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代丹藥

    漢武帝能夠成為世人皆知的一代雄主,與他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分不開。武有騎奴出身的衛青,私生子霍去病。文有獻出奇策解決藩國不斷坐大的主父偃,還有以株連千家禍及萬人的酷吏寧城,也有忠心為國秉持公心的良士汲黯,更有外貌雄偉,年入古稀之年仍活躍在朝堂之上,左右朝局的公孫弘。

    公孫弘的成功,基本上可以認為他揚天子之惡,從中獲取自身的榮華。更多的是應了那句老話,鬼老靈,人老精,外加自身多年學識積累才得以得志。

    公孫弘,菑川薛人(山東壽光)。四十歲之前,公孫弘比未起兵造反之前的漢高祖劉邦強不了多少。這並不是說公孫弘如同劉邦一樣混跡於江湖,不事生產。而是公孫弘也是在底層苦苦掙扎,絲毫沒有任何過人之處顯現出來。唯一讓當地官員入眼的是,公孫弘識文斷字,被聘用為當地的小吏。但不久犯下過錯,被罷免。之後大多數的時間,依靠為人養豬維持生計,直到四十歲才拿起書本,苦讀起來。

    公孫弘斷斷續續學習二十年,即公孫弘六十歲時,漢武帝劉徹即位。按照慣例,全國都要推選本地的“賢良方正”入京,為帝國提供人才。

    公孫弘的當選既是因為之前為小吏時累積的人脈,也是其專心苦讀的結果。整個人經過知識和閱歷的洗禮之後的迸發出光芒。

    而公孫弘也有顯而易見的缺點,年齡過大,精力略顯不足,出身低微,非富家子,所謂的人脈較為低端,沒有強行留用的基礎和必要。菑川王便幾次三番舉薦公孫弘,可是公孫弘似乎並不適應當京官的生活,兩次都被黜退回鄉,以致於第三次菑川王舉薦公孫弘時,他自己都不願再次經歷黜退的尷尬遂開口拒絕。理由是,“前已嘗西(曾西進長安),用不能罷,願更選。”可是,這次不同以往,華人固推弘,弘至太常。

    公孫弘最後一次被舉薦,仕途卻極為順暢。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面對漢武帝

    漢朝每年全國各地舉薦的人才,在漢武帝下詔強令各地舉薦人才之時,收入長安任職的每年則更多。公孫弘第三次被推舉的時間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此次人數比較少只有百餘人,可是質量極高。之後不久,主父偃、徐樂等人也相繼彙集長安。一時間,漢武帝手中吸納了大量人才。

    經過例行的策問之後,公孫弘位列第一,成為博士,待詔金馬門。

    司馬遷雖然不齒公孫弘,但是在《平津侯主父列傳》之中,依然將公孫弘和董仲舒放在一起共稱“儒雅”。可見,公孫弘也是真材實料的“賢良”的儒生。

    歸根結底,公孫弘遇到了一個極好的環境。

    在公孫弘入朝為官時,可以制約漢武帝的皇太后王娡病逝。以往罷黜百家,獨尊黃老的局面,變成了獨尊儒術的環境。

    一大批的儒生接連不斷的入朝為官,政治風向為之一變,儼然有初俱治世的模樣。與之相應的是,一代雄主漢武帝對外軍事政策也悄然發生變化。

    漢武帝相繼出兵平定南部越族的叛亂,之後放棄和親匈奴的偏安政策,組織大軍積極主動出擊,擊垮匈奴,安定北部邊境。並在南部叛亂和匈奴肆虐的重點地區,花費大氣力建造城郭,進一步提高對當地的統治力和防禦力,也為減少往來調運糧草的花費和消耗。

    這一政策,在實施之初,受到了公孫弘的勸阻,他認為西南北部都是蠻荒之地,完全沒有管理的必要,消耗國力。

    漢武帝對於公孫弘的這一建議,相當重視也相當憤怒,遂讓朱買臣等人懷揣建造城郭的益處,面責公孫弘。

    公孫弘對此十分謙卑,主動上疏,大方承認自己的短視,公孫弘的這套做法,非但沒有讓漢武帝輕視,反而獲得了漢武帝的好感,認為公孫弘是個知錯必改,憂國憂民的忠臣良士。

    不僅僅如此,主父偃徐樂等人對出兵匈奴,也是極力反對,認為這不是為國開疆擴土,平定邊患,只是亡秦的根由,大漢帝國之所以有近百年的安穩,是貫徹和延續漢高祖劉邦的和親安撫的策略。這對醉心武力的漢武帝來說,作用在他身上的壓力不是不小。

    而公孫弘自被責問之後,凡是與軍事沾邊的事情,公孫弘不再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進而演化成了,一個問題,公孫弘從不同角度陳列出了多個解決的辦法,讓漢武帝自己進行抉擇。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最終漢武帝選的那個方法出現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或者麻煩,公孫弘應承擔的責任就有漢武帝和他一起分擔,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漢武帝在心理上也就更親近公孫弘。

    對陣同僚

    公孫弘主修《春秋》,又涉獵百家之術,入朝為官後跟隨在大儒轅固左右,司馬遷將其定性為儒者。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這說明在當時成為一位經世聞名的大儒,不僅涉獵的範圍和內容極多,而且需要長時間的累積。然而,即便如此,還是不能算得上融會貫通,僅是略有小成。

    公孫弘成為博士時已經六十,苦讀二十年,入世六十年,經過兩次入京為官的挫折後,公孫弘可以說是學以致用。此時漢朝也正是處於黃老學說雜以百家輔佐天子無為無不為治理天下的“舊法”,與儒學受到偏愛,逆流而上的新舊交替的階段。

    朝中三公為丞相田蚡,御史大夫為張歐,太尉一職被取締,後由大司馬替換。按照職務的先後,御史大夫隸屬於丞相。而太尉一職,多專注于軍事,很少涉及文事。丞相田蚡愛好儒術,這擊中漢武帝的喜好。田蚡接掌丞相時,韓安國獻五百金與田蚡,接任御史大夫。

    期間,公孫弘先是侍奉大儒轅固。轅固秉承的思想又與其他儒生的思想並不相同,時常遭到其他儒生攻擊。對此,轅固的態度在與公孫弘交談時流露出來,“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公孫弘對轅固正身以正人的態度並不認同,他自有行事的準則,就是與轅固的勸解恰好相反。

    上察其(公孫弘)行慎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上說之,一歲中至左內史。

    公孫弘的這種行事態度,結合他上文提到的面對漢武帝時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得他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進。

    汲黯,為人剛正不阿,行事多發自本心,偏好黃老,曾任東海太守,僅一年東海大治,遷任主爵都尉。此時,公孫弘不過擔任博士而已。

    汲黯成為主爵都尉,掌管列侯,分管右扶風。公孫弘幾乎與汲黯同時升任,是為左內史,主管京師三輔之一的左馮翊,與漢景帝時期就任職太子洗馬的汲黯並駕齊驅。不僅如此,主父偃、董仲舒、張湯、嚴助等人相繼被重用,更有韓安國和薛澤等人也受到青睞。

    汲黯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加上本身性格的原因對待漢武帝和丞相田蚡時,更多的是直言不諱怒懟。

    “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於不義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柰辱朝廷何!”“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當公孫弘繼張歐之後接任御史大夫時,時任丞相的薛澤碌碌無為,充位而已。汲黯更是原地踏步,公孫弘汲黯兩人的矛盾由於彼此理念和心境的變化而加劇,由剛開始的口舌之爭,進而成為政見相爭,最終公孫弘上奏漢武帝,請求遷汲黯為右內史,主管長安。當時的長安諸侯皇室雲集,公孫弘此舉完全是將汲黯置於水深火熱其中,既讓汲黯忙於協調各諸侯與朝廷之間的關係無暇過問它事,又利用汲黯剛正的性格讓其處於衝突的中心。數年後,汲黯被免官,不久雖被起用為淮陽太守,七年後死在任上。

    如同公孫弘一樣,身為儒生,景帝時不得重用,而又在漢武帝眼中是個寶,對公孫弘的御史大夫之位又有威脅的,如董仲舒、主父偃,嚴助等人,相繼以才能,個人私怨以及政治抱負(多次上疏漢武帝)的藉口,在漢武帝忙於對戰匈奴無心細究文官事務的空隙下,將董仲舒主父偃嚴助等人相繼遣出,為藩國的丞相或南方邊地。

    期間,公孫弘積極響應漢武帝求才的號召,懇請漢武帝允許博士收取弟子從而招攬擴充人才儲備,得到了漢武帝的肯定,使得儒家儒術大行其道。

    之後,公孫弘升為丞相,出身武將世家的李廣之弟李蔡為御史大夫,騎奴出身為人低調的衛青是為大將軍,主管軍事,朝中可以說是無人能制衡公孫弘。

    三年後即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公孫弘死在丞相位上,時年八十。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價公孫弘。

    公孫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皆弘之力也。

    而他之所以能夠屢屢得手,無非就是利用漢武帝的稱雄天下的心思,打著為國為民的旗子,排除異己,獲得權力。他之所以能夠在這其中獲得漢武帝的信任,只是不斷的融合別人的觀點以及嚴於律己。如,允許博士招收子弟,其實司馬相如早在蜀地時已經開展,那時公孫弘不過是一介博士而已。又比如,公孫弘為了博得廉潔的聲名,對此評說為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

  • 2 # 奔跑者55

    史記》奠定了紀傳體的結構和體例,全書凡十二本記,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其中,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裡,清楚的寫清了每一篇的寫作用意和主要內容。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節衣食為百吏先。作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也就是說,平津侯主父列傳以平津侯公孫弘的事蹟為主,主父偃傳記的重要性次之。以兩人的關係而論,司馬遷明確提到“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皆弘之力也”,是將兩者作為政敵來處理的。這種寫法在後來的正史中很少見到,但在史記中出現的頗為頻繁。

    比如說張耳陳餘列傳,張、陳兩人從親密無間到仇深似海,兩人的事蹟可以相互比對,易於梳理脈絡;

    又如袁盎晁錯列傳,這一篇與平津侯主父列傳更為相似,袁盎晁錯兩人政見相左,互相攻訐,最後袁盎力勸景帝誅殺晁錯。兩人的關係都與文景兩代中央與地方諸侯的關係演變密切相關,所以同列一傳。

    具體到《平津侯主父列傳》,公孫弘和主父偃雖然都是齊人,但無論政治主張、性格特點都相互不容,司馬遷將兩人同列一傳,並指出了兩人的分歧,也可以更好的敘述兩人各自的主張和作為,並藉此展現出武帝時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

    司馬遷給公孫弘的評價是“公孫弘行義雖脩,然亦遇時。漢興八十餘年矣,上方鄉文學,招俊乂,以廣儒墨,弘為舉首”,也就是主要肯定公孫弘在西漢初年推廣儒學上的卓越貢獻。公孫弘為人,學問不足,但能體察上意,善於處理文書,每次都不和武帝爭論,而是提供見解讓皇帝自己決定,所以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但司馬遷在誇讚他為人處世老練、生活節儉的同時,也指出他常常暗中報復與自己有仇恨的人。

    而對主父偃,則是嘆息其“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認為主父偃為人過於驕橫,行事不留餘地,乃至於在世之時人人畏懼,死後被眾人毀謗的悲慘結局。

    此外,公孫弘主張節省國力,不贊同過度消耗民力和對諸侯過於嚴苛;而主父偃則與他相悖,主張設定朔方郡以穩固局勢,又多出計策來限制和分割諸侯國。兩者的分歧,實際上代表了朝廷內不同政見者之間的矛盾,乃至於最後公孫弘極力促使漢武帝誅殺主父偃的結局。然而主父偃雖死,但他所提供的各種政策卻得以逐步履行。

    總體而言,在稱讚公孫弘的同時,也展現其“為人意忌,外寬內深”的性格特點,可以說是從不同方面展現了歷史人物的特質。而對主父偃,則栩栩如生的刻畫了他的性格特點和最後結局,暗含了司馬遷本人的黃老思想。最後,透過這篇列傳,描繪了當時政局的整體風貌。

  • 3 # 無慾金剛

    你說的成功應該和其他相比較的結局吧,結局好未必就是成功,看他們這種人不以這個做標準,他並沒有什麼過人的政績,只是會明哲保身而已

  • 4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西漢武帝時期,今天,漢武帝的早朝正常進行,最近天下太平,按理說沒啥事。可一上朝皇帝的“思想品德老師”汲黯率先開炮:“陛下,臣聽說齊地的人都非常的狡猾,他們總先等我們提出意見,自己卻背信棄義,這種人是對陛下您的不忠誠啊!”汲黯雖然沒有指名道姓,可這話一說,漢武帝和朝廷的大臣們齊刷刷的看向臺下站著的一個老人。只見那老人神情自若,不卑不亢的回答道:“瞭解我的人都說我是忠臣,不瞭解我的人都說我是奸臣,臣沒有其他好說的了!”漢武帝一聽,反而認為汲黯的抨擊有些吹毛求疵,對老人好生安撫了一番,宣佈退朝……

    這個老人,就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名臣——公孫弘,同時,也是漢武帝一朝最為成功的丞相。您可不要以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個好官,武帝時期這個位置可是個高危職業,名將公孫賀被漢武帝提拔為丞相時,死活不肯接受丞相大印。

    公孫弘劇照

    而漢武帝一朝,一共使用了十三位丞相,三位被殺,三位自盡,可以說,丞相在漢武帝時就是鬼門關的別稱。可公孫弘卻成為一個另類,他不僅以70歲的高齡被拜為丞相,而且做的順風順水,最後80歲逝世於丞相的位子上,被稱為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是什麼原因讓公孫弘成為漢武帝時期最成功的丞相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大器晚成人老到

    今天,人們一提起大器晚成的代表總愛說蘇老泉,于成龍等人,實際上西漢的公孫弘也不逞多讓。公孫弘原本是齊地的一個獄吏,後來因為犯了錯被撤職,跑到海邊做了個豬倌,一直到四十歲才開始正兒八經的學習看書,攻讀《公羊春秋》,等到他真正映入漢武帝眼簾時,已經是60歲的高齡了!

    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字季。少時為薛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養後母孝謹。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漢代儒學經典——《公羊春秋》

    人們說一個人成功總說他年少得志,而公孫弘60歲才正式步入西漢政壇。但正是因為他大器晚成,才讓公孫弘少了幾分年輕人的傲氣與輕率,多了許多老人的成熟與穩重,此時的公孫弘曆經了人世間的各種磨鍊,做過底層公務員,幹過養豬專業戶,還犯過罪,已然是洗盡鉛華,脫胎換骨,成為武帝時期少有的老成持重的典範!

    二.實力不夠,運氣來湊

    公孫弘能夠步入政壇源自漢武帝即位時的一場海選,在這場海選中,漢武帝淘到兩個寶貝,一個是為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另外一個是“另類怪才”東方朔。但實際上,漢武帝還淘到了一個寶貝,那就是公孫弘!但公孫弘一上來就犯了個大錯,出使匈奴沒有按規定完成任務,漢武帝非常生氣,罷了他的官。

    華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百餘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漢武帝劉徹劇照

    等到漢武帝第二次要求海選時,公孫弘又去參加,這一次,老天給公孫弘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主考官把他的卷子放在了最後一名!按理說,公孫弘應該沒啥機會了,不過漢武帝這次卻意外的發現了公孫弘這個人才,把他的卷子從倒數第一名變成正數第一名。運氣爆棚的公孫弘就這樣陰差陽錯的進了中央政府,正式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三.人生在世,全靠演技

    公孫弘是幸運的,因為漢武帝,他最後一名的卷子變成了第一名,同時,漢武帝又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求賢若渴;但是,漢武帝內心深處還是個暴君,喜怒無常。在這樣的老闆手底下做事如履薄冰一般,不知道哪天就大禍臨頭了。

    所以,武帝一朝的大臣們一般分為兩種型別:實力派和演技派。所謂實力派,就是你心裡怎麼想你就怎麼做,不要有什麼小心眼,皇帝用起來也放心,這種大臣以汲黯,主父偃等人為代表;另一種演技派,你心裡想的和實際做的是兩碼事,但是你又不能讓皇帝看出來你心裡怎麼想的,這種大臣就以東方朔,公孫弘為代表。公孫弘為官十餘年,靠的就是他那出眾的演技!

    1.公孫弘長得帥

    公孫弘的老闆漢武帝是一個顏值控,除了喜歡美女以外,漢武帝內心還有那麼點龍陽之好,所以,漢武帝一生身邊總有些男寵,從韓嫣到李延年,再到後來的江充,他們扮演的都是這樣一個角色。

    恰好,公孫弘也是一個顏值線上的帥哥,而且他和漢武帝見面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屬於“老臘肉”級別的帥哥,武帝平時見得都是“小鮮肉”,公孫弘這樣型別的帥哥還是第一回見,所以武帝一見公孫弘,第一印象對他都特別好。

    公孫弘劇照

    2.公孫弘擅於包裝

    漢武帝一上臺就對王朝進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改革,實際上漢武帝是搞了一套“外儒內法”的把戲。武帝時期的大臣都是聰明人,比如張湯就看出來漢武帝的這套作秀,所以這個大法官在判案時一定要引經據典,所以深得武帝信任。

    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公孫弘也看出武帝的想法了,所以公孫弘在處理問題時,雖然核心是法家思想,但外面一定要包裝上儒家經典。公孫弘的這套做法非常對漢武帝胃口,裡子面子都給了漢武帝,因此公孫弘得到漢武帝的賞識。

    3.公孫弘瞭解“觀眾”

    既然作為“演員”,那麼他演的戲一定要符合“觀眾”的口味,而公孫弘的“觀眾”就一位——漢武帝。怎麼調理好漢武帝的口味成為公孫弘做演員的必修課。

    公孫弘的炮灰——汲黯

    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怎麼了解漢武帝呢?公孫弘想到了一個人——汲黯!這是個直腸子,直到漢武帝都怕他,而且他沒啥心眼,比較好對付。因此公孫弘經常和汲黯一起商量事情,達成統一之後找漢武帝報告,公孫弘每回都讓汲黯先說,自己在一旁觀察漢武帝的言行舉止。一旦漢武帝對這個報告有不同看法,等到公孫弘報告的時候,他就跟著漢武帝意思來,把汲黯無情的拋棄了,因此公孫弘的意見漢武帝一般都比較採納,時間一長,漢武帝這個“觀眾”也成為公孫弘的“鐵桿粉絲”!

    四.沽名釣譽收人緣

    由於公孫弘在入仕前經歷了太多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因此公孫弘特別看重人們對他的看法。

    武帝時期很多名臣在一朝崛起之後就開始飄飄然,如主父偃發達之後瘋狂斂財,貶低親戚朋友;田蚡發達之後貪財好色,逼死灌夫竇嬰。而公孫弘發達之後卻沒有和他的前輩們一樣,反而反其道而行之。早在山東做獄吏,當豬倌時公孫弘就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大孝子,漢代以孝治天下,正是由於公孫弘大孝子的頭銜才讓他得以步入仕途,所以公孫弘很早就感受到社會輿論的巨大作用。

    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公孫弘畫像

    因此,在他發達了之後,作為丞相的公孫弘每月拿著高薪卻依然生活簡樸,把所有的餘錢都用來賙濟親戚和老朋友,還有就是奉養家裡的賓客。吃人家最短,拿人家手短,這幫人拿了公孫弘的好處,自然向著公孫弘說話,社會輿論一邊倒的誇讚公孫弘,稱他知恩圖報,是不可多得的大才!

    結語:

    公元前121年,“演員”公孫弘以八十歲的高齡逝世在丞相的位子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這個兩千多年前的“老戲骨”用他精湛的演技騙過了所有人,甚至騙過了漢武帝。正因為他的演技精湛,使他成為漢武帝時期最成功的丞相!

  • 5 # 歷史的影子

    成名要趁早,40歲以後沒成就這一生就完了?中國歷史上重來就不缺少大器晚成的歷史名人。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樣一位老頭子:40歲開始讀書,60歲開始做官然後被罷免,70歲開始做丞相,最後死的時候還是丞相。公孫弘是做什麼的公孫弘,普通老百姓出生,家裡只有母親一個人,而且身體還不好,為了照顧母親,公孫弘從小就沒上過學,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賺錢養家,養豬放羊,那都是常事。日子稍微好過點了,經人介紹做了個派出所長。

    漢武帝時期,做人第一原則就是孝順,百善孝為先麼,像公孫弘這樣,這麼早就懂得養家照顧母親的,社會地位都很高,人人敬重,所以如果哪裡缺少公務員需要人手的,大家都喜歡推薦公孫弘去,這麼孝順的孩子,辦事肯定差不了,就這麼當上了一個監獄的監獄長。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當官是很爽的,山高皇帝遠,只要你不犯什麼重大的錯誤,在自己管轄的一畝三分地就是土皇帝,想幹嘛幹嘛。但是我們的公孫弘同志就出事了,啥事呢?因為公孫弘沒讀過書,不認識字,在監獄當差偶爾也要審理官司的,字都不認識,這不是搗亂麼。

    就這麼,剛上任沒多久,犯事了,監獄長芝麻綠豆的小官也沒的當了,還要遭受同行的恥笑。這是華人的天性,喜歡嘲笑比自己差的,嫉妒比自己強的,所以能在一起玩耍的,水平都差不多,想知道自己能不能有所成就,看看周圍認識的朋友就知道了。

    但是公孫弘不甘心啊,被嘲笑不認識字、沒學問,公孫弘認為這是人生最大的恥辱。他要改變大家對自己的態度,怎麼改變,讀書啊!於是公孫弘白天干活晚上看書,廢寢忘食啊。

    自己讀書就好像閉門造車,讀不出什麼新意來,而且古代好書都貴的很,基本在貴族、有錢人手裡,公孫弘想繼續學習,沒辦法,只能拜師,這一年,公孫弘40歲。

    40歲以後重新開始還來得及嗎

    古人說四十不惑,意思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了。公孫弘到了四十歲,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讀書,讀書改變命運,要改變自己不認識字、沒文化的命運。於是公孫弘就去找老師,學習文化,公孫弘拜師學習的是當時主流的知識《公羊春秋》,這是部專門闡釋《春秋》的書,從漢景帝開始,到漢武帝時期,那是非常流行,類似於現在的網際網路知識,你不學點網際網路思維,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公孫弘從零開始學習《公羊春秋》,學了近二十年,略有小成。這讓小編想起了,周星馳鹿鼎記裡的絕世武功動不動就要練個百八十年,像公孫弘這樣學了二十年的,和頂尖水平肯定還有點差距,但是怎麼看,二十年的公孫弘也算是一個高手,當代大儒了。

    其實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還需要一定的運氣,就是風口。項羽這麼厲害,要不是趕上秦末大起義,要當上西楚霸王估計也有點難度。公孫弘雖然60歲了,但就是趕上了漢武帝剛剛登基,非常需要人才,全國招聘。最主要的是,古代沒有退休的說法,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麼,年齡越大越吃香,就這麼公孫弘被推薦給了漢武帝。

    這本來只是一次普通的出使,是漢武帝給這位新上任的老頭一次考驗,肚裡有多少能耐拿出來曬曬才知道。考核期麼,公孫弘當然非常珍惜這次機會,準備在試用期內好好表現,出使匈奴回來以後,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報告交上去。

    就是這篇報告,出事了。公孫弘當時60歲了,而漢武帝只有17歲,年齡相差那麼多,代溝很大,結果公孫弘關注的點和漢武帝的興趣完全不一樣,兩個人想不到一塊去。領導不滿意,覺得你出差了這麼久,就整了這麼破報告,漢武帝很不高興,第二天,公孫弘就被辭退,回家繼續讀書去了。

    公孫弘為什麼能做丞相

    40歲開始讀書,好不容易熬到60歲,站到了風口上,進入京城,當官了,可是沒當兩天,被辭退,又變成平頭老百姓了。很沮喪吧,覺得人生再也沒有出頭機會了吧,怎麼辦呢,繼續看書。這個時候,抱怨、後悔、懊惱是沒有用的,你只有繼續學習,六十歲和二十歲最大的區別就是,看得開,懂得順勢而為。

    這一等,就是十年,公元前130年,也就是漢武帝登基的第十年,再一次釋出全國招聘資訊。這一次,公孫弘又經當地父母官推薦給了漢武帝,古代沒有招聘沒有專門的獵頭,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要到隋朝才會出現,所以當時做官要麼是世襲,要麼就是立功,或者有官員推薦,然後層層考核。公孫弘畢竟是有真才實學的,所以這次又通過了考核,來到了漢武帝的面前。這一次公孫弘學聰明瞭,凡事自己不下定論,而是將所有事情都描述清楚,然後根據每個事件,指出幾個解決方案,最後讓漢武帝拿主意。這是最聰明的做法,就算到了現在的職場,也同樣適用:你不是老闆,不需要你拿主意,你需要做的,就是儘量將老闆吩咐的事情調查清楚,再提出幾種可行的方案,然後再根據老闆的決定,將事情辦妥就可以了。不需要你太多的自作聰明,當然也不能什麼事都不做,只等老闆的吩咐。

    正是憑藉這種做事方式,公孫弘一步步的升職加薪,四年後,公孫弘做上了文臣當中的最高職位,丞相。

    按理說,漢武帝時期經過兩次的全國招聘會,朝廷裡面人才濟濟,丞相這種文臣的第一把交椅可能還輪不到公孫弘頭上,高手太多了,競爭激烈啊。那麼為什麼,四年,公孫弘就成丞相了呢。

    因為在漢武帝時期,當丞相的風險係數太高了,整個漢武帝時期,出現了十三任丞相,三個自殺死的,還有三個被漢武帝賜死的。當上丞相,就意味著你一半的腦袋不是你自己了,所以其他人不敢做這個丞相。

    公孫弘不在乎,他說他都已經70歲的人了,本來生命就不長了,如果能為國家過皇帝做點事,而且又是位高權重的丞相,到70歲才出人頭地,這樣的機會,怎麼可能放棄呢,就這樣公孫弘成了漢武帝時期最老的丞相。

    做官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優勢,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優勢,公孫弘的優勢就是懂得人心、懂得隱忍,會揣摩皇帝的心思,也會在與其他同事的競爭中退一步海闊天空,圓滑世故,所以公孫弘的官做的很順利。

    公孫弘是怎麼死的

    公孫弘是自然死亡,生病死的,死的時候是80歲,丞相做了4年。我們看公孫丞相的一生,覺得充滿了不可思議,60歲當官,70歲丞相,40歲才開始讀書。

  • 6 # 李飛熊

    可以這樣說,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手下擔任丞相的職位,並不是那麼容易。其中許多人的結局都是自殺或被殺,而公孫弘竟然能安然無事,可以稱得上成功。此外,再聯絡公孫弘的機遇以及為官經歷等因素,公孫弘確實是漢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

    布衣丞相

    在漢代早期,做官的權力一度掌握在勳親手中。就連漢高祖劉邦都留下了“非功不侯,非侯不相”的命令。而公孫弘是漢朝首位以布衣而升任丞相,是制度上的一大突破,對後世亦形成了深遠影響。

    (公孫弘)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建元元年,天子(漢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是時弘年六十,徵以賢良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

    公孫弘出身寒門,四十多才開始學習《春秋》。等到漢武帝即位,公孫弘被推薦,但才能受到漢武帝質疑,被送回家中。如果換做一般人,這輩子基本就完了,但架不住公孫弘運氣好。等到建元五年,公孫弘又被推舉,這次策奏第一,被漢武帝拜為博士。後來更是拜為平津侯,拜丞相。

    如果換做以前的皇帝,出身寒門的公孫弘根本沒有機會做丞相。而想要擺脫勳親集團掣肘,從而做出一番大事業的漢武帝,卻選中公孫弘擔任丞相。無論是從出身還是機遇上來說,公孫弘都可以稱得上成功了。何況還是第一次徵召不合漢武帝心意,第二次仍能得到重用。

    公孫弘表演十分成功

    公孫弘雖然六十歲以後才出來做官,但深諳做官之道,在漢武帝面前偽裝得十分成功。

    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嘗與公卿約,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

    由此可見,公孫弘做官是小心翼翼的。漢武帝不認可的事,公孫弘不會和漢武帝爭論。公孫弘和其他大臣商量好某件事後,到了漢武帝面前卻又變卦,以順從漢武帝的意思。這固然和公孫弘的出身有關,但也說明公孫弘善於迎合漢武帝的心思,善於表演。對此,有大臣向漢武帝舉報他,說他不忠。

    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倖臣每毀弘,上益厚之。

    漢武帝需要丞相尸位素餐,不對自己掣肘,而公孫弘無疑做到了。因此每當其他寵臣說公孫弘的壞話,漢武帝不僅不聽,還更加寵信公孫弘。此外,公孫弘雖然位列三公,可還蓋著布被,“食不重肉”,藉此邀取好名聲,然而漢武帝對他卻是“愈益厚之”。公孫弘的表演,成功地騙過了漢武帝。

    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郤者,雖詳(通佯,假裝的意思)與善,陰報其仇。

    公孫弘外表很寬弘,但其實很小氣。曾經和他有嫌隙的人,公孫弘假裝很和善地對待他們,但暗地裡會報復。不過他的俸祿都分給賓客,家無餘財,當時的人也認為他賢能。對於這些,漢武帝都假裝不知道,一直讓他為相六年。

    公孫弘得以善終

    淮南王、衡山王謀反的時候,公孫弘正在生病。他認為自己沒有盡到丞相的責任,也害怕自己突然死掉,到時無法推脫責任。因此他向漢武帝上表請辭,為更賢能的人讓路。但漢武帝對他殷殷挽留,等他病好了仍舊擔任丞相。

    因賜告牛酒雜帛。居數月,病有瘳,視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

    活到80歲的公孫弘,最終以丞相的身份得以善終,不可謂不成功。相比於丞相竇嬰被殺,田蚡發瘋而死,李蔡、莊青翟兩人自殺而死,公孫弘可謂成功人士中的成功人士。

    綜上所述,從機遇上、做官的經歷上以及最終的結局上,公孫弘都可以稱得上漢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其中,尤以公孫弘以布衣任丞相,影響最為深遠。生前得漢武帝信任,死後得清史留芳名,也不得不讓人讚歎了。

  • 7 # 安定郡小書生

    漢武帝時期前後共有13為丞相,分別是: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犛、田千秋。這13人之中,執政時間最長的是葛繹侯公孫賀,然而受世人推崇、做的最成功的無疑是平津侯公孫弘。

    公孫弘之所以能夠成為漢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小生這裡歸結三點原因。

    一、學識淵博,尤其精通儒家經典

    公孫弘年輕時期就吃過沒有學識的虧,在擔任薛縣的獄吏時,因無學識,經常鬧出錯誤,為此丟掉工作。從此,公孫弘痛定思痛,刻苦讀書,一直讀到40歲,才有所成。之後繼續跟著胡母子鑽研儒家經典《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

    漢武帝即位後,便開始招賢求才。年已60歲的公羊弘便以賢良之名前去應召,被任命為博士。後來公羊弘被派去出使匈奴,回來之後,找漢武帝彙報工作。事實上,公孫弘這次彙報,漢武帝很不滿意,於是第二次丟掉工作,賦閒在家。

    這一賦閒,就賦閒了十年,漢武帝再次徵求文學儒士,葘川國便推舉公孫弘應詔。這次年已70歲的公孫弘一開始還是拒絕的,但畢竟是齊地的儒學泰斗,禁不住地方的一再催促,只好再次進京面試。果然不出意外,再次成為博士。

    公孫弘之所以能夠得到重用,就是在於其淵博的儒學知識。在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時代,成為儒家泰斗的公孫弘無疑就是一面旗幟,受到世人的推崇。更重要的是,公孫弘不是拘泥於儒學一隅,恢奇多聞,善於辯論,通曉文書法律,能夠將當時法律以儒家的學說進行解釋闡述,這無疑就更加符合外儒內法的漢武帝需求。

    二、為人圓滑,善於迎合領導心聲

    公孫弘還是有明顯的缺點的,比如第一次徵召為博士後,在出使匈奴回來,向漢武帝彙報工作,就不符合皇帝的心意,結果丟了工作;第二次徵召為博士後,被派往巴蜀地區視察工作,回來再次向漢武帝彙報工作,又不合皇帝之意,差點把這老傢伙嚇死了,幸運的是這次漢武帝並沒有深究此事。

    公孫弘的能力就是其圓滑,幹事從來不事先表態,然後根據皇帝需要在進行抉擇。比如在朝廷議事時,他經常會提出ABC多種方案,然後讓領導自己決定,也從不堅持己見。這無疑就是一名優秀辦公室文秘具備的優秀素質,所以很快提拔為左內史、御使大夫(副丞相)、丞相。

    公孫弘在當丞相的時候,每次上朝奏對,都會揣摩皇帝心意,因此提出的事情都非常符合漢武帝心聲。甚至每次上朝之前與大臣們商議好的事情,一上朝,根據漢武帝的心意,說變就變,從不堅持。後來,以正直聞名的汲黯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當面指責公孫弘,“人說你們齊人都是鬼,你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是對皇帝的不忠”。漢武帝就讓公孫弘解釋,公孫弘一句“你懂的”,讓漢武帝很滿意。

    事實上,正值壯年的漢武帝,需要這樣事事順著自己心意,跟著自己站隊的丞相公孫弘,公孫弘也就是吃透了這一點,才能得到漢武帝的信任。

    三、年事已高,身體力行主張節儉

    公孫弘第二次出仕已經70歲的高齡。這種高齡的老人,已經失去了進取心,相比滿朝人才濟濟的漢武帝時期,文有主父偃、董仲舒,武有衛青、霍去病。公孫弘主張節儉,身體力行,“為布被”,“食一肉脫粟之飯”,以至“家無所餘”,這安於現狀的形態,不僅被士人所稱道,更加能夠讓漢武帝放心使用。更何況,漢朝主張以孝治天下,以公孫弘的高齡,漢武帝也沒有必要對其過於苛責。事實上,公孫弘在丞相位置也僅僅待了三年,就病逝在任上了。

  • 8 # 尋根拜祖

    漢武帝一朝,一共啟用過十三位丞相,七位非正常死亡,剩下的要麼碌碌無非,要麼戰戰兢兢。只有公孫弘活得最精彩,不光有所建樹,還在任上壽終正寢。所以題幹說,公孫弘是漢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一點沒錯。

    漢武帝時期的丞相,為何如此悲催呢?原因就是漢武帝行皇權獨裁,與相權矛盾很深。這就導致丞相們要麼結局悲慘(比如莊青翟、田蚡、公孫賀),要麼屈從皇權,做個尸位素餐之人(比如石慶)。越到後期,丞相們的存在感越低,末年公孫賀因為被任命為丞相,竟被嚇哭了!

    那麼公孫弘何德何能,憑什麼活得那麼精彩呢?

    一、品行好:為人簡樸,不作偽,不結黨營私

    《史記》對公孫弘的人品,採以鄙視的立場,其實不公平。公孫弘的為人,至少有三點值得讚賞。

    生活簡樸:公孫弘身為丞相,俸祿不菲,但是他“躬身菲薄,所得俸祿以奉待之”,“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把錢都花在了奉養賢士身上,自己穿布衣蓋破棉被。因為過於簡樸,還受到了政敵的誹謗,認為公孫弘是沽名釣譽。

    不作偽:面對汲黯等人的指斥,公孫弘坦言承認自己就是沽名釣譽,並說,沽名釣譽總比不顧名譽,揮霍奢侈違反亂紀好吧?作為一名丞相,已經做到了位極人臣,如果還繼續“沽名釣譽”,其實就已經不是沽名釣譽了,而是一個人的品行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層次。

    不結黨營私:漢武帝非常反感大臣們養門客,公孫弘卻例外,他在府中開東門,專門用來接待門客學士,卻從來沒因此受到漢武帝批評和猜忌。原因就是公孫弘養客卻不結黨,更不營私。丞相之位,本就是利益矛盾的中心,很多人就是死於此,比如田蚡、竇嬰。公孫弘能讓自己置身於利益紛爭之外,跟他獨善其身的修為息息相關。

    這是這些優良的品行,讓公孫弘雖然時時刻刻處於流言蜚語之中,但是沒有人能真正抓到他的短處。

    二、情商高:善於化解矛盾,善於平息危機

    歷史上為何對公孫弘的人品持懷疑態度?這跟他略顯圓滑的處事態度有關,缺少所謂的骨鯁之氣,做人沒有稜角,甚至被認為沒有原則。其實這一點,何嘗不是公孫弘情商高的表現。

    比如前文所說,汲黯指責公孫弘作偽,公孫弘不辯解,辯解只會加深矛盾,還容易越描越黑,坦言承認,反而讓對方的大炮,放了空響。

    還有一次,公孫弘和汲黯面君,公孫弘察言觀色,發現漢武帝並不贊同他與汲黯的提議,於是他臨時改變策略,迎合漢武帝,弄得耿直的汲黯火冒三丈,當場指責公孫弘奸詐。面對汲黯的轟炸,連漢武帝也對公孫弘的為人起了疑心,你看公孫弘的解釋多技巧:

    “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

    瞭解我的人就會知道我的忠誠,像汲黯這種人,他是不瞭解我,那麼就讓他認為我不忠誠吧。這種回答方式,看起來文不對題,其實充滿技巧。

    首先回避了矛盾的尖銳對抗,如果直接回擊,會越陷越深,最終頂多是兩敗俱傷;其次,這個說法容易把漢武帝拉回對往事的整體印象,而不是糾纏於眼前一件事;再者,這種說法有劃界限之嫌,將漢武帝與自己劃歸為“知己”,反而讓漢武帝對自己更信任。

    所以,這句輕描淡寫的話,效果極佳:“上然弘言。左右倖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讓政敵的一發炮彈,變成了香甜的糖果,這種情商不是一般的高。

    正是公孫弘的圓滑,讓人產生他沒有道德底線的錯覺,雖然屢屢讓自己躲過中傷,但是詬病卻愈深。

    三、能力強:儒法結合,有建樹

    公孫弘此人最神奇的一點是,他從四十一歲才開始讀書,之前做過短暫的吏員,人生的大多數時光,他是養豬為生。他第一次被舉薦出仕時已經六十歲,因為出使匈奴讓漢武帝不滿意,受到批評,回來後就辭職回家。

    公孫弘的仕途,在他七十歲那一年,第二次被家鄉舉孝廉,入京為待詔開始。

    公孫弘跟當時的儒生不大一樣,他奉行的儒法雜用,以儒學為綱,以法家為用。這種儒法結合的方式,暗合了漢武帝的治國之道。

    漢武帝雖然支援罷百家尊儒術,但是他個人骨子裡行的是法家之術。漢宣帝就曾經直言不諱,說漢武帝是“王霸雜用”。明裡一套暗裡一套,不光不利於行政,更不利於思想統一,估計漢武帝自己也很矛盾:儒家聽起來那麼好,我怎麼感覺法家更實用呢?

    公孫弘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他用儒家思想來解釋法家思想,為漢武帝的法術,提供了儒家理論依據,也為冰冷的法家,戴上了一頂溫情的帽子。

    公孫弘最早得到漢武帝重視,就是一篇對策,在策書中,公孫弘提出了“和”的概念,將法家與儒家,以對立統一的思想,糅合在一起。比如,他講儒家的禮儀,與法家的賞罰時,認為禮儀與賞罰既是對立的兩種方式,也是統一的治理手段,“禮儀服之,賞罰順之”,不矛盾,要結合使用,相得益彰。

    這種觀點等於為漢武帝推開了一扇窗,讓他的法家手段,獲得了理論支援,也為儒家治國的弊端,打了補丁。

    四、技巧妙:善於處理君臣關係

    公孫弘最成功的一點,在於他與漢武帝的相處之道。伴隨在漢武帝這頭猛虎之側,本來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作為丞相,避免不了形成相權與皇權的矛盾,猶如虎口奪食。公孫弘怎麼讓漢武帝成功變成了可人的貓咪呢?

    公孫弘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不強諫,意見提了,接不接受在你;二是適當妥協,換取成果最大化,而不是完勝。

    古人講求的盡忠,往往要求大臣們堅持原則,自己的意見如果皇帝不接受,要堅持不懈,不能妥協,甚至死諫,彷彿只有這樣才是忠臣。公孫弘不是,他認為做臣子的只要把自己的意見提出來,就算盡責了,至於接受不接受,那是皇帝的事,臣子不需要,也不應該強諫。

    是公孫弘無原則,還是大臣們愚忠?其實都不是,帝制結構下,皇帝的個人作風,對朝政決策影響極大,大臣們該如何盡責,其實要視皇帝而定。漢武帝很獨裁,不希望跟大臣們分享決策權,他把丞相定義為執行機構,頂多是決策參謀。在這種情況下,你跟他強諫,那就有強制分權的嫌疑,雖說骨鯁氣十足,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公孫弘是不是那就那麼不負責任,把責任完全推給漢武帝呢?其實也不是,他還是會採取一些靈活措施,彌補妥協的後果。

    比如,漢武帝在元朔年間,發動了三場大的工程——打通西南夷、興建滄海郡、新建朔方郡。三大工程,一個在西南,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北。其中打通西南夷的道路修建已經耗時六年,死傷無數士卒,滄海郡興建兩年,讓燕趙疲憊。

    雖然公孫弘表示過反對,漢武帝一直不採納。現在又要修朔方郡,公孫弘再次上疏反對。

    “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上乃許之。”

    漢武帝派朱買臣去責難公孫弘,公孫弘立刻先承認錯誤,我就一個見識鄙陋之人,認識不清修築朔方郡有這麼大的戰略意義,同意皇帝的英明決定。不過,國家確實承受不起這麼大的壓力,請停了西南夷和滄海郡興建,一心一意搞好朔方營建。漢武帝批准了!

    這就是公孫弘的溝通技巧,雖不強諫,但是會用妥協的方式,達成目的,不追求完勝,而是力求成果最大化。假如公孫弘一味跟漢武帝頂牛,會那麼痛快地答應罷西南夷和滄海嗎?恐怕直接罷了公孫弘!

    最成功的丞相,為何被後人看不起

    公孫弘雖然事業成功,可是在歷史上,對公孫弘的詆譭頗多,包括司馬遷在內,史學界大多認為公孫弘是個兩面三刀,明哲保身,擅長奉迎的無原則的小人,甚至是一個陰險歹毒的傢伙。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講壇,講述公孫弘時,說他是長著毒牙的蛇!

    筆者個人認為,公孫弘被妖化了。

    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態度,就存在太多貶抑,對公孫弘這種缺少骨鯁之氣的人,也是很不欣賞,乃至於鄙視。正統的儒生們,更不接受公孫弘看似軟弱,對皇帝一味奉承的做派。再加上公孫弘的思想,是儒法兼用,為儒生們所不喜。

    其實客觀分析,公孫弘雖然圓滑,但作為丞相,首要責任就是協調百官與皇帝的關係,維護朝政穩定,偏激的作風,顯然更不適合。

    潔身自好,不結黨營私,一心撲在朝政上,這樣的人不應該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訓練狗狗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