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傳基文化
-
2 # 小蟲御木
這個問題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從詩表面看是寫了三種水果:木瓜,木桃,木李。其實我認為是寫了三類水果:瓜類,桃類,李類。首先木瓜絕不是現在市場上的木瓜,因為木瓜原產地南美洲,大約十七世紀才傳入中國,所以詩經上所說的木瓜是指本土所產的瓜果類,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木桃,木李都是泛指一類水果。而詩的意思是女子對自己心儀的男子投擲瓜果,而男子如果也有意,便解下腰間的佩玉贈送,投擲的水果沒有特定的,什麼品種都可以,而不是僅指哪幾種。相信聰明的女子們一定會選擇既能引起男子注意又不會汙了錦衣的瓜果!你認為我回答的有道理嗎?歡迎指正。
-
3 # 木山文
這首詩共寫到三種果買,即木瓜,桃子,李子。過去有"衛國回報答齊國"的解釋,但現在一般都認為是男子回報女子的詩。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後來有句成語叫"投桃報李",意思是別人對你存好處或恩情,你應該報答。二是,此詩中回報的都是比爪果貴重很多的珮玉,說明回報超過了對方原贈很多,這才是情誼。所以說"非報也,永以為好也。"要永結恩情,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建立深厚關係的美好願望。
-
4 # 心悅星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詩中描述的水果跟現在的有一定的區別,古代用語都是單音節字,木瓜、木桃和木李的用語是木都是樹的意思,先秦時期也是沒有西瓜、甜瓜和哈密瓜的,衛國在今天河南山東交界一帶,不會有現在意義上的木瓜,因此瓜、桃和李都是一種樹上的水果,同時詩經中的三中水果,對應三種玉佩,都是泛指,用排比的手法講述贈送三種水果,回贈三種玉佩來講強調,用現在簡單的話來講,就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過古人含蓄表達意境幽美
-
5 # 三羽鳥
《詩經》中《國風·衛風·木瓜》中寫了木瓜、木桃、木李三種果實。
這首詩不長,所呈現的詩義也很明朗,三章反覆都在說同一件事情:你贈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但饋贈的意義不在於物品本身,而在於雙方情義的相互珍惜。後來的成語“知恩圖報”“湧泉相報”,便是源自《國風·衛風·木瓜》“報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感恩報恩精神。
-
6 # 鈺姐的書齋
我是鈺姐,我來回答。
一、關於《詩經》眾所周知,《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向來被公認為中國古典文學之源,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一共311篇,包括風、雅、頌三大部分。
《詩經》的顯著物點是描寫和反映現實生活,因此它開創了中國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比起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後者是虛構的超越人類世界的諸神和英雄的世界,是遠遠高於現實生活的。
《詩經》裡除了有先民們的勞作和智慧外,更展現了青年男女直接、真摯而熱烈的愛情,因而曾讓年少的我認為它是一部愛情詩歌。比如詩經的開篇《國風.周南.關雎》寫的是一位勇敢的小夥子對心儀姑娘的濃烈追求,展示的是愛情之美。
二、解析《國風.衛風.木瓜》《國風》中還有一篇《衛風.木瓜》展現的也是愛情之美。不過這篇的人物物件和《關雎》剛好相反,它寫的是一位妙齡女子對心儀男子的愛情表白。看來先秦時的女子把“女追男,隔層紗”演繹得非常完美,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愛情。
《國風.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這首愛情民歌不難理解:
你將木瓜贈送於我,我拿珍貴的瓊琚作為回報。不是為了回報你,只是為了兩情兩悅,為了我們能相愛!
你將木桃贈送於我,我拿珍貴的瓊瑤作為回報。不是為了回報你,只是為了兩情兩悅,為了我們能相愛!
你將木李贈送於我,我拿珍貴的瓊玖作為回報。不是為了回報你,只是為了兩情兩悅,為了我們能相愛!
1、《國風.衛風.木瓜》的詩歌與藝術之美從《國風.衛風.木瓜》中,我們能看到古代詩歌的韻律之美。詩歌的顯著特點是重複迴環和跌宕有致,以便吟唱起來,能達到聲情並茂、優美迴環和韻味濃郁的民歌效果。
《國風.衛風.木瓜》一共三章,每章後兩句完全一樣,前兩句也僅一字之差,這樣就形成了詩歌迴環的音律之美。這是《衛風.木瓜》顯著的藝術手法,《詩經》其它篇章也是如此。
都說,最好的愛情莫過於,你暗戀的人同樣暗戀你,你喜歡的人也同樣喜歡你;不是一廂情願、一意孤行的痴纏,也不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怨念。正如《衛風.木瓜》中的青年男女。
詩中的一共提到三種水果“木瓜”、“木桃”、“木李”,也就是回答題目中的第一個問答。“投”在這裡不是從字面理解為“投懷送抱”,而應理解為“贈送”,才比較恰當。“瓊琚”、“瓊瑤”、“瓊玖”皆指玉佩等佩飾名。
“匪報”是指“並非為了回報”之意,詩文意思可以簡譯為:“你贈我木瓜、木桃或木李等物品,我回報你瓊琚、瓊瑤或瓊玖等,並非為了答謝你,只是為了我們能長久相愛下去。
全詩三章重複度高,重疊工整,每章僅兩字之差,在吟唱時朗朗上口、充滿韻味。全詩結構新穎有特色,突破常規四字句式。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等之類。因此,全詩兼具詩歌與藝術雙重魅力,值得一品。
2、《國風.衛風.木瓜》物物相贈的愛情之美詩中“投木報瓊”與《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投桃報李”可相比肩,雖使用頻率不及“投桃報李”高,但都是先民們相互贈答、禮尚往來的美好情操。
俗語“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是禮之邦,“報木報瓊”已不僅為一般的禮節,更是一種以示尊重的禮儀。在日常中,瓊琚、瓊瑤或瓊玖等比木瓜、木桃或木李等貴重多了,但在《衛國.木瓜》中,禮物本身的價值已不重要,它與男女兩情相悅、兩心相許相比,已黯然失色。
因此,不管是古代先秦,還是當今現代,戀人們之間的情宜都是以小禮物作為連線橋樑的。古代常以瓜果、佩飾等來連線感情,在他們看來,一塊絲帕、一把摺扇都是表達出深深的愛意。
如《紅樓夢》中賈寶玉送林黛玉兩塊舊帕,表達他對黛玉橫也思(絲)來、豎也思(絲);小紅遺失手帕實則為贈送賈芸,表達她對賈芸的愛慕之情。因此,看似微小的禮物,卻能為青年男女傳情達意、相思定情,這是物物相贈帶來的愛情魅力。
《衛風.木瓜》中的妙齡姑娘眼見心儀已久的小夥從身旁經過,隨手將手中的木瓜投送給男子,姑娘此時只是低頭含笑、嫣然不語,而男子卻早已心領神會,忙將自己隨身佩戴的玉佩贈送給了姑娘。
因為,他知道姑娘並不是隨意的、普通的投擲瓜果,那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此時,姑娘的木瓜也不是普通的木瓜,是她那顆愛情的滾燙的愛慕之心。古代先民幾乎都是以互贈東西來確定心意或婚姻的,因此有拋繡球選定夫君一說。
而詩中的姑娘無疑是幸運的,男子對姑娘早已萌生愛意,只是還未來得及表白,他的反應也是非常熱烈的,他送姑娘的玉佩不知要比木瓜貴重多少倍。但他認為還不能足以表達對姑娘的情感,他想和姑娘永久和相好下去,所以才說“永以為好也”。
常言“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周南.關雎》中的“男追女”,確實難度係數很高,“輾轉反側”、“琴瑟友之”又“鐘鼓樂之”,但最終女子還是被男子的堅持、熱忱所感動,男子求而得之。而《衛風.木瓜》中的“女追男”剛好兩情相悅,十分甜蜜美好。
3、《國風.衛風.木瓜》純粹真率的愛情之美《衛風.木瓜》中簡單純粹的感情是相當美好的,突破陳規以及眾多條條框框,突破了外在的眾多阻礙因素,因為報之以瓊琚,只為想和對方長久相愛下去,畢竟真愛才是無價的。它與我們當今的愛情相比,反而先民們的愛情更純粹些。
現代有些人可能失卻了愛情的初心,讓愛情變了味。太多的人為愛情付出了很多,而始終求而未得,沒有任何回報。或者認為愛情的付出必須對等,即自己付出了多少,對方必須付出多少。這就真的成了心理學上講的“反黃金規則”了,太過絕對化了。
如果我們能遵從“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純粹又純真的情感,那麼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痴男怨女了,也不會再流傳太多悽美的愛情故事了。
三、結語《詩經》反映的是先秦人民的現實生活。相傳在每年的春天,周代的采詩官們便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給太師譜曲。如此後世的我們才能領略到先古的愛情與生活。
比如《國風.衛風.木瓜》,展示的純粹熱烈、毫不掩飾的感情,但不會給人有隨性和邪念之感。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這應該是對《詩經》愛情的最高的讚譽吧。
(END)
-
7 # 莉莉分
孔子曾說:(詩)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經》中草木芬芳,有我們熟悉的“葭”“薇”“苓”“茨”;《詩經》中果香四溢,如梅、桃、李、葚。那麼《國風·衛風·木瓜》中都提到了哪些水果呢?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透過讀詩,我們很輕易就知道了,《木瓜》中寫到的果實有木瓜、木桃、木李三種。
1.此瓜非彼瓜!首先,我們得弄清楚,這裡的“木瓜”並不是今天市面上常見的水果。
番木瓜是熱帶水果,而衛國的先民們的活動區域是黃河流域,北溫帶氣候不符合番木瓜的生長條件。假設真有一個從南方熱帶運過來的木瓜,那也是普通老百姓得不到的。想想唐代楊貴妃愛吃的荔枝,也只有皇帝李隆基才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本事。因此木瓜不可能出現在在民間傳唱度高的“國風”中。
確定了番木瓜是個舶來品,那它是什麼時候來到中國的呢?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據宋代的《唐語林》中寫到了一個故事,提及了因木瓜上貢引起的一場風波。由此可見,唐代時木瓜仍屬稀奇之物,那麼在先秦時期更不能成為人們隨便贈與的禮物。
2.木瓜為何要“亂入”?《詩經》中為什麼會出現木瓜呢?我們可以從古籍中找找線索。
據北宋陸佃《埤雅》卷十三《釋木》章中記載:
“江左故老,視其實如小瓜而有鼻,食之津潤不木者謂之木瓜。圓而小於木瓜,食之酢澀而木者,謂之木桃;木李大於木桃,似木瓜而無鼻,其品又下木桃,亦或謂之木梨,梨蓋聲之誤也。”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木瓜、木桃、木李是同一類植物,只是果實的大小、口感稍有差別罷了。
文中還提出了“木李”可能是“木梨”的誤用。這樣一來,我們便很好理解木瓜為何要“亂入”了。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陸佃文字進行了延伸:
”木瓜性脆,可密漬之為果……木桃、木李性堅,可蜜煎作糕食之。”木瓜根本不是亂入,它們本就是同根生的一家人,就連吃法都差不多。
3.科普一下“木瓜”本尊那《詩經》中出現的木瓜到底長啥樣?
木瓜,薔薇科植物,以灌木或小喬木為多見。春天開花,夏天結果,秋天果子成熟。
木瓜的葉子與桃葉比較接近,橢圓形,表面比較光滑。
木瓜花與桃花也非常相似,五片花瓣,紅白相間、或者為過渡色粉色,開花時間較桃花晚,花枝沒有桃花繁密。
木瓜的果實真的和現代吃的香梨很像,橢圓形,有凸起的臍,初期為綠色,成熟後轉黃。
總結《詩經· 衛風· 木瓜》是一首傳誦度很高的詩篇,我們從報之以“瓊琚”“瓊瑤”“瓊玖”,知道了從先秦時候開始,中國就是禮儀之邦,注重禮尚往來。我們還從詩中瞭解到,中國早就有了吃木瓜、木桃、木李的傳統,並透過對“木瓜”的溯源,懂得了木瓜、桃、梨的差異與區別。讀一首小詩,瞭解一段歷史,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用!
-
8 # 一瑤讀書
詩經中【國風·衛風木瓜】中寫了哪些果實?如何解析?
這個問題問的有趣,是所有詩經問題中不同於以往角度的問題。
詩經【國風▪衛風▪木瓜】寫了三種水果,而且是特別好吃的三種水果喲!
第一
解析三種水果
【國風▪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三段是分別出現了木瓜,木桃,木李三種水果,木瓜也就是今天的番木瓜,木桃也就是今天的楂子,比木瓜小,木李就是今天的榠楂,又名木梨。詩人用三種水果隱喻了三重情義。
第二對【國風衛風木瓜】的解析
整首詩翻譯成現代話就比較情意綿綿了:她把木瓜送給我,我拿佩玉來報答,不是真的要報答這麼簡單,是我要永遠愛著她。
她把鮮桃送給我,我拿佩玉來來還報,不只是來還報,是我要和她長相好。
她把李子拿給我,我拿佩玉來還禮,不只是做回禮,我要和她好到老。
這是情人之間相互贈答的詩,男女約會,女子採集水果投給她中意的男子,男子回贈她玉佩作為定情信物,確定戀愛關係。
在古代贈送美玉有特別的意義,表示把自己的心交給了對方,要對愛的戀人忠貞不渝。
整首詩作者有意的用一種反覆的句式營造一種跌宕有致的神韻,在歌唱時有重複的美感,這樣的句式在整部詩經中不多見。
似乎贈與的水果與回報的佩玉價值不一樣,這體現了男子對女子的愛慕情深,他藉助貴重的與表達對女子珍重,珍愛的心意。這樣的真心真情放到今天能有多少男子做到呢?
第三
對詩經的解析
詩經中有很多篇這樣的愛情是,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兩千多年以來最流行的情話。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認為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其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和多樣化的文字風格,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經】中的詩歌大體產生於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距今約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描寫了純美的愛情,反應了社會的腐敗。
中央電視臺的【經典詠流傳】欄目更是為很多經典的【詩經】作品配上音樂,唯美的表現了【詩經】的魅力。引得更多年輕人喜歡上了讀詩經背誦詩經的熱情。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繁盛做出了努力。
中華文化從未斷流,讓我們一起努力,為【詩經】以及更多詩歌作品的傳承和繁榮盡一份力。
回覆列表
《國風·衛風·木瓜》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關於此詩主旨有很多爭論,經過漢人、宋人、清人乃至當今學者的考釋,對此詩,文學史上大致出現了“美齊桓公說”“男女相互贈答說”“朋友相互贈答說”“臣下報上說”“諷衛人以報齊說”“諷刺送禮行賄說”“表達禮尚往來思想說”等七種說法。在藝術上,全詩語句具有極高的重疊復沓程度,具有很強的音樂性,而句式的參差又造成跌宕有致的韻味,取得聲情並茂的效果,具有濃厚的民歌色彩。
作品名稱
國風·衛風·木瓜
作品別名
衛風·木瓜、木瓜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作品原文
投我以木瓜⑴,報之以瓊琚⑵。匪報也⑶,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⑷,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⑸,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1]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木瓜: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薔薇科,果實長橢圓形,色黃而香,蒸煮或蜜漬後供食用。按:今粵桂閩臺等地出產的木瓜,全稱為番木瓜,供生食,與此處的木瓜非一物。
⑵瓊琚(jū):美玉名。下文“瓊玖”“瓊瑤”意同。
⑶匪:同“非”,不是。
⑷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⑸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2] [3]
白話譯文
你將木瓜投贈我,我拿瓊琚作回報。不是僅為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將木桃投贈我,我拿瓊瑤作回報。不是僅為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將木李投贈我,我拿瓊玖作回報。不是僅為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創作背景
關於《衛風·木瓜》這首先秦古詩的背景,古往今來的解析多有分歧。據張樹波《國風集說》統計,主要有七種說法。成於漢代的《毛詩序》雲:“《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於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物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這一說法在宋代有嚴粲(《詩緝》)等人支援,在清代有魏源(《詩古微》)等人支援。與毛說大致同時的三家詩,據陳喬樅《魯詩遺說考》考證,魯詩“以此篇為臣下思報禮而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意見與之相同。從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贈答說”開始流行,《詩集傳》雲:“言人有贈我以微物,我當報之以重寶,而猶未足以為報也,但欲其長以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如《靜女》之類。”這體現了宋代《詩》學廢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這一說法受到清代《詩》學獨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際恆的批駁,《詩經通論》雲:“以(之)為朋友相贈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現代學者一般從朱熹之說,而且更明確指出此詩是愛情詩,作者當是一位青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