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銳總

    個人觀點,不對之處請諒解。

    這是定數,也是結局,歷史的影子在那擺著,羅貫中不會跟歷史有大偏差。歷史上的蜀國最終還是走向了向魏稱臣。正如開篇所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要一統的,都要像最早的那個偉大帝王秦始皇學習,要名留青史,成就豐功偉績!

    假如姜維最後一計成功會再創造一個蜀王不說,就靠剩餘的那點人手和資源已經不能再成什麼大事了。

  • 2 # 拖拉機CC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三國時蜀國名將,管至大將軍。先投降蜀漢,中得諸葛亮的重用,丞相去世後姜維在蜀漢獨掌軍權,北伐共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想距不克四次,打敗一次,小敗一次。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於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以上就是姜維的一些介紹,下面我來回答最後一計為什麼會失敗。

    這個計劃開始第一步很順利,鍾會抓住鄧艾獨斷專行的短處,誣告鄧艾,把他父子抓起來檻送往洛陽,吞併了鄧艾的軍隊。倒是計劃進行到第二步出現了意外,曹魏的將領不願意造反,鍾會便把他們騙到府中關起來?與姜維合計,準備進殺他們,發給蜀軍甲杖。誰知道訊息走漏,曹軍殺進府邸,救出將領。以監軍衛玒瓘為首,殺了鍾會和姜維。

    姜維高估了鍾會的能力,雖然陷害了鄧艾,控制了蜀中魏蜀兩國的大軍,囚禁了大部分不願意跟隨自己造反的將領。但是,鍾會卻沒有控制住好這一批將領,導致風聲走漏。鍾會的當斷不斷使其被胡淵趁機攻殺。

    低估了司馬昭的能力,鍾會引兵十萬伐蜀漢。卲悌對司馬昭說:鍾會單身遠出,無人節制,必謀不軌。可司馬昭依然派他前去,只因當時朝中唯有其能滅西蜀。

    司馬昭言:西蜀國之將新遭敗軍亡國之禍,心膽揭破,不足以言勇,胡不敢參與陰謀。而魏國將士之念故鄉,也必不肯與之同流合汙。鍾會若作亂,只會自滅宗族而已。

    最重要的是,劉禪投降,蜀漢人心已散,用【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這句話來形容最恰當不過。鄧艾兵臨城下之時,蜀漢還有姜維常年帶兵在外,為何朝中大臣大都選擇投降,連劉禪也也沒有多加考慮就投降了,未嘗沒有因為姜維常年征戰蜀漢疲弱苦不堪言,不想再戰的原因在裡面。有一種說法就是姜維密告劉禪要復國的打算,結果劉禪反而告訴了司馬昭,使得司馬昭摔大軍前來。所以,姜維復國如何,不復國又如何,其實結局早已註定。

    正如丞相評價姜維: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須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不管怎麼說姜維也是蜀國的大將,為蜀國做了很多的事情。就想《大染坊》裡藤井說過的,國家太弱個人太強是容易吃虧的!

  • 3 # 郭公子講歷史

    以下是在下愚見。

    當鄧艾入蜀後,劉禪先開城投降了鄧艾,並命令死守劍閣的姜維等人投降。但跟隨姜維的大部分都是諸葛亮的舊部,他們念及諸葛亮和劉備的恩德,都誓死也不降魏,姜維見眾將心齊,便詐降了鍾會,並與鍾會結為兄弟,打算利用鍾會,趁機復蜀,但是最後卻失敗了。

    那姜維為什麼會失敗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隊友不行。其實鄧艾和鍾會都有反魏,自立的心,但是很明顯,這倆貨帶兵打仗可能還可以,但是他們的政治能力卻令人懷疑,尤其是鍾會,一方面他太信任姜維,另一方面他太心急了,想借部下的手,結果反被算計。

    二、姜維太心急。姜維本意是想讓鍾會和鄧艾相爭,他好藉機復蜀。但是姜維前期準備還不夠充分,他並未和其他忠於蜀國的降將取得聯絡,也沒有聯絡以前的蜀國大臣,更沒有制定一套完整的計劃。而是匆忙間就讓鍾會對鄧艾下手,後面也沒有萬一計劃失敗的備用方案。

    三、對手強。司馬昭是什麼人?司馬懿的親兒子,從小跟著司馬懿在官場、戰場上長起來的,他早就防著鄧艾或者鍾會造反了。還有鍾會和鄧艾的部將們,他們跟著主將攻下蜀國已經立下了大功,等回到魏國,他們就是功臣,就等著吃香的吃辣的,當他們猜測到主將有造反的傾向,他們自然是不願意,而且他們還會想法阻止,從而立下更大的功勞。

    四、大勢已去。俗話說得好“擒賊先擒王”,蜀國的老大,boss,劉備的親生兒子劉禪都投降了,人家雖然降了,但是小日子過得更滋潤了,人家都“樂不思蜀”了,姜維你一個小弟還能翻起多大的浪來?就算你的計劃成功了,又把都城搶回來了,那麼你還能守住多久?魏國國力已經不是蜀吳能抗衡的了,天時地利人和都沒了,根本沒有任何可比性了。

  • 4 # 唐詩永昌

    大家好,我是愛上唐詩。

    三國中姜維是個悲情人物,終其一生,九伐中原,沒有得到曹魏的一寸土地,反而浪費了蜀漢大量的物力人力財力,最後的結局也是很悲慘。

    姜維最後一計在三國演義的一百一十九回裡有詳細描寫——“假投降巧計成虛話,再受禪依樣畫葫蘆”。若要分析姜維最後一計失敗的原因,無外乎內因和外因。

    先說內因,起於諸葛亮。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但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不善於培養人才,更不信任身邊人,以致於蜀漢後期無人可用,沒有人可以接班承擔重任。雖然一出祁山受了姜維,讓諸葛亮如獲至寶,其實姜維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可堪大用,僅僅是比諸葛亮身邊的人強一點。諸葛亮將所學傾囊相授於姜維,可以算是看走了眼。姜維九伐中原以失敗告終,就是最好的證明。姜維繼承了他老師的弱點,同樣沒有培養出棟樑之才。

    再說外因。曹魏雄踞中原,國泰民安,實力雄厚,人心穩固,一統天下已經是大勢所趨,沒有人可以與曹魏抗衡。姜維屢次發兵,勞民傷財,使本來就薄弱的蜀漢國力雪上加霜,打仗是要燒錢的。即便姜維偶爾打幾次勝仗,即便假投降的計成功了,也無法逆歷史的洪流,弱國不可能統一強國。所以,姜維和鍾會雖然為此計費盡心機,無奈何鍾會手下的將領們沒人呼應,因為他們對曹魏政權的認同感更高,忠誠度也更高,實力強才是一切。

    所以,姜維最後一計,表面上是被人告密,再加上突發心口疼病,功敗垂成,根本原因還是自身原因加上外部環境,逆勢而為,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 5 # 羅納爾多啦A夢fly

    我覺得姜維最終失敗,是敗於人心。

    姜維為了蜀漢的江山,付出了自己最後的努力。

    他利用魏國將領,鍾會與鄧艾之間的分歧。使鍾會反叛與自己聯手。這樣化敵為友的計策是非常高明,差點力挽狂瀾。

    但是他與鍾會都忘記了一點,鍾會的主力部隊全部都是北方人,他們在是士兵之前,首先是人,人就有思想就有情感,如果這群人反抗曹魏,那麼他的親戚妻兒會是一個怎樣的下場?

    士兵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戰爭機器,所以我以為最終姜維會走向失敗,就是因為失去了人心。

  • 6 # 達人放映室

    作為三國最出色的謀士之一,諸葛亮在晚年悉心栽培姜維和馬謖,而馬謖在失了街亭之後就被諸葛亮忍痛斬首,而姜維就成了諸葛亮唯一的愛徒了,諸葛亮也將一生所學傳授於姜維,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也將北伐大業託付於姜維,希望他能傳承自己的遺願,北伐成功,早日光復漢室,但是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七次北伐均無功而返,由於常年北伐,蜀國國力空虛,也為蜀國的覆亡埋下了隱患。那麼回過頭來看,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傳人,他的謀略又如何呢?

    對於姜維北伐失敗的事我們暫且不提,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我們從他與鄧艾的最後一次對峙中就能看出,其實姜維並沒有學到諸葛亮真正的本事。

    公元263年,鄧艾和鍾會開始伐蜀,鍾會與姜維對峙於劍閣,在兩軍相持不下之時,鄧艾做了一個大膽的行動,他率領兩千人偷渡陰平,後來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當鄧艾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時,劉禪引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在得知劉禪投降後,姜維不得不投降鍾會,但是姜維的內心是不甘心的,畢竟自己當時手中還有十萬大軍,如果輕易投降了曹魏,那豈不是有負丞相所託,於是姜維心生一計,他想說服鍾會發生叛亂,想憑藉鍾會的力量來消滅曹魏,達到興復漢室的目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行為,在當時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姜維的這一舉動無異於以卵擊石,只會徒增更多的傷亡,最終鍾會的叛亂很快被平息,而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

    不得不說,姜維在面對真正的對手時,並沒有展示出自己的謀略,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姜維也沒能及時做好判斷,在與鄧艾的交鋒中被完敗,由此也能看出他學藝不精,只學到了諸葛亮的一點皮毛本事,以這樣的才能又怎能不辜負諸葛亮的生前所託呢?

  • 7 # BJJY丶布傑剪影

    公元263年,鄧艾和鍾會開始伐蜀,鍾會與姜維對峙於劍閣,在兩軍相持不下之時,鄧艾做了一個大膽的行動,他率領兩千人偷渡陰平,後來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當鄧艾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時,劉禪引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在得知劉禪投降後,姜維不得不投降鍾會,但是姜維的內心是不甘心的,畢竟自己當時手中還有十萬大軍,如果輕易投降了曹魏,那豈不是有負丞相所託,於是姜維心生一計,他想說服鍾會發生叛亂,想憑藉鍾會的力量來消滅曹魏,達到興復漢室的目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行為,在當時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姜維的這一舉動無異於以卵擊石,只會徒增更多的傷亡,最終鍾會的叛亂很快被平息,而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不得不說,姜維在面對真正的對手時,並沒有展示出自己的謀略,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姜維也沒能及時做好判斷,在與鄧艾的交鋒中被完敗,由此也能看出他學藝不精,只學到了諸葛亮的一點皮毛本事,以這樣的才能又怎能不辜負諸葛亮的生前所託呢?

  • 8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盡職盡責盡,九伐魏國,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忠心,儘管都沒有成功,但姜維還是被世人所讚賞。

    公元263年五月。 司馬昭的三路大軍,主力是徵西將軍鍾會統率的十萬人馬,進軍的方向是從漢中經陽安關(今陝西寧強西北),進入蜀地。 蜀國大將姜維聽說鍾會兵抵陽安關,急忙率領五萬人馬,至劍閣棧道進行阻擊。鄧艾卻乘機從陰平鑿山開道,經江油、涪縣,直入蜀國首都成都。蜀國後主劉禪出城投降。

    後主投降以後,向姜維發出了放下武器的命令,姜維率領全軍向鍾會投降。 蜀國平定以後,鍾會、鄧艾之間爆發了衝突,司馬昭聽信鍾會的誣告,傳令逮捕鄧艾,鍾會領兵進入成都。姜維從鍾、鄧的衝突中,看到了鍾會的個人野心和敵人陣線的內部矛盾。他想利用這種情勢,開展策反活動,以恢復故國。他的計劃是先鼓勵和幫助鍾會反叛司馬昭,再尋找機會搞掉鍾會,然後重新扶持後主上臺。

    而鍾會為了擴大自己的私人勢力,極力拉攏姜維。姜維利用這種方便時機,積極向鍾會進行策反活動。

    這期間,姜維還秘密同後主劉禪通了情報,說他正在進行復國鬥爭,要後主再忍耐一些時候。 公元264年一月,鍾會公開舉兵反叛司馬昭,並扣押了魏軍的許多將領。姜維建議把扣押的魏軍將領統統殺掉,鍾會猶豫不決。被扣押的魏軍將領中有一個官居護軍的胡烈,他同鍾會的親信丘建是熟人。透過這個熟人關係,胡烈同自己的親兵見了面。

    他要這個親兵出去宣傳,說鍾會已經挖了大坑,要坑殺全部北方官兵。 魏軍的官兵聽了這個傳言,群情激昂。胡烈的兒子擂鼓集合大批土兵去救援被扣押的將領,並圍攻鍾會、姜維,鍾、姜率領親兵進行鎮壓,雙方混戰了一場,最後鍾、姜失敗,兩人均被亂軍殺死。

    只因一個親兵,姜維的復國密謀隨著鍾會反叛活動的失敗而失敗了,可悲可嘆也。

  • 9 # Zh上善若水W

    熟悉三國的都知道,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的大業奔波了一輩子卻也沒能動搖曹魏分毫。為了實現自己和先帝的夢想,諸葛亮不惜將平生所學盡數都傳給了姜維。按理說,姜維本來就有勇有謀,加上諸葛亮傳給的兵法,不說興復漢室,起碼保住蜀國應該是沒問題的。但是,姜維卻沒能成功!

    提起姜維,大家肯定不會陌生,諸葛亮的繼承者,蜀漢後期最大的依仗,他身上的閃光點太多了。他這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所付出的心血不低於師傅諸葛亮。

    人們對姜維最大的印象就是在諸葛亮死後扛起了對抗魏國的大旗,和鄧艾兩人鬥得難解難分。但是可惜姜維沒有遇到劉備這樣一個明君,而是跟著劉禪這個飯桶,最後君主都把國家給拱手相讓了,只剩下姜維一人苦苦支撐。

    姜維見自己已經沒有辦法透過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之後,曾裝投靠魏國的鐘會,想要挑撥鍾會和鄧艾的關係,引起魏國內鬥,無奈此計想要成功的機率太過渺茫。最後姜維雖然成功策反鍾會,也藉助鍾會之手殺掉了死對頭鄧艾,但是鍾會因為造反計劃敗露而死於亂軍之中,姜維因為不能實現復國的願望怒氣攻心而亡。

    原因之一,是姜維有豬隊友在坑他。姜維的合作物件鍾會,早就已經表露出來了想要造反的念頭,而他心裡面這些小算盤也被司馬昭看在眼裡,所以司馬昭對鍾會有很大的防範之心。並且姜維曾經把自己假裝投降,暗中準備復國的打算告訴過劉禪。但是劉禪這個軟骨頭,在投降了魏國以後馬上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司馬昭。司馬昭知道訊息以後派出了大量計程車兵,為鎮壓叛亂做好充分準備。

    原因之二,是姜維選錯了合作物件。當初是鄧艾帶著大軍佔領了成都,姜維知道鄧艾和鍾會二人有很深的矛盾,所以才選擇和鍾會合作。但是鍾會和鄧艾表面上二人的實力相差無幾,實則鄧艾在軍中的號召力比鍾會高出了幾個等級。

    姜維聯合鍾會謀反,鍾會有謀反的心思,不代表他能夠叫得動手下的人跟著他一起謀反,所以後來二人密謀造反的訊息洩露以後會被亂軍包圍。要是姜維選擇和鄧艾合作,憑藉著鄧艾在軍中的威望,只要鄧艾大手一揮,手下的人絕對會二話不說跟著鄧艾鬧革命。

    原因之三,是姜維的造反時機不正確。當時鍾會手下計程車兵剛剛打完仗,根本不想繼續打下去了,但是姜維強行命令鍾會在鄧艾死後沒多久開始造反,結果激發了士兵們的逆反心理。士兵們不想打仗,更不想當叛徒,所以直接選擇發動兵變,反過來圍了姜維和鍾會。最終姜維被自己給活活氣死,鍾會則死在自己計程車兵手上,還有許多跟著劉禪一起投降的舊蜀臣子也死於這場兵變。

    三條原因,證明了姜維要想復國,天時地利與人和他沒有其中之一,所以他的計謀失敗是註定的結局。但是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姜維成功完成了他的離間計,又能否復興蜀國呢?

    假若姜維成功,想要藉此機會復興蜀國還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人心渙散,後主無能,人才凋零,蜀國除了姜維以外已經沒有能夠撐起國家的人了。並且僅憑姜維部下的五萬士兵,又怎麼能夠在復國完成之後,抵擋住司馬昭十萬大軍的進攻呢?

    所以蜀國的滅亡只能說氣數已盡,僅僅靠姜維一人,是完全不可能阻止亡國的。還是能夠看出,姜維雖然是諸葛亮最好的繼承人,但是還是和諸葛亮差太多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從劉禪投降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姜維的敗局。之所以姜維還在苦苦支撐,全是因為諸葛亮對自己的恩情。說白了,姜維不是想要興復漢室而是想要報答諸葛亮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但是,憑藉一個小小的姜維,確實很難撼動司馬昭的江山。各位看官,你們覺得姜維這樣做,值嗎?

  • 10 # 韓梅沒

    提起姜維,大家肯定不會陌生,諸葛亮的繼承者,蜀漢後期最大的依仗,他身上的閃光點太多了。他這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所付出的心血不低於師傅諸葛亮。

    人們對姜維最大的印象就是在諸葛亮死後扛起了對抗魏國的大旗,和鄧艾兩人鬥得難解難分。但是可惜姜維沒有遇到劉備這樣一個明君,而是跟著劉禪這個飯桶,最後君主都把國家給拱手相讓了,只剩下姜維一人苦苦支撐。

    姜維見自己已經沒有辦法透過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之後,曾裝投靠魏國的鐘會,想要挑撥鍾會和鄧艾的關係,引起魏國內鬥,無奈此計想要成功的機率太過渺茫。最後姜維雖然成功策反鍾會,也藉助鍾會之手殺掉了死對頭鄧艾,但是鍾會因為造反計劃敗露而死於亂軍之中,姜維因為不能實現復國的願望怒氣攻心而亡。

    原因之一,是姜維有豬隊友在坑他。姜維的合作物件鍾會,早就已經表露出來了想要造反的念頭,而他心裡面這些小算盤也被司馬昭看在眼裡,所以司馬昭對鍾會有很大的防範之心。並且姜維曾經把自己假裝投降,暗中準備復國的打算告訴過劉禪。但是劉禪這個軟骨頭,在投降了魏國以後馬上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司馬昭。司馬昭知道訊息以後派出了大量計程車兵,為鎮壓叛亂做好充分準備。

    原因之二,是姜維選錯了合作物件。當初是鄧艾帶著大軍佔領了成都,姜維知道鄧艾和鍾會二人有很深的矛盾,所以才選擇和鍾會合作。但是鍾會和鄧艾表面上二人的實力相差無幾,實則鄧艾在軍中的號召力比鍾會高出了幾個等級。

    姜維聯合鍾會謀反,鍾會有謀反的心思,不代表他能夠叫得動手下的人跟著他一起謀反,所以後來二人密謀造反的訊息洩露以後會被亂軍包圍。要是姜維選擇和鄧艾合作,憑藉著鄧艾在軍中的威望,只要鄧艾大手一揮,手下的人絕對會二話不說跟著鄧艾鬧革命。

    原因之三,是姜維的造反時機不正確。當時鍾會手下計程車兵剛剛打完仗,根本不想繼續打下去了,但是姜維強行命令鍾會在鄧艾死後沒多久開始造反,結果激發了士兵們的逆反心理。士兵們不想打仗,更不想當叛徒,所以直接選擇發動兵變,反過來圍了姜維和鍾會。最終姜維被自己給活活氣死,鍾會則死在自己計程車兵手上,還有許多跟著劉禪一起投降的舊蜀臣子也死於這場兵變。

    三條原因,證明了姜維要想復國,天時地利與人和他沒有其中之一,所以他的計謀失敗是註定的結局。但是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姜維成功完成了他的離間計,又能否復興蜀國呢?

    假若姜維成功,想要藉此機會復興蜀國還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人心渙散,後主無能,人才凋零,蜀國除了姜維以外已經沒有能夠撐起國家的人了。並且僅憑姜維部下的五萬士兵,又怎麼能夠在復國完成之後,抵擋住司馬昭十萬大軍的進攻呢?

    所以蜀國的滅亡只能說氣數已盡,僅僅靠姜維一人,是完全不可能阻止亡國的。還是能夠看出,姜維雖然是諸葛亮最好的繼承人,但是還是和諸葛亮差太多了。

  • 11 # 槍挑花面

    一、姜維高估了鍾會的能力,雖然陷害了鄧艾,控制了蜀中魏蜀兩國的大軍,囚禁了大部分不願跟隨自己造反的將領。但是,鍾會卻沒有控住好這一批將領,導致風聲走漏。鍾會的當斷不斷使其被胡淵趁機率部攻殺。

    二、低估了司馬昭的能力;鍾會引兵十萬伐蜀漢,邵悌對司馬昭說:鍾會單身遠出,無人節制,必謀不軌。可司馬昭依然派他前去,只因當時朝中唯有其能滅西蜀。

    司馬昭言:西蜀之將新遭敗軍亡國之禍,心膽皆破,不足以言勇,故不敢參與陰謀;而魏國將士之念故鄉,也必不肯與之同流合汙。鍾會若作亂,只會自滅宗族而已。

    果然,鍾會叛亂,司馬昭帶兵剛到長安,鍾會已俯首。原來司馬昭早在鍾會身邊安插了自己的親信。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司馬昭卻正好相反,疑而用之,然後再設計殺之。難怪世人都說司馬家族的智慧都被司馬懿父子用光了。

    三、蜀漢在姜維連年北伐帶領下,上至朝中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早已苦不堪言。當時鄧艾雖然兵臨城下,但成都尚有兵馬,在外還有姜維的數萬大軍。可劉禪卻在譙周等益州本地士族的勸說下投降了。說明了蜀漢上下早有分歧,滅亡是早晚的事情。

  • 12 # 歷史的任意門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不顧朝中大部分人的反對執意伐蜀,雖然有些波折,但是在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江油之後,一切都水到渠成了,姜維大軍被鍾會拖住無法回援,成都的劉禪在大都數朝臣的勸說下投降鄧艾,蜀漢正式滅亡。於此同時,遠在劍閣的姜維當時手中兵力大概還有5萬左右,在面臨鄧艾和鍾會前後夾攻以及劉禪投降的情況下姜維率軍向鍾會投降。

    然而姜維的投降並非是真投降,而是一場假意投降卻試圖復國的幕後活動,姜維的計劃是這樣的:先投降鍾會,利用鍾會和鄧艾的矛盾使得兩人相爭,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借鍾會之手除去鄧艾,然後利用鍾會的野心勸說鍾會謀反擁蜀地自立,最後就是姜維和蜀國舊部殺鍾會從而完成復國壯舉。開始很成功,鄧艾被殺,鍾會也謀反了,但是最後卻功虧一簣,鍾會死於亂軍之中,姜維自殺,這就是所謂的“一計害三賢”(姜維假投降害死了自己和鄧艾鍾會二人)。

    回過頭來分析下,從一開始來看,姜維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姜維其實是在賭博,為何這麼說?我們來分析下姜維詐降復國為何沒能成功?

    第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鍾會部將丘建告密引起士兵譁變導致失敗,實際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鍾會大軍都是魏人,司馬昭對此就看得很準“魏人得而思歸,必不從會而反”,即使當時丘建不告密,等士兵得知鍾會謀反,只要有一兩個軍官振臂一呼,鍾會部下絕大部分肯定倒戈,一樣沒有成功可能。

    第二,和鄧艾長期領兵,在軍中根基和威望較高不同,鍾會是典型的官二代,之前主要偏向出謀劃策,實際領兵作戰機會並不多,在軍中資歷遠不能和鄧艾相比(只是可惜了許褚的兒子成了鍾會立威的犧牲物件)。雖然司馬昭三路伐蜀以鍾會的兵力最多,實力最強,但是他對部隊的控制能力遠不能和鄧艾相比。實際上,如果姜維的合作物件是鄧艾的話,那倒說不定還真有成功的可能性,因為鄧艾手下都是跟著他長期征戰的部屬,對鄧艾的忠心也許還在司馬昭之上。

    第三,司馬昭對鍾會的謀反早有心理準備,鍾會之所以倉促起事是因為司馬昭親率大軍屯兵長安,就是為了防止鍾會謀反。如果不是司馬昭大軍到來,給鍾會和姜維更多的時間準備,總比倉促之間起事要從容得多;而且起事之時部屬又不夠周密,輕易就洩露了訊息。

    第四,劉禪投降,蜀漢人心已散,用“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這句話來形容最恰當不過。鄧艾兵臨城下之時,蜀漢還有姜維大軍在外,為何朝中大臣大都選擇投降,連劉禪也沒多加考慮就投降了,未嘗沒有因為姜維常年征戰蜀漢疲弱苦不堪言,不想再戰的原因在裡面。有一種說法是姜維曾密告劉禪要復國的打算,結果劉禪反而告訴了司馬昭,使得司馬昭率大軍前來。所以,姜維復國如何,不復國又如何,其實結局都早已註定。

    事實上,就算鍾會謀反成功,擁蜀地自立,然後姜維殺鍾會復國成功又能如何?以姜維5萬人馬控制魏軍十餘萬人馬難度極大,而且蜀漢民心軍心已失的情況下,天時地利人和姜維只佔據了地利,天時人和都不在他這邊,最終也還是會敗。

  • 13 # 歷史笑春風

    姜維的復國計就是詐降計。姜維在投降鍾會後,利用鍾會對他的信任,也利用鍾會的野心,企圖利用鍾會先除掉鄧艾,然後第二步再除掉鍾會,最終讓劉禪復位,讓蜀漢復國。

    這個計劃開始進行的很順利,鍾會抓住鄧艾獨斷專行的短處,誣告鄧艾,把他父子抓起來檻車送往洛陽,吞併了鄧艾的軍隊。但計劃進行到第二步出現了意外情況。曹魏的將領不願意造反,鍾會便把他們騙到府中關起來。與姜維合計,準備盡殺他們,發給蜀軍甲杖。誰知道訊息走漏,曹軍殺進府邸,救出將領們。以監軍衛瓘為首,殺了鍾會和姜維。

    姜維的詐降計的基礎是在鍾會的野心上的。但他並不知道,鍾會由於沒有家眷做人質,而且平時為人處世過於暴露,已經引起曹魏君臣的疑忌。但是為了伐蜀的成功,司馬昭暫時用他,同時也對他有著提防之心。

    據《晉書景帝文帝紀》記載:初,會之伐蜀也,西曹屬邵悌言於帝曰:“鍾會難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眾人皆言不可,唯會與吾意同。滅蜀之後,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卒如所量。

    在這裡我們就能看出,司馬昭在鍾會出師的時候,就已經對鍾會可能謀反做出了預判。他判斷蜀軍是敗軍無勇,而魏軍是懷土思歸,沒有人願意隨同鍾會造反。因此,鍾會的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在鄧艾被抓的同時,司馬昭就親自帶領兵馬來到長安,並派兵入蜀,開始在軍事上對鍾會可能的造反實施預防措施。鍾會立刻知道司馬昭的心思。在震懾之餘,鍾會倉促決定造反,不出司馬昭的所料,反而被不願意造反的曹魏兵將殺死,姜維也一同死難。

    從這事件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來,姜維的計謀實在低階,而且計劃粗陋,難以成功。首先,要造反首先要有兵。鍾會是文人出身,手下的兵馬不是他親自帶領出來的,根本沒有推心置腹的人可以同謀。最後,他的手下去給他的對手傳遞訊息就印證了這一點。而姜維的蜀軍,不能儘快武裝起來,在關鍵的時候,沒有一支可靠的兵馬可供使用,是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二,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既然準備造反,就要趕快計劃實施。而鍾會姜維二人日夜謀劃,卻不見實質行動。在造反前,才匆忙和衛瓘商量,衛瓘何許人,監軍!他怎麼會和你們共同謀反?在這個時候,如果他有一點猶豫,就應該當機立斷,立刻編造個理由殺了他。對於下面的軍官,該撤換的撤換,該殺頭的殺頭。可鍾會姜維什麼都沒有做,只是在等死。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第三,司馬昭事先已經對鍾會有所防備,對一切都做了比較周密的部署,並親自帶兵坐鎮,鍾會就算是造反成功也難以長久。

    雖然姜維的計策失敗了,但是他對蜀漢的忠心天日可表,值得敬佩。

  • 14 # 小編虎哥

    原因之一,是姜維有豬隊友在坑他。姜維的合作物件鍾會,早就已經表露出來了想要造反的念頭,而他心裡面這些小算盤也被司馬昭看在眼裡,所以司馬昭對鍾會有很大的防範之心。並且姜維曾經把自己假裝投降,暗中準備復國的打算告訴過劉禪。但是劉禪這個軟骨頭,在投降了魏國以後馬上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司馬昭。司馬昭知道訊息以後派出了大量計程車兵,為鎮壓叛亂做好充分準備。

    原因之二,是姜維選錯了合作物件。當初是鄧艾帶著大軍佔領了成都,姜維知道鄧艾和鍾會二人有很深的矛盾,所以才選擇和鍾會合作。但是鍾會和鄧艾表面上二人的實力相差無幾,實則鄧艾在軍中的號召力比鍾會高出了幾個等級。

    姜維聯合鍾會謀反,鍾會有謀反的心思,不代表他能夠叫得動手下的人跟著他一起謀反,所以後來二人密謀造反的訊息洩露以後會被亂軍包圍。要是姜維選擇和鄧艾合作,憑藉著鄧艾在軍中的威望,只要鄧艾大手一揮,手下的人絕對會二話不說跟著鄧艾鬧革命。

    原因之三,是姜維的造反時機不正確。當時鍾會手下計程車兵剛剛打完仗,根本不想繼續打下去了,但是姜維強行命令鍾會在鄧艾死後沒多久開始造反,結果激發了士兵們的逆反心理。士兵們不想打仗,更不想當叛徒,所以直接選擇發動兵變,反過來圍了姜維和鍾會。最終姜維被自己給活活氣死,鍾會則死在自己計程車兵手上,還有許多跟著劉禪一起投降的舊蜀臣子也死於這場兵變。

    三條原因,證明了姜維要想復國,天時地利與人和他沒有其中之一,所以他的計謀失敗是註定的結局。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姜維之所以投降,是因為當時劉禪已經率先投降了鄧艾。然後鄧艾讓劉禪給姜維去信,勸姜維投降,因此姜維就投降了。

    (姜維劇照)

    姜維之所以聽劉禪的話,道理很簡單,畢竟劉禪是君王,姜維是臣子。君王讓臣子做什麼,臣子如果不做,肯定是不對的。再說了,由於黃皓的讒言,姜維當時是深受劉禪猜忌的。正因為受到了劉禪的猜忌,所以他才不敢回成都,而是在沓中去屯田。如果這時候不聽劉禪的話,也就意味著他坐實了“擁兵自重”的嫌疑了。為了善始善終,做一個順臣,所以姜維選擇投降。

    但是,這個話看起來好有道理,其實不對。因為那時候,劉禪已經投降了。投降後,他就不是君王了。再說了,一個君王把國家弄丟了,這個君王就是昏君。忠臣在那種時候,應該選擇的是忠於國家,忠於整個蜀漢皇室,而不是那個昏君。

    歷史上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南宋滅亡後,宋恭帝被元朝俘虜去了北方。後來,忽必烈派宋恭帝去勸說文天祥投降。當時文天祥只是跪在地上,面對著南方,連聲說,聖駕請回!這是非常經典的場面,是忠心的文天祥在面對投降的君王和整個國家時,所做出的最恰當的選擇。

    再說了,姜維當時是可以做到救蜀國的。因為當時他手中還有十萬兵,駐紮在劍門關。只要他把守在這裡,鍾會根本就沒辦法前進一步。

    雖然鄧艾已經拿下了成都,但他只有兩萬兵,而且是經過長途跋涉打過來的,只是一群疲憊之兵,其實不足為據。同時,分佈在蜀國各地的還有很多人馬。比如守在永安的閻宇,據歷史記載,當時他就率兵返回成都救駕。除此外,南方還有孟獲及其後人的政權。雖然並沒有歷史記載他們前來救駕,但如果姜維不投降,就能夠給他們希望。陸陸續續這些兵馬都會前來。

    (鄧艾劇照)

    那時候,雖然劉禪已經投降了,其實還有很多宗室成員,包括劉禪的第五子劉諶,當時就是堅決不投降的。各地兵馬完全可以擁戴這樣的人,給鄧艾來一個絕地反擊。他那兩萬兵馬,將陷入蜀國各地反抗的汪洋大海中,很快就會被消滅。

    如此一來,姜維將能實現蜀國的復國。

    那麼,姜維為什麼不這麼做,而是聽了劉禪的話,就選擇投降鍾會呢?

    史書上除了說姜維忠誠外,還有一個流傳得很廣的說法,就是姜維這樣做,是“假投降”。他“假投降”的目的,是為了打入魏軍內部,攛掇鍾會把魏國的那些將士們殺掉,然後他就能找到復國的機會。

    不過,這個說法其實是相當讓人懷疑的,邏輯上不對,為什麼?

    因為在姜維投降鍾會之前,他並不知道鍾會想背叛魏國,擁兵自立,想在原來蜀國的地盤上開闢一片新天地。既然不知道這一點,那麼,他想借鍾會的手,殺掉魏國將士,就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以說,這只不過是史書根據後來魏軍內部發生的事情,進行的一種猜測而已。但很顯然,史書沒有注意先後邏輯,因而才犯了這樣的毛病。

    (鍾會劇照)

    那麼,姜維究竟為什麼要投降呢?

    我認為,史書顯然對姜維的忠誠過於誇張了。事實上,姜維根本就沒有那麼忠誠。他既沒有忠誠地聽劉禪的話,也沒有忠誠地想要復興蜀國。

    事實上,姜維不願意再回到成都,而是到沓中去屯田,也並不一定就是為了避禍。說不定,當年他就想“擁兵自立”,先觀察形勢,再決定後一步的選擇。只不過後來魏國打過來了,打到劍門關了,姜維無法實施下一步行動而已。

    如果我們否定了姜維投降是為了“忠誠”,那麼,其實就很好理解這個問題了。姜維當時之所以要投降,是因為,姜維當時擔心,他會打不過魏軍。打不過魏軍,就只有死亡一條路。而他投降鍾會,那麼他將有多個選擇:一是可以成為魏將,從此為魏國效力;二是可以輔助鍾會,開闢一片江山;三是可以伺機反正,重新復興蜀國。總之,姜維當時考慮得最多的,還是他自己。只不過後來,姜維在魏軍將領之間的內訌中被殺掉了,而史書需要這樣的忠臣義士,因此,姜維就被塑造成了一個“殉節”的形象。

    如此而已。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6 # 小馬哥講推拿

    原因一,是姜維有豬隊友在坑他,姜維的合作物件鍾會,早就已經表露出來了想要造反的念頭,司馬昭對鍾會起了防範之心。

    原因二,是姜維選錯的合作物件,當初是鄧艾帶大軍佔了成都,姜維知道鄧會和鍾會有矛盾,才選擇和鍾會合作。

    原因三,是姜維的造反的時機不對,當鍾會計程車兵剛剛打完丈,更本不想再戰,結果激發了士兵逆反心理。

  • 17 # 不動堂

    首先鍾會自身處理事情有問題,得罪人太多。

    其次司馬昭早就知道鍾會有不臣之心,所以提前做了準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看的黑暗動漫,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