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司馬遷《史記》:“扶蘇為人仁。王夫之《讀通鑑論》:“商始興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成王危,秦並天下而扶蘇自殺,漢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則建成死於刃,宋則德昭不令其終,汔乎建文之變而憯尤烈。扶蘇一詞來源於《詩經·鄭風》的《山有扶蘇》中的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 有香草佳木之意。同時,“扶蘇”亦有兵車藩盾之意,《周 禮·夏官·司戈盾》 : “及舍,設藩盾,行則斂之。”鄭玄注 : “藩盾,盾可以藩衛者,如今之扶蘇與?”秦始皇以此為 其子命名,顯見對此子寄託著無限的期望。公子扶蘇是秦始皇最器重的大兒子,也是他本來指 定的接班人,但最後卻落得個自殺的結局。是什麼原因使他與王位失之交臂?長大後的扶蘇有一顆仁義之心,但又不失剛毅,透過 朝堂和戰場的歷練,在人格上更趨向於完美,甚至連他的對手趙高也不得不稱讚他“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蘇軾在《東坡志林·始皇扶蘇》中說 : “故其子如抉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對扶蘇的仁義大加讚賞。明代張居正也曾說道“扶蘇仁儒”,甚至後來陳涉吳廣起義,也借用扶蘇的名義,可見扶蘇的“仁”已深入人心。朝堂上的扶蘇。 扶蘇以皇子之尊開始自己的朝堂生涯,也意味著可以正大光明地培養自己的勢力,而蒙恬、蒙毅為代表的 “子弟功臣”集團,以及淳于越為代表的儒家學派都是扶蘇當時堅定的同盟者,朝堂上的扶蘇有著與自己父親截然不同的處事方式,他在處理政務時更趨向於用溫和的手段,更數次直諫始皇的暴力過失。《史記·陳涉世家》中提到“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 秦始皇本紀》裡記載:始皇長子扶蘇諫曰 :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記·李斯列傳》裡記載: 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 蒙恬為將。可見扶蘇是個很有主見的人,而秦始皇卻認為扶蘇性格軟弱,需要多加鍛鍊,故把扶蘇派遣到上郡, 掌兵事,錘鍊其性格。始皇兒子眾多,而在歷史上留名(出名)的只有扶蘇與胡亥二人而已,扶蘇剛上朝堂之時,更多的是 學習朝堂的規制,觀察朝堂上諸多大臣是如何處理問題, 直到始皇三十四年的時候,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 扶蘇才發表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也因此在朝堂上大放異 彩。雖然最後被派到上郡,但是卻使天下人認識到他的仁義。這次扶蘇雖敗猶勝,得到民心。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到扶蘇的競爭者胡亥,當時秦王朝統治者內部有兩大集團。一個是以扶蘇為代表的子弟功臣集團,而另一 個就是由胡亥、趙高等所組成的近侍集團。他們侍從在 秦始皇左右並受到信用。扶蘇被外調領兵,其幕後就是焚書坑儒事件後,兩大集團暗自相爭的結果,所以說扶蘇雖敗猶勝。 戰場上的扶蘇。 始皇三十四年,扶蘇被派遣到上郡,到始皇駕崩,在 上郡呆了兩年之久。在這兩年內,扶蘇有何功績,無任何 記載,無法查詢,只有在始皇駕崩後的偽詔中提到“朕巡 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 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但事實到底如何,自有公論。如果扶蘇沒有才能,始皇就不會派他到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如果蒙恬 能,也不會被始皇如此寵信。《史記》記載 : “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可見蒙恬的出色之處,無尺寸之功明顯不可信。雖然扶蘇這段經歷無從查考,但從民心、人望、能力可推測一二。 扶蘇的最後選擇。 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正義】 :去,丘呂反。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 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 數以罪,【正義】 : 數音色具反。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 “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 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 請復 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 : “父賜子死,尚安復請 ! “即自殺。扶蘇的死是大秦帝國曆史中的大悲劇。 從形式上看,扶蘇的死是一種歷史的偶然,而在這 種偶然的背後卻隱藏著歷史的必然。扶蘇,寄託著秦皇嬴政的希望。秦王朝 建國伊始,秦始皇特意召見公子扶蘇,聽了扶蘇關 於民生改制和“中原百姓多有失田,須及早謀劃應 對之策”的建議後,十分高興。面對這個“一身邊 軍皮甲冑一領金絲黑斗篷” 、 “英挺雄武穩健端方” 的長子,心頭驟然一熱,認為“這個兒子太像當年 的自己了!”“嬴政皇帝第一次讚賞地拍了拍兒 子的雙肩,第一次放下了幾乎永無休止的案頭事 務,第一次下令在書房設定了小宴,疲憊鬆弛地靠 著坐榻與兒子攀談起來” ,一直敘談到五更雞鳴方 散。旬日之後,扶蘇在太廟舉行了加冠大禮。始 皇帝詔書曰 :“自即日起,皇長子扶蘇冠劍與政,會 同丞相府行民生改制諸事。”這一切,不僅表達了 嬴政與扶蘇的父子深情,同時也表明,秦皇嬴政對 長子寄予厚望,扶蘇距離正式立為太子只有一步之遙了。焚書坑儒事件,父與子出現尖銳的衝 突,埋下了扶蘇走向悲劇下場的種子。當扶蘇在 九原軍營中得知經朝會議決,秦皇即將下詔坑殺 涉案的四百餘名儒生時,立即決定速回咸陽擬諫 始皇帝廢除坑儒案。雖經蒙恬勸阻和商議“保全 公子無事” ,扶蘇還是回了咸陽。扶蘇在秦皇生病 發怒時私自回朝,一見面嬴政皇帝就狠狠摑了兒 子一個耳光,“一口鮮血猛然噴濺而出”。秦皇嬴政並非不愛自己的兒子,是出於恨鐵不成鋼,不懂為政之道,不懂謀略之道,他作出坑 儒的決定,是想聽聽朝野的反響。朝內胡毋敬等重臣反對。從兒子回來又看到統率30萬大軍的 蒙恬雖不明言實際也是反對。現在加上自己疼愛的兒子也反對,因此暴怒。他打了兒子,同時又下了詔書,說:“扶蘇不明大勢,不察大局,固執一 己之見而攪擾國政,殊為迂闊!今授扶蘇九原監 軍之職,當即離國就任,不奉詔不得還國!”始皇帝在去九原途中,突然病重不起, 結果連遺詔都未寫完就歸天而去。半截遺詔完全 落入陰謀家、野心家趙高的掌控之中。由始皇帝 親自策立扶蘇為太子的謀劃瞬息間化為泡影。始 皇帝的遺詔直接送到九原扶蘇手中也已成為不可 能的事情。這時,扶蘇、蒙恬與趙高、李斯的矛盾, 已成為對抗性的矛盾。扶蘇雖然代表著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他與蒙恬對秦皇生死未卜的情勢中,他們不能、也不可能斷然奮起反對趙高、 李斯。扶蘇對秦皇的絕對忠誠、他的坦蕩正直的性格也決定他不會起來奪取已被趙高、李斯掌控 的秦王朝的政權。而趙高、李斯卻在相互勾結, 陰 謀陷害扶蘇、誅殺忠良。這樣一來,歷史現實很自然地“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結論:風險還是不小的,但值得。與其坐而等死,不如冒險一搏。下面細說:一、實力對比及分析:1)扶蘇:a.掌握北擊匈奴的三十萬部隊,兵員質量和戰備程度都較高,利於速戰b.擁有蒙恬等秦軍將領的支援c.素有賢名,深得人心2)胡亥:a.掌握全國政權、財權,並根據“遺詔”將大部分兵權,戰爭潛力較大b.宦官掌權,內部傾軋c.沿襲暴政,不得人心d.秦始皇死因說不清楚,一旦被扣“弒父”帽子百口莫辯,政治合法性容易被質疑二、政治口號的選擇1)“為始皇帝報仇”“靖難”這些都可以提一下,用來團結秦國宗室。2)用“施仁政,恤百姓”收買下層百姓的人心3)為加強實力,必要時可允諾“恢復分封制”,團結六國舊貴族。4)“清君側”“勤王”這種口號是站不住腳的,不必細說。三、作戰方向與設想1)突襲咸陽,傳檄而定天下扶蘇得到秦始皇已經去世的訊息後,胡亥已經返回咸陽,但從新君繼位到坐穩江山、完全掌握部隊,需要不短的一段時間。扶蘇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搶先集結手頭所有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繞開沿途各個要點,不顧後路地拿下咸陽,對胡亥、趙高等人實施“斬首”,同時取得給養。並儘可能完整地收編更多的秦軍。這樣,有了國都和一支相當強大的部隊,全國完全可以傳檄而定。2)迅速決戰,殲滅胡亥主力如果得到訊息晚一些,胡亥已經比較穩固地掌握了咸陽城和比較多的軍隊,那就要打硬仗了。當然,還是要迅速。否則,自己手裡的本錢畢竟有限,北部邊境也無法長期供應三十萬大軍的後勤。遷延日久,取死之道。3)當然,除了以上的作戰之外,如果扶蘇對自己和蒙氏兄弟的指揮水平再自信一些,還可以分一部分兵力,收取中原,作為圍攻關中的資本,立於不敗之勢。以上的設想,雖然完全是事後諸葛,但畢竟,有假設才能以史為鑑。
公子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司馬遷《史記》:“扶蘇為人仁。王夫之《讀通鑑論》:“商始興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成王危,秦並天下而扶蘇自殺,漢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則建成死於刃,宋則德昭不令其終,汔乎建文之變而憯尤烈。扶蘇一詞來源於《詩經·鄭風》的《山有扶蘇》中的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 有香草佳木之意。同時,“扶蘇”亦有兵車藩盾之意,《周 禮·夏官·司戈盾》 : “及舍,設藩盾,行則斂之。”鄭玄注 : “藩盾,盾可以藩衛者,如今之扶蘇與?”秦始皇以此為 其子命名,顯見對此子寄託著無限的期望。公子扶蘇是秦始皇最器重的大兒子,也是他本來指 定的接班人,但最後卻落得個自殺的結局。是什麼原因使他與王位失之交臂?長大後的扶蘇有一顆仁義之心,但又不失剛毅,透過 朝堂和戰場的歷練,在人格上更趨向於完美,甚至連他的對手趙高也不得不稱讚他“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蘇軾在《東坡志林·始皇扶蘇》中說 : “故其子如抉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對扶蘇的仁義大加讚賞。明代張居正也曾說道“扶蘇仁儒”,甚至後來陳涉吳廣起義,也借用扶蘇的名義,可見扶蘇的“仁”已深入人心。朝堂上的扶蘇。 扶蘇以皇子之尊開始自己的朝堂生涯,也意味著可以正大光明地培養自己的勢力,而蒙恬、蒙毅為代表的 “子弟功臣”集團,以及淳于越為代表的儒家學派都是扶蘇當時堅定的同盟者,朝堂上的扶蘇有著與自己父親截然不同的處事方式,他在處理政務時更趨向於用溫和的手段,更數次直諫始皇的暴力過失。《史記·陳涉世家》中提到“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 秦始皇本紀》裡記載:始皇長子扶蘇諫曰 :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記·李斯列傳》裡記載: 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 蒙恬為將。可見扶蘇是個很有主見的人,而秦始皇卻認為扶蘇性格軟弱,需要多加鍛鍊,故把扶蘇派遣到上郡, 掌兵事,錘鍊其性格。始皇兒子眾多,而在歷史上留名(出名)的只有扶蘇與胡亥二人而已,扶蘇剛上朝堂之時,更多的是 學習朝堂的規制,觀察朝堂上諸多大臣是如何處理問題, 直到始皇三十四年的時候,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 扶蘇才發表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也因此在朝堂上大放異 彩。雖然最後被派到上郡,但是卻使天下人認識到他的仁義。這次扶蘇雖敗猶勝,得到民心。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到扶蘇的競爭者胡亥,當時秦王朝統治者內部有兩大集團。一個是以扶蘇為代表的子弟功臣集團,而另一 個就是由胡亥、趙高等所組成的近侍集團。他們侍從在 秦始皇左右並受到信用。扶蘇被外調領兵,其幕後就是焚書坑儒事件後,兩大集團暗自相爭的結果,所以說扶蘇雖敗猶勝。 戰場上的扶蘇。 始皇三十四年,扶蘇被派遣到上郡,到始皇駕崩,在 上郡呆了兩年之久。在這兩年內,扶蘇有何功績,無任何 記載,無法查詢,只有在始皇駕崩後的偽詔中提到“朕巡 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 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但事實到底如何,自有公論。如果扶蘇沒有才能,始皇就不會派他到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如果蒙恬 能,也不會被始皇如此寵信。《史記》記載 : “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可見蒙恬的出色之處,無尺寸之功明顯不可信。雖然扶蘇這段經歷無從查考,但從民心、人望、能力可推測一二。 扶蘇的最後選擇。 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正義】 :去,丘呂反。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 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 數以罪,【正義】 : 數音色具反。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 “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 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 請復 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 : “父賜子死,尚安復請 ! “即自殺。扶蘇的死是大秦帝國曆史中的大悲劇。 從形式上看,扶蘇的死是一種歷史的偶然,而在這 種偶然的背後卻隱藏著歷史的必然。扶蘇,寄託著秦皇嬴政的希望。秦王朝 建國伊始,秦始皇特意召見公子扶蘇,聽了扶蘇關 於民生改制和“中原百姓多有失田,須及早謀劃應 對之策”的建議後,十分高興。面對這個“一身邊 軍皮甲冑一領金絲黑斗篷” 、 “英挺雄武穩健端方” 的長子,心頭驟然一熱,認為“這個兒子太像當年 的自己了!”“嬴政皇帝第一次讚賞地拍了拍兒 子的雙肩,第一次放下了幾乎永無休止的案頭事 務,第一次下令在書房設定了小宴,疲憊鬆弛地靠 著坐榻與兒子攀談起來” ,一直敘談到五更雞鳴方 散。旬日之後,扶蘇在太廟舉行了加冠大禮。始 皇帝詔書曰 :“自即日起,皇長子扶蘇冠劍與政,會 同丞相府行民生改制諸事。”這一切,不僅表達了 嬴政與扶蘇的父子深情,同時也表明,秦皇嬴政對 長子寄予厚望,扶蘇距離正式立為太子只有一步之遙了。焚書坑儒事件,父與子出現尖銳的衝 突,埋下了扶蘇走向悲劇下場的種子。當扶蘇在 九原軍營中得知經朝會議決,秦皇即將下詔坑殺 涉案的四百餘名儒生時,立即決定速回咸陽擬諫 始皇帝廢除坑儒案。雖經蒙恬勸阻和商議“保全 公子無事” ,扶蘇還是回了咸陽。扶蘇在秦皇生病 發怒時私自回朝,一見面嬴政皇帝就狠狠摑了兒 子一個耳光,“一口鮮血猛然噴濺而出”。秦皇嬴政並非不愛自己的兒子,是出於恨鐵不成鋼,不懂為政之道,不懂謀略之道,他作出坑 儒的決定,是想聽聽朝野的反響。朝內胡毋敬等重臣反對。從兒子回來又看到統率30萬大軍的 蒙恬雖不明言實際也是反對。現在加上自己疼愛的兒子也反對,因此暴怒。他打了兒子,同時又下了詔書,說:“扶蘇不明大勢,不察大局,固執一 己之見而攪擾國政,殊為迂闊!今授扶蘇九原監 軍之職,當即離國就任,不奉詔不得還國!”始皇帝在去九原途中,突然病重不起, 結果連遺詔都未寫完就歸天而去。半截遺詔完全 落入陰謀家、野心家趙高的掌控之中。由始皇帝 親自策立扶蘇為太子的謀劃瞬息間化為泡影。始 皇帝的遺詔直接送到九原扶蘇手中也已成為不可 能的事情。這時,扶蘇、蒙恬與趙高、李斯的矛盾, 已成為對抗性的矛盾。扶蘇雖然代表著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他與蒙恬對秦皇生死未卜的情勢中,他們不能、也不可能斷然奮起反對趙高、 李斯。扶蘇對秦皇的絕對忠誠、他的坦蕩正直的性格也決定他不會起來奪取已被趙高、李斯掌控 的秦王朝的政權。而趙高、李斯卻在相互勾結, 陰 謀陷害扶蘇、誅殺忠良。這樣一來,歷史現實很自然地“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結論:風險還是不小的,但值得。與其坐而等死,不如冒險一搏。下面細說:一、實力對比及分析:1)扶蘇:a.掌握北擊匈奴的三十萬部隊,兵員質量和戰備程度都較高,利於速戰b.擁有蒙恬等秦軍將領的支援c.素有賢名,深得人心2)胡亥:a.掌握全國政權、財權,並根據“遺詔”將大部分兵權,戰爭潛力較大b.宦官掌權,內部傾軋c.沿襲暴政,不得人心d.秦始皇死因說不清楚,一旦被扣“弒父”帽子百口莫辯,政治合法性容易被質疑二、政治口號的選擇1)“為始皇帝報仇”“靖難”這些都可以提一下,用來團結秦國宗室。2)用“施仁政,恤百姓”收買下層百姓的人心3)為加強實力,必要時可允諾“恢復分封制”,團結六國舊貴族。4)“清君側”“勤王”這種口號是站不住腳的,不必細說。三、作戰方向與設想1)突襲咸陽,傳檄而定天下扶蘇得到秦始皇已經去世的訊息後,胡亥已經返回咸陽,但從新君繼位到坐穩江山、完全掌握部隊,需要不短的一段時間。扶蘇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搶先集結手頭所有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繞開沿途各個要點,不顧後路地拿下咸陽,對胡亥、趙高等人實施“斬首”,同時取得給養。並儘可能完整地收編更多的秦軍。這樣,有了國都和一支相當強大的部隊,全國完全可以傳檄而定。2)迅速決戰,殲滅胡亥主力如果得到訊息晚一些,胡亥已經比較穩固地掌握了咸陽城和比較多的軍隊,那就要打硬仗了。當然,還是要迅速。否則,自己手裡的本錢畢竟有限,北部邊境也無法長期供應三十萬大軍的後勤。遷延日久,取死之道。3)當然,除了以上的作戰之外,如果扶蘇對自己和蒙氏兄弟的指揮水平再自信一些,還可以分一部分兵力,收取中原,作為圍攻關中的資本,立於不敗之勢。以上的設想,雖然完全是事後諸葛,但畢竟,有假設才能以史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