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曾經他是那麼接近皇帝寶座,卻因為自己一句謙虛的話,最後落得冤死獄中的悲慘下場。

    豪格為什麼沒有能繼承皇位?

    公元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沒有留下任何遺詔,皇位由誰繼承成了焦點。

    此時皇太極共有8個活著的兒子,相較於各位弟弟,長子豪格最有資格繼承皇位。

    第一,他是長子,在皇太極沒有嫡子的情況下,他的地位最高,爵位也是最高;

    第二,他年長,此時豪格已經35歲,而他年紀最大的弟弟也才17歲,在滿人與明朝頻繁交戰的關鍵時期,立小孩子為皇帝總歸是一種冒險;

    第三,他有軍功,豪格英勇善戰,是員猛將,早年跟隨皇太極北征北韓,南進明朝,因軍功封為親王;

    第四,他有軍權,他自己掌管著正藍旗,而由皇帝親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都支援他;

    第五,他有大臣支援,明確表態支援豪格的有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等人;

    雖然擁有這麼多優勢,豪格還是無法直接登上皇位,因為皇太極沒有遺詔,新皇帝的人選需要參照努爾哈赤時期“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由八旗旗主推舉產生。

    本以為只是走過場,卻不料遇到了巨大的阻力,這股反對力量來自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他們掌握著強大的正白旗和鑲白旗,而且多爾袞跟著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巨大戰功,聲望遠在豪格之上,他也想做皇帝。

    豪格帶著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與多爾袞三兄弟的兩白旗不相上下,這時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表態支援豪格,代善管著正紅旗和鑲紅旗,濟爾哈朗管著鑲藍旗,如此一來,豪格就獲得了六旗的支援,壓倒多爾袞兄弟。

    可能是覺得皇位已經唾手可得了,一向粗狂的豪格竟然學起了漢人,謙讓起來。八旗旗主召集大會宣佈豪格繼位時,他竟然說道: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當此任。”

    眾人一聽譁然,滿人可不像漢人那樣懂再三推辭的政治藝術,他們就認為豪格說的是實情,一定做了什麼錯事瞞著他們,而本就不甘心的多爾袞三兄弟趁勢鬧起來,不再同意豪格做皇帝,現場亂作一團。

    兩黃旗的將領本來就指望著擁立豪格來保證兩黃旗的地位,結果出了這等么蛾子,索尼和鰲拜等人率兵圍住皇宮,大聲疾呼:

    “我等食帝食,衣帝衣,帝制於我,恩比天高。若不立皇子,我等願從先帝與地下”。

    大有不立皇子為帝,他們就逼宮的節奏,明擺著不同意多爾袞做皇帝。多爾袞也不是吃素的,早就秘密安排兩白旗隨時應變,眼看著內亂將起,鄭親王濟爾哈朗站了出來,提議立皇九子福臨為帝,多爾袞和豪格兩人顧全大局,只得各讓一步,同意擁立福臨,是為順治皇帝,而濟爾哈朗作為豪格的代言人出任第一攝政王,多爾袞出任第二攝政王。

    悲劇的後半生

    順治登基後,豪格失去了兩黃旗的支援,僅憑正藍旗根本不是多爾袞兩白旗的對手,況且他的各項功勞、政治能力均不如多爾袞,在與多爾袞的朝堂較量中逐漸落於下風。順治元年4月,有人告發豪格惡語中傷多爾袞,多爾袞抓住機會,將豪格削爵。

    清軍入關時,豪格率軍跟隨,順治遷都到北京後大封諸功臣,豪格也因為有功重新封為親王,當年便率軍進入山東,平定濟寧等地的土寇。

    順治三年,豪格被任命為靖遠大將軍,率軍討伐張獻忠,並親手射死了張獻忠,平定了陝西、四川等地。班師回朝後,受到了順治及文武大臣的熱烈歡迎,曾經的榮光似乎回來了,但是多爾袞怎麼會容許他再次崛起,他讓人羅織了豪格出征期間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等罪名,將其下獄,豪格很快就死在獄中,尚不滿40歲,結束了他悲劇的一生。

    可見該主動的時候就不能謙虛,特別是關鍵時刻,做不得兒女姿態,用多鐸後來諷刺豪格的話結尾:

    “和碩鄭親王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

  • 2 # 孕育大咖

    公元1643年,明崇禎16年,清崇德8年,清朝的開國皇帝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在盛京突然駕崩,由於皇太極死的很突然,沒來得及留下遺詔,整個清王朝的上層貴族圍繞著皇位的歸屬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鬥爭,其時,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是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其次則是皇太極的兄弟睿親王多爾袞。

    但最終兩人都沒能爭到那個位置,反而是永福宮莊妃所生的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在妥協下撿了個大便宜,成為後來的順治皇帝,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當上了輔政親王。而當時在滿清八旗中掌握著上三旗(正藍旗、正黃旗、鑲黃旗)的豪格成為最大的輸家,實力最強且身份上也有著最大優勢的豪格為何最終在鬥爭中失敗?

    豪格是皇太極精心培養的長子,在皇太極心目中也是當然的接班人,皇太極不但經常帶著豪格出征,還讓豪格掌管六部中最為重要的戶部。可皇太極也是剛剛開始學著做皇帝,沒有學到中原漢族有備無患的危機意識,都50歲了還沒想到留下個遺詔什麼的安排後事,結果給身後事帶來了大麻煩。

    皇太極猝死後,生前的政敵多爾袞開始蠢蠢欲動,他們雖然是親兄弟,可當初努爾哈赤本意是把汗位留給多爾袞的,而皇太極不但聯手其餘幾個兄弟謀奪了汗位,還逼死了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兩人之間仇恨大於天,現在趁著皇太極猝死,多爾袞當然想要藉機拿回自己的東西。不過多爾袞並沒有什麼優勢,當時滿清八旗屬於多爾袞掌控的力量只有正白旗和鑲白旗兩旗,豪格身為皇太極長子卻有著正藍旗、正黃旗和鑲紅旗的直接支援,另外三旗中,禮親王代善掌握著正紅旗和鑲紅旗,而且代善傾向於豪格,只有一個掌握著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屬於中立派。

    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豪格當上繼任皇帝的可能性相當大,即使冒著滿清分裂的危險雙方來一場大戰爭位,也是豪格的實力更強。不過這些滿清貴族還是有著一定的頭腦,儘量在爭取協商解決以避免分裂,當然形勢是有利於豪格的,多爾袞雖然竭力阻止,但畢竟實力不佔優,眼看著大多數人都支援豪格繼位,豪格本人也有些飄飄然,在關鍵時刻出了昏招。

    當大家問豪格由他來繼任皇位可否時,豪格為了表示謙虛,說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這麼要緊的關頭難道不應該是當仁不讓嗎?還以為要學習中原王朝來個三辭三讓不成?結果被多爾袞抓住這句謙虛的話大做文章,表示既然你不願意做皇帝,那我多爾袞來吧。旁邊的禮親王代善也是無語,覆水難收,豪格話都說出口了,代善估計心裡都在大罵爛泥扶不上牆。豪格本人也意識到了自己言語的不妥,但他沒有想辦法挽救,而是出了第二個昏招,他一氣之下離開了會議室,自己把自己排除出了後來的商議中,徹底的失去了先手。

    多爾袞雖然藉著豪格的愚蠢把他氣走,但當時大多數人還是支援皇太極的兒子繼位,特別是兩黃旗在索尼和鰲拜等皇太極親信的帶領下言辭激烈,寧願一戰也不同意非皇太極一脈的其他人繼位,多爾袞這個時候顯示出的政治水準就比豪格高明的多,他主動放棄了皇位,但為自己爭取到了最大的權力,在和兩黃旗的妥協中,多爾袞同意了由皇太極之子福臨繼位,多爾袞自己卻拉上中立派濟爾哈朗當上了輔政親王,一舉掌握住了清朝最高軍政大權。

    開會之前實力最強的豪格因為負氣離開了會場,沒能參與到最後的權力分配中去,結果成為了最大的輸家,一無所獲,並且在後來的鬥爭中一步步被剝奪軍權,成為犧牲品,而順治皇帝雖然年幼,可他有個厲害的親孃,成為太后的莊妃大玉兒深知除了多爾袞外,豪格也是自己兒子的最大威脅,因此預設多爾袞整治豪格,豪格最終是被多爾袞找機會圈禁起來整死,當多爾袞也意外病死後,莊妃和順治皇帝終於成為最後的大贏家

  • 3 # 飄忽大俠

    首先,那時候還不叫大清,仍是後金政權。豪格不能繼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後金的八王議政制度,這個由親王、貴族、各旗主組成的機構完全可以跟皇權對抗,誰當皇帝也不是皇太極一人說了算,更何況皇太極也沒有留下遺囑,這就造成了皇位懸空的局面,有資格繼承的都有上位的機會,當時有兩種方式,一是兄終弟繼,一是父死子繼。於是以豪格和多爾袞為首的兩派勢力開始鬥爭,所以說豪格不是繼承皇位的唯一繼承人,皇位也不是原本就是他的。

    二是,豪格缺乏政治鬥爭的經驗。豪格作為皇帝長子,因為皇后孟古哲哲沒有孩子,按照“立長不立幼”的繼承製度,他成為最有資格繼承皇帝的寶座。除長子因素外,豪格也已經透過戰場,並且多次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出戰北韓有著不錯的表現。因此,早在皇太生前的時候,就被封為了肅親王。他在朝中和軍隊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此外,豪格留下的正藍旗和正黃旗以及鑲黃旗也是他的強陣營,可以說是非常的強大了。想讓多爾袞當皇帝的只有弟弟多鐸和阿濟格,他們統領著了鄭白和鑲白兩旗陣營,也強烈支援多爾袞繼承王位。可以說多爾袞儘管他不像豪格那麼全面,但他有勇氣這樣做,而且他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有出色的才能,所以他的勢頭更好。支援豪格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官員,看到多爾袞沒有讓步的餘地,所以他們在暗地裡更加堅決擁護豪格。在八旗會議中,豪格也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援。豪格繼承王位,似乎是已經成事實的問題,但此時,他自己站起來說:“福小德薄,並不好。”豪格此舉立即使支援他的旗主們弄蒙了。儘管他們勸阻,豪格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離去。豪格離開,所以沒有機會獲勝多爾袞立即有了精神,並說豪格因為它不打算繼承王位,所以最好讓皇九子福臨繼承。因為福臨很年輕而且不能親政,他和鄭親王 濟爾哈朗共同協助。當福臨成年以後再還給他。多爾袞這個提議的原因正是因為他看到很多人都渴望支援皇太極的兒子。如果自己堅持要去上帝,無法避免內戰。憑藉自己的力量,想要與他們作鬥爭,沒有獲勝的機會。因此,他很快就提出讓福臨繼位的建議,這樣他仍然可以持有朝政治,這是成功的一半。事實上,豪格說出這些話想學習皇太極表示謙虛。不僅皇太極,包括蒙古等都有這種規則,而豪格只是學了個樣子,但是沒想到這一學,把手裡的皇位送給了別人,估計豪格後悔的不行。

  • 4 # 晨風曉月趣歷史
    面臨實力強勁的政治競爭對手。

    皇太極突然去世後,豪格雖然具有最強有力的皇位競爭實力:作為已經成年的皇嫡長子,佔有道義和禮制的優勢,得到皇太極生前一幫將領的絕對支援;同時擁有和掌控正黃、鑲黃和鑲藍、正藍旗四旗的軍隊,在軍事實力上佔絕對優勢。

    但,同時也有一個實力非常強勁的競爭對手,就是多爾袞。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因累積戰功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六王之第三位,能力超群,手中擁有兩白旗,並且還有多鐸、阿濟格兩個勇猛善戰的兄弟絕對支援,也有一幫將領擁護,是豪格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個人實力,多爾袞強於豪格,軍事實力上豪格強於多爾袞,但雙方都沒有把握戰勝對方,皇位競爭戰陷入僵局。為了阻止大清發生內戰,也為了平衡各方勢力,最終豪格與多爾袞誰都不立,反正選擇了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也就是順治帝。

    皇位爭奪的總體策略上出現重大失誤。

    豪格的身後缺乏一個有智慧的人物,為他總體謀劃,以至於出現了重大的戰略失誤。首先是,先入為主,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就是既定的皇位繼承人,輕敵冒進,操之過急,過早地暴露實力,漏出了底牌。當遇到阻力後,又氣急敗壞,沒有應對之策,主動提出,只要不立多爾袞,他也可以退出。這是重大失策,多爾袞是否繼承皇位,與他豪格是否繼位沒有任何邏輯關係,將自己皇位繼承的主動權,變成了與多爾袞鬥爭的犧牲品。

    沒有底線思維和底線策略。

    當皇位繼承已經不可能的時候,應該退而求其次,務必爭取當上輔政大臣,這樣至少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即使再退一步,也應該與多爾袞鬥爭到底,如果自己不能成為輔政大臣,那麼多爾袞也一定不可以。與多爾袞已經成為了政治上的死敵了,再不全力相爭,讓多爾袞成為了輔政大臣,雖沒有登上皇位,卻掌握了實際權力,等於是將自己的命運交給敵人,下場就可想而知了。豪格憑藉手中的實力,繼承皇位沒有實現,但當上輔政大臣,或者將多爾袞從輔政大臣的位置上拉下來,兩人都不做輔政大臣,這是絕對有把握的,如果能實現這兩點中的任何一點,就至少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地位,避免成為悲劇式的人物。

  • 5 # 大侃聊歷史

    長子豪格本該成為大清皇帝,這句話太武斷了,只能說豪格身為皇太極的長子,並且身居要職,手握兵權,在當時的一眾競爭者,是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人,但最終卻被多爾袞陷害,冤死獄中,這一切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大侃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皇太極死的突然,生前未來得及指定繼承人,這是造成豪格不能繼位的直接原因。

    後金建立初期實行四大貝勒共治,到皇太極時,又開始效仿明朝實行皇長子繼位制。兩種制度處於過渡期,皇太極突然駕崩,皇長子繼承製都未頒佈施行。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時,實行四大貝勒和四小貝勒八王共治,“繼我而為君者,毋令強梁之人為之。此等人一為國君,恐倚強自恣,獲罪於天也。”“八王共議必然無失。而八王中擇其能受諫者而好善者為國君,若不受諫所行非道,而八王即更擇其能受諫而好善者立之”。

    此制度的實行,大侃認為更具有先進性,類似於西方國家的議會制度,把權利交給眾人,推選出更有賢能的人來擔任君王,這就給了非皇帝子嗣的親王們希望。等到皇太極繼位後,皇太極又開始效仿明朝皇長子繼承製,決定把自己的皇位傳給皇子,但還沒來得及指定儲君,就突然駕崩了。

    兩種制度共存,一下子除了皇子,其他親王也具備繼承皇位的權利,當時的一眾親王:代善、多爾袞、多鐸,皇子:豪格、福臨等理論上都可以繼承皇位,這也就導致身為皇長子的豪格不能直接繼承皇位了。

    二、豪格雖然能征善戰,背靠代善、濟爾哈朗等眾多權臣,但是競爭對手也非常強大,他的十四叔多爾袞,背後也有一堆高階將領的支援。

    一眾繼承者中,代善、多爾袞、豪格、多鐸最具實力,但代善和多鐸都退出了競爭,分別擁護豪格和多爾袞。這兩人的實力簡直可以用針尖用麥芒來形容。誇張點說,如果沒有這兩人,滿清能不能建立都是未知數。

    豪格身為皇長子,依照“帝之長子,當承大統”來說應該繼承皇位,並且豪格作戰勇猛,為後金立下赫赫戰功。

    但是多爾袞並不比他差,身為皇太極的十四弟,依照舊制也具備繼承權,並且努爾哈赤早有遺訓要立多爾袞為儲君,好多重臣也都現在多爾袞這邊支援他,繼承大統的機會再次降臨,多爾袞早就憋的一股氣,在氣勢上就壓過了豪格。

    多爾袞堅決反對豪格繼位,雙方在長達十七的爭論中,始終無法取得解決方案。最後雙方只能各退一步接受第三方案,有皇幼子福臨繼位。

    所以說,強大的競爭者多爾袞與豪格的競爭造成了兩敗俱傷,使豪格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

    三、豪格關鍵時刻軟弱的性格和錯誤的決策直接導致自己錯失皇位以及在之後與多爾袞的競爭中處於下風,冤死獄中。

    當雙方的爭辯、互不相讓當了最關鍵的時候,豪格的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聽得擁護他的一眾權臣直接想罵娘,這就好比箭在玄上,突然卸力了。大侃看著都氣人。

    豪格從一個最有希望登基的繼承人,到最後一無所獲,歸根到底是他關鍵時刻悠然寡斷、缺乏大局觀和大魄力。在與多爾袞的比拼中,氣勢不足,在選擇福臨繼位後,不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

    爭來爭去,一無所獲,失去了大臣的擁護,還和多爾袞結下仇恨。直接導致了豪格失勢,被多爾袞陷害而死。

    講到這裡,不知道各位看官看明白了沒,豪格的失敗,既有客觀原因,也有自己的主觀原因,這件事告訴我們,機會沒來我們時刻準備著,機會到來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絕不放過!!!

  • 6 # 趣談國史

    皇太極突然駕崩,關於其死因,史書上語焉不詳。野史中有人猜測是被謀害。我覺得以皇太極當時的權勢和地位,謀害是基本不可能的。皇太極是死於急病,比如腦溢血之類 。

    皇太極死得突然,未立子嗣。於是,愛新覺羅爺們兒便展開了爭奪皇位的鬥爭。

    皇太極兒子眾多。按說,皇位爭奪應該在眾皇子中展開。其中,以長子豪格的勢力最大,問鼎皇位的可能性最大。

    可惜,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殺將出來,以皇弟的身份,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多爾袞參與爭奪皇位,有三個原因。

    第一,他和多鐸兄弟手握兩白旗的兵力,實力雄厚。

    第二,據傳言,努爾哈赤當初曾想傳位於多爾袞,被皇太極截胡。而且,皇太極還賜死了多爾袞的生母。

    第三,多爾袞的年紀很輕。比侄子豪格還小三歲。年輕氣盛,風華正茂,捨我其誰。

    多爾袞與豪格暗中較勁後,八旗的各旗勢力也選邊站隊。最終,豪格與多爾袞幾乎達到了勢力的均衡狀態,誰也無法幹掉誰。

    這時候,為了防止大清的內訌,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郎(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出面,擺平了此事,讓皇太極之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由多爾袞攝政。

    豪格兩手空空。

    豪格為何落得如此慘況呢?也與他本人有關。

    支援豪格的大臣,都是忠於皇太極的老臣,比如後來的康熙朝重臣索尼、鰲拜,都曾站在豪格一邊。他們不允許皇太子兒子之外的人繼承皇太極的皇位。而豪格是他們的最優選擇。

    這個事情很有意思。豪格也許是學習漢人,假裝推脫,然後離開會議,希望在自己不在場的情況下,由眾人擁立自己。

    可惜,他的這句話被多爾袞抓住了。既然豪格不想幹,那就換個人吧。於是,他和濟爾哈朗一合計,便推出了福臨。

    反正,福臨也是皇太極的兒子。對於皇太極的那些忠臣們來說,這也是可以接受的。而多爾袞呢,撈了一個攝政王的肥差,實際上是一個隱形皇帝。

    只有豪格這個倒黴蛋,啥都沒撈著。

  • 7 # HuiNanHistory

    這是因為多爾袞從中作梗,豪格的實力不足,所以只能放棄繼承帝位的資格,將皇位拱手讓與福臨。

    皇太極駕崩後,他的長子豪格與睿王多爾袞之間就繼承權的問題,展開爭鬥。

    豪格的實力不如多爾袞,所以最後主動放棄了帝位。

    當時,居住於盛京沈館的北韓官員注意到這個政治變動,詳細記錄著清朝諸王議定新君的過程。根據《沈館錄》的記載:

    諸王皆會於大衙門。大王發言曰:“虎口,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固辭而罷去。

    這裡的虎口是豪格的滿文名字hooge所對應的北韓語讀音。大王指的是禮親王代善。

    由此可見,豪格感覺實在拿不下,所以主動放棄了繼承權。

    值得意義的是,皇太極身邊的大臣並不力主豪格即位,大家普遍的態度是,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就行,不一樣要豪格來當皇帝。

    據記載:

    帝之手下將領之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至於豪格算不算悲劇人物,這就見仁見智吧。

  • 8 # 小太陽D

    1643年10月8日,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在盛京皇宮榮登大典,登基皇位,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作為攝政王輔佐順治帝治理朝政,按照我們現在的思維方式,皇帝本應是皇太極長子豪格繼位的,為什麼變成了他年僅六歲毫無戰功的弟弟呢?這還需要從順治登基的十七天之前說起。

    皇太極暴斃,叔侄相爭

    ^圖為影視劇中皇太極

    1643年9月21日,正在處理朝政的皇太極突然去世,毫無徵兆,這讓整個王朝都措手不及,因為當時皇太極剛剛52歲,還沒有立下儲君,這時候,誰來繼承大統,帶領滿清繼續走下去成為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當時中原流傳有父親去世長子優先的習俗,但是滿清當時卻沒有這一說法,所以皇太極去世之後,當時身上有赫赫戰功的八大鐵帽子王都有機會成為下一任皇帝,其中,實力最強並且最受其他人擁戴的分別是皇太極胞弟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

    ^圖為影視劇中多爾袞

    作為睿親王的多爾袞,自從16歲開始,就追隨皇太極征戰四方,立下戰功無數,參戰途中,還被賜予了“墨爾根岱青”(最厲害的將軍)的稱號,在軍中的威望一時無兩,手中還掌握著正白鑲白兩大軍隊。

    曾經險些成為皇帝的多爾袞,在面臨上天賜予的第二次當皇帝的機會,明顯不想放棄,氣勢雄厚。

    ^圖為影視劇中豪格

    而作為皇太極長子的豪格也是久經沙場,戰功顯赫,並且原本在皇太極手下的正黃鑲黃兩旗的旗主也是擁護豪格成為皇上。。同時索尼,鰲拜,圖爾格等重臣依次拜訪肅親王王府,表示支援豪格繼位。

    再加上鑲藍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傾向於讓豪格登基,豪格本身也是正藍旗的旗主,這樣一來滿清八旗子弟,豪格手中握有其四,在軍事上可以說佔據了絕對的上風。

    局勢緊張,開會商討

    ^圖為瀋陽故宮崇政殿

    皇太極去世之後,雙方在皇位的爭奪上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甚至還有部分八旗子弟暗中盟誓,勢要將豪格推上皇位。

    先皇去世七天之後,雙方決定在崇政殿(皇太極上朝的地方)開會商討,選出最終人選,雙方劍拔弩張,從大清門到崇政殿的路上,雙方士兵盡皆身穿鎧甲,手拿兵刃,環繞大清門。

    最為皇族中地位最高的額禮親王代善作為本次會議的主持者,會議過程中,多爾袞的弟弟多鐸言辭激烈表示一定要讓多爾袞當皇帝,否則自己也可以當皇帝,總之就是不讓豪格繼位,而豪格一方也是唇槍舌劍的互不相讓,氣氛十分凝重。整個皇宮內部的皇親貴族以及滿清重臣都陷入了這場權力風波的暴風陣眼之後,稍不小心就可能兩敗俱傷。

    經過多日的商議,仍然不能確定到底是多爾袞繼位還是豪格登基,為了不傷及滿清國運,保證朝廷的穩定,其他王爺以及大臣們覺得必須要找出第三個解決方案,這個方案還需要所有人都滿意。

    正黃旗鑲黃旗的旗主和其他人員,手持重劍表示,一定要立皇太極的孩子為皇帝,因為他們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如果不立皇子,他們就要追隨先帝而去。並且他們手持重劍,是隨時都有可能動武的。

    商議之後,首先否定了多爾袞,因為他是皇弟,並不是皇子,同時也宣佈豪格也不是必然的人選,因為皇太極不只有他一個兒子,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建議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然後因為福臨的年紀尚小,選出兩位王爺作為攝政王進行輔佐。

    ^圖為六歲順治登基

    方案剛提出,之前態度強硬的豪格,突然轉變,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轉的太過急促,把支援他的王爺和臣子們都甩下了他的“車”。他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然後就離開崇政殿。豪格離開後,多爾袞一方也不好在說什麼,就這樣年僅六歲的福臨,也就是順治帝,當上了大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作為豪格的原本支持者一方的代表,濟爾哈朗成為第一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成為第二攝政王。持續了十七天的皇位之爭也就此結束。

    皇權之爭結束後的數年,多爾袞的弟弟,豫親王多鐸曾經當面和豪格說:和碩鄭親王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這句話說的確實沒毛病,就是因為豪格性格比較柔軟,臨陣退縮,讓支援他的人都看不到希望。

    悲劇伊始

    沒有得到皇位的肅親王豪格,不僅沒有繼承大統,最終反而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悲劇人物。為什麼呢?

    關於豪格的結局,也就是怎麼死得,有很多種說法,但是最讓人認可的,就是豪格最終死於牢獄之中。在豪格爭奪皇位失敗之後,曾經支援他的大臣有很多跑到了多爾袞的陣營,其中就有一人名為何洛會,何洛會屬於滿洲鑲白旗。

    一天,何洛會向多爾袞彙報說,豪格找了一個漢人給多爾袞相面,那個算命的說多爾袞是短命相(說的倒挺準),想要死得其所壽終正寢的話,就得辭官隱退,不然會死得很快。

    多爾袞聽後大怒,找來豪格詢問,豪格倒是當場回覆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這樣,多爾袞身邊的人都說豪格這是想禍亂八旗,應該就地處死,但是聞訊趕來的小皇帝福臨以死相逼,最終就下了豪格。

    雖然這次沒有成功殺死豪格,但是多爾袞還是想盡辦法的想幹掉自己的侄子,1648年,多爾袞終於找到一個理由,讓豪格入獄,僅僅入獄一個多月的豪格,在獄中去世,死得十分憋屈。

    結語

    本該成為大清開國皇帝的長子豪格,因為不想讓皇室操戈,讓自己和父輩辛苦打下的江山丟失,選擇退讓,但是命中註定不能夠善終,被曾經擁護的人背叛,也算是遇人不淑,最終慘死獄中,更是增添了這位肅親王的悲劇色彩。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 9 # 縱湖秋色

    皇權之爭的背後是兄弟自相殘殺,親人反目。縱觀歷史,唐初玄武門之變,一母同胞三兄弟,曹魏時期曹植的《七步詩》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無不說明最無情是帝王家。

    豪格的悲劇其實是滿清早期宗室各個派系利益的鬥爭,不僅是豪格,包括多爾袞和多鐸兩兄弟,滿清早期善始善終的只有代善和濟爾哈朗。

    豪格個人的悲劇在於他的能力和野心不成正比,如果沒有多爾袞,豪格有可能會繼位,但是滿清在豪格的帶領下不一定會入主中原,更有可能會陷於內鬥之中。

    豪格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皇太極長子,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早年就跟隨皇太極東征西戰,並且都有戰功。被他祖父努爾哈赤封為貝勒。其父皇太極繼位後就任鑲白旗旗主,與其弟碩塞成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後領正藍旗。

    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作為皇太極的皇長子,豪格被進封為和碩肅親王,到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豪格應該算的上南征善戰,是個優秀的宗室將領。

    帝位之爭

    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生前未立下遺旨,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使各旗自成體系,實力雄厚,此時八旗中皇太極領兩黃旗,代善領兩紅旗,多爾袞三兄弟領兩白旗,豪格領正藍旗,濟爾哈朗領鑲藍旗,雖然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化,使他的兒子與其他旗主相比在法理上更有優勢,因為父死子繼,但是此時的滿清還沒有入主中原,偏居關外正處在發展階段,各種制度還不完善,能力和實力也是當時繼承皇權的標準,由於當時的多爾袞功勞太大,支持者又多,勢力也大,成為了豪格的最大的對手。

    豪格的優勢

    豪格作為皇太極長子,早期跟隨皇太極東征西戰,久經沙場,屢建軍功。自領正藍旗,皇太極死後,兩個嫡出的弟弟又小,在其他諸子中論功勞和能力最有優勢,自然成為兩黃旗和正藍旗擁立的物件。當時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使其在軍事上佔有一定的優勢。

    多爾袞的優勢

    能力出眾,文武全才,兩白旗和一母同胞兩兄弟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兩紅旗、正藍旗和兩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和將領暗中支援他。

    豪格的悲劇

    豪格的失敗有三點原因

    一 出身 豪格是庶出,皇太極生前未立遺旨,固然有還年輕,不急於立儲,也有豪格是庶出,只是居於長,沒有合適的人選。

    二 能力不足 豪格少年即跟隨皇太極四處征討,皇太極繼位後,在諸位弟弟還小,他作為長子,更是成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但是豪格是一個成功的將軍,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缺乏政治手腕。

    三 生性柔弱 從帝位之爭中就反映出來。數年以後,豫親王多鐸曾當面告訴豪格:“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這句話說得很直露,“性柔”(性格軟弱),是他錯失皇位的主要原因,正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性柔”,使支援他的力量大失所望。後來,兩黃旗將領明確堅持“立帝之子”,不再專注於豪格;多爾袞口口聲聲他“無繼統之意”,都反映出當時形勢的細微變化。

    最後一個沒有任何競爭力的皇子福臨在各方的妥協下繼承大統,也成為大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

    縱觀豪格的最後結局是不幸的,但是他個人的不幸,同時又是清朝的大幸。因為面對清朝入關前後詭譎多變的形勢和重重困難,如果國家的重擔真的落到豪格的肩膀上,恐怕凶多吉少。只有多爾袞的雄才大略和高瞻遠矚,才使清朝入關勢如破竹,掃平群雄,一統天下。

  • 10 # 逝去即歷史

    誰說豪格就應該成為大清的皇帝?

    當時的大清並沒有確立嫡長子繼承製,而且大清王朝二百多年的歷史,十幾任皇帝,只有道光皇帝一個是嫡長子繼承皇位,其他的都不是嫡長子繼承皇位。

    所以說長子豪格本該成為大清皇帝有些武斷了。

    皇位的歸屬原則!

    清朝努爾哈赤開國後曾經立過立太子就沒有成功,受到了許多人的反對,最後不得不改成了“共議國事”的制度。

    皇太極上位也是因為皇太極當時的實力最大,雖然皇太極上位後一直在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但是在繼承人問題上面並沒有明確繼承人的資格等制度。

    因此皇太極暴斃後,按照傳統原則就是有資格的人,誰有實力誰上。

    有資格的人很多,不僅僅是豪格。

    當時有資格的人很多,按道理皇太極的所有兒子都有資格,豪格是皇太極兒子裡面唯一成年的兒子,因此皇太極掌握的兩黃旗和正白旗才會支援豪格,其實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這三個旗就支援。

    事實證明最後在局面僵持不下的時候,他們同意了多爾袞的建議,選擇了支援皇太極的另一個兒子福臨繼位。

    皇太極的兄弟也都有資格,當時代善放棄了皇位的爭奪,轉而坐山觀虎鬥,多爾袞三兄弟推舉的是多爾袞繼承皇位。

    最後的皇位爭奪本來是在豪格和多爾袞之間進行,但是為了避免內訌,在僵持不下的時候,多爾袞提出了立福臨為帝,自己和濟爾哈朗攝政的想法,獲得了大家的同意。

    豪格的下場。

    豪格爭奪皇位失敗後,當時並沒有被清算。而是隨同進攻明朝,定都北京後,在消滅張獻忠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後才被多爾袞削爵,圈禁而死。

  • 11 # 雍親王府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雖然他的出身並不高貴,但是在他的權勢和地位,卻是皇太極所有兒子中最為顯赫的。

    豪格,皇太極的長子,生母是皇太極的繼福晉烏拉那拉氏。

    烏拉那拉氏是在皇太極的結髮妻子、同時也是努爾哈赤時期“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的女兒鈕祜祿氏去世後,成為皇太極的正室福晉,後來的孝端文皇后哲哲,此時還是皇太極的側福晉。

    但是天命八年(1623年),烏拉那拉氏乘坐轎子進入努爾哈赤的王宮之中,在遇見貝勒阿濟格的時候,沒有下轎行禮,這種傲慢無禮的行為讓努爾哈赤勃然大怒,勒令皇太極與烏拉那拉氏離婚。之後,便沒有了對烏拉那拉氏的史料記載,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哲哲才被扶正,成為皇太極的正室福晉,在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後,成為大福晉,以及後來的中宮皇后。

    所以,論出身,豪格並不高貴,甚至這也成為了豪格的一大劣勢,但是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有著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他的年齡。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去世的時候,豪格已經34歲了,當時還在世的皇太極子嗣中,年齡最長的是時年16歲的葉布舒,豪格足足長他18歲,更不用此時只有5歲的福臨和2歲的博穆博果爾了。

    也正是因為年齡上的優勢,讓豪格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皇太極登基後,他更是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在對蒙古、明朝以及北韓的一系列戰鬥中,屢立戰功,在皇太極改元稱帝后,被奉為和碩肅親王,位列“四大親王”之一,還主管戶部,與自己的叔伯們平起平坐。

    與此同時,豪格還是正藍旗的旗主,手中有著一定數量的兵權,這些都是皇太極的其他子嗣所沒有的。

    由此可見,儘管按照“子以母貴”的傳統,皇太極去世時,他的所有子嗣中,出身最高貴的是麟趾宮貴妃娜木鐘所生的博穆博果爾,之後是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所生的福臨,但是從權勢和地位上來說,豪格卻是皇太極子嗣中最具有競爭實力的。

    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豪格的一句“福小德薄”讓其痛失皇位。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皇太極驟然崩逝,由於此前皇太極沒有就繼位人的問題做出任何安排,因而依照努爾哈赤時期所確立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由八旗旗主推舉產生新任皇帝。

    而皇位的競爭也就首先在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以及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之間展開了。

    論背後支援的勢力,兩人可以說是旗鼓相當。

    豪格除了自己掌管的正藍旗的支援,皇太極親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也站在了豪格一遍,並且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等兩黃旗高階將領更是結成八拜之交,全力擁護豪格繼位。

    多爾袞這面有著自己的哥哥阿濟格以及弟弟多鐸的支援,兄弟齊心,並且兄弟手中更是擁有八旗中實力強大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實力與支援豪格的兩黃旗與正藍旗不相上下。

    就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的時候,手握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和統領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表示支援豪格,這就使得豪格已經獲得了幾乎是“壓倒性”的優勢。

    此時的豪格已經獲得了八旗之中六個旗的支援,看似已經是穩操勝券,謙虛一下也是人之常情,於是豪格說了一句:“我福小德薄,焉能堪當此任。”誰知就是這樣一句謙讓,鑄就了豪格一生最大的失誤和遺憾。

    原本已經逐漸清晰明朗的局勢再度出現了波動,阿濟格和多鐸再度反撲豪格,代善也憤而準備離場。以索尼、鰲拜等為首的兩黃旗的將領此時已經包圍的宮殿,說出了“我等食帝食,衣帝衣,帝制於我,恩比天高。若不立皇子,我等願從先帝與地下”這樣的話語,大有破釜沉舟之意,而兩白旗的軍隊也在隱隱在城內外進行部署和調動,一場內部的火併即將發生。

    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站了出來,提出了不立豪格與多爾袞,擁立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為福臨的新方案,得到了代善和多爾袞的贊同,無奈之下的豪格也只得同意了自己的弟弟福臨繼任皇位,這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正是由於性格上的軟弱與猶豫,並且缺乏當然不讓的果敢,最終讓豪格痛失皇位。事後,就連多鐸都曾“諷刺”豪格說: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痛失皇位後,豪格也就此開始了他悲劇式的結局。

    順治元年(1644年),豪格被人告發惡語中傷多爾袞,而出賣豪格的人正是一年前堅定支援他角逐皇位的何洛會,豪格也被判處了死刑。正當豪格也準備慷慨赴死的時候,六歲的順治皇帝福臨站了出來,連哭帶鬧的救下了豪格,最終豪格被議罪削爵,總算是保全了性命。

    在這之後,豪格又帶兵入川,平定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更是親手射殺了張獻忠,立下了不世之功。捷報傳至京師,順治皇帝更是親自下詔嘉獎豪格。

    然而,此時已經大權在握的多爾袞怎會放過豪格。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後不久就以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並於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死於獄中,年僅三十九歲。豪格死後,他的福晉們也被多爾袞兄弟霸佔,同時自己統領的正藍旗也被多爾袞搶奪。

    豪格悲劇式的結局,可以說是多方面共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豪格缺乏真正的堅實的支援力量。

    不同於多爾袞的兄弟齊心,兩白旗鼎力支援,豪格這面除了他掌管的正藍旗,其他的支援力量可以說都是“別有用心”。

    兩黃旗支援豪格,為的就是保住他們自己的位置。畢竟,滿洲人以黃色位尊,當年皇太極上臺後,就將自己統領的兩白旗與多爾袞兄弟統領的兩黃旗進行了“黃白互換”,如果真的是多爾袞繼位,真的有可能再進行一次“黃白互換”,這是兩黃旗所不想看到的。

    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禮親王代善支援豪格,一方面是處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尊崇“父死子繼”的傳統,維繫朝堂的穩定。

    所以,一旦有其他皇太極的子嗣能夠繼承皇位,那麼豪格被拋棄也就成為了必然,而後何洛會等人的叛變,對豪格倒打一耙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其次,就是豪格個人的能力與計謀相較於多爾袞,可以說是差距明顯。

    儘管豪格也非常的聰明且富有能力,但是多爾袞能被成為睿親王,一個“睿”足可見其的智慧。特別是豪格一路走來,有著皇太極的庇護,可以說有了今天的權勢地位,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多爾袞面臨這是年紀輕輕就父母雙亡,除了三兄弟便是無依無靠的局面,如今的成就完全是靠他自己拼搏而來,這是豪格遠不能比擬的。

    而這也最終導致了豪格在與多爾袞的對抗中,時時處於下風,最終還被多爾袞活活整死。

    再次,就是豪格自身的性格問題。

    前文中也說到了,豪格缺乏當仁不讓的果敢,而這也是伴隨他一生的性格弱點。而這份性格弱點的養成與他的生母、岳母和結髮妻子密切相關。

    他原本有著高貴的出身,因為母親的問題而沒有了身份的上的優勢;他的岳母、同時也是自己姑母的莽古濟因為與皇太極交惡,進而被皇太極凌遲處死;而豪格為了平息皇太極的怒火,不惜殺掉自己的結髮妻子、同時也是莽古濟的女兒。

    也正是因為這些事情的發生,使得豪格有著不少的“汙點”,這也讓豪格在面對多爾袞以及其他滿洲貴族時,缺乏自信,而“福小德薄”也成為了他的真實寫照。

    也正是因為這些內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了豪格無法染指大清皇帝的寶座,也造就了他悲劇式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客廳6米太寬,怎麼隔開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