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雷較瘦
-
2 # 營養醫師王霞
如何科學飲食,簡單而言就四個字“均衡飲食”。
除了母乳外,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食物能含有所有的營養素,因此若要科學健康的飲食,我們的食物一定要多樣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我們每天的食物種類保證有12種,每週儘量要有25種。
我在臨床上做過患者的飲食結構調查,發現他們的一些共性,如有些患者飲食很單一,一天或一週幾乎都是那麼幾種食品,有些患者對於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攝入的很多,而其他食物則相對較少。每次遇到這樣的患者,我都會打個比方,如你攝入的食物所提供的各種營養素就好像為細胞進行修復一樣,若你每天攝入的品種這麼少,細胞幾乎不可能進行保養修復,長年以往它們必然會罷工。
那我們怎樣做到食物多樣化?
我們可以從食物大分類上進行選擇,如每天穀類,薯類,蔬菜,水果,畜禽肉類,豆類,奶類,蛋類,菌菇類,堅果油脂類,海產品類等。從顏色上還可以分成紅色,橙色,綠色,白色,藍紫色。
可能很多夥伴們認為胃就這麼大,怎麼才能容納這麼多的食物,其實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工具,如可以把各種顏色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洗乾淨後放料理機中,打成果蔬泥,這樣只要花十幾分鍾就攝入了5種左右蔬果。
每天我們可以打五穀豆漿,如可以放入黑豆,綠豆,赤豆,茯苓,芡實,小米,核桃,紅棗,百合,蓮子,燕麥等。這樣只要發十幾分鍾就可以完成一杯五穀豆漿,然後我們只要花幾分鐘就可以飲入。
總之,我們要想辦法怎樣利用好工具,怎樣做到同樣吃一頓飯,但可以達到食物種類最大化。
-
3 # 咕咚健康
點,人體脂肪組織吸收多餘的葡萄糖。澱粉,會使人體肥胖。
18、不要食用大多的調味品:美國一項調查表明,胡椒、桂皮、丁香、小茴香等天然調味品有一定的誘變性和毒性。多吃可導致人體細胞畸變,並會產生口乾、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副作用,還會誘發高血壓、胃腸炎等病變。
19、多些創新口味:這樣能增進食慾,有利於補充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營養。
20、食鹽不宜過多:鹽攝入過多,易導致高血壓。
,減少脂肪聚集,防止發胖。
14、晚上不宜吃冷飲:晚上人體水分代謝不活躍,若晚上7時以後吃冷飲,會由於水分代謝慢而積存體內,降低體溫,從而不易消除疲勞。
15、晚餐要有所節制:晚餐有節制,翌日早餐才能有食慾。
16、睡前不要吃東西:睡前吃東西,腸胃不能充分休息,易導致胃病和影響睡眠,但睡前喝杯熱牛奶是可以的。
17、吃過油膩的東西之後勿吃甜點:吃過油膩的東西后再吃甜 10、保證吃好早餐:不吃好早餐,人體最低限度的血糖維持不足,人就不能充滿活力地去學習和工作。
11、早餐宜進熱食:早上是自律神經、副交感神經轉往交感神經的時間。熱食能提高體溫,促進轉換,且能增進食慾。
12、飯後宜喝點茶:茶中主要成分丹寧酸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其植物皂素能清洗口中食後殘屑。
13、飯後宜適當運動:這樣可提高細胞活力健康飲食法則 ,胃部消化需要集中血液。聽聽輕音樂,休息一會兒最為合適。若吃完就用腦,血液流向頭部,胃腸血少,容易影響消化。
7、晚餐不宜過量:晚餐應吃一些簡便易消化的食物,並應嚴格控制過量。這對控制體重和減肥很有必要。
9、注意營養平衡:一日三餐應注意營養搭配,避免重樣。
1、就餐姿勢須正確:進餐時要端正坐姿,做到不壓胃,使食物由食道較快進入胃內。
2、間隔時間要適宜:一般兩次進餐間隔以4—6小時為宜。
3、儘可能不極飢時進食:因飢餓時食慾特強,容易一下子吃得多,從而導致肥胖。
4、不要吃得太多:如先吃喜愛的食物,情緒上的滿足會使你較快地產生飽脹感,從而避免進食過量。
5、細嚼慢嚥:細嚼慢嚥有助於消化。
6、膳後莫用腦:進食後
-
4 # 荊門海之聲
皇帝的早餐
早餐是特別重要的,關係到我們一天的精神和身體狀態,所以早餐是一定要吃的,而且還要吃的好吃的精。比較適合早餐的常見食物有牛奶、雞蛋、酸奶、粥、饅頭、豆漿、麵包等,都是不錯的,而且最好再加個蘋果。
小提示:吃早餐前最好先喝點水,白開水就好,這樣更加有利於我們腸胃的清理和早餐的營養吸收。早餐不要食用太油膩的食物,不好消化。
大臣的午餐
中午相對來說就是我們的主食時間,那麼除了講究營養之外,中午最重要的是要吃飽(吃飽和吃撐是不一樣的)。早餐注重的是營養,但是午餐是為了下午給我們的身體和腦子提供能量,所以要注意葷素搭配,而且湯也是不可少的。
小提示:主食和菜都應以清淡為主,夏天可以炒菜時加點醋也是比較好的,飯後可以吃生食個西紅柿或者黃瓜。
乞丐的晚餐
雖然現在很多人把晚餐當作主餐,而且會大魚大肉很豐盛,但是這種做法不僅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不好,而且還會影響我們的腸胃及睡眠。晚上最好簡單點,不要吃肉,也不要吃辛辣 的食物,只要炒幾個青菜就可以。
小提示:夜宵最好不要吃,會增加我們腸胃的負擔,晚上可以臨睡前喝杯牛奶,而且飯後不要急著睡覺,可以散散步簡單的運動下。
蔬菜/肉類
l綠色蔬菜和肉類當然是飯桌上不可缺少的食材,因為它們當中含有大量的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比如水、維生素、鈣、鐵等。我們在日常飲食中應該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而且要以素菜為主。
水果/堅果
粗糧/奶製品
常吃五穀雜糧可以預防很多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這是因為粗糧當中含有很多細糧沒有或較少的營養物質,有利於腸道蠕動;而奶製品也是我們日常生活比較常見的,含有豐富的鈣,可以促進人體吸收。
1、暴飲暴食。吃飯不宜過飽,只要七八分正好就可以。暴飲暴食會加重腸胃負擔。
2、飢一頓飽一頓。過度膨脹或過度收縮,這樣很容易吃壞我們的胃。
3、吃的太快。沒有跟你搶著吃,吃飯應該細嚼慢嚥,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身體充分吸收並促進消化。
4、飯前餐後抽菸。抽菸本身對身體的傷害就是很大的,尤其飯前飯後,最好在半個小時內不要抽菸。
5、不吃早餐。不要忽略早餐的重要性,不吃早餐不僅傷身而且還會加速衰老。
6、夜宵+喝酒。夜宵能不吃最好就不吃,大量飲酒只會加速你身體內部的器官衰竭。
平時注意水分的補充,不要等覺得渴了才喝水,這樣說明你的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了。
-
5 # 科普健康每一天
健康、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飲食習慣,對身心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體的所有營養物質、能量來源,包括維生素、蛋白質、膳食纖維都是透過飲食獲得,如果不能保證“飲食的科學、健康”,那麼人體的健康水平自然也就不能得到保障。
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做到科學、合理、健康的飲食呢?
1、不挑食:不挑食就是指在眾多的健康食物中不要選擇性進食,不要因為喜歡某種食物而過量進食(比如肉類),不要因為不喜歡某種味道而拒絕進食某種事物(比如辣椒、大蒜等等),挑食就會導致某類營養物質過量(比如脂肪過多,就會出現肥胖),同時也會出現某種營養物質/維生素缺乏(辣椒富含維生素A,好視力離不開它,番茄富含維生素C,紅細胞的合成不可或缺)等等;
2、按時、按量進食:按時是指每日三餐按時吃飯,不要隨便打亂進食時間,按時吃飯可以保證各類消化液比如胃酸、膽汁、胰液的正常合成、分泌,如果長期的紊亂的進食時間,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消化道疾病;按量是指不要暴飲暴食,暴飲暴食是急性胰腺炎的好發因素,而重症的急性胰腺炎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3、拒絕垃圾食品:垃圾食品種類就很多了,比如夜宵燒烤、烤肉、燻肉、醃製肉、烤腸等等,垃圾食品一般所包含的營養物質很少,大多是長期存放的、不良烹飪方式後的產物,富含的亞硝酸鹽、焦油等有害物質,對健康的損害是很大的,應當控制或者拒絕此類食物的進食。
回覆列表
食色性也,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渴了想喝,餓了想吃,這是人本能的反應。但是,現在我們有所謂的科學飲食,計算營養成分和熱量資料,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可是人卻越來越不健康。跟著飲食指南吃,沒有一個真正健康的。
或者說,在飲食指南的眼裡,就沒幾個人吃得健康的。吃鹹菜不健康,過幾天吃粽子了,又說容易長胖,豬油也不健康。沒喝牛奶,也說不夠健康。
說到食慾,就得提飢餓。飢、餓雖然常擺在一起,但不是一個意思。什麼叫飢?什麼叫餓?
飢是吃食不足、不夠的意思,是生理狀態,胃腸空了。你把肚子塞滿了,就飽了。餓是想進食、吃東西的慾望,是心理感覺,跟胃腸沒關係。很多大胖子或者小孩,肚子吃得滿滿的,還是說餓,成天找東西吃。
所以人家管不住嘴,真的是餓,因為“我”的心裡沒得到滿足。比如低碳了,看到麵包就特別餓;健康飲食了,看到“垃圾食品”也特別餓。你沒吃到內心需要的那個東西,你永遠會餓。
吃飽了就不飢了,吃好了就不餓。古人說,“寧一月飢,無一旬餓。”飢傷身、餓傷心,餓比飢嚴重。
又飢又餓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是無奈,現在是變態。很多人減肥,不吃主食,甚至乾脆就節食、斷食,身心雙重摺磨,搞得自己痛苦不堪。末代皇帝溥儀自述,幼時皇宮嚴格控制飲食,總是又飢又餓,去御膳房偷吃還被太監告發,最後身心都變態了。
飢而不餓,是厭食症、抑鬱症的典型表現,胃腸空虛、身體消瘦,卻根本不想吃東西。肚子咕咕叫,就是提不起心氣。
不飢而餓是節食減肥的後遺症,吃很多、很飽,卻總是餓。你不給我吃想吃、喜歡吃的東西,吃不到就總是想著。看到別人吃,甚至恨得咬牙切齒。
不飢不餓是現代人的通病。比如很多小孩,老是處於飽滿甚至食積狀態,導致口臭、咽喉反覆發炎感染、腹脹、不放屁、便秘、流口水等問題。這麼喂,孩子當然不會覺得餓,有的挑食厭食,有的不消化、不長身體,有的多動煩躁。
小兒飲食不節,食積化熱,常常出現反覆扁桃體發炎。很多家長沒有中醫知識,只能疲於奔命,甚至乾脆切除扁桃體了事,但麻煩更大,毒邪直接深入內臟。殊不知少給孩子吃幾個雞腿,就少了許多麻煩。
常言道,“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不是要餓著孩子,而是吃七八分飽,保持胃腸消化排空的能力,以利於長期消化吸收。根據科學知識安排飲食的出發點很好,結果卻很壞。這就是典型的空有滿腔知識,卻無半點智慧。
不飢不餓不吃,哪怕到了飯點。昨晚的飯還在胃裡沒消化,都沒有食慾,又要塞進去一堆雞蛋、牛奶,不就是毒藥嗎?沒有食慾還硬要吃飯,甚至還加香辣的調料,就等於吃春藥強暴自己。
很多人喜歡在外面吃飯,好吃、好看,新鮮刺激,天天到處找吃的。食慾時刻高漲,處於一種過度透支身體的狀態,所以古代王侯貴族多病短命,就是因為有更多機會去放縱。現在經濟條件好,普通人也有這個吃壞自己的條件了:千里之外的東西有得吃,反季節的東西也有得吃。
以前的人是水土不服吃壞了,現在天天都能水土不服,也沒感覺,全都吃下去了。科學的健康飲食指南,它不管這個,不管適不適合你,也不管來自哪裡,都是一樣的,按著標準吃,掰著手指頭吃夠量就行了。
這怎麼行呢?萬一標準不夠吃,或者太多了怎麼辦?不飢不餓的時候又該怎麼辦?達不到標準是不是人就不健康了,達到標準就真的能健康嗎?
當然不是。我們對食物的最低要求是充飢,不論什麼,吃飽就行。很多科學的吃法根本就吃不飽,哪怕能充飢,也達不到解餓、除饞、過癮這些更高的飲食境界。因為這要求吃到合適的食物,搭配合理的食物,吃得舒服、吃得美的食物,否則餓和饞的感覺永遠消除不了。
很多人吃飯都停留在充飢的層次,雞胸肉,那麼大塊,美其名曰補充蛋白質呢。雞爪呢,健身的人都看不起,說沒營養。
我們吃雞爪是為了充飢、補充營養嗎?我們吃的是鳳爪,雞爪比雞胸肉貴多了好嗎?我們是解饞,是為了精神層面的愉悅。所以老外不理解我們,以為吃雞爪是沒錢,還以為自己一大個漢堡、一大塊肉好,其實還停留在充飢的層次。
吃得過癮這個層面,那些只懂科學的人是理解不了的。吃什麼不重要、吃多少也不太重要,怎麼吃、什麼時候吃才是關鍵。
餓而不飢時應該吃些點心,三口就得,解解饞不會心裡空空。飢而不餓就要及時去看老中醫,給你祝由,調節心理健康。又飢又餓時也要細嚼慢嚥,吃到七八分飽就打住,不要吃撐了,留點餘地!
很多人問我想吃巧克力、忍不住喝冷水怎麼辦?沒辦法,吃吧、喝吧,你心裡餓得慌,憋不住。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要儘量避免,但背後都有身體和心理的需求。寧飢不餓。先眼前餓的問題解決了,再去尋找問題的根源。
我建議大家學做飯、學泡茶,吃別人做的飯,和自己做的飯絕對不一樣。體會了那個過程,食慾就好解決。做飯、泡茶我都會,所以從來沒煩過這些問題,哪怕吃得很不科學,也沒有不健康。因為我知道什麼時候飢,什麼時候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