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城觀點
-
2 # 榮耀歷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這是白居易《長恨歌》中關於李隆基出逃長安以及馬嵬坡前賜死楊玉環等歷史事件的描寫,那麼詩中所說的“六軍不發”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讓李隆基必須賜死楊玉環呢?
年輕的李隆基在肅清內外反對力量後,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相的輔佐下,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開元盛世。
盛世的榮耀讓李隆基逐漸失去了曾經的銳氣,他從節儉變得奢靡,從英明變得昏庸。朝堂上,他罷免了賢相張九齡,任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長達19年,之後又任用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為相,將朝堂搞得烏煙瘴氣,貪腐橫行;後宮內,寵幸武惠妃,聽信其讒言殺了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武惠妃去世後不顧世俗眼光,將兒媳楊玉環接入宮中封為貴妃,並大肆任用楊家外戚;地方上,無視土地兼併,府兵制名存實亡,被迫在邊疆推行軍鎮,導致地方軍力超過中央,外重內輕,寵信安祿山,使其一人兼了范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手握20萬大軍,威脅朝廷。
天寶十四年,各項矛盾集中爆發,安祿山、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起兵造反,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調名將高仙芝、封常清鎮守洛陽,抵禦叛軍,然而大唐精銳軍隊都在邊防,長安城內的禁軍早就腐朽不堪,李隆基也不願意把禁軍調出長安。無奈之下,高仙芝和封常清只得在長安和洛陽臨時招募軍隊,這支沒有經過訓練的軍隊怎麼會是安祿山的虎狼之師的對手,縱使高仙芝與封常清是名將,洛陽還是很快丟掉了。
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關,打算堅守不出消磨安祿山銳氣,李隆基卻聽信監軍誣告,以“失律喪師”斬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起用已經臥病在床的哥舒翰守潼關。潼關天險,只要堅守不出便能為邊軍趕回贏得時間,可是楊國忠不這麼認為,他向李隆基進讒言說哥舒翰堅守不出只會坐失良機,李隆基強命哥舒翰主動出擊,結果兵敗被俘,潼關失守,長安城無險可守。
潼關失守的訊息傳到長安,李隆基慌了,他一邊向外界傳達堅守長安城的決心,鼓舞士氣,一邊卻命宮中準備行囊,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準備馬匹等,準備逃離長安。以往長安城的黎明都是靜悄悄的,今天卻不停地馳過馬車,李隆基終於帶著他的貴妃、皇子皇孫、寵臣們在北衙禁軍的護衛下,拋棄了長安城的百姓,向蜀中逃去了。
車隊行至馬嵬坡,天降大雨,道路難行,眾軍飢渴難耐。護衛的北衙禁軍共有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神武軍,故稱六軍。禁軍將士在長安城內錦衣玉食慣了,哪裡能忍受逃亡的艱辛,眼看就要譁變。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找到太子李亨,要求誅殺楊國忠以平息眾怒。楊國忠專權誤國,敗壞朝綱,使得國力衰弱,大肆向邊臣索賄,引發朝廷與地方矛盾,安祿山造反的藉口就是討伐楊國忠,潼關之戰也是因為楊國忠的胡亂指揮而慘敗,禁軍認為是楊國忠導致現況。
隊伍中的吐蕃使者因沒有分到食物團團圍住了楊國忠,禁軍士兵看到,不知誰喊了一句“楊國忠與胡虜謀反!”然後一擁而上,亂刀砍死楊國忠,並把屍體肢解,割下頭顱用槍挑著立在馬嵬驛前。
殺了楊國忠後,禁軍的情緒得到宣洩,膽子也大了,接著又殺死南韓夫人、秦國夫人等,御史大夫魏方進斥責他們也被殺了,宰相韋見素出來檢視情況也被打得頭破血流,亂哄哄的禁軍圍住了李隆基的屋子,李隆基答應寬恕罪行,認定楊國忠謀反,眾人平叛無罪,勒令禁軍退走,可是禁軍不為所動,李隆基命高力士去問禁軍還有什麼要求。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提出要求說楊國忠謀反,他妹妹楊貴妃也不應該再待在皇帝身邊,要求李隆基處死楊玉環。李隆基當然不同意,高力士勸道:“禁軍已經殺了楊國忠,雖然陛下寬恕了他們的罪行,但是隻要楊貴妃還在,還受陛下寵幸,未來就有可能清算他們,所以為了讓禁軍安心,只有處死楊貴妃。”李隆基知道高力士說的是實情,禁軍如果再不退去,保不齊還會發生什麼,到時候他們廢了自己,擁立同行的太子李亨為帝都有可能。無奈之下,李隆基只得賜死楊貴妃。向禁軍展示楊貴妃屍體後,禁軍才退去。
馬嵬坡兵變是安史之亂的重要一環,此後太子李亨與李隆基分道揚鑣,後者繼續前往蜀中,李亨則北上靈武整軍,在朔方諸將的擁立下登基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大唐屬於李隆基的時代已經過去。
後來李隆基回到長安,命人去尋找楊貴妃遺體,卻未找到,因此有人說馬嵬坡楊玉環是假死,但願如此吧。
-
3 # 讀史拾趣
因為唐玄宗是個政治家,不是情聖。他是愛楊貴妃,是可以做到“三千寵愛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愛江山愛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所以在無法控制自己的政局情況下,唯有殺死楊貴妃,平息手下士兵的憤怒,才能保住皇位,所以,帝王將相啊~
-
4 # 一欣老爸
因為士兵殺死了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如果楊貴妃不死怕她秋後算賬,所以士兵們都不安穩,心裡怕。為了穩住軍心,唯有賜死楊貴妃。與他的皇位安不安穩無關。
-
5 # 江果兒121845
在我看來,唐玄宗不僅是楊貴妃的丈夫,更是一國之君,在那樣危機的情況下,他不得不犧牲楊貴妃,在動盪的背景下,他還需依靠那些將士們為他穩固江山,而且,在我看來,如果在當時他不犧牲楊貴妃而逆著將士的話,那很有可能在當時將士起兵造反,那可以說是雪上加霜,自身難保
-
6 # 每天讀一篇歷史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像是你有一個糖果,將糖果丟棄就能得到一百元的現金,那麼糖果被你丟棄有理由嗎?
唐玄宗賜死楊貴妃,雖然心有不捨,可是為了國家,為了穩定軍心不得已做出這樣的決定。
安史之亂與楊貴妃在本質上沒有密切的關係,可是在當時的社會,女性社會底下,國家出現問題,即使怪皇帝,但是也沒人敢說,只能從女人身上找原因,所以這次我站楊貴妃,她也是可憐之人,安史之亂的一隻替罪之羊罷了。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帶著心愛的楊貴妃一起逃離皇宮,在行駛到馬嵬坡的時候,說什麼軍中的將士也不願意再向前走下去。
他們認為安史之亂的爆發與楊國忠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不是因為楊國忠,那麼安祿山也不會有策反之心,安史之亂也就不會爆發,為了穩定軍心,唐玄宗將楊國忠賜死。可是將士們仍然不滿意,認為楊國忠犯罪,身為楊國忠堂妹的楊貴妃也難逃一死,唐玄宗內心極其不捨,可是為了穩定軍心,不得已將心愛的楊貴妃也賜死。
所以唐玄宗賜死楊貴妃並沒有什麼理由,畢竟君王之身,江山社稷為重,女人即使喜愛,可是在他們眼中也不過是隨時丟棄的衣物罷了。
-
7 # 張睢陽齒
這其實是一場父子反目的宮廷政變,楊貴妃不過是夾雜在其中的可憐女人而已。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倉皇逃亡蜀地,行至馬嵬驛。太子李亨與禁軍大將陳玄禮合謀兵變,揚言宰相楊國忠(楊貴妃之兄)謀反,派兵殺死楊國忠。隨後陳玄禮帥兵包圍唐玄宗住所,強逼玄宗賜死楊貴妃。
此時玄宗被逼無奈,垂淚說道“貴妃久在深宮,怎麼可能知道楊國忠謀反呢”。宦官高力士勸他“貴妃確實無罪,但禁軍將士殺了他哥哥,怎麼會容許她繼續待在陛下左右呢,要讓將士們安心,皇帝你才安全啊”。玄宗只好派太監高力士用白綾勒死楊貴妃,一代美女香消玉殞。
殺死楊妃後,玄宗還讓禁軍大將親自驗屍,並且承諾日後不追究此事。就此才躲過一劫,否則當晚死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馬嵬兵變的第二天,太子李亨指使百姓攔住馬頭,向玄宗請求由自己單獨分兵北上靈武招兵平叛。此刻兵權盡在李亨掌握,玄宗無奈只好答應。李亨剛到達靈武就自行稱皇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這場父子對決由李亨最終勝出。
-
8 # 正點歷史
問題:唐玄宗為何會在安史之亂中賜死心愛的楊貴妃?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筆記本,記得關注喲。有這麼一句話:女人如衣服。而楊玉環就是唐玄宗的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在很多時候一件衣服再怎麼漂亮,該脫掉的時候還是要脫掉。冬天不能穿夏天的吧,夏天不能穿冬天的吧。所以安史之亂的中,唐玄宗賜死楊貴妃的原因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唐玄宗賜死心愛的楊貴妃,就像把一件心愛的“衣服”脫掉一樣,換來了他自身的各種好處。
那麼為什麼要脫掉(賜死)楊貴妃這件衣服?第一就是唐玄宗他不想死。所謂人越老越怕死,那個時候唐玄宗已經比較老了,幾十歲的人了。到老了來被人追殺。
第二就是為了權利。當一個人權利達到巔峰的時候,往往都捨不得放棄權力。因為唐玄宗正在逃亡,正在被反叛軍追殺,而保護他的將士因為對於楊國忠和楊玉環的不滿,軍心渙散,護主之心已經不夠強烈了,為了保住地位為了活命。
因為唐玄宗要重新穩定軍心,得到軍心,重新奪取權利,保住性命就需要一隻軍隊,那麼自然就要平復軍隊裡的浮面情緒,賜死了楊國忠和楊玉環,就成了必須要做的一件事,說直白一點就是:女人和權利,他放棄了女人,選擇了權利,感覺太自私了。
其實整件事裡,我覺得楊貴妃就最冤枉,因為安史之亂是有楊國忠引發的,被賜死誰都想得通。而楊玉環就有些冤枉了,整件事跟的關係不大,要說原因:一是她是楊國忠的妹妹,二是唐玄宗太寵愛她了,有了紅顏忘了國家大事。但是這些都不是一個女人所能左右的呀。可憐的美女就這麼被坑了。得了一個“紅顏禍水”的稱號。
-
9 # 尚宮女史
唐玄宗並不願意賜死楊貴妃,他甚至想要保住楊貴妃,但是,如果用楊貴妃的命可以平息將士們的怒火,他也別無選擇。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冥冥中自有天意吧。當初他利用皇權和父權把楊玉環從兒子李瑁手中奪過來,是何等的強勢,十年後的今天,他卻只能閉上眼等待楊貴妃的死亡,想必,這個時候的唐玄宗終於能理解了兒子那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留不住的挫敗心情了吧。
745年,唐玄宗賜給兒子李瑁一個新的壽王妃,一個月之後,冊封楊玉環為貴妃。兩個人正式在一起。之後的歲月裡,那些寵愛和荒唐就略過不提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玄宗是怎麼寵這個比自己小了三十多歲的楊貴妃的,而楊家又是何等的榮耀,甚至楊國忠成為了大唐的宰相,在李林甫之後成為帝國真正權傾朝野之人。
755年是改變唐玄宗命運的一年,如果說之前的唐玄宗是英明神武的、高高在上的,那麼之後的唐玄宗就是一個真正的失敗者,失去了國都和子民、失去了楊玉環、失去了皇帝位,最後失去了生命。而這一切,都是因一個名為安祿山的胡人所起。這個曾經沒有正經職業的胡人小子自從被張守珪收養之後就平步青雲,最後竟成了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統兵近20萬,成為邊疆重臣,而他偏偏又和宰相楊國忠不合。
如果說之前的安祿山對於造反這件事還僅僅只停留在想象上,那麼,自從楊國忠一次次在唐玄宗面前說他會造反後,他就真的在把造反這件事付諸於行動,開始集結兵力、囤積糧草。終於在755年的冬天反了,打出的口號就是誅殺楊國忠以清君側,這還真忽悠了不少人為他效力。當時安祿山可是號稱有20萬大軍。
安祿山的大軍攻城略地,而醉在溫柔鄉中的唐玄宗卻在近一個周之後才真正願意相信那個曾經憨厚無比的胖子反了。唐玄宗急了,調兵遣將,只是早已經不是四十年前那般沉靜果敢。洛陽淪陷,安祿山稱帝;潼關失守,長安淪陷在即。
唐玄宗終於再也待不下去了,在六月的一天晚上,他帶著楊貴妃以及宮中的皇子妃子們準備出逃,目的地就是楊國忠的地盤四川。這一路酷暑難當,72歲的唐玄宗卻並沒有叫苦叫累,實在是身邊的那些護衛們臉色都難看的要命。
然而,唐玄宗的出逃之路並不怎麼順暢,等他們到達馬嵬驛的時候,士兵譁變了,這是由太子李亨主導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領導的一次兵變。憤怒計程車兵們將楊國忠及其兒子殺死。等唐玄宗出來問的時候,大家口徑一致說楊國忠謀反。
唐玄宗已經不是高高坐在長安城龍椅上的那個唐玄宗,他已經失去了對士兵們的控制權,所以他不打算追究,只是讓他們退下去。但是沒有任何人動一下。唐玄宗不得不問為首的陳玄禮還有什麼事要做,陳玄禮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意思就是楊國忠謀反,做為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不能再在陛下身邊服侍。這個時候的唐玄宗還只是表示自己會考慮,但是這個答案並不能讓眾人離開。接著韋諤邊磕頭邊說:“現在眾怒難犯,安危就在此時此刻,願陛下速決!”即便如此,唐玄宗還是想保下楊貴妃,因為在他看來她深居後宮,並沒有機會和謀反的楊國忠聯絡。
但是高力士又說了:“貴妃即便沒有罪,但是現在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而貴妃卻還在陛下左右,他們豈能安心?希望陛下考慮清楚,只有將士們心安了,陛下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於是,唐玄宗無話可說了,只得讓高力士將楊貴妃帶到佛堂並將其縊死。陳玄禮等人親自看到了楊貴妃的屍體,士兵們才真正安靜下來,該幹嘛幹嘛。
透過這幾個人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唐玄宗被逼著賜死楊貴妃的幾個理由:
首先,楊國忠被殺,倘若楊貴妃還活著,那麼在不久的將來,她很可能會給楊國忠報仇,到時候參與這次兵變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所以楊貴妃必須死。
其次,人們更相信紅顏禍水,相信如果沒有楊貴妃,唐玄宗不會昏聵到這個地步,所以他們希望藉著這個機會除掉這個禍國妖女。
再次,士兵們如此狼狽的逃跑,心裡早就憋了火,這個火必須有個出口,不能衝著唐玄宗發,就只能找替罪羊,楊國忠兄妹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唐玄宗執意保下楊貴妃,說不定到時候士兵們連皇帝也不認,那就直接威脅到唐玄宗的命了。
所以,最終,唐玄宗還是下令賜死了楊貴妃。之後,唐玄宗繼續南下入蜀,而李亨北上靈武僭越稱帝。
-
10 # 對話歷史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這首詩的意思是:
玄宗返回長安楊貴妃早已死,舊時恩愛難忘國家開始振興。
處死楊妃也是玄宗英明決策,不然就會步陳後主亡國後塵。
這首詩歌寫明瞭唐玄宗處死楊貴妃的原因:那就是為了自保和王朝的延續,就只能犧牲楊貴妃了!
一、安史之亂唐玄宗末期,怠於朝政,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任用奸臣,尤其啟用楊國忠,敗壞朝綱,禍國殃民,並且楊國忠激化與安祿山的矛盾,導致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為藉口,於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發動盧龍、范陽及河東三鎮15萬大軍造反,開啟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二、玄宗西逃安祿山的叛軍一路勢如破竹,順利攻到洛陽,並西進直搗京師長安,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長安無險可守,唐玄宗急忙與楊貴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信宦官、宮人從延秋門出發,逃向西川。
三、馬嵬驛兵變玄宗一行到了馬嵬驛(今陝西省興平市西約11公里),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結果發生兵變,殺掉禍國殃民的楊國忠,以及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與南韓夫人、秦國夫人,為了防止楊貴妃報復他們,將士們包圍了驛站。唐玄宗一看大事不妙,形勢十分危急,不得不命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內,用繩子勒死了她,國色美人香消玉損,成為昏君自保的犧牲品。
四、結局楊貴妃死後,兵變平息,唐玄宗繼續西進進入四川,唐玄宗的兒子李亨則北上來到靈武,並在這裡即位,是為唐肅宗。唐肅宗以靈武為平叛司令部,指揮各路大軍平定安史之亂。楊貴妃死後被葬在了馬嵬,長眠於此,楊貴妃墓至今尚存,並屢次修葺,具有一定的規模,供人遊覽。
-
11 # 小八戒愚論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從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唐玄宗是多麼的寵愛楊貴妃。貴妃喜歡吃荔枝(北方沒有,唐玄宗座標西安),奈何荔枝是嶺南的水果,而且兩地相差甚遠,若要把新鮮的荔枝不經過任何防腐的處理而保留其鮮味,要付出多少的精力人力。怪不得花兒看見楊貴妃的容貌都害羞了,因為這樣的容顏是靠別人鮮血的滋養。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一
唐玄宗開元時期唐朝國力達到史上的巔峰,國家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但是到了唐玄宗末年就漸漸走向沒落,話說唐玄宗自從遇到了楊玉環之後,整日就是在後宮縱情聲色、貪圖享樂,對朝政之事更是推諉給了當時奸相李林甫。李林甫之人妒忌心非常強,看到身邊能力文采比他強的總是想方設法處之誅遠。
安史之亂原因二
由楊國忠任宰相期間大肆斂財,各地的官員中飽私囊潤滑民脂民膏,把以前均田制的制度全部破壞,害的老百姓無田可種無家可歸到處是流離失所的百姓,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卻沒有給出有效的治理方法,讓所有的人對當時的朝廷徹底失去信心。在楊國忠當宰相期間和安祿山兩個人為權利經常互黑對方,這也為以後安史之亂埋下禍根。
為什麼安史之亂一定要賜死楊貴妃?
因為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反叛,使得唐玄宗被逼帶著楊丞相和貴妃等家眷軍隊倉皇出逃,在逃至馬槐坡是軍中將士再也不願意走了,因為很多的將士都對楊氏家族的人恨之入骨,根本就不願意保護他們更沒有心思去打仗了。但是後面有安祿山的追兵,前面將士又不願意走怎麼辦呢?當時所有的將士都說只要殺了楊國忠、楊貴妃兄妹兩個,將士們就願意再次上陣殺敵?唐玄宗心中不捨卻也沒有辦法,為了自己的江山為了自己的安危,最後給了貴妃三尺白綾讓高力士給活活勒死。
將士們看見楊氏兄妹被賜死了士氣大振,可惜安史卻把唐朝送上了不歸路。
芙蓉帳中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自古英雄愛美人,美人江山難兩全。
唐玄宗當政期間就是在美人身邊迷失了方向,也丟了江山。
-
12 # 尚武菌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佔潼關,玄宗決定放棄長安,南逃益州(今四川成都)。六月十三日凌晨,玄宗率楊貴妃、皇太子、楊國忠、高力士、陳玄禮等少數人,在一隊禁軍的護送下狼狽出逃。
六月十四日上午,隊伍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將士們飢餓疲憊,憤怒異常,怨言四起。龍武將軍陳玄禮召集諸將商議:“現在天子流離,社稷不寧,生靈塗炭,這難道不是楊國忠引起的嗎?殺他以謝天下,諸位以為如何?”眾將士異口同聲說:“這是大家的共同想法。”陳玄禮和宦官李輔國向太子李亨建議殺楊國忠以安將士之心。太子猶豫未決。恰巧這時有蕃使者二十餘人攔住楊國忠要求解決吃飯問題。軍士們見到這種情借題發揮:楊國忠要與胡虜謀反!於是,大家衝上來將楊國忠殺死,同時酸殺的還有其子楊暄及南韓夫人等。 玄宗聽到外面喧譁,知已發生事變。
他也無力扭轉局面,只好出來安慰將士土,並令收隊。但無人從命,玄宗命高力士問原因。陳玄禮等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高力士回來向玄宗轉告了將士們的意見,玄宗頓覺當頭棒喝,十分意外,便說:“這事我自會處理。但玄宗心亂如麻,不知如何是好。過了一會兒,京兆司錄說:“現在眾怒難犯請陛下早做決斷!”玄宗反駁說:“貴妃深居宮中,怎會知道國忠謀反之事?這時,高力士說:“貴妃的確沒有罪,但將士們已將國忠殺了,而貴妃在陛下身邊,叫將士們如何心安?請陛下慎重考慮,將士安定則陛下安全。”玄宗徹底絕望了,無可奈何地做出了將貴妃賜死的決定。
玄宗回到臨時住處,與楊貴妃依依惜別,命高力士將其賜死。貴妃不成聲地對玄宗說:“願您多保重,妾有負國恩,死而無憾。”玄宗也悲泣祝願:“願妃子善地受生。”高力士在佛堂前之梨樹下執行縊殺貴妃的命令。
回覆列表
歷史時常會嘲弄人,當年李隆基誅殺韋后,逼太平公主自殺,處死上官婉兒的時候,是何等威風,可是,在馬嵬驛,李隆基卻連自己百般寵愛的貴妃都保不住。李隆基晚年的悲慘遭遇真的是造化弄人。
楊貴妃的死是有罪有應得的部分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由李隆基所造成的。正是李隆基沉溺於歌舞美色,正是由於他百般寵愛楊貴妃而怠政,才最後導致於馬嵬驛兵變,不得不賜死楊貴妃來消眾怒。
在唐朝歷史上,李隆基也曾經輝煌過,他開創了“貞觀之治”之後的“開元盛世”,使唐朝再次登上鼎盛時期。他承繼了唐初幾位帝王的政治成果,再加上他在開元初的勵精圖治,再次創造了唐朝的輝煌的。唐高祖李淵開創了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創造了“貞觀之治”,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繼承貞觀之遺風,開創了“永徽之治”。之後,武則天當政時,也多少保留著貞觀朝的遺風。武則天之後,唐王朝出現了暫時混亂,而正是唐玄宗李隆基誅殺韋后,恢復李唐皇室雄風,撥亂反正,勵精圖治,才能開創“開元盛世”,才能讓唐王朝在李世民之後再次登上鼎盛時期。
可是,同一個李隆基,後來卻完全不一樣了。從開元末年至天寶年間,李隆基與原來勵精圖治的帝王形象完全不同了,他荒廢政事,怠於朝政,長時間沉溺於酒色,迷戀於歌舞之中。而當性格婉順、姿質豐豔、擅歌舞、通音律的大美女走進他的生活之後,李隆基更是沉浸在與楊貴妃如膠似漆的愛戀生活中,歌舞酒色成了李隆基的最愛,朝廷的大事早被他拋到九霄雲外了。
李隆基與楊貴妃(劇照)
唐玄宗如此怠政,如此迷戀於歌舞美女,這使朝廷的風氣大變,原本勵精圖治的帝王對朝政撒手不管了,這讓權臣、奸佞有了擅政攬權的機會,而中央政府的權力和權威逐漸被削弱,唐王朝中央政府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力大大減弱,這導致了“安史之亂”的出現。
總之,李隆基荒廢朝政,沉溺於美色,放棄了即位時勵精圖治的治政風格,致使開元后期出現了“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進入了由盛轉衰的時期。而正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中,才會出現馬嵬驛兵變,楊貴妃也才會死。
第一,“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逃出長安
中央政府政權的弱化使地方節度使有了可乘之機。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藉口討伐楊國忠而發動叛亂,後來,史思明響應,便形成了開元朝聲勢浩大的“安史之亂”。安祿山率領的叛軍一路奪關斬將,勢如破竹,安祿山揮師直搗京師長安。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至此,長安已無險可守,李唐王朝統治集團一片混亂,唐玄宗驚慌失措,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叛軍。
(一)李隆基在天剛亮時便悄悄地溜出了京城
甲午(十二日),朝中大臣上朝的已不足不到百分之二十,而李隆基還故意弄出一些“假動作”來欺騙群臣。他登臨勤政樓,並下詔書表示他要親率兵將到潼關去征討安祿山,其實,眾臣都不信;他還任命京兆尹魏方進為御史大夫兼置頓使,任命京兆少尹靈昌人崔光遠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同時,他令將軍邊令誠掌管宮殿的鑰匙,擺出一種決戰的姿態。此外,唐玄宗還撒謊說,劍南節度大使穎王李將將要赴鎮,命令劍南道準備軍中需用的物資。可是,李隆基當天便移居大明宮,趁著天黑,他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集合禁軍六軍,重重地賞給他們金錢布帛,然後挑選了閒廄中的駿馬九百餘匹,在朝臣的不知道的情況下,做好了出逃的準備。
乙未(十三日),天剛發亮,李隆基便帶著楊貴妃姊妹倆,還有皇子、皇妃、公主、皇孫,在親信朝臣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的保護下,由親信宦官、宮人陪著,從延秋門悄悄出逃。此次出逃十分狼狽,李隆基只顧自己出逃,連宮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孫也都棄之不顧了。
不過,唐玄宗在狼狽出逃時還有點善心,在經過左藏庫時,楊國忠建議將藏庫燒了,李隆基卻表示,把錢糧留給叛賊吧,省得他們沒有錢糧時搶奪百姓的,這或能減輕百姓苦難。李隆基等出逃後,大臣們根本就不知道,有些大臣還去上朝,漏壺滴水依舊在滴著,儀仗隊衛士仍在站崗,可是,宮門一開,裡面亂套了,朝臣都找不到皇帝了。於是,王公貴族、官員平民,都四處逃竄了。而狂徒野民便湧入皇宮及王公貴族宅第,大肆盜搶,先前留著的左藏大盈庫,被放火燒著。崔光遠與邊令誠趕緊帶人救火,殺了十幾個人,局勢才穩住。崔光遠派其子去見安祿山,接著,邊令誠把宮殿各門的鑰匙獻給了安祿山。長安城落入了安大節度使的掌控之中。
(二)倉皇失措出逃中有老人進諫
唐玄宗等倉皇逃過便橋,楊國忠令人放火燒橋,唐玄宗見了擔心官吏百姓出逃的路被斷了,便令內侍監高力士留下帶人滅火,待滅了火再趕上隊伍。唐玄宗令宦官王洛卿先行,讓郡縣官作好迎駕準備,可是,當他們抵達咸陽縣望賢宮時,發現宦官王洛卿和咸陽縣令都先逃走了。唐玄宗連飯都吃不上了,楊國忠買了些胡餅,獻給玄宗吃,皇孫們爭著用手抓著吃,沒吃飽,餅就吃光了。
此時,有一位老者郭從謹,他看見了皇帝的狼狽相,忍不住進諫說:“安祿山包藏禍心,謀反之心早已暴露,之前曾有人去告發他,但都被陛下殺了,致使安祿山奸計得逞,陛下才有此出逃之難。先代帝王訪忠良,廣視聽,如宋璟任相時,犯顏直諫,天下得以平安,而之後大臣忌諱直諫,一味阿諛奉承,取悅陛下,致使陛下於宮門之外一無所知,才會有今日之難。若非安祿山造反,老朽哪有機會面見陛下諫言!”唐玄宗沉思了一會兒,對郭從謹說:“這皆是朕之過,悔之晚矣!”
過了不久,守潼關的副將王思禮從潼關趕回來,他告訴唐玄宗,潼關主將哥舒翰已被叛軍所俘。唐玄宗任命王思禮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命他立刻赴任,收攏散兵敗將,準備抗擊討叛軍。
第二,馬嵬驛困境中,禁軍發生兵變
唐玄宗、楊貴妃和楊國忠等一路倉皇逃竄,於丙申(十四日)逃到了馬嵬驛。這馬嵬驛實即指馬嵬坡這一地方,它位於陝西興平縣西面約11公里處,歸屬於京兆府管理。當時,李隆基、楊國忠等一幫人逃到馬嵬坡時已是中午時分,而之前一路上護駕的將士們幾乎都沒有吃飯,此時已正午,隨從將士既疲勞又飢餓,心中充滿怨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是帶兵的人,他已經感覺到將士們的憤怒心情,他想到了一個讓將士們洩憤的辦法。那就是:殺了楊國忠!
馬崽驛兵變
陳玄禮認為,安祿山造反是由楊國忠這個佞臣外戚一手造成的,若沒有他擅權攬政,節度使就不會造反,所以,他是罪魁禍首,只有殺了他才能平將士們的怒氣。
有了這個想法,陳玄禮便讓東宮宦官李輔國去轉告太子李亨,請求太子李亨下令殺了楊國忠,但李亨一時下不了決心,正在猶豫。就在此時,有吐蕃使節二十餘人正攔住楊國忠的馬,向他要求要給吃的,楊國忠還沒有來得及向吐蕃使者解釋,突然,有士卒高喊:“楊國忠與胡人勾結,要謀反了!”喊聲中,有人用箭射中了楊國忠的坐騎,楊國忠急忙下馬,往馬嵬驛西門內跑。可是,憤怒計程車兵不放過他,追過來,在西門外把楊國忠殺了,並把他的頭砍下來,掛在矛上,插於西門外示眾。接著,怒氣未消計程車兵們還殺了楊國忠的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而且,連南韓夫人、秦國夫人等也都殺了。
御史大夫魏方見了,大聲訓斥士兵說:“你們膽大妄為,竟敢謀害宰相!”士兵們大怒,把魏方也殺了。此時,兵部尚書韋見素聽見外面大亂的聲音,便跑到驛門外察看,士兵們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打得頭上全是血,還好,有了喊道:“不要傷了韋相公。”韋見素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此時,瘋狂計程車兵們包圍了驛站,唐玄宗聽見外面有吵鬧聲,急問是何事,身邊侍從回答說是楊國忠謀反。唐玄宗不信,他走出驛門,見士兵們圍堵驛門,他便安撫他們,令他們撤走,可是,憤怒計程車兵們連皇帝的話也不聽了。唐玄宗只好讓高力士去問陳玄禮是怎麼回事。
兵權在手的陳玄禮當著高力士的面,直接對唐玄宗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再侍奉陛下了,願陛下能割愛,將楊貴妃賜死。”唐玄宗心裡很氣,但也只能忍住,他說:“此事由朕自行處置。”說完,他回到了驛站內,有氣沒力地拄著柺杖側首深思著。過了一會兒,京兆司錄參軍韋諤上前奏道:“現今眾怒難犯,十分危急,安危就在片刻之間,望陛下早作決斷!”說著,他跪地不斷叩頭,血流滿面。唐玄宗為楊貴妃辯解說:“貴妃深居禁宮之中,從不與外人交結,豈能知道楊國忠謀反?”高力士急忙說出了厲害關係:“貴妃確實是無罪,但將士們已將楊國忠殺了,若貴妃仍侍奉陛下,他們豈能安心?望陛下細思,將士安寧陛下方能安全。”(參看《資治通鑑·唐紀·馬嵬事變》)
在一群憤怒計程車兵面前,唐玄宗這個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帝王,這時也沒有辦法了,連身邊最信任的太監高力士都勸他處死楊貴妃了,很明顯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這下子,楊玉環慘,這個能歌善舞、姿態優雅、備受寵愛,曾經是風情萬種的後宮貴妃,這回兒徹底栽了。俗話說:“落水的鳳凰不如雞”,楊貴妃更是變得一文不值了。可憐的唐玄宗,此時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只好忍痛割愛,下旨處死楊貴妃,並讓士兵們確認楊貴妃已死,士兵們這才肯罷休。
陳玄禮等見唐玄宗已處死了楊貴妃,便脫去甲冑,叩頭謝罪。他領著士兵們高喊萬歲,一拜再拜,然後便退出驛站。
楊貴妃(林芳兵飾)
第三,楊貴妃死於馬嵬的幾種說法
在馬崽驛,楊貴妃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歷來有不同看法,歸納起來,大概有三種不同說法:一是說她被縊死於梨樹下;二是說她於亂軍之中被殺死;三是說她是吞金而死的。
(一)馬嵬坡兵變,將士們殺了楊國忠,若不處死楊貴妃,將士們不放心,而且唐玄宗也無法重振士氣,於是,在陳玄禮的堅持下,經高力士力勸,唐玄宗不得不賜死了楊貴妃。唐玄宗賜給他的心愛的貴妃一條白綾,讓她縊死在佛堂前的梨樹下。李肇的《唐國史補》就有關於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梨樹下的記載。可憐的楊貴妃,一月前還風光無限,此時便她所愛的人賜白綾縊死了,死時才三十八歲。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詩句,所描繪的就是楊貴妃縊死於梨樹的事。《新唐書》與《舊唐書》都記載了這一事件,看來,楊貴妃死於馬嵬坡該是比較可信的歷史事實。至於後人傳說她沒有死,而且據說還到了別處,這該只是一種美好願望而已。
楊貴妃之死
(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死於亂軍之中。持這一看法的人認為可以從唐詩的描述中可以找到一些根據。比如,杜甫在安祿山佔據長安時寫過一首詩,稱《哀江頭》,其中就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的詩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而是在亂軍中被殺死的,才會見到血。再如,李益所作的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其中也有“託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出楊貴妃是被亂軍所殺,是死於兵刃之下。此外,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被認為是描寫楊貴妃血濺馬嵬驛,而非是被縊而死。(參看《馬嵬驛迷霧:楊貴妃究竟死沒死?》,鳳凰網,2012-010-5)
(三)還有人認為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比如,劉禹錫的《馬嵬行》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在這詩中,寫的是楊貴妃“飲金屑”而死。
第四,楊貴妃是否非死不可呢?
首先,護駕的將士們殺了楊國忠之後,又接連殺了楊國忠的妻、兒等多人,而且,連出去阻止的大臣也殺了,此時,他們已經殺紅了眼,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們,他們已經把矛頭轉向了楊貴妃,而且,他們不但很楊貴妃色迷了皇上,導致戰亂興起,而且,心裡也對唐玄宗不滿,不滿他沉迷於女色,荒廢了朝政,才導致局面不可收拾,而他們這些一線計程車兵,不僅要打仗,而且連飯都吃不上了,不殺楊貴妃,他們難洩心中之氣。
其次,在馬崽驛,能調得動兵將的只有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及京兆府司錄參軍韋諤,而這兩個將軍都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在這種局勢下,太監高力士見事不妙,才會十分著急地勸說玄宗立即殺死楊貴妃,以保軍心穩定。可憐的唐玄宗,此時已別無選擇,只能忍痛割愛下旨令高力士在佛堂梨樹下縊死楊貴妃。後來,人們說這是唐玄宗沉溺於酒色怠政誤國的報應,當年雄才大略的帝王,而今卻連自己所愛的女人都保不住了。
再次,仔細分析便能發現,其實,一直沒有站出來說話的太子李亨,心裡也是想讓玄宗殺死楊貴妃的,一是楊貴妃的死可以使他和唐玄宗保住命,他親眼看到了士兵們殺了楊國忠及其妻、兒,他很擔心殺紅了眼計程車兵會把玄宗和他也殺了。二是乘此機會讓玄宗殺了楊貴妃,以後就沒有人能在玄宗旁邊講他的不是了,他成了玄宗最親密的人,這方便於他實施一直在籌劃的篡位計劃。
果然,不久之後,從長安城逃出來這支李唐皇家隊伍,便分成了兩路,一路由唐玄宗、高力士領著,進入蜀地;另一路由太子李亨和他的兒子李倓、李俶領著,北上往靈武進發。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區)為朔方諸將所推舉而登基,改元至德,開始了唐肅宗的歷史,李亨遙奉玄宗為太上皇。
唐玄宗確實是非常可憐了,剛剛賜死了他寵愛的貴妃,此時又無力阻止他兒子李亨奪權,他的皇位就這樣被他兒子搶走了。
李亨下旨封任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充朔方節度使;封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二年,郭子儀上表薦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郭、李二人奉詔討伐叛軍,兩人聯手合擊河北,在常山(河北正定)會師,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正因為有這一次大捷,加上之前李亨在靈武登基,人們懷疑,“馬嵬驛兵變”是李亨早就策劃好的兵變,李亨乘“安史之亂”取代了李隆基成了唐王朝的新皇帝,而楊貴妃成了這一場政權變化中最可憐的犧牲品。
無論如何,在當時的局勢下,楊貴妃都難逃一死,報應也好,犧牲品也好,反正無情的唐玄宗把自己心愛的女人推出來當成洗刷罪責的犧牲品。他雖然以楊貴妃的死換來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續,但卻無法保住自己的皇位,他的兒子李亨比他更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