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鬼粉撲
-
2 # 線團娛樂
相聲行當中有一個老規矩,就是捧哏一般都比逗哏年長几歲,因為捧哏的重要位置,要掌控全場的節奏,還要鎮住場面,那麼捧哏和逗哏有什麼區別呢?
三分逗、七分捧,這在一些經典相聲作品中是常聽到的對白,這也向大家揭示了捧哏的重要性,雖然逗哏是所有人眼裡的主角,但包袱能不能抖的響,完全看捧哏能不能接住詞、會不會捧,所以在早期,逗哏和捧哏之間是按逗三成、捧七成來分配的,逗哏和捧哏之間,雖然捧哏的捧尤為重要,但大家還是習慣性的在意率先出場、率先說詞的逗哏,這也讓逗哏有了更高的名氣和商業價值。
捧哏和逗哏的區別:逗哏在相聲中主要是逗觀眾笑、抖包袱、滑稽的意思,捧哏是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相聲表演中,二者缺一不可。
-
3 # 哈哈驛站
我是行家!捧說七分是讓觀眾記住相聲不止有逗哏,本來捧哏說話就很少!再不說重一點,捧哏會感覺很自卑!這是相聲老祖師爺傳下來的規矩!
-
4 # 邯山劉居士
————這種說法是對外行人說的,行業內部可能不是這麼說的,特別是非主流的相聲團體。主流團體是國家的演出機構,不可能是這種說法。
一:如果說真的是“三分逗七分捧”演出費是三七分帳嗎?肯定不是吧?
二:組合主要是默契,不應該分的太細緻,一個組合的成名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更不能分幾成了。
三:只是尊重對方的說詞,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門外漢,認識不夠深刻,純粹是個人見解。
-
5 # 深度曲藝
一般三分逗七分捧的說法是《論捧逗》中的相聲臺詞,不過,這也是真的,能做到的相聲演員,必定可以非常成功。
學捧哏的,逗哏的活兒也都得明白,但是評價每對而組合的佔比其實沒有意義,演員也不高興,因為一對兒搭檔是一個整體,誰的水平不夠節目也不會好看,而且水平差距大,不論是對水平低的還是高的都不是好事,最好勢均力敵共同進步,甚至水平高的不能突出顯示自己,要壓一壓水平。
而且相聲表演當中也不是所有的節目都是所謂的捧哏詞兒少。
以逗哏演員的表現為主的叫做“一頭沉”;表演內容分量佔比差不多的,互為捧逗的叫做“子母哏”。
牛群馮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子母哏”。
而很多的節目本身也是“子母哏”,比如:《對春聯》《繞口令》等等。
捧哏的作品非常重要,說話的懇節兒,語氣,停頓,等都很重要。
總結來講,就是節目的整體節奏、情緒、氛圍、翻包袱、畫龍點睛的點,基本都掌握在捧哏手裡。
一位逗哏相聲大師的旁邊,一定也是一位捧哏相聲大師。
如果,您看普通的專業相聲演員表演感受不出來,您可以找找于謙老師給別人捧哏的節目來看,就看出來水平了,郭老師也給很多圈外的助演明星捧過哏,可以對比看看。
您說的這幾對都是水平很不錯的,很和諧,其實已經出名並且口碑還不錯的相聲演員都是捧逗之間磨合的不錯的演員,基本可以做到相聲的那些所謂老話和要求。
回覆列表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逗哏的就像惹事的熊孩子,不斷的引起各種各樣的麻煩事,捧哏的好比平事的家大人!不管自己家孩子惹了多大的事,都能平平安安穩穩當當的解決,您說誰的作用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