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簡單生活yxf

    一、銅礦地質概述

    銅系典型的親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強氧化條件下形成氧化物,在還原條件下可形成自然銅。

    目前,在地殼上已發現銅礦物和含銅礦物約計250多種,主要是硫化物及其類似的化合物和銅的氧化物、自然銅以及銅的硫酸鹽、碳酸鹽、矽酸鹽類等礦物。其中,能夠適合目前選冶條件可作為工業礦物原料的有16種:

    自然元素:自然銅(含銅近100%),一般見於硫化礦床的氧化帶。在陸相玄武岩的氣孔或裂隙中常見到自然銅的產出,但能構成工業規模的自然銅礦床卻極其罕見。不過,美國元古代變質的玄武質火山岩系中,卻產有以自然銅為主的基韋諾超大型銅礦,成為了銅礦床的特例。在中國,湖南麻陽銅礦也是一個以自然銅為主的銅礦床,只是其型別為砂岩型,規模為中型。

    自然銅-COPPER

    銅的硫化物:黃銅礦(含銅34.6%,括號指銅含量,下同)斑銅礦(63.3%)輝銅礦(79.9%)銅藍(66.5%)方黃銅礦(23.4%)黝銅礦(46.7%)砷黝銅礦(52.7%)硫砷銅礦(48.4%)。

    但輝銅礦和斑銅礦可以是原生成礦作用的產物,亦可為氧化次生富集的產物。若為次生氧化作用的產物,則輝銅礦可為菸灰狀,且多與孔雀石等礦物共生。

    銅的氧化物:赤銅礦(88.8%)黑銅礦(79.9%);銅的硫酸鹽、碳酸鹽和矽酸鹽礦物:孔雀石(57.5%)藍銅礦(55.3%)矽孔雀石(36.2%)水膽礬(56.2%)氯銅礦(59.5%)。它們均為原生銅礦物或含銅高的岩石經氧化作用形成的。

    目前選冶銅礦物的原料主要是黃銅礦、輝銅礦、斑銅礦、孔雀石等。按選冶技術條件,將銅礦石以氧化銅和硫化銅的比例劃出三個自然型別。即硫化礦石,含氧化銅小於10%;氧化礦石,含氧化銅大於30%;混合礦石,含氧化銅10%--30%。

    銅礦床的型別主要有:斑岩型銅礦、銅鎳硫化物型銅礦、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層狀銅礦(火山岩型銅礦、砂、頁、礫岩型銅礦、碳酸鹽型銅礦)矽卡巖型銅礦和熱液脈型銅礦。

    二、找礦標誌

    1、氧化銅礦物。由於原生銅礦物、含銅高的蝕變岩石、古鍊銅渣易於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綠色孔雀石(俗稱銅綠)天藍色的藍銅礦(俗稱石青)赤紅的赤銅礦、菸灰狀的輝銅礦、靚藍色的斑銅礦等,它們是很好的找銅礦標誌。

    2、特徵植物。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牙刷草和雲南開紫花具紫紅莖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銅礦植物。

    3、蝕變組合。如青盤巖化-黃鐵絹英巖化-泥化-鉀化-矽化、紅層(火山紅層或砂頁岩紅層)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銅標誌。

    3、火山機構、細碧-角斑質火山凝灰岩、噴流沉積岩(鐵錳矽質岩、鐵碧玉巖、層紋狀矽質岩)紅層中的淺色砂(礫)巖、矽卡巖、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層石矽質細膩白雲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層等都是找銅的最好物件。

    4、對於斑岩銅礦,一般它是大噸位低品位的礦床,一直是人們尋找的主要物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尋找斑岩銅礦一要看其是否具備露採條件,二要關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帶,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較高的金、銀、鉬元素。如果不便露採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帶,且金、銀、鉬含量低的話,則因其品位過低而成為呆礦,暫難為人們所利用,因其佔用大量的勘查資金,可使礦業公司陷入困境。

    5、銅元素的化探異常及其與鉬、金、銀、鉛、鋅、鐵、錳等綜合異常。

    6、物探異常。激電(高極化)電阻率(低電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銅礦體的存在,磁法異常可圈出火山機構、中-中酸性巖體接觸帶、超基性岩帶來,重力低可圈出隱伏花崗質巖體。

    7、注意成礦系列找礦。如上有鐵礦下有銅礦(如鐵帽常可指示找銅,磁鐵礦床之下通常有銅礦床存在)。

    8、注意綜合找礦。銅礦床中往往可共生或伴生如下元素:鉛、鋅、鎢、鉬、錫、金、銀、鐵等。

    ※關於其他找斑銅礦

    一、斑岩銅礦

    是目前世界銅礦中最重要的礦床型別。其特點是:規模大、埋藏淺、品位低一硫化礦石為主,易採易選,金屬回收率高。因而成為備受重視的重要的銅礦資源。在中國斑岩銅礦儲量居第一。

    與斑岩銅礦成礦作用有關的主要是陸相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有關的侵入岩主要是屬鈣鹼性系列的中—酸性淺成和超淺成相岩石。如石英二長斑岩。石英閃長斑岩等。圍巖蝕變具分帶性。由外向內為青盤巖化帶、泥化帶、絹英巖化帶(有人稱千枚巖化帶),中心為鉀長石化帶。銅礦化主要是在絹英巖化帶和鉀長石化帶。礦體主要產於侵入體的內外接觸帶中。礦體常受侵入體的形態和產狀以及環帶狀裂隙等所控制。銅礦化以細脈侵染狀礦石為特徵。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銅礦、斑銅礦、黃鐵礦、輝鉬礦等。礦石品位較低,一般為0.4—0.8%,高者達1%以上,但次生富集帶可達1—2%。伴生元素有金和鉬等。斑岩銅礦模式有:石英—二長石模式、閃長巖模式、正長巖模式。

    找礦標誌:1.尋找母巖和圍巖:花崗閃長斑岩、鈉長斑岩、二長斑岩是重要的成礦母巖。千枚巖、片岩、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是重要的成礦圍巖。

    2.在斑岩銅礦床中黃鐵礦化廣泛。同時在表生作用下黃鐵礦等硫化物在地表易形成“火燒皮”褐鐵礦薄膜,而區域性又使岩石退色,在褐色地段注意尋找次生富集帶。

    3.斑岩銅礦蝕變帶規模大、強度高、分帶好(一般中心為黑雲母、鉀長石或石英鉀長石等,向外為絹雲母、鉀長石、石英帶,再外為粘土、石英帶,再往外為粘土、石灰帶)面狀蝕變常伴有大規模礦床。

    4、含銅斑岩體是直接找礦標誌。

    5、土壤地球化學異常是尋找斑岩銅礦的有效標誌。

    二、矽卡巖型銅礦

    這類礦床主要產於中酸性的中小型侵入雜巖體與碳酸鹽類岩石的接觸帶中,礦化富集於侵入體形成時岩漿流動的前緣區內,主要沿斷裂分佈。根據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地區的情況,與閃長巖、二長花崗岩類侵入體有關的矽卡巖礦床,則多是錫、鎢與銅共生。

    礦石中銅礦物主要為黃銅礦,有時含斑銅礦和黝銅礦。共生的礦物有磁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礦石構造為侵染狀和塊狀。礦床規模大、中、小均有。

    找礦標誌:

    1、與矽卡巖銅礦床有成因聯絡的矽卡巖的存在為本類礦床的直接標誌。

    2、侵入岩:斑狀花崗岩、花崗岩、花崗斑岩石英斑岩、花崗閃長巖、花崗閃長斑岩、石英二長巖、石英閃長巖、閃長巖和閃長玢岩等。

    3、圍巖:以碳酸鹽岩石為主。如石灰岩、大理岩、白雲質灰巖、泥灰岩、薄層灰巖、含有機質灰巖、燧是條帶灰巖。由於含雜質化學性質活潑性脆易碎,形成空隙,最有利於銅礦的形成。

    4、矽卡巖及蝕變標誌

    (1)鈣質矽卡巖,系交代灰巖而成。典型礦物有:石榴石(鈣鋁榴石、鈣鐵榴石)透輝石—鈣鐵輝石。(2)鎂質矽卡巖系交代白雲岩石而成。典型礦物有鎂橄欖石、尖晶石、金雲母、矽鎂石等。(3)矽質矽卡巖系交代矽酸鹽岩石而成。最主要的是礦物方柱石。其他與鈣質矽卡巖典型礦物無多大差別。緻密塊狀矽卡巖一般礦化不好。當生成多含水的礦物時,如金雲母、透閃石、陽起石、黑雲母、綠泥石、蛇紋石等。礦化常比較好。

    5、物化探異常也是良好的標誌。

    6、構造標誌:

    (1)侵入岩體與圍巖呈“整合”接觸,即接觸帶不論是在平面上、或者剖面上都大致平行於圍巖層面,形態簡單平直。礦化一般不好,即侵入體在下圍巖在上呈平行接觸。

    (2)侵入體與圍巖呈“不整合”接觸,即接觸帶不論是在平面上、或者剖面上都呈斜交,甚至橫切圍巖層面,特別是傾入體與圍巖垂直接觸部位最有利成礦。

    (3)傾入體與圍巖呈“超伏”,即傾入體在上,圍巖在下。巖體呈巖舌穿插於圍巖中或呈蘑菇狀傾入體。在巖舌或蘑菇頂的下盤接觸帶最有利於成礦。

    (4)傾入體呈樹枝狀穿插圍巖,接觸帶十分複雜,樹枝狀巖體的端部和分叉部位礦化最好。

    (5)圍巖在傾入體中呈捕虜體,捕虜體的接觸帶對成礦十分有利,有時整個捕虜體可全部被礦化。

    (6)接觸帶附近圍巖的層間破碎帶,常常是成礦的良好空間,而且礦化成規則較大的似層狀、板狀礦體。

    三、火山岩黃鐵礦型銅礦床

    中國以白銀廠銅礦為代表,這類礦床與火山熱液和火上沉積作用密切。有關的火山系列為:(1)細碧角斑岩系(2)角斑岩系(3)安山—流紋岩的鈣鹼性系列(4)蛇綠岩套的鐵鎂質岩石系列。礦體多為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礦體規模一般較大,礦石構造除塊狀外,還有侵染裝及網脈狀。條帶狀。礦石主要成分為黃鐵礦、其次為黃銅礦、再次為閃鋅礦、方鉛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綠泥石、重晶石、石膏等。

    四、脈狀銅礦床

    主要為中溫或中低溫熱液成因的,脈狀銅礦床,產於各種圍巖中。特別是產於中性和弱酸性火山岩或淺成侵入體中。圍巖蝕變有青盤巖化、矽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明礬石化、高嶺土化。礦脈帶受斷裂構造或火山作用的環狀裂隙或放射性裂隙所控制。有的沿斷裂破碎帶形成延長較遠的網脈帶,並有侵染狀礦石。礦石型別較多,主要為銅—石英—碳酸鹽—中重晶石脈,銅—菱錳礦—黃鐵礦—石英脈,其次為砷—銅—石英脈。有部分錫石—硫化物礦脈,鎢和錫—石英脈以及金—石英脈中也可有工業價值的銅。

    找礦標誌:主要是在中性和弱酸性火山岩或超淺成侵入體中尋找礦化石英脈。

    五、火山岩型銅礦床

    這裡所指的火山岩銅礦床,是由火山噴發提供銅質,且產生與火山筒火山岩及或殺碎屑中的銅礦床。在中國這類礦床主要產於酸性細碧—角斑岩系和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系中。含礦岩石為石英角斑凝灰岩、角斑凝灰岩、細碧巖、安山岩、粗安巖及綠色片岩等。

    主要找礦標誌:(1)在火山岩分佈廣泛的地區。要著重尋找古火山噴發口。(2)注意侵入體和火山噴發殘留物(集塊巖、凝灰角礫岩等),在火口內的分佈情況。二者的邊部往往是成礦的地段。貫入在火山口內的岩脈與火口邊交叉後,其兩側也是成礦的有利部位。(3)注意尋找火山活動和爆破作用形成的破碎帶。

    這種破碎帶呈不規則的圓形,橢圓形或扁豆形的凹陶區。如有蝕變和礦化現象深部即可能有礦床存在。

    六、沉積型銅礦床

    也稱層狀銅礦床。礦體主要有含銅砂岩,含銅頁岩和含銅碳酸鹽礦床。層狀銅礦的重要性,目前在世界上僅次於斑岩銅礦。可分為單個亞類:(1)前寒武系(大多為元古代)地槽相沉積岩系中的層狀銅礦(2)寒武系後海相岩層中的層狀銅礦。(3)陸相紅色岩層中的銅礦。這三類的共同特點是含銅巖系主要是在潮溼與乾燥氣候轉換的情況下形成。,往往產於紅色巖系中的淺色岩層中,含礦岩層多半在還原環境下形成。顏色為暗灰、灰黑、綠灰等色。其中常含有不少炭質,有機質,以及星散狀黃鐵礦,綠泥石和碳酸鹽的膠結物質。礦體呈層狀,似層狀或扁至狀。礦層厚自十幾釐米至機密以上,含銅層位常有一至數層,個別達十幾層至幾十層。礦物比較簡單常見是礦石礦物是:輝鉬礦、斑銅礦。其次是黃銅礦及自然銅等,次生礦物有孔雀石、藍銅礦等。礦石一般品位較富,含銅可達1—3%,一部分層狀銅礦的銅質來源。可能與火山作用有關。其代表礦床有云南省北部產於元古界落雪組炭灰巖與因民組紫色岩層的層間破碎帶中。礦體呈層狀及扁豆狀。可分為三個層,礦帶延長20公里,延深超過1000米,厚5—15米。礦石具馬尾系構造及密集細點狀、斑點狀。礦物組合為輝鉬礦、斑銅礦、化工桶礦的連晶。礦石品位中等至貧礦,儲量較大。礦床成因過去曾認為沉積變質成因的層控礦床。還有一個砂岩銅礦床,位於雲南中部,六苴含銅砂岩銅礦。含礦層位位於白堊系上統馬頭上組下部砂礫岩段的六苴下亞段中。含礦岩石以紫紅色,淺灰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岩為主。其次為含礫砂岩、礫岩、粉砂岩和泥岩。一直已知有八個礦體住礦體呈層狀,長達1700米以上,寬數百米,最厚38米。研究表明銅礦是在氧化還原交替情況下形成的。礦石礦物以輝鉬礦為主,次為斑銅礦、黃銅礦等。均呈細粒狀均勻侵染與砂岩的膠結物中。從紫色層指淺色層分佈:赤鐵礦—自然銅帶、輝銅礦—赤鐵礦帶、斑銅礦—黃銅帶、黃鐵礦帶。銅品位相應地以1.5%以上遞減到小於0.5%,礦石中伴生元素主要為銀。礦床成因為陸相沉積銅礦床。

    ※關於找斑銅礦

    銅礦為中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缺口最大的金屬之一。我們認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根本解決銅的緊缺問題必須也只能是立足國內。

    1 斑岩型銅礦是當前重要的找礦型別之一

    眾多礦床學家在研究世界銅礦找礦現狀,認為斑岩型銅礦是當前最重要的銅礦型別,具有規模大,採選條件好,生產成本低三個特點。從國外統計的銅礦儲量大於500萬噸以上的49個銅礦床,斑岩銅礦有26個,佔53%。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銅礦巨型成礦帶都延伸到中國境內,古亞洲斑岩銅礦成礦帶,西起烏茲別克,經巴爾哈什湖地區進入中國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龍江至蘇聯遠東地區。環太平洋斑岩銅礦成礦帶分東西兩個成礦帶,東成礦帶主要分佈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礦帶,在亞洲大陸東部和沿海,又可分為內、外兩個成礦帶:內帶屬島弧帶,北起堪察加經日本、臺灣、菲律賓、加里曼丹、西伊裡安、巴巴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至澳洲東海岸,外帶北自俄羅斯楚科奇半島延至中國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至贛東北。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馬拉雅)斑岩銅礦成礦帶,西起西班牙,經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中國青海、西藏,再向南東方向伸入緬甸境內。

    基於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國“斑岩銅礦”的找礦熱潮,從而發現了西藏玉龍、馬拉松多、多霞松多,內蒙烏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銅礦床,江西德興銅廠、富家塢、硃砂紅,黑龍江多寶山進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銅礦儲量,擴大了礦床遠景。應該說找礦研究的效果是顯著的,成績是巨大的。

    80年代後,世界斑岩型銅礦的找礦仍有不斷髮現,如智利埃斯康迪達(Escondida)印度馬蘭傑坎德(Malanjkhand)菲律賓勒班陀(Lepanto)“遠東南”(FSE)特大型—大型斑岩銅礦床和富金銅礦床。中國的斑岩型銅礦找礦雖有所進展,如長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巖銅礦床中伴有斑岩型銅礦化,構成多位一體礦床,或成礦系列。但總的說來,沒有發現規模大、條件好的可供建設的斑岩銅礦床。就是原已勘查的一些大型斑岩型銅礦也尚未計劃上馬,究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斑岩銅礦品位低。例如江西德興銅廠銅平均品位0.454%,富家塢含銅平均品位0.501%;硃砂紅銅平均品位0.423%;黑龍江多寶山銅礦銅平均品位為0.47%;內蒙烏奴克吐山銅礦銅平均品位0.46%;西藏玉龍銅礦銅品位0.543%~4.22%;馬拉松多銅礦銅平均品位0.36%;多霞松多銅礦銅平均品位0.36%。此外,不少的斑岩型銅礦床由於氣候、地形等條件差,尚難利用。

    2斑岩型銅礦的富礦

    綜上可知,斑岩型銅礦的開發程度受其礦床質量制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斑岩銅礦床有否富礦存在具有重要意義,是決定能否建設上馬的關鍵。

    (1)就斑岩銅礦成礦帶的一些大型—特大型斑岩銅礦床,在礦體形成後,常形成較厚大的氧化帶,構成一定厚度和規模的銅礦次生富集帶(見表)。礦床氧化帶一般較發育,尤其次生富集帶厚度大,銅品位一般較高1%~2%,且都為礦山首產的地段。

  • 2 # 廢品之家

    一、銅礦地質概述

    銅系典型的親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強氧化條件下形成氧化物,在還原條件下可形成自然銅。

    目前,在地殼上已發現銅礦物和含銅礦物約計250多種,主要是硫化物及其類似的化合物和銅的氧化物、自然銅以及銅的硫酸鹽、碳酸鹽、矽酸鹽類等礦物。其中,能夠適合目前選冶條件可作為工業礦物原料的有16種:

    自然元素:自然銅(含銅近100%),一般見於硫化礦床的氧化帶。在陸相玄武岩的氣孔或裂隙中常見到自然銅的產出,但能構成工業規模的自然銅礦床卻極其罕見。不過,美國元古代變質的玄武質火山岩系中,卻產有以自然銅為主的基韋諾超大型銅礦,成為了銅礦床的特例。在中國,湖南麻陽銅礦也是一個以自然銅為主的銅礦床,只是其型別為砂岩型,規模為中型。

    自然銅-COPPER

    銅的硫化物:黃銅礦(含銅34.6%,括號指銅含量,下同)斑銅礦(63.3%)輝銅礦(79.9%)銅藍(66.5%)方黃銅礦(23.4%)黝銅礦(46.7%)砷黝銅礦(52.7%)硫砷銅礦(48.4%)。

    但輝銅礦和斑銅礦可以是原生成礦作用的產物,亦可為氧化次生富集的產物。若為次生氧化作用的產物,則輝銅礦可為菸灰狀,且多與孔雀石等礦物共生。

    銅的氧化物:赤銅礦(88.8%)黑銅礦(79.9%);銅的硫酸鹽、碳酸鹽和矽酸鹽礦物:孔雀石(57.5%)藍銅礦(55.3%)矽孔雀石(36.2%)水膽礬(56.2%)氯銅礦(59.5%)。它們均為原生銅礦物或含銅高的岩石經氧化作用形成的。

    目前選冶銅礦物的原料主要是黃銅礦、輝銅礦、斑銅礦、孔雀石等。按選冶技術條件,將銅礦石以氧化銅和硫化銅的比例劃出三個自然型別。即硫化礦石,含氧化銅小於10%;氧化礦石,含氧化銅大於30%;混合礦石,含氧化銅10%--30%。

    銅礦床的型別主要有:斑岩型銅礦、銅鎳硫化物型銅礦、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層狀銅礦(火山岩型銅礦、砂、頁、礫岩型銅礦、碳酸鹽型銅礦)矽卡巖型銅礦和熱液脈型銅礦。

    二、找礦標誌

    1、氧化銅礦物。

    由於原生銅礦物、含銅高的蝕變岩石、古鍊銅渣易於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綠色孔雀石(俗稱銅綠)天藍色的藍銅礦(俗稱石青)赤紅的赤銅礦、菸灰狀的輝銅礦、靚藍色的斑銅礦等,它們是很好的找銅礦標誌。

    2、特徵植物。

    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牙刷草和雲南開紫花具紫紅莖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銅礦植物。

    3、蝕變組合。

    如青盤巖化-黃鐵絹英巖化-泥化-鉀化-矽化、紅層(火山紅層或砂頁岩紅層)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銅標誌。

    3、火山機構、細碧-角斑質火山凝灰岩、噴流沉積岩(鐵錳矽質岩、鐵碧玉巖、層紋狀矽質岩)紅層中的淺色砂(礫)巖、矽卡巖、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層石矽質細膩白雲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層等都是找銅的最好物件。

    4、對於斑岩銅礦,一般它是大噸位低品位的礦床,一直是人們尋找的主要物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尋找斑岩銅礦一要看其是否具備露採條件,二要關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帶,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較高的金、銀、鉬元素。如果不便露採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帶,且金、銀、鉬含量低的話,則因其品位過低而成為呆礦,暫難為人們所利用,因其佔用大量的勘查資金,可使礦業公司陷入困境。

    5、銅元素的化探異常及其與鉬、金、銀、鉛、鋅、鐵、錳等綜合異常。

    6、物探異常。激電(高極化)電阻率(低電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銅礦體的存在,磁法異常可圈出火山機構、中-中酸性巖體接觸帶、超基性岩帶來,重力低可圈出隱伏花崗質巖體。

    7、注意成礦系列找礦。如上有鐵礦下有銅礦(如鐵帽常可指示找銅,磁鐵礦床之下通常有銅礦床存在)。

    8、注意綜合找礦。銅礦床中往往可共生或伴生如下元素:鉛、鋅、鎢、鉬、錫、金、銀、鐵等。

    ※ 關於其他找斑銅礦

    一、斑岩銅礦

    是目前世界銅礦中最重要的礦床型別。其特點是:規模大、埋藏淺、品位低一硫化礦石為主,易採易選,金屬回收率高。因而成為備受重視的重要的銅礦資源。在中國斑岩銅礦儲量居第一。

    與斑岩銅礦成礦作用有關的主要是陸相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有關的侵入岩主要是屬鈣鹼性系列的中—酸性淺成和超淺成相岩石。如石英二長斑岩。石英閃長斑岩等。圍巖蝕變具分帶性。由外向內為青盤巖化帶、泥化帶、絹英巖化帶(有人稱千枚巖化帶),中心為鉀長石化帶。銅礦化主要是在絹英巖化帶和鉀長石化帶。礦體主要產於侵入體的內外接觸帶中。礦體常受侵入體的形態和產狀以及環帶狀裂隙等所控制。銅礦化以細脈侵染狀礦石為特徵。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銅礦、斑銅礦、黃鐵礦、輝鉬礦等。礦石品位較低,一般為0.4—0.8%,高者達1%以上,但次生富集帶可達1—2%。伴生元素有金和鉬等。斑岩銅礦模式有:石英—二長石模式、閃長巖模式、正長巖模式。

    找礦標誌:1.尋找母巖和圍巖:花崗閃長斑岩、鈉長斑岩、二長斑岩是重要的成礦母巖。千枚巖、片岩、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是重要的成礦圍巖。

    2.在斑岩銅礦床中黃鐵礦化廣泛。同時在表生作用下黃鐵礦等硫化物在地表易形成“火燒皮”褐鐵礦薄膜,而區域性又使岩石退色,在褐色地段注意尋找次生富集帶。

    3.斑岩銅礦蝕變帶規模大、強度高、分帶好(一般中心為黑雲母、鉀長石或石英鉀長石等,向外為絹雲母、鉀長石、石英帶,再外為粘土、石英帶,再往外為粘土、石灰帶)面狀蝕變常伴有大規模礦床。

    4、含銅斑岩體是直接找礦標誌。

    5、土壤地球化學異常是尋找斑岩銅礦的有效標誌。

    二、矽卡巖型銅礦

    這類礦床主要產於中酸性的中小型侵入雜巖體與碳酸鹽類岩石的接觸帶中,礦化富集於侵入體形成時岩漿流動的前緣區內,主要沿斷裂分佈。根據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地區的情況,與閃長巖、二長花崗岩類侵入體有關的矽卡巖礦床,則多是錫、鎢與銅共生。

    礦石中銅礦物主要為黃銅礦,有時含斑銅礦和黝銅礦。共生的礦物有磁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礦石構造為侵染狀和塊狀。礦床規模大、中、小均有。

    找礦標誌:

    1、與矽卡巖銅礦床有成因聯絡的矽卡巖的存在為本類礦床的直接標誌。

    2、侵入岩:斑狀花崗岩、花崗岩、花崗斑岩石英斑岩、花崗閃長巖、花崗閃長斑岩、石英二長巖、石英閃長巖、閃長巖和閃長玢岩等。

    3、圍巖:以碳酸鹽岩石為主。如石灰岩、大理岩、白雲質灰巖、泥灰岩、薄層灰巖、含有機質灰巖、燧是條帶灰巖。由於含雜質化學性質活潑性脆易碎,形成空隙,最有利於銅礦的形成。

    4、矽卡巖及蝕變標誌

    (1)鈣質矽卡巖,系交代灰巖而成。典型礦物有:石榴石(鈣鋁榴石、鈣鐵榴石)透輝石—鈣鐵輝石。(2)鎂質矽卡巖系交代白雲岩石而成。典型礦物有鎂橄欖石、尖晶石、金雲母、矽鎂石等。(3)矽質矽卡巖系交代矽酸鹽岩石而成。最主要的是礦物方柱石。其他與鈣質矽卡巖典型礦物無多大差別。緻密塊狀矽卡巖一般礦化不好。當生成多含水的礦物時,如金雲母、透閃石、陽起石、黑雲母、綠泥石、蛇紋石等。礦化常比較好。

    5、物化探異常也是良好的標誌。

    6、構造標誌:

    (1)侵入岩體與圍巖呈“整合”接觸,即接觸帶不論是在平面上、或者剖面上都大致平行於圍巖層面,形態簡單平直。礦化一般不好,即侵入體在下圍巖在上呈平行接觸。

    (2)侵入體與圍巖呈“不整合”接觸,即接觸帶不論是在平面上、或者剖面上都呈斜交,甚至橫切圍巖層面,特別是傾入體與圍巖垂直接觸部位最有利成礦。

    (3)傾入體與圍巖呈“超伏”,即傾入體在上,圍巖在下。巖體呈巖舌穿插於圍巖中或呈蘑菇狀傾入體。在巖舌或蘑菇頂的下盤接觸帶最有利於成礦。

    (4)傾入體呈樹枝狀穿插圍巖,接觸帶十分複雜,樹枝狀巖體的端部和分叉部位礦化最好。

    (5)圍巖在傾入體中呈捕虜體,捕虜體的接觸帶對成礦十分有利,有時整個捕虜體可全部被礦化。

    (6)接觸帶附近圍巖的層間破碎帶,常常是成礦的良好空間,而且礦化成規則較大的似層狀、板狀礦體。

    三、火山岩黃鐵礦型銅礦床

    中國以白銀廠銅礦為代表,這類礦床與火山熱液和火上沉積作用密切。

    有關的火山系列為:

    (1)細碧角斑岩系

    (2)角斑岩系

    (3)安山—流紋岩的鈣鹼性系列

    (4)蛇綠岩套的鐵鎂質岩石系列。

    礦體多為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礦體規模一般較大,礦石構造除塊狀外,還有侵染裝及網脈狀。條帶狀。礦石主要成分為黃鐵礦、其次為黃銅礦、再次為閃鋅礦、方鉛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綠泥石、重晶石、石膏等。

    四、脈狀銅礦床

    主要為中溫或中低溫熱液成因的,脈狀銅礦床,產於各種圍巖中。特別是產於中性和弱酸性火山岩或淺成侵入體中。圍巖蝕變有青盤巖化、矽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明礬石化、高嶺土化。礦脈帶受斷裂構造或火山作用的環狀裂隙或放射性裂隙所控制。有的沿斷裂破碎帶形成延長較遠的網脈帶,並有侵染狀礦石。礦石型別較多,主要為銅—石英—碳酸鹽—中重晶石脈,銅—菱錳礦—黃鐵礦—石英脈,其次為砷—銅—石英脈。有部分錫石—硫化物礦脈,鎢和錫—石英脈以及金—石英脈中也可有工業價值的銅。

    找礦標誌:主要是在中性和弱酸性火山岩或超淺成侵入體中尋找礦化石英脈。

    五、火山岩型銅礦床

    這裡所指的火山岩銅礦床,是由火山噴發提供銅質,且產生與火山筒火山岩及或殺碎屑中的銅礦床。在中國這類礦床主要產於酸性細碧—角斑岩系和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系中。含礦岩石為石英角斑凝灰岩、角斑凝灰岩、細碧巖、安山岩、粗安巖及綠色片岩等。

    主要找礦標誌:

    (1)在火山岩分佈廣泛的地區。要著重尋找古火山噴發口。

    (2)注意侵入體和火山噴發殘留物(集塊巖、凝灰角礫岩等),在火口內的分佈情況。二者的邊部往往是成礦的地段。貫入在火山口內的岩脈與火口邊交叉後,其兩側也是成礦的有利部位。

    (3)注意尋找火山活動和爆破作用形成的破碎帶。

    這種破碎帶呈不規則的圓形,橢圓形或扁豆形的凹陶區。如有蝕變和礦化現象深部即可能有礦床存在。

    六、沉積型銅礦床

    也稱層狀銅礦床。礦體主要有含銅砂岩,含銅頁岩和含銅碳酸鹽礦床。層狀銅礦的重要性,目前在世界上僅次於斑岩銅礦。

    可分為單個亞類:

    (1)前寒武系(大多為元古代)地槽相沉積岩系中的層狀銅礦

    (2)寒武系後海相岩層中的層狀銅礦。

    (3)陸相紅色岩層中的銅礦。

    這三類的共同特點是含銅巖系主要是在潮溼與乾燥氣候轉換的情況下形成。,往往產於紅色巖系中的淺色岩層中,含礦岩層多半在還原環境下形成。顏色為暗灰、灰黑、綠灰等色。其中常含有不少炭質,有機質,以及星散狀黃鐵礦,綠泥石和碳酸鹽的膠結物質。

    礦體呈層狀,似層狀或扁至狀。礦層厚自十幾釐米至機密以上,含銅層位常有一至數層,個別達十幾層至幾十層。礦物比較簡單常見是礦石礦物是:輝鉬礦、斑銅礦。其次是黃銅礦及自然銅等,次生礦物有孔雀石、藍銅礦等。礦石一般品位較富,含銅可達1—3%,一部分層狀銅礦的銅質來源。可能與火山作用有關。

    其代表礦床有云南省北部產於元古界落雪組炭灰巖與因民組紫色岩層的層間破碎帶中。礦體呈層狀及扁豆狀。可分為三個層,礦帶延長20公里,延深超過1000米,厚5—15米。

    礦石具馬尾系構造及密集細點狀、斑點狀。礦物組合為輝鉬礦、斑銅礦、化工桶礦的連晶。礦石品位中等至貧礦,儲量較大。

    礦床成因過去曾認為沉積變質成因的層控礦床。還有一個砂岩銅礦床,位於雲南中部,六苴含銅砂岩銅礦。含礦層位位於白堊系上統馬頭上組下部砂礫岩段的六苴下亞段中。含礦岩石以紫紅色,淺灰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岩為主。其次為含礫砂岩、礫岩、粉砂岩和泥岩。

    一直已知有八個礦體住礦體呈層狀,長達1700米以上,寬數百米,最厚38米。研究表明銅礦是在氧化還原交替情況下形成的。

    礦石礦物以輝鉬礦為主,次為斑銅礦、黃銅礦等。均呈細粒狀均勻侵染與砂岩的膠結物中。從紫色層指淺色層分佈:赤鐵礦—自然銅帶、輝銅礦—赤鐵礦帶、斑銅礦—黃銅帶、黃鐵礦帶。銅品位相應地以1.5%以上遞減到小於0.5%,礦石中伴生元素主要為銀。礦床成因為陸相沉積銅礦床。

    ※關於找斑銅礦

    銅礦為中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缺口最大的金屬之一。我們認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根本解決銅的緊缺問題必須也只能是立足國內。

    1、斑岩型銅礦是當前重要的找礦型別之一

    眾多礦床學家在研究世界銅礦找礦現狀,認為斑岩型銅礦是當前最重要的銅礦型別,具有規模大,採選條件好,生產成本低三個特點。

    從國外統計的銅礦儲量大於500萬噸以上的49個銅礦床,斑岩銅礦有26個,佔53%。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銅礦巨型成礦帶都延伸到中國境內,古亞洲斑岩銅礦成礦帶,西起烏茲別克,經巴爾哈什湖地區進入中國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龍江至蘇聯遠東地區。

    環太平洋斑岩銅礦成礦帶分東西兩個成礦帶,東成礦帶主要分佈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礦帶,在亞洲大陸東部和沿海,又可分為內、外兩個成礦帶:內帶屬島弧帶,北起堪察加經日本、臺灣、菲律賓、加里曼丹、西伊裡安、巴巴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至澳洲東海岸,外帶北自俄羅斯楚科奇半島延至中國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至贛東北。

    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馬拉雅)斑岩銅礦成礦帶,西起西班牙,經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中國青海、西藏,再向南東方向伸入緬甸境內。

    基於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國“斑岩銅礦”的找礦熱潮,從而發現了西藏玉龍、馬拉松多、多霞松多,內蒙烏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銅礦床,江西德興銅廠、富家塢、硃砂紅,黑龍江多寶山進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銅礦儲量,擴大了礦床遠景。應該說找礦研究的效果是顯著的,成績是巨大的。

    80年代後,世界斑岩型銅礦的找礦仍有不斷髮現,如智利埃斯康迪達(Escondida)印度馬蘭傑坎德(Malanjkhand)菲律賓勒班陀(Lepanto)“遠東南”(FSE)特大型—大型斑岩銅礦床和富金銅礦床。中國的斑岩型銅礦找礦雖有所進展,如長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巖銅礦床中伴有斑岩型銅礦化,構成多位一體礦床,或成礦系列。

    但總的說來,沒有發現規模大、條件好的可供建設的斑岩銅礦床。就是原已勘查的一些大型斑岩型銅礦也尚未計劃上馬,究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斑岩銅礦品位低。例如江西德興銅廠銅平均品位0.454%,富家塢含銅平均品位0.501%;硃砂紅銅平均品位0.423%;黑龍江多寶山銅礦銅平均品位為0.47%;內蒙烏奴克吐山銅礦銅平均品位0.46%;西藏玉龍銅礦銅品位0.543%~4.22%;馬拉松多銅礦銅平均品位0.36%;多霞松多銅礦銅平均品位0.36%。

    此外,不少的斑岩型銅礦床由於氣候、地形等條件差,尚難利用。

    2、斑岩型銅礦的富礦

    綜上可知,斑岩型銅礦的開發程度受其礦床質量制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斑岩銅礦床有否富礦存在具有重要意義,是決定能否建設上馬的關鍵。

    (1)就斑岩銅礦成礦帶的一些大型—特大型斑岩銅礦床,在礦體形成後,常形成較厚大的氧化帶,構成一定厚度和規模的銅礦次生富集帶(見表)。礦床氧化帶一般較發育,尤其次生富集帶厚度大,銅品位一般較高1%~2%,且都為礦山首產的地段。

    (2)國外的斑岩銅礦的原生硫化礦體銅品位亦有較高的。資料表明,多期岩漿侵入,多期銅礦化的成礦作用是斑岩銅礦變富、規模變大的主要因素。例如智利特尼恩特銅礦床,是太平洋東部成礦帶最南端的一個特大型銅礦床,金屬銅儲量達5000萬噸,年產精銅28萬噸。

    第三紀上新世侵入的石英閃長玢岩及其演化後期侵入的次火山岩——英安玢岩,兩種巖體侵入第三紀始新世安山岩中,石英閃長玢岩出露面積大小不等。南部大北部小,地表小往深部變大。其頂部有電氣石角礫岩筒覆蓋。岩石結構由上部的斑狀到深部變為粒狀。英安玢岩是重要的成礦巖體,出露範圍小,呈不規則的巖枝,分叉狀侵入到安山岩中。

    隨著這兩種巖體的侵入,圍巖安山岩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蝕變和礦化。石英閃長玢岩侵入時,安山岩發生鉀化、黑雲母化及石英絹雲母化蝕變,並使安山岩礦化,含銅達0.6%,接著英安玢岩侵入,使安山岩進一步發生蝕變,主要有鉀化、黑雲母化,岩石含銅增加到1%。

    正是由於這兩種含礦巖體的侵入,發生了強烈的蝕變和礦化,形成了巨大的銅礦床。礦化帶NW走向。礦化帶北部和中部,礦體平行英安玢岩,金屬礦物主要斑銅礦,黃銅礦和黃鐵礦;礦化帶南部出現大量石英閃長玢岩,這時斑銅礦不發育,主要為黃銅礦和黃鐵礦,它們含量比例大致為1∶1。

    智利薩爾瓦多銅礦床,位於智利北部阿塔馬省摩爾雷德印第安山,銅金屬400多萬噸。

    礦區出露有上白堊統及第三紀火山—沉積岩,第三紀火山岩組成礦床的底板,含礦巖體發生在41×106a。按其侵入時間的先後,岩石成分的差異依次分為“X”、“K”、“L”三種斑岩,“X”斑岩為最早侵入的斑岩,基質由石英,少量黑雲母組成,等粒細粒結構,岩石發生強烈的鉀—矽酸鹽化蝕變,黑雲母有的已絹雲母化,斜長石斑晶也發生絹雲母化,少部分變成粘土,它是主要的含礦巖體;“K”斑岩接著“X”斑岩之後侵入,由斜長石組成斑晶,故又稱斜長斑岩,斑晶粒度變粗,具強烈的蝕變和礦化,也是主要的含礦巖體;“L”斑岩是最後侵入的斑岩,切過上述兩種斑岩體,斑晶也是斜長石為主,沒有明顯的蝕變和礦化。

    銅礦體主要產在“K”“X”斑岩中,此外礦體底板的安山岩、流紋岩及眼球狀石英斑岩中也有不同程度的礦化。在遠離斑岩體的流紋岩,安山岩中,則出現大量的黃鐵礦。原生硫化礦石平均銅品位0.5%~0.6%。

    ※ 國外某些斑岩型銅礦氧化帶規模

    智利丘基卡馬塔礦床,儲量6000萬噸;淋濾帶深度大,最深達100多米;氧化帶厚2~300m;次生富集帶最厚500多米,南北減少,也有100m±,最富礦石Cu2%以上,一般1%以上。原生硫化物礦體往下延伸800m以上,仍有礦化,Cu0.6%~0.8%。智利丘基北礦(潘帕諾特)礦床,儲量400萬噸;淋濾帶長1600m,寬600m,厚80mCu0.8%~0.9%;次生富集帶Cu1%~2%;原生硫化物礦體長1600多米寬600m,控制深195m,Cu0.8%。

    智利特尼恩特礦床,儲量5000萬噸;淋濾帶內Cu1%約佔礦石儲量20%,次生富集帶Cu1%~2%,原生硫化物礦體Cu0.8%±,控制深度1200m以上。智利薩爾瓦多礦床,儲量400萬噸;淋濾帶厚150m;次生富集帶發育,目前開採礦體;原生硫化物礦體Cu0.5%~0.6%。

    秘魯塞羅維德礦床,儲量782萬噸;淋濾帶厚150~200mCu1%;次生富集帶厚30~90m,Cu1%~2%;原生硫化物礦體Cu0.3%~0.9%。

    秘魯誇霍內礦床,儲量600萬噸;淋濾帶最大厚100m,平均厚15m;次生富集帶厚20m。

    秘魯托克帕拉礦床,儲量400萬噸;次生富集帶厚0~150m,最高Cu2%。

    墨西哥拉卡里達德礦床,儲量455萬噸;淋濾帶厚10~270m,Cu0.02%~0.05%次生富集帶厚幾十米至250m,Cu0.5%~1.7%;原生硫化物礦體,Cu0.2%~0.3%。

    蒙古額爾德圖音鄂博礦床,儲量255萬噸;淋濾帶厚30~60m;次生富集帶厚200mCu1%~2%,最高5%~7%。

    哈薩克科翁臘德礦床,儲量>790萬噸;淋濾帶厚0~80m,Cu0.2%~0.250%;氧化帶厚0.5~60m;次生富集帶厚15~270m(平均130~140m),Cu1.5%~2%;原生硫化物礦體從離地表150~300m深度開始,已追索到600~650m深度。

    秘魯塞羅維德銅礦為南秘魯銅礦帶的重要礦床,也是秘魯目前最大的斑岩銅礦床。金屬銅儲量782萬噸。

    礦區出露地層有前寒武紀片麻岩,古生代沉積岩和侏羅紀火山—沉積岩,第三紀早期有閃長巖,接著是花崗閃長巖呈岩基沿北NW方向侵入,銅礦床即位於此岩基的東南端。

    花崗閃長巖有先後兩期,此後有英安斑岩、二長斑岩、石英二長斑岩等小侵入體沿NW向構造帶分佈,隨後還有一連串的電氣石—石英角礫岩筒產出。英安斑岩、二長斑岩及石英二長斑岩次火山岩侵入體為主要成礦期。成礦時代為56.9×106a。

    礦體主要賦存在這些小侵入斑岩中,電氣石-石英角礫岩筒也有部分礦體,小部分礦體產於早期的閃長巖、花崗閃長巖及前寒武紀片麻岩中。原生銅礦石含Cu0.3%~0.9%,平均0.7%.。

    秘魯誇霍內銅礦,銅儲量600萬噸,平均含Cu1%,是目前秘魯最大的露天銅礦山。區內出露大片上白堊統到下第三紀的火山岩,第三紀漸新世的閃長巖、花崗閃長巖、石英二長斑岩和石英粗安斑岩等多期多次侵入到圍巖安山岩中。主要成礦期是後期演化產物石英二長斑岩、石英粗安斑岩,面積僅為0.5km2小巖體,含礦最多的岩石是石英粗安斑岩,其次石英二長斑岩。

    以上斑岩銅礦實際材料表明,在多旋迴,多次侵入成礦條件下,斑岩型銅礦化與次火山岩型銅礦化迭加,可以形成品位較富,規模大的銅礦床。中國長江中下游銅礦帶,如城門山、武山、豐山洞、安基山等銅礦,噴流—沉積型銅硫礦、矽卡巖型銅礦和斑岩型銅礦多次成礦作用形成多位一體的成礦系列,從而提高了礦區銅的平均品位,擴大了銅礦床規模。

    3、中國斑岩型銅礦的找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礦山,礦業開發必需按市場規律運作,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生產礦山是沒有出路的,也不可能維持下去。因而,斑岩銅礦找出路在哪裡?關鍵是富礦問題,不解決斑岩銅礦富礦的找礦問題,找出的貧礦,不能露採的斑岩銅礦只能是呆礦。國內外學者曾對斑岩銅礦分類、構造環境、成礦巖體岩石地球化學特徵、圍巖蝕變及礦化分帶特徵、成礦物質來源、礦床成因和成礦模式等地質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和專門論述。遺憾的對斑岩型銅礦富礦的研究方面的論文極為鮮見。

    因此,斑岩型銅礦今後的研究應著重富礦形成條件:

    (1)斑岩型銅礦與矽卡巖型銅礦、噴流—沉積型銅礦、次火山岩型銅礦伴生的地質背景和地質條件的研究。

    自程裕淇等人1979年提出礦床成礦系列問題以來,引起地質界同仁的關注,在一些已知礦床和礦區內,又發現了很多新的礦種和新的礦化型別,這不僅在成礦理論有了新的發展,在開拓找礦思路,擴大找礦遠景,提高礦山經濟效益都具有重大意義。

    事實表明,一個成礦帶中,每個礦床由於自然界的複雜性,地質條件的差異,成礦系列,礦化組合也有不同,上述四種銅礦型別,在長江中下游成礦帶中,如城門山、武山銅礦為噴流—沉積型銅礦、矽卡巖銅礦、斑岩銅礦三位一體成礦系列;豐山洞銅礦則為矽卡巖型銅礦、斑岩型銅礦成礦系列;銅錄山銅礦則僅以矽卡巖銅礦為主,並無其它伴生的銅礦。又如大興安嶺東坡銅礦帶,連花山銅礦、布敦花銅礦、鬧牛山銅礦、好力寶銅礦都可見斑岩型銅礦和次火山岩銅礦在一個礦區共存,構成一個成礦系列。

    上述礦區斑岩型銅礦僅是礦化,無工業意義。因而研究不同地區不同成礦系列主導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區域成礦物質來源,多期岩漿成礦作用,多種的富整合礦作用等地質條件,以期達到什麼地質情況下,可能形成什麼礦化組合的成礦系列,從而有效地指導找礦實踐。

    (2)加強斑岩型銅礦形成後次生氧化帶特徵,次生富集帶發育主要因素研究。

    由前述國外某些斑岩型銅礦氧化帶次生富集帶發育的主要因素有:

    氣候條件:南美洲智利北部和南部年降雨量都在250mm以下,氣候乾燥,有的甚至為沙漠—半沙漠性氣候,因為降雨量少,不易造成銅在地表大量流失。適度的新構造運動—抬升,如秘魯,智利等斑岩銅礦區,自晚第三世至第四紀,區內經歷了斷塊運動,形成了地壘式山脈及地塹式盆地,位於上升斷塊中的銅礦床即受剝蝕、氧化、淋濾及富集作用,如果氧化速度與上升剝蝕速度大體保持平衡時,潛水面不斷下降,從而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帶。

    次生富集作用即能得到反覆進行,哈薩克科翁臘德銅礦田潛水面等高線、巖體地形等高線和次生富集帶的輝銅礦界線一致,輝銅礦礦石厚度較大的地段明顯為潛水面凹下去的地方,潛水面像輝銅礦礦帶頂板一樣,也是普遍向東南傾斜。

    很有意義的是,智利、秘魯的一些次生富集帶發育的斑岩銅礦礦區海拔標高大約皆在2500~3500m之間的高山地區。智利丘基卡馬塔礦區標高2830m;特尼恩特礦區標高2600~3000m;薩爾瓦多礦區標高2900m;秘魯塞羅維德礦區標高2600~2800m;托克帕拉礦區標高3100~3600m。此外某些區域性的因素,如硫化礦石的礦物組合;礦體產狀;礦區斷裂裂隙發育程度,圍巖性質等因素,都可引起氧化帶發育程度。

    4、斑岩型銅礦富礦的找礦方向

    青海南部玉樹—扎多—烏麗一帶是尋找斑岩銅礦富礦最有利的地區。

    依據:(1)該帶為世界三大斑岩銅礦帶之一,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馬拉雅)斑岩銅礦帶中西藏玉龍成礦帶北西段;(2)該區沉積有玉龍斑岩銅礦床相似的巨厚的三疊紀地槽型火山—沉積建造。晚三疊世末,全區發生印支運動,局部發生斷陷,形成晚三疊世—第三紀巨厚的含膏鹽的紅色巖系。在燕山—喜馬拉雅早期青海南部治多—扎多復向斜廣泛發育中酸性鈣鹼性斑岩建造;(3)玉龍斑岩銅礦研究資料表明:礦床是由噴流沉積銅礦化或矽卡巖銅礦化(層狀富銅礦)及斑岩型銅礦(低品位銅礦化)組成成礦系列,其上部併發育氧化的次生富集帶(中—高品位銅礦)。由於玉龍斑岩銅礦有相當規模的富銅礦石,因此,國家已開始籌建礦山,準備開採。隨著玉龍銅礦,青海德爾尼、銅峪溝、賽什壙銅礦的開發建設,其外部建設和開發條件已得到改善;(4)該區位於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影響強烈地區,山脈不斷上升,海拔地形標高4000~5000m,氣候乾燥,有利於形成厚大的銅礦次生富集帶。因此,從現有的地質環境、地質條件分析,該區無論二位、三位一體的成礦系列,從而構成原生的中富銅礦,或次生富集帶形成富銅礦,都有前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鑑別金駿眉茶葉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