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活育兒圈

    大家好,我是樂媽。

    如果孩子不怕打罵,講道理說不通,油鹽不進該怎麼辦?

    樂媽旁邊鄰居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不怕打不怕罵,講道理說不通、油鹽不進,現在依舊也是這樣。

    樂媽剛剛認識這一家人的時候,就發現了鄰居家的一種特別現象:

    1、一牆之隔,經常能夠聽到爸爸媽媽經常打罵孩子的聲音,幾乎是三天一小罵,四天一大罵。

    2、經常男女混合雙打,而且經常孩子被趕出家門,關在門外,不管孩子怎麼叫都不開門。

    起先孩子還害怕求饒,次數多了,孩子也不求饒也不哭,就抱著書包坐在門外,知道父母求著他進門。

    越長大越不聽話,基本上油鹽不進了。

    有時候父母打他,他還對父母說:“有本事就打死我算了。”

    這種孩子,基本上你靠打是沒有辦法的。

    樂媽一直不喜歡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所以更加不希望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

    比如說樂媽與樂娃姥姥的教育方式就不一樣,本身樂娃比較調皮,但並不是油鹽不進的那種。

    比如有時候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姥姥就覺得應該罵他,但是本身這件事情也不是孩子故意的,而且孩子不小心的,孩子本身也嚇的要死,你這個時候罵他反而會更還怕。

    還有就比如寫作業這件事情,家長會在背後不停的喊他寫作業,孩子基本上都會說等下寫,這時候如果父母急了,就是一定要讓他寫,孩子就會很牴觸,甚至和父母頂嘴,最後發展到父母動手的這種狀態。

    樂媽和樂娃說的最多的就是:玩的時候好好玩,但寫作業的時候一定要認認真真的寫。

    有時候樂娃想出去玩了之後再回來寫作業,他就會和我協商,比如他會說:“媽媽,我想先出去玩會了再回來寫作業好不好。”

    我都會答應,但前提條件就是,你一定要寫,如果這次答應了孩子,孩子玩了回來沒有寫,那就會有懲罰,比如罰第二天不準出去玩。

    基本上樂娃都會在玩了回來之後,乖乖寫作業,而且不用我叮囑,自己一回來就拿著作業到我面前。

    所以如果孩子真到了不怕打罵,講道理說不通,油鹽不進的這個地步,不過換個思維方式,以朋友的方式和他相處,想辦法讓他開啟心扉,或者找他感興趣的事情,一般這類孩子都吃軟不吃硬。

    然後再對陣下藥吧!

  • 2 # 奶爸阿才

    在孩子想講道理的時候,得到的是拳頭。

    當孩子習慣了拳頭,身心麻木的時候,還希望透過語言來強行說教?

    所謂的講道理,是真的講道理,還是我是家長我說的都是對的?

    想改變這種冰冷的親子關係,得看家長能不能放下身段,用心傾聽,尊重,理解孩子。

    不過這個希望很渺茫,見多了這樣的家長,讓他們放下身段?

    還不如殺了他們呢,同輩人和他們講道理都會爆脾氣,讓他們和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甚至放低姿態向孩子道歉?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請求孩子的諒解?

    能徹底反省,並做到這幾點,並堅持到孩子成年,肯定有效果,你願意嗎?

  • 3 # 萊讀教育

    管教的無力,往往是從操控孩子開始。

    在中國很多父母訓斥孩子時,最終的統一手段就是“打”。

    面對管教孩子時,連講道理都說不通,軟硬手段統統用上了。

    那麼值得考慮的是,說教和懲罰教育已經不管用了。

    那麼面對這樣的情況要怎麼辦?

    學會冷靜,冷靜能救你和孩子一命。

    情緒發洩一巴掌啪過去,你能一時解氣,但孩子可能受到不僅僅是身體的傷害。

    這種傷害會慢慢從身體延伸到心理,心理一旦受到傷害,修復的過程就是需要非常久。

    有時,孩子想不通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件。

    想要真正理解孩子問題所在,要先學會傾聽孩子說的話。

    孩子真的是無理取鬧嗎?

    還是他們在尋求父母的關注呢?還是表達自己的不滿?

    家長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第一時間總是不顧孩子的感受,覺得不聽話,就是要管教。

    一管教孩子,又感到深深的無力感。

    因為,孩子被你的管教成了“久經沙場,千錘百煉”的地步。

    所以,學會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同時,家長也要就事論事,不要去辱罵或動用武力來回應。

    與此同時,家長也要告訴孩子,面對孩子的行為表示不滿。

    知道事情前因後果,學會道歉和解決問題

    你會和孩子道歉嗎?

    如果是你做錯事或誤會了孩子的時候會道歉嗎?

    想必很多家長都不會和孩子道歉。

    如果是你做錯了,請及時和孩子認錯,透過認錯來緩和親子關係。

    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說:

    “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孩子做錯了,別急著動手。

    結合傾聽問題的處在;讓孩子懂得認錯道歉;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才是關鍵的辦法。

    但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在於:建立好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

  • 4 # 晴1024566137

    看孩子屬於那一類,屬於陰性的孩子,瞪一眼就可以收到效果,陽性的孩子哪裡有打壓哪裡就有反抗,道理更是聽不進去,這類孩子吃軟不吃硬。

  • 5 # 靜待花開yxl007728

    打罵,說明大人曾經懲罰過孩子,講道理說明大人經常對孩子進行說教,油鹽不進說明孩子已經很牴觸大人了。說明懲罰、說教都不是好的育兒方式。

    懲罰、說教是我們大部分家長想當想的育兒方法,其實它們容易造成孩子憤恨、反叛、報復、退縮。所以少用為妙。

    平時與孩子交流,我們大人可以嘗試這麼做:

    一、描述問題或者你所看到的。

    比如要求孩子整理房間,懲罰的方式是:今天你不整理房間就不許出門,說教的方式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跟你講多少次了,要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真不懂你,房間那麼亂怎麼睡得著……描述的方式是:我看見房間裡書桌亂擺著幾本書,地面上有些垃圾。說教、懲罰會讓孩子有牴觸情緒,而描述問題時也在告訴孩子們怎麼做了。

    二、提示

    比如孩子的鞋子亂擺放。懲罰的方式:下次給我再發現鞋子這麼亂放,我就扔出去。說教的方式:真是狗改不了吃屎,說多少了次都不聽。提示的方式:鞋子這麼放在鞋櫃外,顯得地面很亂。孩子聽了提示就明白該怎麼做了,接受提示比接受遺責容易多了。

    三、寫便條

    言語通常會火上燒油,為了避免言語衝突,我們可以寫便條。

  • 6 # 羅敷講高中英語

    我以真實的例子,來講述一個在大人眼裡“不可救藥”的孩子。

    小女孩,從小上寄宿制學校,父母忙於生意,溝通交流次數不是很多,只知道孩子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不知道從幾次級開始,孩子獨特的思維,叛逆的個性開始養成。等家長接到老師電話的時候,才知道,孩子在學校無視老師規矩,蔑視一切雞湯勵志。於是,家長親戚開始了各式各樣的輪番轟炸,希望將孩子從懸崖邊上拉回來。最基本的目標:能進教室上課,能不與老師當面對抗,能暫時放棄cosplay的愛好。結果,一切都是白費心機,大人們心力交瘁,孩子煩躁不堪,雙方筋疲力盡,最後只能隨她去。

    冷卻了幾年後,孩子稍長大一些,參加了一段時間的特長培訓,然後透過考試,上了一所民辦大學。在大學,沒有這麼多教條主義的約束,也沒有功利的成績分數,但卻非常適合孩子生存。她自願學習了各種技能,攝影,策劃,剪輯,創作,等等等等。所有人都感覺很欣慰。

    所以說,在這個社會上,人人都有自己待著不舒服的雷區,就像有些人絕對不願去做推銷一樣,對於個性強的孩子,只要有基本的是非觀,不做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我們就應該順從他的愛好,尊重他自己的自然成長。作為家長,給予的應該是幫助,而不是逆向轉頭。

    真正的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嗎?

  • 7 # 工匠Artisan

    孩子都是慢慢長大慢慢懂事的。放過自己,放過孩子。不要用自己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和孩子比。你懂的多,是歲月的贈予。同樣,請給孩子時間,他會越來越棒的。

  • 8 # 你不會懂61

    首先這樣的孩子背後就是一對暴虐沒有家教的父母,好的父母不會教出這樣的孩子,首先孩子沒有原則錯誤不惡語傷人,不隨便體罰,要打就用戒尺打手心,一次打狠,讓他長記性知道存在哪裡,多數的家長是小錯打罵但是不告訴孩子錯在哪裡,大錯護短,這樣的孩子基本毀了。

  • 9 # 古韻小才女

    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我感覺題主應該屬於脾氣暴躁型的家長!

    “講道理說不通,油鹽不進!”說明孩子的性格比較固執,通俗來說就是“犟!”認死理,鑽牛角尖!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為我家老大也是這樣的!

    應該對孩子多一點耐心,不是講不通道理,只是溝通方式不對!

    我兒子以前也是這樣,後來我改變了方法,他也變得聽話多了!

    多跟孩子“示弱”,多跟孩子“求助”,多跟孩子“承認錯誤”!

    用“溫暖的愛”來滋潤他!

    比如:孩子,媽媽有個困難需要你的幫助………對不起孩子,讓你受委屈了……等等,這種溝通方式!來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存在感,同時他就會增加他的責任心!會更有擔當!

    這得需要長期堅持引導,並且長期改變自己的以前的溝通方式,調整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只要是堅持引導,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 10 # 北京新艾方

    那是半年前的一個晚上,楊先生找到我說:方便的話,希望可以和我見面聊聊他兒子的事情。

    楊先生是楊槐安父親,是一位公職人員,瘦高個兒,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看得出來,關於兒子的事情,他無處傾訴太久了,等他開始講起來後,我幾乎插不上話。

    “大約12歲吧,小學升初中那個時候,孩子就有了劇烈的改變。”楊先生說,是遊戲徹底害了自己的孩子。他曾不止一次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他的兒子小楊出生於2002年。小學四五年級時,學校開了電腦課,楊先生也給家裡買了電腦。“我還是比較開明的家長,那時候他就玩一些小遊戲,過橋啊、畫畫啊之類的,我也沒有管”。

    小學畢業的暑假,當兒子喜歡的小遊戲變成了大型網遊《英雄聯盟》,楊先生感覺兒子“忽然一下子就進去了”,然後就“再也出不來了”,“就是這款遊戲徹底把他害死了”。

    那個暑假,小楊玩遊戲的時間很長,家裡人怎麼都管不住。“他玩累了睡覺,醒來了就再玩,就這樣。當時我們全家人都管不了他,誰要是敢不讓他玩遊戲,他就跟你拼命。”

    “當時就一個想法,馬上他就上初中了,給他找個能住校的學校,讓他和電腦隔一隔。”

    可等兒子上了初中,楊先生卻絕望地發現,情況並沒有絲毫好轉。

    小楊上的是寄宿制學校,週五晚上回家,週日下午返校。“老師說,在學校他就像行屍走肉一樣,看他那眼神就知道。作業也不做,聽課也稀裡糊塗的,就等著週五回來玩遊戲……怎麼說呢?就像沒有靈魂。”

    2015年冬天,楊先生開始請“外援”:家裡的老人退休前在教育系統工作,託關係找了教育局的專家,專家就說了五個字“要疏不要堵”。楊先生說,他也試了,“就放開讓他玩兒,陪著他一起玩兒”。可結果是,“根本就收不住”

    週末成了楊先生最焦頭爛額的時刻。一回到家,小楊就要“瘋狂玩”,到了週日下午,“就說‘不去學校’,找各種理由、各種藉口”。楊先生說,自己也是軟硬兼施:“軟的就是陪著他玩,出去旅遊,出去吃飯;硬的就是揍,把他打個半死,他嘴上說我改我改,但爬起來以後還是那樣。”

    一切很快就升級了。

    在學校裡,小楊開始和同學無端鬧矛盾,然後就是動手打架,老師讓家長把孩子帶回家反思。

    “對方小男孩嚇壞了,以為老師不叫他上學了,趕緊寫檢查,他倒好,不是叫我反思嗎,我就不去了。”

    楊先生給兒子又換了一所學校,可初一快結束的時候,小楊就被第二所學校開除了。從那之後,小楊再也沒有踏進過學校一步。

    楊先生說,這一次,兒子像是變本加厲了一般,“說要買電腦、買手機。原先的電腦都被他砸了。砸了三四臺電視、手機,把家裡玻璃什麼都砸得一塌糊塗。”

    小楊的父母不同意,小楊就動手打人,“那時候我們下了班回去,拖鞋都不敢換,隨時準備逃跑。他也裝,開始很正常地跟你交流幾句,突然一下把門反鎖,出手就要打你。有人給我說,要我打電話求救啊什麼的,來得及麼?根本來不及!”楊先生說,後來只要小楊從他背後走過,他就會覺得脊背發涼,恨不能穿個盔甲。“如果換成一個陌生人,那樣的暴力,我一刀沒了他,一槍斃了他,還屬於正當防衛吧?可那是你的孩子,你能怎麼辦?”

    有一次楊先生報警了,警察來了,說這是家庭內部的事,教育了小楊一番。楊先生說,後來孩子也向他們道歉:“說控制不住情緒,但是道歉的力度很弱。過一段時間又發生這樣的事。實在受不了了,真的實在受不了了。”

    2018年底,在一次深夜暴力之後,楊先生夫婦連夜落荒而逃,把這套房子留給當時15歲的小楊一個人居住。

    楊先生說:“我怕發生惡性事件。再不走,我怕我把他殺了。”

    楊先生把小楊送來艾方進行全日制託管,五個月的託管,艾方將重點放在三個方面:

    1.改善小楊與父母之間的家庭關係

    2.幫助小楊重新樹立人生目標,尋找人生方向

    3.專業名師一對一輔導,幫助小楊定製學習計劃,提高學習成績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或早或晚地都會出現一個叛逆期。而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叛逆期大多是牴觸的,他們只看到孩子不聽話了,不像以前那麼乖了,而沒有看到這背後孩子所經歷的心理歷程。

    也許在這期間,他們會不由自主地牴觸父母意見,或者沉溺於某些事情,但這段時期並非不可平穩過渡。許多孩子的父母都很急功近利,他們總想在短期之內強行讓孩子認同自己的看法。而這卻進一步激化了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艾方教育自2014年成立以來,專注青少年心理和教育,為無數的青少年及家庭提供專業的家庭教育服務。

    艾方教育獨創“6+2”教育轉化體系,幫助孩子在心理和學習等方面進行有效轉化,由專業團隊執行轉化方案。24小時陪伴,言傳身教,營造良好教育環境,讓孩子養成深植身心的好習慣。

  • 11 # 萌萌說早教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繞口令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家長越喜歡講道理,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

    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她講述了這麼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髒髒的。

    陳述完事情後,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次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牴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如何教育她?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家長一聽,恍然大悟,對啊,這麼簡單,我怎麼沒想到呢!我怎麼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該在於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麼沒道理。

    就這件事,孩子不過是想變個花樣走樓梯,家長卻不體恤孩子,這麼微小的一點童趣都不給孩子,對這麼簡單的嘗試都不能容忍,這和家長所說的給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

    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我曾看到一則新聞,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了10個孤兒,孩子做錯事,張中良與妻子不會責罵他們,也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透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

    比如,有一次,張中良讓家中的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為何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

    張中良知道後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個體驗:用毛巾矇住慕恩的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從此以後,慕恩變得特別懂事。

    這一個細節,足以讓我們對張中良夫婦更加敬佩,他們也許沒學過教育學、心理學,對教育的理解卻那樣透徹,沒有對孩子的真愛,是不可能有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教育方法,理論上人們都認可,可遇到問題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總是如何勸說孩子,如何給孩子講道理。

    比如我經常收到這樣的來信:年輕父母們詳細陳述了老人帶孩子如何包辦溺愛,導致孩子有許多毛病,後面提出的問題卻是:“這種情況下,我如何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改正缺點?”

    也有不少家長,他的孩子遭遇了學校老師的冷暴力,導致孩子厭學。家長不去想辦法向學校反映,解決老師的問題,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師溝通的努力,卻來問我“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孩子不再厭學”。

    ——這樣奇怪的邏輯經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對,傷害了孩子,卻把改造的矛頭對準孩子,指望動動嘴皮子,說點什麼,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狀態,這怎麼可能呢?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

    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係;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

    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後,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現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

    孩子經常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想讓他做什麼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

    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衝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

    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透過發脾氣來征服。

    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

    每當我在不同場合引用盧梭這句話時,總是會引起別人的疑問和困惑:

    如果講道理孩子不聽,除了生氣或感化他,還有什麼方法呢?難道不要教育他嗎?

    當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複雜,越系越死。

    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有位媽媽,從孩子一歲半時,開始每晚給孩子刷牙,可小傢伙怎麼都不配合,任憑媽媽講多少道理都沒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戰爭,總是弄得雙方都不愉快。

    後來,這位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孩子有一個很喜歡的小熊玩具,媽媽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說:“寶貝,小熊這麼長時間沒刷牙,牙疼了,長齲齒了,你幫它刷刷牙好嗎?”孩子很樂意地接過媽媽準備好的牙刷幫小熊刷起來。

    給小熊刷完牙後,媽媽表揚孩子刷得好,並說:“小熊真乖,給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後問孩子:“寶寶想不想讓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會好好配合媽媽刷牙?”孩子高興地說好,史無前例地配合媽媽刷牙。這樣幾天下來,孩子再也不厭煩刷牙了。

    還有一位家長,說他4歲的孩子有兩個毛病,一是不聽話,一是愛哭。問我怎麼辦。我讓他舉出最近的一個不聽話的例子。

    他說孩子這幾天總是在晚上臨睡覺前要下樓玩,無論家長怎麼給他講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著要下樓。

    我說,你說的兩個毛病其實是一個,可以一起解決。從今天開始,一切事情儘量聽孩子的。如果他臨睡前想下樓,你就辛苦點,抱他下樓,他想在樓下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也採取類似的做法。

    家長有些吃驚,很顧慮的樣子,但回去還是按著我說的做了,結果讓他意想不到。

    他後來告訴我,當天孩子在臨睡前又要下樓,家長沒說什麼,愉快地給他穿好衣服,帶他下去。

    外面很黑,冷風嗖嗖的,樓下空無一人,他剛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著回家。

    家長故意說既然下來了,多待一會兒吧,孩子說什麼也不肯多待,說想回家睡覺。回家後,孩子一下變得很聽話,讓刷牙就刷牙,讓脫衣服就脫衣服。

    此後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長也都少說多做,儘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結果孩子哭鬧大大減少。

    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無效教育區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

    “君子之學”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全身,影響到行為;而“小人之學”則是從耳朵進來,從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長,所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

    用思想家盧梭的話來說就是,“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了東西方先哲們的觀點: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

    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情緒,其次取決於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

    講道理孩子不聽,不妨換個做法

    孩子有時候確實會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給家長帶來麻煩。

    遇到這種情況,除了想辦法和孩子溝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覺一下他的想法和願望,不要輕易下論斷,說孩子“不聽話”。

    家長當然可以直接給孩子講一些正確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聽,就應該考慮換一種說法。

    實踐證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情緒上入手最容易,透過問答的方式,調動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這樣的方法屢試不爽。

    有位媽媽說在兒子3歲前,她上衛生間不注意關門,孩子經常跟進來。後來她覺得孩子越來越懂事了,讓他看到自己蹲馬桶的樣子不好,就不再允許孩子跟進來,孩子不聽,非跟進來不可。

    媽媽很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總沒什麼效果,媽媽只好強行把門閂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著門,哭得聲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

    從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媽媽去衛生間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著,或正在看電視,媽媽想悄悄地溜進衛生間時,他不知為什麼總能發現,會馬上丟下正做的事,衝過來高喊“不讓媽媽上廁所”。

    這位媽媽非常發愁,每天上廁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較量,感覺真是累人。

    我對她說,既然前面已講過道理,沒用,就不要再講,換一種方法,用問問題的方式來給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許更好。我建議她問孩子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不讓媽媽去衛生間,那你覺得媽媽尿褲子裡好還是尿馬桶裡好?”

    大多數孩子第一問就可解決問題,他們會很快判斷出來,尿褲子不好。

    孩子一旦給出這個答案,多半不會再阻攔媽媽去衛生間。個別孩子,因為和家長為這事擰巴了挺長一段時間,可能會故意彆扭著回答,說尿褲子好,那麼接下來家長問第二個問題。

    “你喜歡媽媽高興,還是喜歡媽媽不高興?”

    一般情況下,孩子肯定會選擇喜歡媽媽高興。就像父母本能地會愛孩子,孩子也會本能地愛父母,願意討好父母,所以在這個問題中,幾乎很少有孩子會選擇要媽媽不高興。

    這樣問的目的,是引導孩子對第一個問題重新做一下選擇。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確選擇,要真誠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

    然後讓孩子在外面等著,並給他一個期待,讓他看看一會兒媽媽出來後,是高興的還是不高興的。

    對一個幼兒來說,只要有一兩次,他體會到正確選擇的快樂,看到媽媽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高興,正面心理得到強化,問題多半就解決了。

    萬一你的孩子實在是特別,到這裡還不行,固執地選擇要媽媽不高興,那繼續問第三個問題。

    “你希望媽媽只是今天不高興,還是明天也不高興?”

    我幾乎不相信哪個幼兒會繼續選擇讓媽媽不高興,只要他選擇了明天要媽媽高興,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個問題上,按前面的套路來解決。

    最意外的是孩子繼續選擇明天也不讓媽媽高興,媽媽在第二天可以接著問同一個問題:媽媽今天因為不能正常上衛生間不高興了,你希望明天媽媽高興嗎——家長問話的態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誠。

    誇張的口氣會誤導孩子,讓他以為這只是個遊戲,故意做出錯誤的選擇,以延長遊戲時間;當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氣,那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壞,刺激其負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覺媽媽內心沒有恨意,他絕不可能一直要媽媽不高興。

    這位媽媽後來告訴我,她問到第二問,問題就解決了,很有效。

    我見過一些“屢教不改”的孩子,確實讓人感覺棘手。

    但如果深入瞭解一下他們的家庭生活,總會發現根源在於家長的固執。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告訴他說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他會覺得被冒犯、被挑釁,非常生氣。

    他們愛自己的想法超過愛孩子,而孩子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漸被打垮,如果沒有閱讀或其他思想導師扶植其精神之樹成長,思想就會逐漸萎縮或變態,思維方式慢慢變得畸形。

    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首先喪失傾聽的興趣,發展出超過常人的防禦心理,同時產生“道理免疫力”,哪怕這個道理本身很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嚴重的甚至會發生道德免疫力;

    其次,獨立意識喪失,不能對一件事進行誠實、深入的思考,失去正常判斷力,思維流於膚淺和平庸;

    第三,心態變得苛刻,對理解他人沒有興趣,興趣只在如何用自己的觀點征服對方,佔據上風——這樣的人生活中常見,他們和“他人”幾乎沒有共同認可的觀點,幾乎從來不能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看法。

    有人說不要濫用藥品,他就說生病了還是要吃藥的,不能一概而論;

    有人說孩子不能打、要尊重,他就說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有的孩子是需要打的;

    甚至有人說60歲以上婦女不適宜穿高跟鞋,容易扭傷或摔倒,他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說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傷的……

    我老家管這種偏愛抬槓的人叫作“槓房出生的”。表面看,這些人說話總是一分為二,又全面又客觀,其實他們只有兩種觀點:你的觀點,我的觀點。並且前者總是錯誤,後者總是正確。

    “槓房出生的人”其實思辨力特別弱,原因是他們的能量不能用於真誠的思辨上,主要用於不停地反抗別人的話語上,一生也往往在這種無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過。

    而這樣一種心理,如果不自知,會透過言傳身教,產生代代相傳的惡習。

  • 12 # 學緣課堂

    小孩子是隻講方法不講道理的他可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做出任何行為,一旦你對他的行為有了反饋,他就會變本加厲地作死我的建議是:講道理,然後放任不管,讓他作,但他損壞的任何東西都將從他以後的零用錢里扣除相信我,小孩子也是會算賬的,當他的行為沒有得到反饋之後就不會再作死了。我要提醒一下,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先講道理,把道理講清楚講透,這個過程是必須的。只有莽夫才會直接動手。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你的教育指導,那麼他以後在外面被人欺負了也可能講不出原因來,不是不講道理而是失去了溝通的能力,他會把自己的情緒直接透過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表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佐助三年後與鳴人重逢,如果沒有大蛇丸阻止佐助會殺了鳴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