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說豫見
-
2 # 清水空流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東周時代兩大超級大國團體,春秋時期先後的五大霸主在當時都有能力條件“統一”成為始皇帝,但由於時機和“國際環境”的不允許。才沒有成功。對於春秋五霸說法有兩種,在《史記》裡司馬遷記載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在《荀子》裡記載的春秋五霸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裡面沒有爭議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國國君,有爭議的是秦穆公,宋襄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四國國君。兩個文字的記載一共是涉及了七個國家。那這七個國家又是哪個國家霸業最長?哪個最短?
從實際說,這七個國家稱霸時間都不長,基本上沒有超過三代國君的。齊桓公是春秋無可爭議的第一霸主。也就是一代霸主。沒有延續下去。徹底退出大國行列。晉文公認的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晉國霸主地位長達數百年。但晉國最終卻是一分為三,以三家分晉作為戰國的 標識。楚國是晉國之後的霸主,延續了兩代國君。應該說,春秋時期主要是晉楚爭霸。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最終在邲之戰中大獲全勝。楚莊王成為新一代超級大國。秦穆公霸主地位出現在晉文公之前,秦穆公與晉國交好結盟(秦晉之好)成為盟主,也就是一代霸主地位,但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大交兵,秦穆公想擊敗晉國完成霸業。但兩次被晉軍擊敗,秦東出函谷關的夢想被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直到晉國分裂,宋襄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都沒有延續到戰國時期,被稱為五霸有點不合格,就不多說了。
兩個版本的春秋五霸裡的七個國家裡延續到戰國七雄的就是齊國,楚國。晉國(分裂)。秦國(有爭議)。王霸之業最短的無疑就是齊國。齊桓公一死齊國的霸主地位就徹底喪失。齊桓王任用管仲為相,團結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是春秋時期第一個超級大國,但由於太子沒有選好。齊桓公活活餓死,諸子掙位,齊國三個月內戰,無人理會齊桓公。導致屍體生蛆。齊國就此一蹶不振,徹底退出大國行列。但底子還在,齊國延續到戰國,並且是最後被滅的。
春秋五霸延續時間最長的應該是晉國,晉國這個國家太可惜了,他的存在始終讓秦國無法東出一步。先後擊敗秦與楚兩大強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晉國不分裂。晉國最有資格,最有能力。最有條件統一天下的。從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四代國君都是實打實的中原霸主的地位。晉國最牛逼之處周天子租的是他家的土地,晉國替天子行使王道,並且維持了百年霸權綿延百年。但令人惋惜的是晉悼公早死,後來的晉國宗室喪失了權力公卿上位,導致晉國國君被架空。最後被魏趙韓瓜分。即便如此,在戰國時期魏國是早期的戰國第一強國,打的秦國滿地找牙,而趙國則始終是戰國強國之一。對於晉國的解體只能有遺憾來形容。
-
3 # 本昌談歷史
有關春秋五霸的問題,史學家說法不一,大致有五種說法:
《史記索隱》說,五霸為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齊桓公。《荀子》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說,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白虎通》說,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漢書注》說,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
我認為史學雖眾說不一,但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們不能說那個對那不對。所以我們在分析那個諸侯國稱霸長與短的問題上都要把每個人選都考慮進去。 結論是:
晉國稱霸時間最長:先是公元前632年至公元前597年晉文公稱霸,此後至公元前506年晉襄公接霸,晉景公失霸後晉悼公復霸,共稱霸百餘年。
宋國稱霸時間最短:宋襄公稱霸僅12年。
-
4 # 野史也是史
關於“春秋五霸”的人選說法大概有六種,這幾種說法中齊桓公、晉文公的入選是沒有任何爭議的;秦穆公、楚莊王也是以大機率入選的,爭議不大;而宋襄公、鄭莊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的爭議最大。我們就這幾位簡單介紹一下。
齊國齊桓公齊國在春秋初期就是強國,齊桓公的父親齊僖公就有小霸之稱。僖公死後,齊國經歷了一系列內亂後,齊桓公小白即位,任管仲為相,齊國走向強盛。齊桓公稱霸是在公元前681年的北杏會盟,之後平定宋國內亂,霸主地位由此奠定。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成為各國稱霸春秋的標準。桓公四戰狄人,南拒楚人,一生共召集十多次諸侯會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霸業中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平定戎人攻周。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共稱霸春秋38年。
晉國晉文公晉文公早年在驪姬的迫害下,在外流浪19年。秦穆公為操縱晉國,於公元前636年將晉文公重耳送返晉國,懷公被殺而立重耳,次年便迎襄王返都。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獻楚俘給周襄王,會盟於周朝王庭。
晉文公由此確立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在之後的十餘年內,晉文公將面對楚國、秦國兩大強敵,但秦始終未能東進。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共稱霸4年。但晉國的霸權並未終止,其子晉襄公繼續將霸業推向高潮。
秦國秦穆公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是值得商榷的,終其一生並未問鼎中原,只能算是稱霸西戎的霸主,沒有達到尊王攘夷的標準。秦穆公即位後,秦國國力有了十足的發展。秦穆公一心想成為中原的霸主,秦國與晉國時代通婚,結為秦晉之好。
秦穆公助晉文公奪得王位,使得晉國成為秦國東進稱霸中原的最大障礙。晉國在殽之戰中大敗秦軍,至此秦穆公決定向西擴充套件,攻滅十二國,渭水流域大部分已被秦佔領,秦穆公成為西戎中的霸主。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共稱霸3年。
楚國楚莊王楚莊王即位後,積極南進攻伐中原的宋、鄭、陳等諸侯國。此時的晉國自文公死後內亂不斷,國勢衰落。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伐鄭時,連同救鄭的晉軍一起打敗,這一戰奠定了楚莊王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霸業終止,共稱霸6年。
宋襄公雖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但終其一生並沒有什麼值得說的霸業。唯一值得稱讚的是其平定齊國內亂,但也只是獲得了一些名氣而已。後來與出國爭霸,在泓水之戰中受到重傷而死。鄭莊公與宋襄公一樣,霸業未起。
吳王闔閭也只是稱霸與南方的諸侯,在公元前506年攻克楚國郢都而奠定南方霸主的地位。後在公元前496年被重傷而死,共稱霸南方10年。
越王勾踐被荀子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勾踐在公元前494年吳軍打敗,被囚禁三年後釋放回越國。越國國力恢復後,勾踐於公元前482年大敗吳王夫差,最終滅掉吳國,奠定了南方霸主的地位。公元前465年,勾踐去世,共稱霸南方17年。
綜上,春秋五霸中稱霸時間最長的是齊桓公的38年,時間最短的是秦穆公的3年。而鄭莊公與宋襄公沒有實現真正的霸業。
-
5 # 帝國烽火
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失去了起家的西岐之地,定都鎬京,而由於周天子對鄭莊公的一些措施,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並且公然反抗周天子,最終在與周天子的戰爭中一箭射中周天子,鄭莊公這一箭不僅僅射到了周天子的身體,也射到了周天子的威嚴,從此之後中國進入了動亂的春秋時期。
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諸侯國也陸續出現了五位霸主,稱之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而對於“春秋五霸”的具體人員一直爭論不休,相關史料上記載的也不盡相同。其中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齊桓公開啟了春秋霸主的時代,其在位前期任用管仲,於前681年在北杏(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團結其他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是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齊國的霸業也隨之付之東流。
相對齊國的霸業而言,晉文公建立霸業更加困難,晉文公也是四處流浪,但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在外流亡在外十九年之後,於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援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後來晉文公打敗衛國、楚國等諸侯國,並於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史稱:“踐土會盟”。
晉文公成為第二任霸主之後,晉國事業也開始發展,並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晉國強大的實力持續百年。在晉文公稱霸之後還經歷晉襄公接霸、晉景公失霸、最後晉悼公復霸中原。尤其是晉文公玄孫晉悼公政治韜略過於出眾,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算是晉國霸業的最高巔峰。
整個春秋時期基本都是姬姓晉國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晉國在整個春秋歷史上維持了百年之久的霸業(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所以晉國是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而其他帝王所建立的霸業,很多是偏居一方,不能與中原諸侯相提並論。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終於迎來了他的末日——犬戎攻破鎬京。周王室收拾不了關中殘局,只好在秦人的護衛下,周平王東遷雒邑。
經此變故,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有甚者,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
東周初年,周王室勢力衰減,遊牧民族趁機入侵中原。周王室應對不了,各諸侯國只好自己救亡圖存。在這過程中,諸侯們開始重視生產,發展經濟,鐵農具的出現也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諸侯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
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開始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這種局勢肯定不能夠適應生產發展以及應對外來入侵,因此就有一些國家打著周天子的名義對各國發號施令,對那些公開和嚴重地違反周禮的國家進行討伐,對外部進行侵略戰爭或防禦戰爭,保衛華夏諸侯國的共同利益,或動之以武,或進行武力威懾,或進行經濟制裁和經濟封鎖,或誘之以經濟利益,採用各種方式來維護華夏體系的秩序。這種秩序的維護在一定時期內也給各諸侯國帶來共同的利益,周天子無力維持周天下的秩序,也對此表示認可,並封這些國家為“伯”,後來轉譯為“霸”。實際意思就是周天子承認了這個諸侯國擁有對其他諸侯國的領導權。
有了這種領導權,除了能夠享受面子和榮譽外,還有很多好處,比如集中力量開疆拓土。可是,並非所有的諸侯國都願承認這種霸權國的地位並服從其領導。
因此,霸權爭奪越來越激烈。由於春秋初年,許多諸侯國的實力和基礎大體相當,沒有一個國家能長期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這時的霸權國家還沒有發展到超級大國的地步,各國的實力懸殊並不很大,所以很容易出現新的後起的霸權國家,形成了春秋時期的霸權的輪換。這段時期被稱為“春秋三小霸”時期,分別是鄭國、楚國、齊國。
齊桓公率先稱霸中原,九合諸侯,尊王攘夷,一時風頭無兩,成為中原首霸。然而,齊國的霸權受到楚國的強勁挑戰,齊桓公率領八國聯軍打算攻打楚國。楚國派出大軍應戰。齊桓公看到楚軍勢力強大,衣甲鮮明,擔心兩敗俱傷,在楚國稍微低頭認錯,也就坡下驢,撤軍回國了。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因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很快也在公元前637年在戰爭中受傷死去。結果此時的周王室又因為分封的問題爆發了“子代之亂”,周王室陷入危急狀態。公元前635年,剛剛即位的晉文公親自率兵勤王,因為王弟太叔子帶勾結狄國軍隊趕走了周襄王。晉文公很快打敗狄軍,活捉太叔子帶,護送周襄王回洛邑,立下了安定周王室的頭功,被視為齊桓公再世,在諸侯中建立了威望。然而直到5年後,即公元前632年,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晉國擊敗楚國才取代齊國成為霸主。
此後2年,晉、楚為爭奪鄭國大戰於邲。晉軍將帥對和戰問題爭論不休,步調不一,遲疑不進,在楚軍突然進攻下,晉軍主帥荀林父不知所措,下令先撤退到黃河者有賞。這條命令致使中、下諸軍爭舟渡河,自相砍殺;僅上軍在士會(隨季)的率領下殿後而不敗。
公元前583年,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晉國軍隊不僅擊敗了楚軍,攻破了楚國的盟國蔡國和沈國,侵入楚國本土,俘獲了楚國大夫申驪,俘獲沈國國君揖初,這標誌著晉國在晉楚爭霸中已完全佔據了上風。
公元前578年,晉國在取得對秦的麻隧之戰的勝利後,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部署,中原諸國實為晉國之屬國。晉國解除了對楚國作戰時,秦國趁機自西出擊的後顧之憂,而楚國未按盟約援秦,陷入被動。至此,晉國的霸權達到頂峰。
(晉文公)
此後,晉國與楚國作戰,一直都穩佔上風。在整個春秋中後期,一直到公元前546年,弭兵大會前,晉、楚先後作戰11場,晉勝9場,而楚勝2場。楚國多次戰敗,甚至給後世留下了“楚客”、“南冠客”和“楚囚”等典故。
這11場晉楚戰爭先後為:城濮之戰、北林之戰、柳棼之戰、穎北之戰、邲之戰、晉楚繞角之役、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鄢陵之戰、彭城之役、焦夷之戰、湛阪之戰。
晉國獲勝9場為:城濮之戰、柳棼之戰、穎北之戰、晉楚繞角之役、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鄢陵之戰、彭城之役、焦夷之戰、湛阪之戰。
楚國獲勝2場為:邲之戰、北林之戰,皆在楚莊王時期。
晉國雖然多次獲勝,卻始終不能徹底征服楚國,楚國的附屬國眾多,即使被晉國瓦解了一部分,楚國依然是南方最為讓強大的國家。楚國為了避免與晉國直接衝突,就發明了“國家游擊戰術”。晉軍來了,楚軍就走;晉軍走了,楚軍又來。
但是晉國和楚國都沒閒著,他們發起了代理人戰爭。晉國在楚國的後方扶植起了吳國,楚國因為北進道路被晉國壓制的死死的,因此只好向東發展,直面碰上了民風彪悍的吳國,楚國就開始扶植吳國背後的越國。吳國當然不滿意楚國的做法,因此楚、吳兩國爭端不休。在半個世紀的拉鋸戰中,吳國攻取了楚國的淮河一帶的土地,並在公元前506年發起了攻楚戰役,以三萬人長驅直入,攻破了楚都郢。申包胥哭秦庭,求來秦國救兵,這才得以復國成功。
不過楚國自此之後,國力大減,威風不比當年,已經從一流大國淪入了二流大國的行列,春秋後期及戰國初期的歷史,楚國都缺乏存在感。直到公元前386年吳起變法,楚國國力稍振,這才再一次用兵黃河。只是,當年的晉國霸主,早已不在,如今橫亙在楚國軍隊面前的是魏國軍隊。
然而,楚國的這一次復興,也只是曇花一現,在攻滅越國後,楚國國力短暫達到頂峰,結果楚懷王時期卻被秦國誘騙,客死秦國,楚國的上庸等地也被秦國攻佔。到公元前278年後,楚國都城都被秦國攻下,疆域損失接近一半。楚國遠避江右,以江淮為主要領土範圍,戰國進入到了下半場。
所以,在春秋五霸中,早期的“三小霸”霸權只及中原,當時的晉、秦、楚、齊等國還沒有發展起來。齊桓公首霸之後,因為繼承人等問題,齊國霸業一代而終。宋國的霸業就如鏡中花、水中月,從來沒有過。秦國東出被晉國壓制,只能向西發展,稱霸西戎。因此,在中原長期爭奪霸權的,只有晉楚兩國。歷史上的很多成語故事,都來自於晉楚爭霸的戰爭。
(晉悼公獨霸中原)
相對楚國“蠻夷”的身份,霸業長期是靠晉國來維持,晉國才是同根同源同宗的周王室名符其實的有力拱衛者。楚國的霸業只在楚莊王時,藉助秦晉之爭,晉國無暇爭霸,才能夠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國的霸業只維持了不到20年,且晉國仍在中原維持有相當的霸主地位。
其實,晉國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戰中失利之後,處境並不理想,齊國、秦國、楚國三個大國都與其存在矛盾,北方又有狄戎侵襲不斷,然而晉國最終卻成功將三個大國全部壓制住,同時不斷向北兼併狄戎之國,最終實現了晉悼公獨霸中原。
在春秋時期,從出於抵抗遊牧勢力的需要,出現霸主國家的公元前679年開始算,齊國維持霸業36年,宋國勉力經營7年,秦國沒有確立過中原霸權,楚國維持霸權20年,晉國維持126年,直到公元前486年吳國會盟,霸主歸吳。實際上,那時候的晉國的注意力早已不在國際事物,其內部的六卿的爭鬥已經逐漸白熱化。
在吳越爭霸的20年中,韓趙魏也完成了“三家分晉”,三晉之一的魏國率先強大起來,以晉國的三分之一稱霸中原長達百年,這也算是晉國霸權的慣性吧。
魏國跌落霸主地位後,“秦、楚、齊”三強格局開始形成,維持了70年時間,爾後趙國再度崛起,成為戰國後期能夠獨當秦國的東方國家。
如果算上戰國時期的魏、趙之霸,晉國的霸業,可以說一直貫穿了春秋戰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進取心之強,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
7 # 魯sh濤
齊國齊桓公
齊國在春秋初期就是強國,齊桓公的父親齊僖公就有小霸之稱。僖公死後,齊國經歷了一系列內亂後,齊桓公小白即位,任管仲為相,齊國走向強盛。齊桓公稱霸是在公元前681年的北杏會盟,之後平定宋國內亂,霸主地位由此奠定。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成為各國稱霸春秋的標準。桓公四戰狄人,南拒楚人,一生共召集十多次諸侯會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霸業中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平定戎人攻周。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共稱霸春秋38年。
晉國晉文公
晉文公早年在驪姬的迫害下,在外流浪19年。秦穆公為操縱晉國,於公元前636年將晉文公重耳送返晉國,懷公被殺而立重耳,次年便迎襄王返都。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獻楚俘給周襄王,會盟於周朝王庭。
晉文公由此確立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在之後的十餘年內,晉文公將面對楚國、秦國兩大強敵,但秦始終未能東進。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共稱霸4年。但晉國的霸權並未終止,其子晉襄公繼續將霸業推向高潮。
秦國秦穆公
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是值得商榷的,終其一生並未問鼎中原,只能算是稱霸西戎的霸主,沒有達到尊王攘夷的標準。秦穆公即位後,秦國國力有了十足的發展。秦穆公一心想成為中原的霸主,秦國與晉國時代通婚,結為秦晉之好。秦穆公助晉文公奪得王位,使得晉國成為秦國東進稱霸中原的最大障礙。晉國在殽之戰中大敗秦軍,至此秦穆公決定向西擴充套件,攻滅十二國,渭水流域大部分已被秦佔領,秦穆公成為西戎中的霸主。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共稱霸3年。
楚國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後,積極南進攻伐中原的宋、鄭、陳等諸侯國。此時的晉國自文公死後內亂不斷,國勢衰落。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伐鄭時,連同救鄭的晉軍一起打敗,這一戰奠定了楚莊王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霸業終止,共稱霸6年。宋襄公雖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但終其一生並沒有什麼值得說的霸業。唯一值得稱讚的是其平定齊國內亂,但也只是獲得了一些名氣而已。後來與出國爭霸,在泓水之戰中受到重傷而死。鄭莊公與宋襄公一樣,霸業未起。
吳王闔閭也只是稱霸與南方的諸侯,在公元前506年攻克楚國郢都而奠定南方霸主的地位。後在公元前496年被重傷而死,共稱霸南方10年。越王勾踐被荀子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勾踐在公元前494年吳軍打敗,被囚禁三年後釋放回越國。越國國力恢復後,勾踐於公元前482年大敗吳王夫差,最終滅掉吳國,奠定了南方霸主的地位。公元前465年,勾踐去世,共稱霸南方17年。
綜上,春秋五霸中稱霸時間最長的是齊桓公的38年,時間最短的是秦穆公的3年。而鄭莊公與宋襄公沒有實現真正的霸業。
-
8 # 聊以自娛2
回答: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為中國歷史的春秋時期,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稱霸五個諸侯,也稱“五伯”。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不過,當今史學界主要認可兩種說法:《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我這裡僅將這五霸創立者(七人)簡要介紹一下。以供讀者參考:
1、齊桓公(?-公元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終年73歲。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華人。齊襄公之弟。齊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公子小白爭位成功繼國君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團結其他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稱霸時間不確,若按繼位時間算,稱霸時間大約有38年。
2、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時宋國國君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子姓,名茲父。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公元前643年宋襄公是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華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歷史上認為宋襄公是個虛幻的霸主,稱霸時間大約有6年。
3、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名副其實的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公元前632年4月,晉軍“退避三舍”、誘敵深入,晉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鄄城縣)。與楚軍決戰。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晉文公曾以“尊王”號召,平定東周王室之亂,迎周襄王復位。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並召集齊、宋等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史稱:“踐土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晉文公約在公元前632年稱霸4年。
4、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又稱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是繆氏先祖;是各史籍當中高度認可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繼位後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用五張羊皮換來的)、蹇叔、公孫枝等為大夫。曾扶持晉惠公(姬夷吾)登基,在晉國鬧災時接濟晉國。晉惠公許諾:若成功奪位,必贈秦五城,可晉惠公登基後,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給秦國,反而恩將仇報,在秦國同樣鬧災時,一顆糧食也不賣給秦國。秦穆公大怒,親率孟明視等人討伐,並生擒晉惠公,成功獲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擴充套件到黃河西岸。晉惠公的兒子太子圉(晉懷公),在秦國放走晉惠公之後如約到秦國做了人質。秦穆公為了繼續掌控晉國,將女兒懷嬴許配給晉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晉國登基之後變卦,與秦國交惡。秦穆公之後又將懷嬴改嫁給姬重耳,並輔助重耳回國當了國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懷嬴改嫁”,晉文公在任期間與秦國和睦、時常結盟。由於秦國與晉國的多次聯姻,被後世多稱為“秦晉之好”。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晉聯盟之後,急欲進兵中原,完成霸業。後遣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奔襲鄭國,後被鄭人識破,途中順道又滅了滑國,中原自危。晉襄公為了遏制秦人東進的勢頭,親率先軫等人於崤山(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埋伏,全殲秦軍。這就是著名的“秦晉崤之戰”。秦穆公於是掉頭向西發展。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一說20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按秦穆公為西方諸侯之伯算起,稱霸時間大約有3年多。
5、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當中高度認可的春秋五霸之一。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開始成為中原霸主。在與晉國爭霸的過程中,楚莊王曾經率領楚軍北上,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主力大軍開至東周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當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聞訊忐忑不安,派巧言善變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接見王孫滿,二人談論天下大勢,楚莊王一時興起,向王孫滿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史稱“問鼎中原”)。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挑戰周王室的權威;欲完成祖先“窺中國之政”的夙願,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楚莊王是在楚國大力推行華夏文明的第一人(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楚莊王稱霸時間約為7年。
6、吳王闔閭(公元前537年―公元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吳王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使國勢日益強盛。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後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槜李之戰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劍斬落腳趾,重傷而死。吳國闔閭稱霸大約有10年時間。
7、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勾踐即位。同年,在檇(zuì,音醉)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大敗吳師。闔閭死後,其子夫差(前528年―前473年,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夫差為了洗雪父恥,勵精圖治,國力增強。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太湖中)大敗越王勾踐。勾踐向吳國表示臣服,越王勾踐在吳國扣押三年後,夫差將其釋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為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吳國後方兵力空虛。越王勾踐抓住這個機會率兵北伐,大敗吳師。夫差倉卒間與晉國定盟後率兵而返,與勾踐連戰數場,悉數慘敗,迫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中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吳國都城姑蘇(今蘇州)被勾踐興兵攻破,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後被擒拿,吳國滅亡。夫差被流放甬東(今舟山一帶),流放中,夫差悔恨自己當時沒有采納伍子胥之言而羞愧自殺身亡。勾踐滅吳後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越王勾踐稱霸大約有17年時間。
要說稱霸時間最長國家的是晉國,稱霸時間最短的是宋國,個人稱霸時間最長的是齊桓公,最短的是秦穆公。
-
9 # 我沒忘記home
“春秋五霸”是指東周春秋時期相繼稱霸主的五個諸侯,最早見於《左傳》一書。“春秋五霸”在周王權威衰落以後,以“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思想相繼統領諸侯。
春秋時期王權的衰落與諸侯的崛起
公元前771年,因周幽王寵信褒姒、廢除太子宜臼,宜臼的外公申侯聯合曾侯、許文公以及犬戎推翻周幽王,扶植宜臼為周平王。由於西周時期的都城已經被毀,周平王在前770年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成周(雒邑),東周開始。
周平王東遷以後,諸侯勢力崛起,周王室衰落。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與鄭莊公相互交換人質(“周鄭交質“),此舉使周天子的威望大大降低。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不尊重王室的鄭國,結果王室聯軍在“葛之戰”中戰敗,諸侯爭霸的時代正式到來。
附圖,春秋各國地圖
“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
“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是公認的霸主,但剩下的兩位有爭議,目前關於“五霸”至少出現過六種說法: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卷十四·諸侯王表·顏師古注》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目前流行的主要是《史記》或者《荀子》中的觀點,即: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最早稱霸的國家——齊國
公元前685年,齊國君主齊桓公繼位,他以管仲為相進行變法,廢除井田制,設鹽、鐵官和鑄錢,寓兵於農,齊國迅速成為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率諸侯聯軍陳兵楚國邊境,質詢楚國為何不向周王室朝貢,迫使楚國簽訂召陵之盟;又在公元前651年舉行”葵丘會盟“,正式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附圖,齊桓公與管仲(拓片)
霸業最持久的國家——晉國
晉獻公時期晉國大肆擴張,但因晉獻公寵信驪姬、廢嫡立幼導致朝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之子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返回晉國繼承君位,即晉文公。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第二年,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然後在踐土舉行會盟,史稱”踐土之盟“,成為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霸主。
附圖,城濮之戰示意圖
晉文公之後的一百多年間,晉國和楚國交替把持中原霸權,相比之下,晉國在更長的時間裡佔據上風。晉國因為其激烈的內部爭鬥,在前546年與楚國簽訂第二次弭兵之盟後,正式退出爭霸的舞臺。
霸業最短的國家——宋國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不止,南方的楚國乘機染指中原,宋襄公效法齊桓公以抵抗楚國進攻為名會盟諸侯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與威望都不足。前638年,楚軍在泓水大敗宋軍,宋襄公在次年因傷重而死。
-
10 # 月明如昔
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恆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另外一說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
其實我們只需要看一下毫無爭議的三位,就可以。
因為即使秦穆公拓地千里,也終究只能稱霸西戎;
宋襄公就是個笑話,被楚成王大敗,淪為千古笑柄;
吳王夫差稱霸時已經外強中乾,黃池會盟之後沒過多久就被越國所滅;
越王勾踐更是勉強,剛有點成就對文種就狡兔死,走狗烹。導致越國有霸主底子,進入戰國迅速衰落,最終被楚國所滅。
先來看齊國。齊恆公任用管仲,最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標誌他霸業的北杏會盟到身死霸滅(前681-前643,)霸業時間共38年,但是僅限於恆公一代。
晉國。晉文公城濮之戰打敗楚國而稱霸,第一次霸業時間從城濮之戰到邲之戰(前636-前597)第一次霸業時間39年,但是此後包括晉悼公復霸,趙盾復霸,基本一直左右春秋後半段局勢。
楚國。楚莊王前597年邲之戰打敗晉國稱霸,到前575鄢陵之戰時基本也一直左右中原局勢,所以第一次稱霸時間為22年。但是之後也有一定程度復霸,如前546年向戎弭兵,晉楚並霸。
所以,綜上我們得出結論:無論是第一次稱霸還是之後復霸,第一非晉國莫屬。而剩下的霸業最短者四個爭議霸主當中宋襄公算吧。只有霸主名義,沒有霸主實力,短時間內就被楚成王大敗於弘水,淪為千古笑談。 -
11 # 逸川歷史
對於春秋五霸傳統的說法其餘作者都已經普及得差不多了,這裡我說點不一樣的看法。
春秋爭霸戰爭歷來被看作是一種競技比賽,也就是說,當時處於中原以及周邊地區的主要大國互相展開競爭,誰能堅持到決賽,誰就是最後的霸主。但是由於這種競技比賽的規則不是很明確,所以到底最後誰贏了,也沒有個統一的說法,因此但凡有點成就的都有可能進入所謂五霸的行列,比如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等等等。
但這實際上是對霸主秩序的一種誤解。站在春秋時期當事人的立場上看,中原為什麼會產生霸主政治這樣一種特殊形態,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要知道,任何的政治模式都是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而存在的,任何的權力也都是需要有合法性的。那麼霸主政治他的出現究竟是要完成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呢?霸主權力的合法性又來自於哪裡呢?
這裡只說結論。春秋時代的國際政治可以看作是中原文化與南方荊楚文化之間的侵略與反侵略、滲透與反滲透的一場衝突。由於中央權威的喪失,原本受到壓制的楚國開始向北方擴張疆土,隨之而來的,是以楚國為代表的南方文化向中原地區滲透,從而引發了中原諸侯的集體焦慮。孔子為什麼要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這裡也涉及到北狄,篇幅有限,從略),就是因為對於中原諸侯來說,楚華人是異族,楚國文化是野蠻文化,他們擔心自己所珍視的周禮文化會被楚文化侵蝕掉,所以就要反抗。
但是,春秋初年,中原各國擺脫王室控制的時間不長,國力擴張的速度趕不上楚國北伐的速度,任何一箇中原諸侯拉出來,都是沒有與楚國抗衡的實力的。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所有諸侯團結起來,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大家把力量往一塊使,合起來的力量就能抵抗楚國北上的步伐,這就是霸主政治的實。
可問題是,中原諸侯好不容易擺脫了王室的控制,你突然要出現一個霸主又要把大家管起來,也沒有人會樂意不是,所以這裡又出現了一個霸主權力來源合法性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一開始就擺在檯面上的,而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摸索才逐漸摸出來的。齊桓公可以說就是那個摸石頭過河的人,他所探索出來的路徑就是尊王攘夷,一方面要把天子抬出來授權,另一方面你得帶頭擋住楚國進攻的勢頭,大家才能服你、認你,並不是說你拳頭硬你就能當霸主。
所以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春秋中後期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這麼一個套路。表面上看,齊桓公死後,霸權落到了晉楚兩國的手裡,這兩個國家你打我,我打你,誰打贏了就是霸主——後來因為楚莊王打贏了,於是就有人封了楚莊王一個霸主。可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中原的霸主一直都是晉國,只不過是有的時候晉國不給力,讓楚國打敗了,楚國的勢力就全面侵入了中原。等到晉國回過勁來,再把楚國的勢力驅逐出去,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到了春秋後期,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消耗,再加上吳國的不斷侵擾,楚國的國力與中原諸侯(特別是晉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北伐的勁頭也越來越提不起來了,到最後甚至國都還被吳華人給攻破了。中原國家一看,這外部威脅也沒有了,咱們這中原聯盟是不是也該解散了?這個時候晉國的實力盡管還是很強大,可沒有理你你一個人也拽不起來啊,他們最後掙扎了幾年,發現也沒意思,所以也就不再把霸業當回事了。也就是說,當中原聯盟的假想敵不復存在,霸業整治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任由你再怎麼武力強大,也沒辦法給這種政治模式續命,霸主政治也就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說了這麼多,回過頭來看所謂的春秋五霸,這個概念或許本身就不成立,因為擔當過霸主職責的總共就兩個國家,一個是齊國,一個是晉國。其餘的那些來自於楚國、吳國、越國的君主,實際上都沒有真正承擔過霸業秩序索要完成的使命,根本算不上是霸主。
哪個國家維持的霸業最長?晉國。
哪個國家最短?齊國。
當然了,如果你只是看熱鬧,春秋五霸那麼多版本,你隨便選一個都可以,只要你開心就好。
以上。
-
12 # 漩渦鳴人yy
關於這個,其實我們對於春秋五霸的分析也有總體來講,其他的幾位吧主在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人看來都有點兒不夠,看,能夠真正稱得上天下霸主的也只有這三個人,所以說與其講是春秋五霸到還不如講春秋三八。
至於說像宋襄公這樣的,那是大家為了調侃,選擇將它直接提拔到這個高度跟其他吧主做對比,他根本就沒有成就霸業,那他的霸業時間當然也就是最短的時間為零,誰還能比得過它是不是?
至於說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三個人只能夠算一方的小霸,也就是說這些人出了這個村就沒人認識他們這些人成就的可以算得上是把頁,而且在他們的領地內長時間地存在,但是這些人並不能算是天下的霸主,所以也不能拿出來比較,你要真的拿出來比較的話,對於很多國家來講都不公平。
比如說齊國齊國這個國家一直在自己的領地內是老大,這是毫無疑問的,齊國本身就是一個東方大國,可是齊國真正成就吧主位置的只有在齊桓公那個歷史時期,其他的時候由於齊桓公死了以後,緊接而來的就是齊國長時間的內亂,所以在後來面對晉國楚國這兩個吧主的時候,齊國一一般來講都是自己待在自己的領地內,不願意出去的那種。
剩下來作比較的那就是晉國和楚國,晉文公是緊接著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的一代霸主,晉國也是一箇中原大國,一直持叫他滅亡的時候也就是三家分晉,從晉文公開始,無論整個晉國如何內亂,也無論周遭的事例如何攻擊他,他就是一箇中原大國,在黃河以北的所有國家,從晉文公崛起以後就一直向晉國納貢,晉國的整體的霸業從晉文公開始一直持續到春秋結束,三家分晉的時候,所以說晉國的霸主時間很長,這個長度可以算得上是春秋時期所有把賈祖國裡面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
最後我們說一下楚國在晉國這個段落裡面,我說過晉國的霸業是維持在黃河以北的區域,這個並不是天下的霸主,但是這個原因是楚國造成的,原先在晉文公那個歷史時期,一直到楚莊王崛起之前進國事天下的霸主,因為他擊敗了楚國的進攻,然後成為了天下所有小諸侯學習的物件。
但是楚國被晉文公擊敗的時候,並不是他最巔峰的時候,等到後來楚莊王上臺以後,楚國的整體實力得到提升,並且率領軍隊去挑戰晉國,雙方之間爆發大戰,但總體來講晉國和楚國之間保持一種軍事的態度,因為雙方都不能夠把對方給徹底咬死,所以二者之間達成協作說黃河以北全部歸你,進過黃河以南全部歸我楚國。
所以說楚國的霸業時期應該是從楚莊王開始一直持續到春秋末期,按照時間來講,楚國持續自己霸業的時期應該排第二。
所以我們來看的話,排名第一的毫無疑問是晉國,排名第二的是楚國,第三是齊國,第四就是宋國武,秦國吳國,越國,一些雜牌兒國家。
回覆列表
春秋五霸,哪個國家維持的霸業最長,哪個國家最短?
提這個問題,就是對春秋五霸不瞭解。春秋五霸指的是五個人,不是指國家。論稱霸的國家,則只有晉國和楚國,晉楚爭霸貫穿著春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最後趙魏韓三家分晉,標註著春秋時代結束,東周進入戰國時代。
尊王攘夷齊桓公
春秋時代的霸主,實際上就是"盟主",霸同伯,相當於諸侯之長兄。要想成為霸主,必須得到周王的授權。霸主可以號令諸侯,集合諸侯之兵,討伐對周王不臣的諸侯國家戎狄蠻夷之國。
但春秋時代,周王只是名義上的共主,不斷有諸侯和中原之外的其他民族挑戰周王的權威,周王也無力征討。而霸主的權威更高,打著周王的旗號約束諸侯,尊王攘夷,成為事實上的領袖。
其他諸侯國不僅要向王天子進貢,也要向霸主進貢,還有參加會盟,跟隨霸主出兵打仗。如若不從,馬上就有亡國的危險。事實上所有的霸主國家,都滅了不少周邊小國。
春秋時代能夠稱為霸主的諸侯,公認的春秋五霸包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也有人把鄭莊公、宋襄公、越王勾踐列入春秋霸主。其中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是周王承認的霸主,楚莊王是周王被迫預設的霸主,鄭莊公是率先打破周王權威的春秋小霸、宋襄公是企圖稱霸的但不成功的霸主。
大器晚成晉文公
若論霸業最長的國家,則非晉國莫屬。晉國在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大敗楚國,同年召開了“踐土之盟”大會和“翟泉大會”,晉文公重耳被中原各主要諸侯國公推為盟主,周天子予以承認。
晉國霸主地位,一直到公元前482年黃池大會上吳國夫差稱霸,晉國失去霸主地位,持續約150年,當然中間晉國也多次經歷內亂,也被楚國打敗過,但總體上仍為霸主。
其次是楚國,楚國自楚莊王時代,多次與晉國爭霸,貫穿了春秋時代霸業的主線,長期主宰春秋時代其他國家的命運。
而其他霸主國家,稱霸的時間短,影響範圍不大,比如齊桓公,齊桓公為春秋首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霸約40年,但齊桓公去世,齊國內亂則霸業衰敗。鄭莊公、宋襄公只是一時小霸主,無關大局,秦國長期處於西陲,不參與中原政治活動。吳越爭霸主要在東南一帶,且處於春秋後期。
問鼎中原楚莊王
晉楚之間爭霸,自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開始,到公元前546年彌兵大會之間,先後發生過11次戰爭,其中晉國獲勝9次,楚國獲勝2次,晉國佔據著絕對優勢。
比較著名的戰爭包括城濮之戰、鄢陵之戰。總體上晉國佔據主動,但未能消滅楚國,楚國仍然保持著強大實力。
由於晉楚爭霸,中原各諸侯國經戰火之苦,疲憊不堪。公元前546年,經過宋國大夫向戌的不懈努力,往來奔波,14個國家召開彌兵大會,約定晉楚兩國大致上平分霸權。除了齊國和秦國外,其他國家都需要向晉國和楚國進貢和朝拜,各國免去了連年征戰之苦。
彌兵大會後的約定維持了40年大體上的和平,公元前406年,晉國與18國諸侯會盟約定伐楚,廢了彌兵大會之約,晉國成為中原唯一的霸主。後雖然沒有攻打楚國,但楚國已經完全孤立,蔡國、唐國又聯合吳國,一舉攻入楚國郢都,直到楚國向秦國求救才得以復國。
在此之後,吳王闔閭之子夫差繼位,又打敗齊國,公元前482年在黃池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周王也派代表參加,吳王夫差以去掉王的稱號改為吳公的代價取得主盟地位,晉國的霸主地位也結束了。但此時,越王勾踐已經偷襲了吳國,夫差不久後即三戰三敗被自殺身亡,吳國也被滅了,應該說吳國是稱霸的時間最短霸主,沒有之一!
臥薪嚐膽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公元前472年,在徐州與諸侯會盟,當上了春秋最後一任霸主,被周元王封為"越伯"。但是越國稱霸也只是曇花一現,勾踐死後越國很快陷入內亂,甚至又恢復到了原始部落狀態,連王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