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又稱山東菜,是由濟南菜、膠東菜和孔府菜三部分組成。三菜因所處的地理位置而同屬於“魯菜”範疇中,但卻各有各的特點。 濟南菜:濟南菜指濟南、德州、泰安一帶的菜餚,濟南菜取材廣泛,菜品色澤濃烈,講求豪放。此外,濟南菜的強項在於制湯,清湯、奶湯、項湯的使用及熬製都有嚴格的規定。濟南名吃有油鏇、五仁包、泉城大包、天天炸雞、春餅、灌湯包、草包包子、芝麻排骨、烤地瓜、炸醬雞、薺菜春捲等。 膠東菜:膠東菜包括青島、煙臺、威海一帶的菜餚。靠海吃海,因而膠東菜也以烹製海鮮見長,像小銀魚、八爪魚、皮皮蝦等都很有名。膠東菜的烹製方法講究鮮活清淡,口味以鮮嫩為主。青島名吃有醬什錦菜、烤魷魚、炒辣蛤蜊、凍菜涼粉、地瓜棗、海鮮餛飩、蝦湯麵、蛤蜊面、海鮮水餃、槓子頭火燒、蟹殼黃合餅、中華鍋貼。其中炒辣蛤蜊、凍菜涼粉、海鮮餛飩、蝦湯麵、蛤蜊面、海鮮水餃、中華鍋貼頗具特色,中華鍋貼有20至30種口味,每種各有特色。 孔府菜:“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孔子的飲食經驗,而孔府菜則是他的這種飲食理念的具體體現。孔府菜,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宴會飲食;一類是日常家餐。宴席菜和家常菜雖然有時互相通用,但烹飪是有區別的。 孔府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級,有不同的規格:第一等用於接待皇帝和欽差大臣的“滿漢全席”,是以清代國宴的規格設定的,使用全套銀餐具,上菜196道,全是山珍海味,熊掌、燕窩、魚翅等。另一種是喜慶壽宴的高檔宴席。 孔府的另一類菜餚是“家常菜”,從米粥、煎餅、鹹菜、豆腐到豆芽、香椿、雞蛋、茄子,這些來自民間的常食小吃,經過孔府廚師的精巧製作,成為孔府的獨特菜品,其原則是“精菜細作,細菜糖炒”。所以孔府的家常菜也是別有風味的。 五大經典魯菜 德州扒雞:“德州扒雞”原名“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是山東德州的傳統風味菜餚。它最初是由德州德順齋創制。在清朝光緒年間,該店用重1斤左右的壯嫩雞,先經油炸至金黃色,然後加口蘑、上等醬油、丁香、砂仁、草果、白芷、大茴香和飴糖等調料精製而成。成菜色澤紅潤,肉質肥嫩,香氣撲鼻,越嚼越香,味道鮮美,不久便聞名全國。紅燒大蝦:“紅燒大蝦”是山東膠東風味名菜。據郝懿行《海錯》一書中記載,渤海“海中有蝦,長尺許,大如小兒臂,漁者網得之,兩兩而合,日干或醃漬,貨之謂對蝦”。對蝦每年春秋兩季往返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對蝦以其肉厚、味鮮、色美、營養豐富而馳名中外。 九轉大腸:“九轉大腸”是山東濟南的傳統名菜。在清光緒年間,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把豬大腸(直腸)經洗刷後,加香料用開水煮至硬酥,取出切段,加醬油、糖、香料等調味,首先製成了香肥可口的“紅燒大腸”,贏得顧客的歡迎,逐漸聞名於市。後來在製作方法上又有所改進,即將洗淨大腸入開水鍋中煮熟後,先入油鍋中炸,然後再加調料和香料烹製,使“紅燒大腸”的味道更為鮮美。一些文人雅士食後,感到此菜確實與眾不同,為取悅店家喜“九”之癖,並稱贊廚師製作此菜像道家“九鍊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為“九轉大腸”。 罈子肉:“罈子肉”是濟南名菜,始於清代。據傳首先創制該菜的是濟南鳳集樓飯店,大約在一百多年前,該店廚師用豬肋條肉加調味和香料,放人瓷壇中慢火煨煮而成,色澤紅潤,湯濃肉爛,肥而不膩,口味清香,人們食後,感到非常適口,該菜由此著名。因肉用瓷壇燉成,故名“罈子肉”。 四喜丸子:四喜丸子其實最為普通,不過是豬肥、瘦肉、冬菇等材料拌在一起做成的肉丸子,吃起來感覺也並不像菜名那樣讓人喜悅,不過這道菜倒是討了名稱的好,因象徵著華人最為重視的“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四件喜事而成了魯菜中的一大名菜。
魯菜又稱山東菜,是由濟南菜、膠東菜和孔府菜三部分組成。三菜因所處的地理位置而同屬於“魯菜”範疇中,但卻各有各的特點。 濟南菜:濟南菜指濟南、德州、泰安一帶的菜餚,濟南菜取材廣泛,菜品色澤濃烈,講求豪放。此外,濟南菜的強項在於制湯,清湯、奶湯、項湯的使用及熬製都有嚴格的規定。濟南名吃有油鏇、五仁包、泉城大包、天天炸雞、春餅、灌湯包、草包包子、芝麻排骨、烤地瓜、炸醬雞、薺菜春捲等。 膠東菜:膠東菜包括青島、煙臺、威海一帶的菜餚。靠海吃海,因而膠東菜也以烹製海鮮見長,像小銀魚、八爪魚、皮皮蝦等都很有名。膠東菜的烹製方法講究鮮活清淡,口味以鮮嫩為主。青島名吃有醬什錦菜、烤魷魚、炒辣蛤蜊、凍菜涼粉、地瓜棗、海鮮餛飩、蝦湯麵、蛤蜊面、海鮮水餃、槓子頭火燒、蟹殼黃合餅、中華鍋貼。其中炒辣蛤蜊、凍菜涼粉、海鮮餛飩、蝦湯麵、蛤蜊面、海鮮水餃、中華鍋貼頗具特色,中華鍋貼有20至30種口味,每種各有特色。 孔府菜:“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孔子的飲食經驗,而孔府菜則是他的這種飲食理念的具體體現。孔府菜,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宴會飲食;一類是日常家餐。宴席菜和家常菜雖然有時互相通用,但烹飪是有區別的。 孔府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級,有不同的規格:第一等用於接待皇帝和欽差大臣的“滿漢全席”,是以清代國宴的規格設定的,使用全套銀餐具,上菜196道,全是山珍海味,熊掌、燕窩、魚翅等。另一種是喜慶壽宴的高檔宴席。 孔府的另一類菜餚是“家常菜”,從米粥、煎餅、鹹菜、豆腐到豆芽、香椿、雞蛋、茄子,這些來自民間的常食小吃,經過孔府廚師的精巧製作,成為孔府的獨特菜品,其原則是“精菜細作,細菜糖炒”。所以孔府的家常菜也是別有風味的。 五大經典魯菜 德州扒雞:“德州扒雞”原名“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是山東德州的傳統風味菜餚。它最初是由德州德順齋創制。在清朝光緒年間,該店用重1斤左右的壯嫩雞,先經油炸至金黃色,然後加口蘑、上等醬油、丁香、砂仁、草果、白芷、大茴香和飴糖等調料精製而成。成菜色澤紅潤,肉質肥嫩,香氣撲鼻,越嚼越香,味道鮮美,不久便聞名全國。紅燒大蝦:“紅燒大蝦”是山東膠東風味名菜。據郝懿行《海錯》一書中記載,渤海“海中有蝦,長尺許,大如小兒臂,漁者網得之,兩兩而合,日干或醃漬,貨之謂對蝦”。對蝦每年春秋兩季往返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對蝦以其肉厚、味鮮、色美、營養豐富而馳名中外。 九轉大腸:“九轉大腸”是山東濟南的傳統名菜。在清光緒年間,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把豬大腸(直腸)經洗刷後,加香料用開水煮至硬酥,取出切段,加醬油、糖、香料等調味,首先製成了香肥可口的“紅燒大腸”,贏得顧客的歡迎,逐漸聞名於市。後來在製作方法上又有所改進,即將洗淨大腸入開水鍋中煮熟後,先入油鍋中炸,然後再加調料和香料烹製,使“紅燒大腸”的味道更為鮮美。一些文人雅士食後,感到此菜確實與眾不同,為取悅店家喜“九”之癖,並稱贊廚師製作此菜像道家“九鍊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為“九轉大腸”。 罈子肉:“罈子肉”是濟南名菜,始於清代。據傳首先創制該菜的是濟南鳳集樓飯店,大約在一百多年前,該店廚師用豬肋條肉加調味和香料,放人瓷壇中慢火煨煮而成,色澤紅潤,湯濃肉爛,肥而不膩,口味清香,人們食後,感到非常適口,該菜由此著名。因肉用瓷壇燉成,故名“罈子肉”。 四喜丸子:四喜丸子其實最為普通,不過是豬肥、瘦肉、冬菇等材料拌在一起做成的肉丸子,吃起來感覺也並不像菜名那樣讓人喜悅,不過這道菜倒是討了名稱的好,因象徵著華人最為重視的“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四件喜事而成了魯菜中的一大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