祭祖,途中順道閱視即將完工的龍泉峪陵寢。
站上陵寢的高臺之上,道光是意氣風華,眺望遠方時,道光想起祖先的豐功偉績,頓生豪邁之氣,繼而提筆寫下: “奉硃筆,敬仰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乎,其慕與慕也”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駕崩,咸豐即位。在為其父的陵號取名時,咸豐看著道光十五年前寫下的那條御筆,心神領會下,諭內閣定下道光的陵號為“慕陵”。
-
3 # 逆流的魚L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名旻寧。他是清朝公認的最節儉的皇帝,但是他的陵墓卻是清朝花費最多的皇帝。難道道光皇帝省吃儉用就是為了自己死後花嗎?
其實道光皇帝也不想花這麼多錢,主要是因為他修了兩座陵墓,前後加在一起就多了。那道光皇帝為什麼會修兩座陵墓,難道他死後還準備來回住嗎?
道光皇帝這樣做實在有苦衷,主要怨自己的爺爺和太爺。
清朝入關後順治的陵墓選在了遵化,後來這裡一片陵墓被稱作東陵,康熙也跟著葬在這裡。按照慣例,雍正也應該在這裡選擇陵墓,這樣父子一個接一個下去,但是雍正卻沒有在這裡選擇陵墓,而是在北京西邊的易縣修建陵墓,後人將這一片陵墓稱作西陵。這就給乾隆出了難題,按照規定他應該給這他爸安葬,可是他要是埋在這裡,後世子孫也跟著埋在這裡,到時候東陵爺倆就沒人理了,可是要是埋在東陵,那自己的爸爸怎麼辦?在思考幾十年後乾隆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實行父子分葬,祖孫相依的辦法,自己安葬在東陵和爺爺康熙在一起,自己的兒子埋到西陵和他爺爺雍正在一起,然後自己的孫子在自己旁邊,這樣兩邊陵墓都是至親都能兼顧。
因此嘉慶死後埋在了西陵,道光帝繼位後,遵從祖制在東陵選擇了陵墓開始修建。道光八年,道光帝發現自己的陵墓地宮滲水,這是古代陵墓常有的事,但是道光皇帝卻憤怒異常將所有負責陵墓的官員全部處罰,很讓人不解的是,道光皇帝將已經修好的陵墓拆了,然後派人在西陵給自己找風水寶地,修建了一座新的陵墓。
這是怎麼回事,道光皇帝這是幹什麼?道光帝最怕花錢怎麼會如此大手筆鋪張浪費,建成一座花費不低的陵墓然後拆了,再花錢再建一座,他不心疼嗎?
道光皇帝怎麼不心疼,可是他有苦說不出。不過後來人們在他陵墓發現一個石碑刻著他兩首詩,為自己遷陵辯解,不過人們從他的詩中看出了他這樣做的目的。
這兩首詩是:毋謂重勞宜改卜,龍泉想是待於吾。人情可嘆流虛偽,天命難諶懍典謨。鬱郁山川通王氣,哀哀考妣近陵區。因時損益無非教,馭世汙隆漫道迂。豈敢上沿諸制度,或能後有一規模。心猶自慊增慚懼,慎儉平生其庶乎。
吉卜龍泉工始成,永安二後合佳城。山川愜意時光遇,新故堪傷歲月更。世事看花悲既往,人情寄夢嘆平生。東望珠阜瞻依近,罔極恩慈戀慕縈。
道光帝在在詩中表明瞭西陵的風水寶地在等著自己,並且這裡可以看到父親嘉慶的陵墓。
也就是說道光帝一開始就想在西陵建陵然後常伴父母。但是迫於爺爺的旨意,他只能在東陵尋找陵區,等到發現地宮滲水的問題後,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的將陵墓搬到西陵修建,因為東陵的陵墓地點是千挑萬選想出來的風水寶地,這裡出了問題其他的地方都不行了,只能前往已經修建。當然鑑於自己東陵花費過高,西陵的陵墓務必節儉,很多不必要的裝飾都取消了,明樓和方城也取消了,因此道光的陵墓是西陵最小的一座,不過就這樣西陵的陵墓也花了二百多萬兩白銀,加上東陵譭棄的陵墓,道光的陵墓超過了清朝任何一個皇帝。
道光十五年,旻寧在巡視完自己的陵寢後,內心澎湃,心中興奮於是提筆寫下:奉硃筆,敬仰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乎,其慕與慕也!咸豐繼位後即以此給道光陵墓取名慕陵。
-
4 # 文史不假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1850年),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史稱道光皇帝,是清王朝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難得啊。可或許是優勢過於明顯了,沒有激發出他應有的鬥志和潛能,皇帝做的一塌糊塗,做人摳的一塌糊塗。
他爹嘉慶好歹還掄了三斧頭才休息的,可你瞧這哥們,從登基到崩世,好像乾的活兒真不多,即便幹了,也是出力不討好的活兒,沒有多少正面的意義,比如下面談到的修陵風波。
1850年1月,孝和睿皇太后(摳門貨的後媽)逝世,享年七十四歲。摳門的道光皇帝很悲痛,起碼看起來是這樣的。據《清史稿》記載,“孝和睿皇太后”死後,道光皇帝在喪處“席地寢苫”,恪守孝子居喪的禮節,雖經王公大臣屢次奏請還宮,堅持不允。
當時,由於長期拖欠施工人員工資,老太后的陵寢尚未竣工,道光倒是不著急,慢慢修唄,反正要錢是沒有。於是乎,這位後媽的陵寢,直到道光皇帝自己掛了都沒修完,硬是等到孫子咸豐手裡才入住。
但是,道光的摳門卻是有選擇的,對自己基本上不摳門,甚至是非常慷慨大方,尤其是在修建陵寢方面。他是在不折不扣的貫徹自己“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人生信條。
這主兒,捨不得給後媽修陵寢,卻給自己修了兩個陵寢,而且奢華異常。第一個陵寢選址在清東陵,基本完工之後,發生地宮滲水的問題,其實之前的皇帝修陵也發生過這樣的事,再修整一下就好了,而且又不是著急入住。可是呢,這位號稱最摳門皇帝的道光,居然堅持廢棄原陵寢,重新選擇清西陵再建吉壤,所花費的銀兩不計其數。
回答完畢!
-
5 # 老豬的碎碎念
任何一個人是道光皇帝的話,相信都會和他一個選擇,為什麼會這樣,這事兒還要慢慢道來。
當年道光皇帝給自己選擇萬年吉地,遵從了其皇爺爺乾隆的祖訓,按照昭穆制度來清東陵選址建陵,在這裡先大致說一下昭穆制度,因為雍正皇帝別出心裁單獨建立了清西陵,為了讓兩邊的香火都旺盛,乾隆下旨自他起,後世子孫要隔代埋葬在清東陵和清西陵,說白了,就是現任皇帝要跟著自己的皇爺爺埋在一個陵區,所以到了道光這,自然要在清東陵了。
道光皇帝選陵址之事倒也非常順利,他在康熙皇帝的清景陵東邊找了一處便開始營建了,幾年後,一座恢弘的帝陵拔地而起,道光皇帝親自到清東陵驗收工程,表示非常滿意,並且嘉獎了負責工程的工作人員們,因為道光的原配皇后死的早,在道光陵建好後便被移葬到了地宮之中,成為了最早的入駐人員,如果事情就這樣平穩的發展下去,那麼就應該是道光百年後,靈柩也歸葬地宮後就算萬事大吉了,但歷史就這樣的開了一個玩笑~
道光皇帝在末日於乾清宮入睡後,突然被一個噩夢驚醒,在夢中,先期入駐的皇后向他求救,稱自己掉入了水中,求道光把她救出來。。。道光左想右想認為這一定是不祥之兆,他馬上派人到清東陵開啟地宮檢視皇后棺槨,果不其然發現地宮滿是積水,皇后確實被水團團圍住。在古代,地宮進水那可是大忌,道光聽後如五雷轟頂,嚴厲治罪當時的修陵大臣,令他們檢視將功補過,擇選其他陵址,重新建造,這便是道光廢陵的經過,如今去清東陵還可以看到清道光陵的廢墟,筆者當時探訪這裡也不由的感嘆,歷史有時真的好神奇。
下面是筆者探訪道光重新在清西陵建造的陵寢拍的照片,特發出與各位朋友分享。
-
6 # 性感文人札記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道光皇帝因為陵寢的事情有過這麼一出,道光皇帝廢棄了在清東陵已經建好的陵寢,而選擇在清西陵界內重新修建新的陵寢?然而你可能會想,人家可是皇帝啊,一個皇帝想給自己換個陵墓,不是很正常嗎,換做其他皇帝,沒準會被認為正常,但是你可知道道光皇帝是何許人?
勤儉節約的道光皇帝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9.16—1850.2.25),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些煩惱讓道光皇帝煩惱不已,原本的志向開始一次一次的被挫敗,轉而苟安姑息、拒絕變革,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太平天國運動也已在醞釀之中,清王朝開始陷入危機。
總的來說命苦的道光皇帝一生充滿了悲劇的色彩,但他別無選擇,清王朝落到他手上時已經是問題成堆,積重難返,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牽一髮而動全身,各種舉措,舉步維艱。沒攤上他爺爺、父親那樣的好時代,雖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但是還沒有糟糕到這個程度。大概好日子都讓爺爺、父親享受了,留下一堆爛攤子,道光皇帝在位期間,又是忙著整頓吏治,又是大力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是作用基本不大,一場社會危機正在整個清王朝發酵。一生以節儉為準則的小氣皇帝,對待自己的陵寢則是特別捨得花錢,這讓後世對他的評價反而有點拿捏不準了。
皇后託夢,陵寢滲水
據傳聞,工匠們在陵寢的建設過程中,已經發現地下水位較淺,地宮出現滲水問題。
內務府大臣也早就知道了,理論上最保險的的辦法是重新選址,但負責修陵的大臣英和深知一旦重新選址,那前期的大筆投資全部付諸東流了,而且涉及風水問題與皇家忌諱,道光帝肯定會怪罪下來,不僅逃脫不了干係,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於是英和命令工匠在施工時,多撒石灰,多墊土,只要止住了暫時的滲水問題,讓皇帝驗收就行了。所以等到陵寢竣工後,道光帝親臨現場驗收,他看到陵寢氣勢恢宏,感到滿意,於是重賞了主持修陵的各位大臣,並主持了孝穆皇后鈕祜祿氏的棺槨遷葬一事。
然而蹊蹺的事情發生在道光八年的初夏,道光帝出京越塞行圍打獵。一天夜裡,忽然夢見已去世的孝穆皇后在一片汪洋中向他呼救,道光帝遂被噩夢驚醒。
嚇得他焚香燃燈打坐,等到心靜下來入睡後,又做了同樣的噩夢,夢裡隱隱能看見皇后在水中掙扎的背影,一連三次,道光帝連驚帶嚇被折騰得全無睡意。他索性穿衣下床,靜下心對這個怪誕的夢反覆琢磨。
想到可能是自己在東陵的陵寢地宮浸水,已入葬的皇后被水浸淹,故有夢託來。第二天一早,道光帝傳旨,派一群重臣火速趕赴遵化馬蘭峪,將自己的陵寢地宮開啟。臣僚趕到後開啟地宮,果見有水湧出,為避免皇上對此氣惱傷心,急忙想辦法將水舀出地宮,但地宮下和四壁牆角之水仍湧動不止,前來視察的臣僚大駭,不敢繼續隱瞞,遂快馬報告皇上,看如何打算。
道光皇帝聞訊,很快前往馬蘭峪親自視察,當他來到陵寢地宮時,發現靴底潮溼,牆角處有水湧出。道光見了大為驚奇和憤慨,他驚奇自己的夢果然靈驗,看來皇后的靈魂確實尚在陰陽兩界不死不滅,還與自己的靈魂有著勾通,憤慨的是地宮才關閉幾個月,就成了這個樣子。道光怒火沖天,立即傳諭留京王大臣會同刑部堂官,對選陵修陵大臣莊親王綿課、大學士戴均元等主要人員及地宮浸水原因“切實根究”。諭旨一下,那些在幾個月前才得以加官進爵的臣工大員,還沒從驚喜的美夢中醒過來,已被全部捕進刑部衙門,興師問罪了。
-
7 # 遺產君
道光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最節儉的皇帝了,他不僅裁儀仗,省車從,降低膳食標準,甚至連褲子破了都捨不得扔,補好了接著穿,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麼樣一個節儉的皇帝,卻在修建陵墓上大手筆,一再修建,他節儉的形象大打折扣。
道光皇帝也是唯一一個在清東、西兩大陵區都建有陵墓的皇帝,他為何要如此的修建兩座陵墓呢?
清朝入關後就選擇河北遵化的京東馬蘭峪作為帝陵陵區所在地,順治、康熙均葬於此,而雍正覺得官員們為自己在東陵選的墓地不好,也許這只是個藉口吧,雍正是一個要強的人,或許是他的皇位來得有些反常吧,雖說是錚錚鐵漢,但在內心有著無可名狀的虛弱和恐怖,他不會將內心的“病根”告訴任何人,只能由他自己一個人強忍獨擔的那種無助的虛弱和恐怖。說白了就是雍正不想和他的父輩祖輩們呆在一起,他要另起爐灶,於是讓人在現在的西陵所在地選定了自己的墓地,雍正的西陵是風水大師高其倬給看的,說是東陵地氣已盡,雍正心中竊喜,西陵正合他的意思。
雍正一反常態不入祖墳,將自己的陵墓建在了數百里以外的京西易縣,這個違背了子隨父葬的習俗,也給後來即位的乾隆皇帝出了一道難題,如果子隨父葬的話,他應該葬在西陵,而這樣也就昭示了父親雍正違制了,如果他葬在東陵,他的兒孫們繼續葬在東陵,則雍正一個人就葬在了西陵,顯得非常孤零零的,於是乾隆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隔代安葬”,於是他葬在東陵,他的兒子葬在西陵,他的孫子又回到東陵。
就這樣清朝就形成了東西兩大陵區隔代安葬的祖訓。
清朝定製,新皇帝登基以後,就應該選擇萬年吉地,道光皇帝繼位後,就派風水大臣到東陵所在區域去找尋他的風水吉地,他們用了一個多月才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繞頭峪,道光帝覺得這個名字太難聽了,於是就改了個高大上的“寶華峪”,道光帝看了選陵大臣的奏摺,對這塊地方很是滿意,於是就頒發建陵諭旨。這個寶華峪陵寢一共花了六年的時間就全部完工了,在陵寢的建造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這塊吉地的地下水位較淺,所以地宮出現滲水問題,當時負責修陵的大臣英和深知一旦告訴皇帝,不僅他,還有一大批的官員都要受到懲罰,於是抱著僥倖的心裡,或許滲水的情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也說不定,就覺得硬著頭皮幹到底。
完工後總算糊弄過關,道光七年,道光帝將早已仙逝的孝穆皇后鈕鈷祿氏的梓宮奉安寶華峪陵寢的地宮。第二年,道光帝非常思念他的孝穆皇后,要去謁東陵,按照慣例,在皇帝謁陵前,內務府官員要帶領下屬把陵寢內外打掃乾淨,在清掃時,內務府人員發現地宮入口的木門外很潮溼,懷疑是地宮滲水,但是木門沒有得到特旨是任何人都不得開啟進入,經過奏請,道光帝非常關注,馬上就派人檢視,結果發現地宮浸水很嚴重,連孝穆皇后的梓宮都浸泡了兩寸,道光帝非常生氣,嚴懲了那些翫忽職守的官員,並下令放棄寶華峪陵寢。
道光帝雖是個摳門皇帝,但對自己的身後事卻從不吝嗇,又馬不停蹄地派人分頭到各地找尋他的安葬點,這也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有人提出了維修補救的方案,還有人提出重建地宮,這兩種做法所用錢款遠遠低於整個廢棄重建,然而兩個方案道光帝全都不予考慮,全盤否決了。這些選址的人找到了許多寶地,但道光帝都不滿意,後來對西陵範圍內的一塊地皮很中意,他吸取了上次選擇寶華峪陵寢自己未親臨閱視而出現豆腐渣工程的教訓,決定借拜謁西陵的機會實地去檢視一下,看完後感到非常滿意,當即就下旨確定這個地方就是自己死後的小窩,並賜名“龍泉峪”,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慕陵。
確定了龍泉峪為萬年吉地後,道光帝下旨將東陵寶華峪陵寢及妃園寢、營房全部拆除,因此這個花了六年時間苦心營建的寶華峪陵寢就這樣變成了一座廢陵,這一拆一建工程量巨大,耗費銀兩無數,最終道光帝的慕陵成為清朝歷代帝王造價最高的陵寢,一向以節儉自居的道光帝卻成了大操大辦的典型。道光帝把他爺爺乾隆帝制定的“昭稱相建”的諭旨就全拋到了腦後,並且按祖制規矩本該葬在西陵的咸豐帝只好到東陵去了。
由此可見,道光帝的節儉讓人覺得其有虛偽的一面,摻雜了更多道德成分在裡面,而非發自內心,在日常用度上節儉,但是為了修陵墓,卻絲毫也不節儉,省下的錢都拿去修建他的鬼屋了,而在修陵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道光帝既不守祖訓,也並不節儉。 -
8 # 雲享歷史
在《清史稿》上,對道光帝有這樣一句評價: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闢也。這句話點出了道光帝的勤儉美德。
且在《清朝野史大觀》也有關於道光帝生活簡樸的逸聞:
道光帝穿的套褲,膝蓋處破了,讓人在上面補了一塊圓綢,這就是一般說的打掌。臣子效法他。一次,他見軍機大臣曹振鏞褲子膝蓋處有補綴痕跡,便問:“你的套褲也打掌嗎?”曹振鏞回答:“褲子易做,但花錢多,所以也打補丁。”道光帝又問:“你褲子打掌要多少錢?”曹說:“要三錢。”旻寧說:“你們在宮外做東西便宜,我在宮內還要五兩。”
還有一次皇后生日,道光帝設宴賞賜內廷諸臣。赴宴官員都以為可一飽口福。豈料道光帝早有諭令備宴官員:皇后千秋慶宴,只准宰豬兩頭,用打滷麵招待群臣。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以節儉著稱的道光帝,卻用了10年的時間,兩次建陵耗白銀440萬兩,超過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而乾隆帝的裕陵建造歷時9年,耗銀就203萬兩;慈禧的定東陵耗銀200多萬兩。
為何不顧一切要道光帝二建陵墓呢?
對此,道光帝有自己稱:“予因寶華峪辦理不善,規制又拂朕意,不能不改圖吉址,特命禧恩等遍行相度,再歷春秋,始得茲地。”
“寶華峪辦理不善”指的是漏水事件。
1829年9月,道光帝到京郊打獵,路過東陵,到自已的陵墓去視察,往地宮走了一圈,回到地面時,發現靴底潮溼,且先前曾夢見死去的孝穆皇后在海中向他呼救,便疑心地宮修建可能有問題,滲出地下水了。他當即傳諭留京五大臣會同刑部堂官,對選陵修陵的大臣及地宮滲水原因切實根究。然後又再次親臨地宮閱視,發現地宮內積水最深處竟然達到一尺七寸,將棺床上孝穆皇后的棺材都淹了二寸。
然而關於陵墓並不是不能維修。乾隆帝的裕陵地宮剛剛建成的時候,地宮裡也曾出現過滲水,經過維修,解決了滲水問題。而衣服上願意打補丁的道光帝,在陵墓上卻不願意打補丁了。
“規制又拂朕意”就比較好理解,指的是道光帝早就滿意陵墓的規制。那麼道光帝喜歡怎樣的規制呢?從慕陵上就可以一窺一二。慕陵基本上不遵從祖陵制度,簡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規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規模最小的一座,沒有方城和明樓。佔地45.6畝, 比泰陵縮小近80畝。但是慕陵看似簡單,實則奢華,尤其是慕陵隆恩殿、東西配殿所有木構件全部採用珍貴的金絲楠木,造價驚人。因此,慕陵即便規模小,卻也耗銀240多萬兩。
那麼原因僅僅是這麼簡單嗎?當然不是。
道光帝更中意清西陵。按照乾隆帝制定父葬於西陵,子要葬於東陵的“昭穆相建”制度,,道光帝即便重新建陵也要在清東陵建,但是道光帝卻藉口清東陵沒有合意的風水寶地,要在清西陵選址。究其原因,從道光帝自己為陵墓取的名字可以看出來。一般來說,陵墓命名是下一任皇帝的任務,但是道光帝硃筆遺諭:“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呼,其慕與慕也!”,表達了子女對父母的“終生孺慕”之情。道光帝的父母的陵墓便是在清西陵,道光帝私心更想父子陵墓建在一起。
看來道光帝其實也是個任性的人吶。
-
9 # 小司馬說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即道光皇帝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生於北京紫禁城。
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道光帝因病崩世,其四子愛新覺羅-奕詝,即咸豐皇帝順承其帝位。
(道光皇帝像)
道光皇帝去世後,清王朝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後將其葬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的清西陵。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清王朝在定鼎北京、入主中原後,依次在今河北省遵化市和易縣兩個地方修造了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即我們所熟知的清東陵和清西陵。
據傳當年順治皇帝曾帶領一行人馬外出打獵,當隊伍行進到遵化昌瑞山一帶時,只見此地群山環抱,林木茂盛,不遠處河網密佈,流水潺潺,可謂是地臻天成,物華天寶。
順治皇帝即被眼前壯麗恢宏的景色所吸引,便情不自禁地發出“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之壽宮”。
自此昌瑞山便開始了大規模的造陵運動,這便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清東陵。
遵從古代中國葬儀中的昭穆之制(又稱兆葬之制,即子隨父葬,父左子右)康熙皇帝去世後葬在了清東陵,葬在了其父順治皇帝陵寢的不遠處。
(昭穆之制示意圖)
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繼位後也曾在昌瑞山一帶為自己尋找建造陵寢的“風水”寶地。最初選址在清東陵陵區的九鳳朝陽山一帶,但雍正皇帝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放棄了這一決定,理由是:
“此地近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不同與尋常百姓,古代帝王建造陵寢都要深入地下數米,甚至十幾米,修造規模宏大的地宮以此來存放自己的屍體,及陪葬品。
如此一來這就對修造地宮的土壤環境有了嚴苛的要求。如果土壤中砂石含量過高,必然易造成地宮出現塌陷或滲水。在這一點上雍正皇帝考慮的也不是沒有道理,事實上亦是如此。
雍正皇帝遂命大臣另闢兆域尋找新的建陵吉地。不久,負責為雍正甄選陵址的大臣向雍正皇帝上奏,在今河北易縣永寧山下尋得一佳地,即現在的清西陵所在地。
乾隆繼承其父雍正登基後為不使自己先祖孤寂,便下令,日後清代帝陵需按昭穆次序分別在東西兩大陵區建造。即若父親葬在東陵,兒子則應葬在西陵。
但另乾隆皇帝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後世子孫並沒有按照自己的遺願來選擇建陵陵址。其孫子道光皇帝就是打破這一規制的第一人。
道光皇帝的父親嘉慶死後被葬在了清西陵,按照昭穆次序,自己的陵寢應該建在清東陵。
道光皇帝繼位後,選陵大臣便在清東陵陵區內的寶華峪一帶為道光尋得一處“風水”上吉之地。
公元1821年(道光元年),即道光皇帝繼位當年,築陵工匠便開始在此地為道光皇帝建設陵寢。
事與願違!
在陵寢的建造過程中,由於此地地下水位較淺,故地宮滲水現象非常嚴重,但負責建陵大臣思前想後,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並沒有將實情稟報給道光皇帝。
陵寢建成後,道光皇帝曾親臨陵寢建造工地主持驗收。道光皇帝見陵寢地面建築氣勢恢宏便非常滿意,並沒有深入地宮下仔細檢視,這次修陵人僥倖逃過一劫。
這次之行,道光皇帝除了對自己陵寢進行驗收還主持了自己原配孝穆皇后鈕祜祿氏的棺槨遷葬。
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道光皇帝親赴東陵謁陵,中途突然提出要再次到自己的陵寢一看。
再次親臨自己陵寢,並深入地宮後,道光皇帝被眼前的景象所深深震撼!只見自己陵寢的地宮滲水非常嚴重,已然成為了一個不小的“積水潭”,且先於自己葬入地宮的孝穆皇后的棺槨更是有下半截直接泡在水中。見此情景,道光皇帝急命人將皇后棺槨抬出。
回京後,怒氣未消的道光皇帝以欺君之罪下令嚴查選陵大臣和負責施工的築陵大臣。
不久,道光皇帝便決定棄乾隆皇帝立下的規制,放棄在東陵另選陵址的建議而是命人在清西陵為自己尋找新的陵址。
後選定清西陵陵區內的龍泉峪為新陵址,這就是我們今天在清西陵看到的慕陵。
(今易縣清西陵道光皇帝慕陵)
吸收前車之鑑,對於新陵的建造,道光皇帝這次絲毫不敢大意,而下面負責具體建設的築造大臣更是小心謹慎!
清西陵慕陵從公元1832年開始建造,前後歷時4年,於1836年工程基本完工。
慕陵以精緻小巧的建築模式,清麗淡雅的建築風格,工藝卓絕的楠木雕龍成為有清一朝最具特色的帝陵。
慕陵除了葬有道光皇帝本人外,還葬有自己的三個皇后。她們依次是: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咸豐皇帝的生母)。
除了因為地宮遭遇嚴重滲水,被迫改選在清西陵建造陵寢外,目前關於道光皇帝強行遷葬西陵還有一種說法,即道光皇帝想近靠自己父親嘉慶皇帝身邊,以表達自己對於父親的感恩之心,藉此實現死後盡孝的夙願。
需要說明的是,道光皇帝的慕陵相較與其它清朝帝陵有以下兩大不同:
[1]、慕陵是清朝所有帝陵中規模最小的一座,沒有方城和明樓。
[2]、慕陵也是清王朝第一座沒有「聖德神功碑樓」的皇陵。
這主要是因為,道光皇帝在位期間,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
道光皇帝自知有愧祖宗、有愧社稷、有愧天下,故在其生前即下令取消聖德神功碑(清朝舊制曾明文規定,“後世帝王有失國之寸土者,不得立聖德神功碑”)。
公元1852年(咸豐二年),在咸豐皇帝的主持下,道光皇帝被葬入清西陵之慕陵,此後地宮大門便被關閉。
道光皇帝一生節儉,據傳其在位時曾經常穿著打補丁的褲子上朝,但在自己陵寢這件事情上卻非如此。
慕陵建造外觀上雖突出了規模小,節儉之意。但在建設過程中,其建築用料卻絲毫沒有節儉,這其中就包括使用了大量珍貴的金絲楠木等材質。
(清西陵慕陵金絲楠木大殿)
且由於一個帝王不能有兩處陵址,故只能將原清東陵已經建好的陵寢全部拆掉。這一拆一建總耗費白銀達400多萬兩,這總花費遠超於以奢華而著稱的乾隆皇帝裕陵及慈禧太后的定東陵。這對於一生以節儉著稱的道光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巨大諷刺!
道光皇帝生逢清朝國力衰敗之時,繼位後其也曾想有所作為,以改變清朝江河日下的局面。比如整頓官吏、嚴懲腐敗、通海運、嚴禁鴉片……這些作為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由於自乾隆、嘉慶兩朝開始,清王朝已是國力衰退,弊病持續增多,故積重難返。加之道光皇帝本人能力資質一般,故其凡此種種的努力沒有效阻止住清朝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
道光皇帝執政時的清王朝已是一副夕陽西下的殘景。
外部以英法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力突飛猛進,東西方差距日漸拉大。英法等國開始將“觸角”伸向海外,伸向遙遠的東方,伸向古老的中國。
不出幾年危機從海上而來。英帝國為了對抗清政府以林則徐為首的“禁菸運動”,悍然發動了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戰爭結局以清王朝徹底失敗,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通商而告終。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的直接責任人,道光皇帝的名字應當被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恥辱柱上。
回覆列表
道光在建陵一事上可以說比他的爺爺乾隆更加任性。
乾隆只有普選陵址一事,也只在勝水峪修建一次陵寢。
而清朝號稱最節儉的皇帝道光就不一樣了,可以說是三建陵址。
道光還是貝勒王爺的時候,福臨死了,在京郊王佐村修建了陵墓。這也是道光登基以後執意要在這裡修建陵寢的最主要原因。
後來所有人都反對,不得已而放棄。
緊接著,便在東陵尋找萬年吉地,最後定在了寶華峪,地方定下來以後很快開始修建。
道光七年,陵修好了,他的皇后便住進了地宮之中。
這個地宮,在修建的時候,就已經發現地宮之內潮溼無比,但是在做了一些補救之後,也就入住了。
有一天的凌晨,道光在噩夢中醒來,他夢見了孝穆皇后在一片汪洋中向他求救,道光醒來覺得比夢不吉。
於是命人下地宮檢視,這一看不要緊發現皇后的棺槨完全泡在水裡。
道光勃然大怒,立刻嚴肅處理了一批修建陵寢的官員。
要說此地可能也是不吉,因為在這七八年裡,道光的兒子沒有一個長大成人的。冥冥之中,會不會也有風水的原因呢?
後來,道光命人到西陵尋找吉地,最終在龍泉峪相中了一地勢較高的地方,道光認為這是老天賜給他的吉地,於是定下了此處。
經過一番建設,一個別具風格,小巧玲瓏的陵墓出現了。裁撤了大碑樓,石像生等等建築,目的是節儉費用。
但是,道光建陵卻是清朝所有皇帝當中花費最多的,整個隆恩殿都是金絲楠木建成,奢華程度可想而知。
可見,道光的節儉只是體現在平時的吃穿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