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酒家
-
2 # 下雨天的碑拓
大蒜幹尖黃葉,可是是這兩個原因。
一個是施肥不當或者過多。肥料施多了會導致大蒜根部腐爛,跟這蒜葉和蒜尖也開始枯黃;另一個是土壤缺水或者缺乏有機質,可適當澆水保持土溼潤,缺乏有機質的話,可以施有機肥,如動物糞肥,枯葉爛草等腐質肥。
-
3 # 打野小雷
冬季和早春在蒜田中經常可以看到葉尖泛黃乾枯,原因有以下幾種:一是蒜瓣退母期養分供應不足,大蒜幼苗養分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種瓣中貯存的養分,退母表明種瓣養分已經耗盡,植株由異養完全進入自養狀態,在轉換期可能會出現養分的“青黃不接”而產生葉尖泛黃和幹尖現象;二是冬季乾旱少雨雪,封凍水沒及時澆灌,即使澆過封凍水,由於冬季地溫低,根系吸水困難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幹尖、黃尖現象;三是土壤黏重,春季土溫提升慢,地上部分已經進入生長,根系吸收力弱,形成上下脫節的不協調狀況,也常常會出現黃尖、幹尖現象。減輕幹尖、黃尖的途徑是冬季注意澆封凍水,保證土壤水分充足,澆水後注意中耕保墒提高地溫。覆蓋地膜是減輕黃尖、幹尖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加深土層促進根系擴充套件,擴大吸收面積。
-
4 # 薛孟柯
冬季和早春在蒜田中經常可以看到葉尖泛黃乾枯,原因有以下幾種:一是蒜瓣退母期養分供應不足,大蒜幼苗養分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種瓣中貯存的養分,退母表明種瓣養分已經耗盡,植株由異養完全進入自養狀態,在轉換期可能會出現養分的“青黃不接”而產生葉尖泛黃和幹尖現象;二是冬季乾旱少雨雪,封凍水沒及時澆灌,即使澆過封凍水,由於冬季地溫低,根系吸水困難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幹尖、黃尖現象;三是土壤黏重,春季土溫提升慢,地上部分已經進入生長,根系吸收力弱,形成上下脫節的不協調狀況,也常常會出現黃尖、幹尖現象。減輕幹尖、黃尖的途徑是冬季注意澆封凍水,保證土壤水分充足,澆水後注意中耕保墒提高地溫。覆蓋地膜是減輕黃尖、幹尖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加深土層促進根系擴充套件,擴大吸收面積。
-
5 # 邊緣的荳子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我熱愛農村生活,喜歡農村的寂靜。我熱愛農村 ,熱愛生活,喜歡我們村裡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著很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把我在農村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今年冬季偏低溫嚴寒,最近有多為蒜農反映,大蒜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黃葉,乾枯,葉片黃尖現象。在冬季大蒜出現黃葉,幹尖等症狀,並不一定是大蒜出現了病害,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大蒜會出現葉片黃尖,以及黃葉乾枯的各種原因,以及科學防治措施。
大蒜種植大蒜葉片黃尖
1.症狀表現大蒜植株在長到有4-6片葉時,葉片的尖端出現發黃現象,即“黃尖”。
2.誘發因素
(1)幹爛 植株黃尖是退母結束的表現,表明種蒜內的養分消耗完,開始靠根系吸收養分,但還不能滿足植株需求,所以會出現黃尖,不過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大蒜黃尖
(2)溼爛 土壤溼度偏高,或土壤返鹼,有韭蛆危害,可加重“黃尖”的發生。
3.預防技術
為減輕黃尖發生,蒜農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適時追肥澆水 秋播大蒜在退母時,每畝地可開溝追施腐熟有機肥1000-1500千克、或尿素15-25千克,覆土澆水,適時中耕。而春播大蒜最好在播後35-40天之間追肥澆水。覆膜大蒜澆水衝施複合肥。
回覆列表
發生規律 田間病殘體中的病菌卵孢子和鱗莖中的潛伏菌絲體為主要初侵染菌源。
卵孢子在土壤內病殘體中可存活數年。蔥類種子中有菌絲體潛伏,種子表面也可粘附卵孢子,
但帶菌種子能否傳病尚未有定論。越夏或越冬的卵孢子以及鱗莖傳帶的菌絲體都能侵染幼
苗,形成系統侵染病株。秋播蔥苗染病後,菌絲在秋冬季節隨生長點在體內蔓延,2~3月
間即出現系統侵染症狀。病部陸續產生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隨風雨和昆蟲傳播,
接觸葉片,在葉面水滴中萌芽,產生芽管,由氣孔侵入,形成區域性侵染。葉片和葉鞘發病部
位的病菌向基部蔓延,引起鱗莖感染。孢子囊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也能侵染鱗莖。在適宜條
件下可發生多次再侵染,形成大流行。
涼爽高溼的天氣有利於病原菌發育和病害發生。氣溫l5℃左右,降雨較多時最有利於
發病。4月中旬至5月上旬(東北地區5~6月份)持續陰雨或經常出現重霧、大霧時,霜黴病
可能大流行。地勢低窪、大水漫灌、密植和生長不良的地塊發病尤重。夏季溫度高,發病受
抑制。秋季發病程度也與雨量成正相關,灌水不當也誘使發病加重。秋季病重田塊,翌年春
季發病也重。
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或輕病品種。假莖紫紅、葉管細、蠟粉厚的大蔥品種發病較
輕。紅皮洋蔥較抗病,黃皮的較感病,白皮的易感病。 發病地避免連作,實行3~4年輪作。
保持田園衛生,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體,及時深耕。選擇地勢平坦、排水方便的肥沃壤土做
苗床和栽植地。雨後及時排水,土壤溼度高時,淺中耕散墒。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定
植時淘汰病苗,早期拔除田間系統侵染病株,攜出田外燒燬。
2、加強園田管理:選地勢高,排水好,通風的地塊種植。施足肥料,增施磷鉀肥。合理灌水,不使蔥地過溼。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埋掉。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體,集中處理,並進行深耕,減少菌源。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藥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4次,常有的藥劑有70%乙磷鋁錳鋅可溼性粉劑
600-800倍,25%甲霜靈霜黴威可溼性粉劑500-1000倍,50%安克可溼性粉劑2500倍,70%品潤幹懸浮劑500-700倍,72.2%
撲黴特700-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