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先森美食記
-
2 # 網紅街頭小吃
過小年吃麻糖,為的是糊住大家的嘴,過年期間不要說不吉利的話;也有一種說法是把灶神的嘴巴用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玉皇大帝,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小年吃灶糖的原因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
-
3 # 哇塞綜藝料
每年臘月二十三吃灶糖是民間的習俗,除了吃灶糖還有祭灶和掃塵;
民間傳說所謂吃灶糖,就是這一天祭上一些糖果,讓灶神吃點甜頭,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也就是古語所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當然各地風俗不一樣,吃的東西也各有特色;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民俗活動,例如掃塵,祭灶之後快要過年了,家家戶戶從這天開始就要打掃房屋,所以春節前打掃房屋也是傳統習慣,我家就是一到這幾天老家、老丈人家、自己家好幾頭忙活;
還有像剪窗花,我們濰坊的楊家埠剪紙年畫也是非常有特點的;
-
4 # 普通話很普通的小姐姐
二十三糖瓜粘,這一天要送灶王爺上天回報工作,那這一天為什呢吃灶糖呢 當然是一樣灶王爺上天能言好事 我的理解真確嗎 希望大家多多支援
-
5 # 樹德漢碩
臘月廿三過小年,灶君上天報好事,不吃糖果嘴不甜,吃了甜糖美話添。傳說灶王爺主一家食祿,保一家平安,人對灶王爺是很孝敬的,在祖宗香火堂的左側,就專立有灶君灶王爺神位,供人逢過節祭拜。
明天就是臘月廿三過小年,又是送灶君上天稟報日,所以對灶王會尊敬有加。誰不想灶王上天報喜不報憂,於是出於人神同心同性之想法,趁灶王天前趕做灶糖來敬灶君灶神,讓灶王滿意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言好事,不講壞事,也讓玉皇大帝歡喜不發怒,多多降福集祥於人間,讓人過更快樂幸福日子。吃人嘴軟,拿人手軟,灶王吃糖嘴甜滿意,自會好活多話,壞話不說了。人因此得福也吃糖,於是便形成了習俗傳統。
灶王爺,又叫灶君,灶神,灶王,東廚司命,灶君菩薩等,已成了道教佛教共神。人要食三餐,灶管食祿,人對灶是極為重視又孝敬的。據傳灶神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專門管理人間住所,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好壞,夜半上奏天庭。灶王管一家香火,保一家食祿康泰,察一家善惡好壞,奏一家是非功過。被舉告者,大錯則減壽三百天,小錯也要折壽一百日,每年臘月廿三祭灶時,要供上許多糖瓜,用糖糊住灶王的嘴,使他上天不再說人間各家的不是,盼望多說甜言好話。故灶君神位兩邊,總寫一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由此,誰會不好好尊敬灶君?不是愚傻,誰都敬重灶王爺。
-
6 # 紅梅工筆佛畫
主要就是取甜和黏的意思,甜就是讓灶王爺多說點好話,黏就是粘住灶王爺的嘴,讓灶王爺少說壞話,其實還有一些其他說法傳說,自己就知道一個很少見的傳說,而且南北方小年也會有不同的風俗,甚至連小年的時間都有很大區別。
灶糖也有很多其他的叫法吃,糖瓜、飴糖、麻糖,晉西北就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記得小時候吃的是麥芽糖,記憶很深刻,因為的確是黏,把自己的牙都粘下一小塊,害的牙疼好幾天,嚴重影響了過年吃的興致,甚至現在都不再敢吃麥芽糖了。
華人把臘月二十三視為年節活動的開端,許多地方更將這一天稱為“小年”,而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祭灶。當然也還有很多其他風俗,而且灶王爺的傳說也有很多,
小年為什麼吃灶糖?有一個傳說應該很少人聽過。傳說,北宋時期的宰相呂蒙正從小家境貧窮、四處流浪。後來,他和母親棲身於彰德府東北永和縣境內的一座寺院內,即現在的安陽縣曹馬村洪元寺。寺內的長老,滿腹經綸,且有一手做風味小吃的絕技——製作芝麻糖。
呂蒙正雖一貧如洗,但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所以深得長老器重。長老不僅每天教他讀書識字、吟詩作賦,還常賞些芝麻糖讓他母子品嚐。公元976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灶”這日,人們都在忙著送灶王爺上天。呂蒙正見百姓用食物供奉灶王爺,而他沒有東西可供奉灶王爺,便用寺院裡的芝麻糖粘到灶王爺畫上。
待灶王爺返回天宮,大帝詢問時,他欲說但張不開口,只是一味點頭。玉皇大帝以為“灶火之神”連連稱讚呂蒙正人品,於是就頒旨降福,賜官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果然居天下數百名舉子之冠,考中狀元。
為報答長老教育接濟之恩,他擴修寺院,並撥黃米、小麥各500擔,芝麻100擔,讓長老廣授芝麻糖製作技藝,作為當地百姓謀生之本。以後,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之日,百姓也紛紛效仿呂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灶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賜福。這樣,世代沿襲,流傳至今。
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方小年也有很多不同的風俗,比如小年就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北宋時,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節”,意為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南宋時則稱為“小節夜”。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
北方地區: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臘月二十四;江浙滬:“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南京地區:正月十五;雲南部分地區: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但祭灶神和吃應該都是相同的,南方人過小年吃什麼?1、年糕
小年,一般北方講究包餃子,而南方更習慣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每年小年,在南方都是家家戶戶蒸年糕吃年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製椰糕用來食用並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2、米餅
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做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製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3、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徵,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4、殺年豬——庖湯
5、湯圓
南方人冬至、小年、新年、元宵節都要吃湯圓,而且品種齊全,花樣繁多。
6、荸薺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薺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義。荸薺,則是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一直延續到年尾”。
7、灶糖
灶王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售期最短,只有過小年前後才上市的糖果。用這種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8、甘蔗
小年這天的甘蔗特別好賣。甘蔗因為“節節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備。甘蔗是灶王爺登天的梯子,一節一節向上攀登,而甘蔗帶尾梢有一種無止境的意思。
9、廿四團
“廿四夜吃糰子”是江南許多地方的風俗,寓意著一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在蘇州,每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做糰子、送糰子、吃糰子是必備的一道年味。
蘇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糰子,過去叫做“廿四團”。“廿四團”用糯米粉製作,餡兒有鮮肉、豆沙、蘿蔔絲等多種。蒸制好的糰子上都要點印子,有圓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區別不同的餡兒。
祝大家小年快樂吉祥! -
7 # 紙箱街
有這麼個傳說,說是到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會查一下每家的情況,然後回到天庭給玉皇大帝彙報人間的一些情況。
每家每戶為了能夠讓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說些好話,所以給祭灶給供灶糖。 紙箱小妹的整理的希望可以幫你解答。
回覆列表
臘月二十三是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日子
祭灶也就是給灶王爺上供的風俗,是由來已久的。相傳幾千年以前,民間就有灶王的存在,更在《論語》中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記載。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傳統文化中,飲食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於灶王爺自然也是十分重視。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就是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日子,希望來年家中富足、幸福美滿,是一個能帶來福氣的傳統節日,祭灶也是臘月二十三必不可少的儀式。
除了要在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之外,還要掃塵、吃灶糖。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灶糖是生活幸福甜蜜的象徵,所以也流傳甚廣。而塵與“陳”同音,小年掃塵其用意就時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求來年好運富貴的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