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
2 # 小約翰
藝術歸藝術,生活歸生活,為了增加觀賞性和戲劇性,藝術來自於生活,高於生活。
就像我們看到的影視作品中,劇中的人物要殺仇敵的時候,必須要在開槍前數落一番,然後才開槍。現實中都是一槍斃命,哪有工夫講那麼多廢話。
可是一槍斃命,觀眾會覺得意猶未盡。所以必須要加點作料,進行藝術加工。
戰爭題材的電視劇,經常出現的,戰友在前面衝鋒,機槍手在後面射擊的場面,也是為了增加觀賞性,而故意那樣拍的。
因為在實戰中,隊伍發起衝鋒的時候,如果能看清機槍手射擊的場面,就看不清楚隊伍衝鋒的場面。
因為機槍手和衝鋒部隊之間保持有一定距離,這個距離超乎大家的想象。
部隊向敵人陣地或者其它目標發起衝鋒的時候,為什麼要有機槍手在裡面攪和?這當然不是為了添亂,而是擔負一定的使命。機槍手的任務就是掩護自己的戰友,減少己方的傷亡,壓制敵方的火力,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給戰友清除前進路上的潛在威險。
既然後方機槍手掃射的主要目的是牽制敵人,保護己方進攻人員生命安全的,所以他們事先會採取有效措施,在掃射中做到萬無一失,不會讓誤傷自己人的情況出現;一旦這樣,那幾事與願違、得不償失了。
那麼,機槍手在實戰中是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在實戰中,部隊發起衝鋒的時候,首先要安排好機槍手的陣地位置,這個位置絕對不會在衝鋒部隊的正後方。
正後方會有掩護部隊衝鋒的火力,但這個掩護火力不會是機槍,而是各種火炮,強大的炮火發射的炮彈都有一定的彈道,彈道是拋物線,也就是一定的角度。這個角度是經過精心測算的,它可以保證己方參戰人員的軍隊安全。
而機槍射出的子彈角度很小,幾乎是直線射擊,如果佈置在衝鋒部隊的正後方,就是犯了大忌。
那麼,機槍手處在什麼位置才合適呢?從科學的角度講,機槍佈置在衝鋒部隊或者說陣地的左側或者右側。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就是說有足夠的機槍可以使用的話,同時佈置在陣地左右兩側最好。這在軍事上,叫做翼側火力支援。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注意事項。
一、在戰鬥開始前,對機槍的位置進行準確定位,選擇合適的角度,確保不影響機槍手的視線,確保視野最開闊。
二、機槍手事先進行目測,提前把機槍的方向控制器(方向機)進行科學調整並固定下來,確定機槍在設計的時候不會發生位置偏移。完成這一步驟後,將陣地的安全距離向部隊指揮官報告,
三、在射擊的時候,機槍手要全神貫注,對槍托進行控制,不讓其有距離抖動,以防止散彈、跳彈和飛彈發生。
四、在設計的時候,以點射為主,間歇射擊為輔,儘量不要掃射,不但會浪費子彈,降低殺傷有效率,還會增加戰友被誤傷的風險。
五、機槍手在部隊衝鋒接近目標100——150米的時候,立馬停止射擊,避免誤傷事件發生。衝鋒部隊在接近目標的時候,也要發出旗語或者用其它方式,向機槍手發出明確訊號。
六、在衝鋒陣地過於狹窄的情況下,機槍手不能佈置在陣地兩側。這就要求指揮人員靈活運用,把機槍佈置在有一定高度的地方,確保射出的子彈彈道高過沖鋒戰士頭頂2米到2.5米之間。
總之,在戰場上,最寶貴的就是戰士的生命,無論如何,也不會允許誤傷的事情發生。如果那樣,事故責任人是要受到軍事法庭審判的。
在戰場上,機槍手和衝鋒部隊之間的距離都在一百米左右,所以你要如果看清機槍手,就看不見衝鋒的戰士,不可能兩個畫面都同時映入眼簾。
-
3 # 陽泉風雨
你說的問題主要存在於機槍伴隨步兵分隊進攻戰鬥。
在進攻戰鬥中,機槍射擊的主要目的是進行火力壓制。一般來說,在步兵分隊衝鋒接敵階段,需要機槍火力的掩護,以便壓制敵方火力,減少己方步兵分隊的損失。此時,機槍手一般採取間隙射擊與翼側射擊。間隙射擊,就是在兩個步兵分隊或戰鬥小組的間隙進行射擊;翼側射擊,則是在步兵集團兩翼配置機槍火力。
無論是何種射擊方式,都必須要注兩點:那就是限制射界與散彈,以及確定好安全界。與抗日神劇的劇情不同,實戰中,機槍射擊不是亂掃一通,而是要提前把方向機(方向限制器)調整好,射擊時猛抵肩託,降低子彈散佈,進攻戰鬥中機槍射擊以點射為主,儘量不要持續掃射,以免誤傷己方步兵分隊。同時,機槍副射手應注意觀察,當我方分隊靠近安全形界限時,應立即停止射擊
總之,你說的誤傷現象有可能存在,但是經過精確的測算與平常的訓練,這類現象完全能夠避免
-
4 # 老鷹航空
這種現象的形成,大體上和部分影視作品的拍攝細節處理有關。實戰中發動步兵衝鋒戰術時,後方機槍手連續射擊為己方士兵提供火力支援,當然不會射擊到自己人,否則就沒有什麼衝鋒戰術價值了。在具體實戰中,機槍手會採取兩個方法來仿製誤傷自己人:
1、機槍射擊扇面控制;
在衝鋒戰術實施之前,機槍手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射擊陣地,一般在步兵衝鋒陣面的兩側,從而確保在水平面上讓自己的射擊扇面能夠有效避開己方人員,同時還可以持續壓制敵方火力。
2、機槍射擊高度控制;
在掩護射擊過程中,如果出現己方戰士進入到機槍射擊範圍時,機槍手就要立即調整槍口高度,採用更高的拋物線彈道來進行掩護射擊,也就是說讓子彈從己方戰士頭頂上方飛越,然後射向敵人陣地。
3、如果衝鋒成功,己方步兵成功攻下前方敵人的陣地,那麼這時機槍手就要停止射擊,收拾槍械和彈藥,趕緊越出陣地跟上,再佔領的陣地重新設定機槍陣地,如此反覆,就可以不斷的為己方步兵提供掩護火力。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
5 # 看評論漲知識啊
重機槍射擊教程裡有間隙射擊,和超越射擊,學過的都懂,所以不會誤傷戰友的,部隊衝鋒,重機槍主要壓制敵重要火力點或重要兵器,基本不會用正面散佈射的,,,,
-
6 # ZBLiu
其實只要一句話:超越射擊。
重機槍手一定會這一手。
還有的辦法是機槍陣地設定在地勢較高的位置上或是設定在兩側。這種設定對機槍手的技術要求相對較低。但是這樣機槍陣地就容易暴露。而機槍手是狙擊兵和小炮優先照顧的目標。
-
7 # 麥田軍事觀察
又是把電視劇當成了歷史來看待了,電視劇屬於一種藝術形式,很多東西不能明明確確的來表現,實戰當中應該什麼樣不是一定在電視劇中體現,還有很大的欺騙性。
實戰與電視劇等等有著很大的差別,不是想象那樣,實戰當中如何設定機槍槍的設計位置有許多講究的地方,不是隨便的,有一套學問,而且這套東西往往也只有實踐操作者才會明白,外人就很難理解的一些事情。機槍射擊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什麼情況下都是不斷調整位置的,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設計時間過久等於找打一樣,對方的壓制火力會尋找那些射擊的火力點。
通常來說。機槍的火力點設定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不是簡簡單單選個地方,在隊友會後面的射擊的現象很少,通常來說,進攻隊伍選擇的主攻路線。何時衝擊等等都是有一系列的要求。機槍火力不能夠影響到隊友的衝鋒,隊友衝鋒也絕對不會特意去闖入機槍的射界之內。這個東西無法在電視劇當中體現,在歷史的許多照片呢,也只是展示了一部分,許多情況沒有說明,不要把電視劇當成歷史來看待。
-
8 # 歷史的重負
固定機槍位都是側射形成的交叉火力,幾乎不會佈置成正面射擊,士兵衝鋒後面機槍,也只有影視劇中,畢竟要的是畫面效果……
-
9 # 坤哥自媒體Vlog
機槍是戰場上一個重要的火力點,不管是在二戰時期還是現代戰爭,起到的威懾力都非常大,有機槍的存在可以起到掩護部隊進攻的作用,壓制敵人的火力之後,讓戰友可以靠近對方的陣地,所以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使得機槍手經常被針對,戰場上需要配置幾名機槍手來操控機槍才行。
然而在作戰中卻又出現了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戰友們在衝鋒陷陣的時候,作為在後方提供火力支援的機槍,為何打不中自己人呢?難道是子彈長了眼睛?對於這個問題有兩招非常的關鍵,軍迷應該都知道。首先一點是因為機槍跟衝鋒士兵的距離非常遠,而且佈置的位置並不像電視劇一樣在正後方,而是在側後方。
角度的不同,射擊出去子彈的方向也不同,側面打出去的子彈正好落在敵人的陣地上,這就起到了掩護的作用,衝鋒計程車兵們也不會被子彈傷到。第二點是因為機槍手隨時都更換陣地或者是射擊的角度,假如前線士兵被敵人的火力壓下來,正好站到了機槍的正前方,那麼這時候機槍手就會立即調轉機槍的方向。
我們經常看到機槍時不時的移動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樣做不是為了對付敵人而是保護前方士兵的安全,有了這兩招的存在,才不會出現打傷隊友的情況,所以這非常考驗機槍手的實戰經驗,新兵一般情況下都不可以隨便使用機槍的,二戰時期各國軍隊也都是使用這樣的原理。
現如今這樣的現象基本不會發生了,畢竟現在都是大型武器統治的時代,兩方交戰都是看誰的火力輸出更猛武器更先進,早期不需要士兵衝鋒,待到敵人的力量被削弱之後,才會發起進攻,而且這時候都是火炮支援,機槍支援效果已經不明顯了。
回覆列表
這隻能說,那些二戰電影電視劇,拍的實在太“湊合”了,給觀眾帶來了某種錯覺。
後方機槍手掃射本意就是用來保證前方衝鋒人員安全的,通常情況下,當然不會傷到自己人了。
實戰中,幾乎不會有任何作戰單位,直接選擇把機槍架在自己衝鋒隊伍的正後方。一般情形下,正後方的陣地,會留給炮兵部隊。因為迫擊炮屬於曲線射擊武器,特定距離內,不會傷到自己人,而且,正中間的位置還有利於擴大炮兵的操作視角。
(法國役期間,身為德軍第七裝甲師師長的隆美爾在指揮部署陣地)
而機槍手呢,多是分佈在陣地的兩側。通常,士兵們在衝鋒時都會成呈梯形,也就是扇面的形狀,這樣,側翼部署機槍,可以形成交叉火力,來壓制敵方的火力點,同時方便向前方移動。
在具體操作上,機槍手主要運用的是超越射擊或者間隙射擊。
超越射擊是指,一般機槍陣地會選擇高位,這樣可以地形提高彈道,使射彈越過己方戰鬥人員上空。事先,需要計算出超越射擊的“安全形”。通常情況下,發射出去的子彈彈道,距離己方衝鋒人員的頭頂,應該大於等於3米。
具體測量上,當機槍和己方分隊距離為100米時,這個超越射擊的安全形為2指幅高,即伸直手臂,眼睛和手臂的高度與槍身同高的情形下,食指和中指上下放在一起的寬度;當機槍到己方分隊距離為200米-800米的時,安全形度變為1指幅,也就是一個食指的測量範圍。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會更復雜、更靈活,這對指揮員和機槍手的頭腦靈活程度、計算水平和反應能力都有比較高的要求。
同理,間隙射擊也更多是取決於精確的計算和嚴密的組織,讓彈道透過己方戰鬥隊形間隙或側面射出。
同時,無論是超越射擊還是間隙射擊,整個過程中,要隨時檢查機槍,確定其支架的穩固程度,以保證射擊時不致下陷,誤傷自己人。
加之,衝鋒之前,指揮員會跟機槍手進行結合,介紹火力範圍,機槍手獲得具體指令後,才能開槍;同理,士兵在衝鋒前,也會被告知衝鋒路線和己方機槍的火力範圍。
在衝鋒過程中,副射手還會時刻注意觀察彈道走向和我方步兵的行動,當發現我方步兵分隊進至安全形界限內時,就會立即停止射擊。
當然,某些突發情況下,因為場面的和人員過於混亂,倉皇之中,也難免出現差錯。比如,歐洲戰場上,就出現過美國大兵就被己方的機槍手從後面誤傷致死的情形。
其實,二戰戰場可是遠沒有影視劇中演繹的那麼簡單——指揮員喊上幾句衝鋒口號,步兵們就一窩蜂似的玩命往前衝,用茫茫的人海湮滅了對方的火力。
簡單說就是,後方機槍之所以傷不到前面衝鋒的隊友,除了依靠高地、溝壕、碉堡等有利地形外,主要就取決於火力的計算與配合。
客觀看,二戰的歐洲西線戰場,多是步兵在坦克的協助之下,發起衝鋒,期間還會有空中力量的支援;而那些純人海戰術的衝鋒,更普遍的存在於當年的蘇德戰爭和遠東—太平洋戰場上。即便如此,也不會像影視劇中體現的那麼簡單粗暴,還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倒是當今的資訊化戰爭時代,講究的是遠端精確打擊、非接觸性作戰,這種敵我雙方排山倒海般的面對面拼命的場面,已經非常罕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