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ey萬萬知道
-
2 # 李志勇LZY
月亮的存在的周囲場比較黑;
太陽只有發出光芒受到阻折;
地球上人站在合適角度容易;
無有看月邊半滿圓月供參考。
-
3 # 棲雁林
宇宙中除了黑洞任何物體都能反光,月亮是由於太Sunny的照射而反光,就如夜晚大街上路燈下你能看到行人一樣的道理。
-
4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月球本身不能發光,如果沒有太Sunny,月亮也只是一個暗淡的球體。人類能看到月球是因為它發射太Sunny。 儘管月亮有時看起來非常明亮,但它只反射照射到它表面3%~12%的Sunny。
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亮度取決於月球在地球軌道上的位置。月亮每29.5天繞地球一週,在這個過程中,它被太陽從不同的角度照亮。 月球圍繞地球的這種運動,以及地球圍繞著太陽—說明月亮的不同階段(滿月、四分之一月等)。在月球繞地球軌道的任何一點上,只有一半的表面面向太陽,因此,只有一半的月球被照亮。表面的另一半背向太陽,處於陰影中。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當月亮與太陽成180度角時,它是最亮的。此時,面向太陽的整個月球表面被照亮,從地球上可以看到。這就是所謂的滿月。 另一方面,在“新月”上,從我們的位置甚至看不到月亮。這是當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時候,所以月亮反射Sunny的那一側背向地球。
在新月前後的日子裡,我們會看到反射Sunny的一小片月亮。在那段時間裡,月球其餘部分微弱的亮度,月球相對較暗的部分被Sunny稍微照亮,Sunny從地球反射出去,然後從月球反射回來,回到我們的眼睛。
-
5 # 滬生泉
月光不是從太陽那兒來的 而是月亮自身發射的光
以往,我們總以為反射光就是把發射光反射出去的光。比如:我們總以為:太Sunny照在月亮上,月亮則把這太Sunny反射出來,所以,我們看到的月光就是從太陽那兒來的光。
其實,這是錯的。我們所見的月光完全是月亮本身發射出來的光。簡述如下:
月亮在接受太Sunny後,並沒有把太Sunny反射出去,而是把太Sunny當能量吸收了,並把自己體內的能量釋放了,這能量就是月光。為什麼這麼說呢?簡述如下:
若月亮反射的是太Sunny,那麼,就不會反射出單色,或改變太Sunny的色彩。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月亮吸收太陽釋放能量(光),然後,又把自己的能量釋放出來(月光)。
那麼,這說法是否成立呢?我們可從日常生活來看:
我們身體和衣著都含有原子生命體,當Sunny普照我們時,不同的原子吸收了各自所需的能量(光),然後,各自又釋放各自不需要的能量(光)。
請注意:不同的光子,就會有不同色彩。正是如此,我們只被同一種Sunny照耀,卻能有不同的色彩反射出來。
請注意:服裝色彩在Sunny照耀下會褐色,這就是可以證明:服裝在Sunny照耀下放射了自己的光。
於是,我們對發射光與反射光作如下規定:
發射光是指從光源發出的光;反射光是生命體接受發射光後,而發出的自身的光。
又得規定:
光源有主動光源和被動光源之分。太陽就是主動光源,月亮,包括能在Sunny刺激下發光的生命體,就是被動光源。
這兩規定很重要,這對我們瞭解生命體會有幫助。
舉報/反饋 -
6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大家都知道,月球表面之所以發亮,是因為反射了太陽的光線。月球由於與地球之間形成了潮汐鎖定,它正對著地球的一面始終向著地球在公轉。嚴格意義上的公轉週期,即月球重新回到與地球之間相對位置的起點處的時間為29.53天;如果拿月相的變化週期,即考慮到地球、月球和太陽三者之間的位置,那麼月球的公轉週期為27.32天,這2天多一點的時間差,正是彌補了在這個週期內地球圍繞太陽執行的距離。
根據反射面的粗糙情況,我們把光線的反射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兩種。鏡面反射是指反射面非常光滑,平行的入射光線在反射後也將平行地被反射出去,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找不到嚴格意義上的鏡面反射,但可以把一些表面比較光滑的反射面近似地看作鏡面,比如平靜的湖面、穿衣鏡等等,它們反射的光線亮度基本等同於入射光線。而表面比較粗糙的反射面,平行的光線在照射之後,由於表面的凹凸不平,其反射光線會向四面八方散射出去,因此我們看到的反射光會暗淡不少。
其實宇宙中任何行星和衛星的表面都是凹凸不平的,具有高低起伏的地貌,恆星的光線在照射到它的表面之後,除了一部分被吸收之外,其餘的將按照光線的反射定律被返回宇宙空間中,這種反射一定是漫反射而非鏡面反射,在此過程中,進入到我們眼中的反射光線,與恆星入射到這些行星或者衛星表面的光線強度,肯定要衰減很多。比如月球,科學家們測算,其反射到地球的光線,僅是太Sunny照射到月球表面亮度的10%左右。
之所以這10%的光線,我們在夜空看到的比較亮,是因為其它星星的反差所致。雖然夜空中的很多星星都是恆星,它們到達地球的是直接入射的光線,但由於距離地球都非常遠,最近的恆星距離地球也要4.2光年,摺合40萬億公里。而在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也有4100萬公里,月球距離地球的距離僅38萬公里,使得從地球上看,月亮本身的可視角很大,光線在反射過程中的損耗也較少,因此夜晚月球看起來比較明亮。
-
7 # 任哥論道
有位小夥伴提出這樣問題,其實是很好解釋的問題。由於這是科普性的文章,所以在解釋上,我儘量不用專業術語,這樣便於大家理解。
月球之所以反光,有以下原因。
一.月球本身並不發光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因此,我們說月球是靠太陽的反射光反射到地球的。
我們知道,月球表面是很粗糙的,月球上有很多隕石坑,也有平原,也有類似的山脈,總之月球不是一個平坦的一個球體。
那麼,月球的反射光是屬於什麼光呢?月球的反射光我們稱之為漫反射。
二.什麼是漫反射
漫反射是指光線被粗糙表面無規則地向各個方向反射的現象。很多物體,如植物、牆壁、衣服等,其表面粗看起來似乎是平滑,但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就會看到其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本來是平行的太Sunny被這些表面反射後,就瀰漫地射向不同方向。
當一束平行光觸及光滑物體表面時,光線則發生規律性反射,反射後的光線也相互平行,這種規律性反射稱為光的單向反射或鏡面反射。但物體的光滑程度是相對的,而一般物體的表面多粗糙不平,入射線雖然為平行光線,但反射後的光線則向各個方向分散,此種現象為光的漫反射。
人眼之所以能看清物體的全貌,主要是靠漫反射光在眼內的成像。如是全部單向反射的物體表面,不但看不清物體的外貌,還會引起某一方向上的眩光干擾現象。
漫反射的每條光線均遵循反射定律。平行光束經漫反射後不再是平行光束。由漫反射形成的物體亮度,一般視光源強度和反射面性質而定。[1]
三.月光的漫反射強度
我們在滿月的夜晚,往往覺得月光很亮,這與月光的漫反射強度有關。那麼月光有紫外線嗎?
月亮也有紫外線,但比太陽弱的多.因為月光是太Sunny的反射,而反射光只是入射光的一部分,還有大部分被月球吸收了.而紫外線是太Sunny的一部分,他的穿透能力遠不如紅外線,還不如可見光.所以經月球反射的紫外線再穿過大氣層就很弱了. 設太陽輻射強度到地球處為E, 那月亮處也可以認為是E 月亮的反射率約為0.1, 能反射的表面是月亮的半個表面(注意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一樣反射強度到地球). 這些反射的太Sunny到地球這樣的距離後, 面積已經擴散了很多倍, 強度進一步降低. 降低多少呢?
月地距離約是月亮半徑的200倍, 所以面積擴大了40000倍.所以月光到地球后強度大約是0.1E/40000. 這是什麼概念呢? 在太陽下曬10分鐘相當於月光下曬七年半的量。這個估計準確程度如何呢? 太陽約-26 等, 月亮約-12等. 而這個估算結果給出的資訊是, 太陽比月亮高-2.5log(0.1/40000)=14 等。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古代說"花前月下"而不是"花前日下"了, 主要是考慮到安全的原因.
四.在地球看月亮為什麼那麼亮?
剛才我們講到,月光到地球后強度大約是0.1E/40000,這個亮度相當於100w的電燈的亮度。更主要的原因,月球背景是浩瀚的宇宙,相比之下,我們看到的月光就更亮一些了。
小結:月亮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是太陽對月球的漫散射光,它的亮度相當於太陽的1/40000,當然月有盈虧,當我們看到只有一彎月亮的時候,尤其是日月同時出現的時候,那它的亮度是很低很低的。
-
8 # 星球上的科學
月球也被叫做月亮,由於距離地球比較近,又是地球的一顆天然衛星,所以被我們所熟悉。
每當夜晚的時候,抬頭看就能看到天空中發光的月亮,可事實上月球月球本身是不會發光的。
月球為什麼會發光?先來說一下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而如果光是在兩種不同密度的介質分介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叫做光的反射。其實月球的光就是發生了漫反射效應。月球的本身是一個比較黯淡的星球,雖然環境相當惡劣,而且上面還有眾多灰塵,但它還是可以反射光的。
月球會把光線透過不同的角度發射出去,加上月球的表面不是光滑的,所以光線可以透過不同角度來到地球。簡單來說,月球發出的光是透過太陽反射的。
月球不是鏡子,但是同樣可以反射太Sunny科學家研究月球發現,其表面存在許隕石坑,甚至還有高山地帶和低窪地帶,而光又不是隻在光滑的平面上才會傳播以及發生反射現象,我們要知道光可是在真空中都能傳播的,在一個粗糙的物體上也是可以傳播的,不過月球上的反射原理與普通的反射原理有點不同而已。月球的對太Sunny的吸收率也是很高的,表面粗糙絲毫不影響光的傳播及反射。
月亮既然不是鏡子,反射的光線自然是沒有鏡面反射的光亮,但是反射的光也是足夠我們人眼看見的。
-
9 # 覺醒207580216
其實不需要什麼高深理論,月球距地球近、太陽強光“功勞”而已;若在月球上看地球,更大,更亮;江河湖海更明亮。
-
10 # 科普傳播者
因為月球離地球實在是太近了,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平均距離只有30萬公里。茫茫太空,而離地球最近的星星,比如金星平均距離4050萬公里 ,火星5500萬公里。距離是唯一決定因素,其他因素比如反射率大氣等等的影響微乎其微了。並不是是不是鏡子的問題。
同理,在月球上,也會看到地球是夜空中最亮的星,還帶著藍光。
Apollo 8號,1968年12月24日宇航員拍攝。
-
11 # zhaojun263
月球材質主要成分相當於是地球上的石英岩結構,目的就是為了反射太Sunny,讓地球在黑夜也有光的照射,所以說月球不是天然形成的,是上幾代文明製造出來的
回覆列表
其實從地球來看,月亮並不是很亮的。看起來很亮的主要原因在於,1. 人眼會自動調節並感知非常寬範圍的亮度變化,但主觀上可能沒有覺察到,2. 一般看月亮時周圍環境比較暗。
這裡需要的概念應該是“照度”,照度指的是單位面積所接收到的光,我們平時說東西看起來亮不亮其實指的是照度。假設有一個固定光源,可以想象,離光源越遠單位面積上接收到的光能就會越小,所以越遠的東西看起來越暗。照度的國際單位是Lux。那麼日常環境的照度有多少呢?三米外的一個40W燈泡大概能提供5 Lux的照度,晴天室內的照度約為100 Lux到300 Lux量級,Sunny直射下的照度可以高達10萬Lux以上,而滿月的照度小於1 Lux量級。也就是說,其實晴天坐在室內要比看滿月更亮瞎人狗眼幾百倍... :D 但你沒有這麼覺得,主要是因為人眼能自動調節並感知十幾個數量級跨度的照度變化。另外人眼對明暗的主觀感受會收到相對明暗的影響,你會覺得同樣的一個光點在暗背景上要比在亮背景上亮得多。
由於地月距離遠小於日地距離,所以可以近似認為太陽直射在月球表面的照度和直射在地球表面的照度是差不多的。因此,照到月球表面的Sunny被漫反射後再傳播到地球,其實已經暗了十萬倍以上了。這個甚至很容易做粗略的數量級估算。假設太陽直射到月球的照度也在10萬Lux左右,然後月表漫反射全部的光,那麼
從地球上看的月表照度 = 10萬Lux ×(月表半球面積)÷(以地月距離為半徑的半球面積)
=10萬Lux × (月球半徑/地月距離)^2=100,000×(1738 / 384,400)^2 = 2 Lux,
考慮到還有反射損失等等因素,數量級上基本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