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忘江湖71941665
-
2 # 文史江湖
古代戰爭沒有火器,以步兵打騎兵就等於自殺!因此只要步兵遇到騎兵根本就不用打,直接上城樓以弓弩守之;如果要在野外與騎兵決戰,那是肯定要修建臨時城牆的,要不然就利用地形,步兵全部登上山腰,然後多備滾木大石砸騎兵;如果是在平原相遇了,那步兵就完了,打都不用打,直接就是潰敗,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等於坦克!因此,在古代戰爭中,步、騎相遇的機率很小,遇到了也都是守城的,由於這些原因,步兵也就沒有必要對戰馬進行針對性的殺傷了~~~而且古代的馬匹也是很珍貴的,如果能在儲存戰馬的情況下擊敗敵人,對自己的實力也是極大的補充,所以古代作戰,除了特殊情況以外,一般不屠殺戰馬
-
3 # 脂肪故事
非也非也,有詩為證: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所以,不是不射馬,只是如非必要而已。
不要被電視劇騙了。
第一,馬匹在古代是重要的作戰和交通工具,騎兵一直是冷兵器時代最牛逼的兵種。如果能夠繳獲,是再好不過的了。
第二,馬匹往往被甲,尤其是重騎兵,射箭效果不一定好。
第三,騎兵開始突擊衝鋒了,射箭的機會不多。
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真打紅眼了,射丫的再說。
-
4 # 巴山夜雨涮鍋
題主問古代戰爭為何很少有人去射殺敵人的馬,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誤的。古代戰爭射殺馬是很多的。
杜甫著名的絕句中頭兩句就是: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可見,射人先射馬,已經是軍事常識,連杜甫這樣的文人都知道了。
在中國古代早期的戰爭中,春秋爭霸時代,確實戰陣之上射馬的情況相對較少,因為那時候打仗更類似武藝競賽,雙方勇士乘坐戰車相互比武,攻擊對方戰馬是比較下作的行為。但是混戰中射馬還是很常見的。
例如,公元前679年,楚莊王與晉軍展開的邲之戰中,楚莊王派三名勇士駕車前往晉軍營寨挑戰。晉軍派出三路人馬追趕。車上的主將樂伯左右開弓,箭無虛發,左邊射馬,右邊射人,只射得晉軍人仰馬翻。
屈原《九歌.國殤》中寫道:
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就是說左邊的馬死了,右邊的馬傷了。
三國志記載的曹操,也曾數次發生戰馬損失的事情。例如在滎陽之戰中:
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再如在宛城之戰中:
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並中公右臂。兩次都傷了戰馬,一次靠兄弟曹洪,一次靠兒子曹昂才得以保命脫身。
由此可見,說古代不射馬壓根就是個偽命題。
-
5 # 歷史救生圈
其實在古代,肯定射馬是優先選項,但是能不能射中對方的戰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古代軍隊射箭,就和後來的排槍射擊是一樣的,都是靠機率取勝。無論騎射,還是步射首先追求的是射擊速度和力度,其次才是精確度。武科舉考試,第一場就是騎射,需要9發3中就合格。
但是其中的難點是縱馬奔跑,只能跑2圈,必須射出9箭。第2場是步射,需要在80步距離,9發2中為合格,後來是30步,6發2中為合格。第3場就是拉硬弓,硬弓指八個力、十個力、十二個力三種,考生自選硬弓,三次拉滿為合格。
可以看到,可以到武科舉開始的人,在射擊固定靶的時候,最多也只是80步距離步射,9發2中,或者30步距離,6發2中,就可以進入武狀元行列。普通步兵的射箭水平要比這個標準就差的更多了。
因此,古代步兵陣列射箭,都是追求射箭速度,拉弓力量,以射擊密度和持續性取勝。同時,為了防止對方射傷自己的戰馬,對方也會為戰馬配備馬甲,馬甲有全套馬甲,馬胸甲,或者鐵製,或者皮製。
同時,對方騎兵是快速移動當中,同時對方弓箭手也會進行壓制,己方弓箭陣列,都是根據統一命令向統一方向,進行集體射擊。因此,想要完全射擊對方戰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6 # 小小指揮920
1,戰馬是重要戰略物資,一直緊俏
2,奪過來立馬就是自己的,立馬就能騎。
3,射人一箭就行,射馬一箭不行
回覆列表
。因為馬對主人之外的陌生人能保持一種本能的警惕性與警覺性,如果是一個陌生人,是很難能靠近他的。如,喜歡騎馬的朋友去賽馬場騎馬時,馬的主人會習慣性的提醒,馬認生,不要被傷到,要注意等等的忠告。在冷兵器時代的近距離作戰中,主要是以大量的殺傷雙方有生力量為主,如果士兵只專注於獵殺警覺性很高的戰馬,不等殺死馬,士兵自己早就被敵人殺死了。
我們透過影視資料可以看出,冷兵器時代的遠距離做戰衝鋒時,那呼嘯而出的“箭雨”,可不認人和馬的,不管誰碰上,也是不死即傷的。特別是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的戰爭中,我們看到波蘭騎兵和現代機械化的部隊做戰時,那悲慘雄狀的一幕,讓我們更深深的體會到,只要有戰爭,必然就要有勝負,為了比出高低,分出勝負,就必然要有殺戮。只要人進入戰爭狀態時,其形為己經是“獸性化”,不管是人或馬,都是攻擊的目標,這是不以人的善惡意志為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