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茫茫長夜
-
2 # 芳芳在臺灣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怎麼辦?這大概是現代社會,最為常見的都市病。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排除抑鬱傾向的情況下,大體上,有這麼幾個原因:
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不差,至少不會到「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程度,故而從根源上缺乏探索和前進的動力;這些人在過往的生活中,往往比較循規蹈矩,遵循傳統的教育和考試模式,從而很少能夠發掘「自己擅長什麼」和「自己喜歡什麼」;基於前兩點,再加上我們的生活過於便利,內源刺激不足,外源刺激又遠遠過載,於是,他們習慣了從外源刺激獲取獎賞,從而抑制了內源刺激的動力。也就造成了對「行動」的巨大障礙。有些朋友可能會說:雖然生活很便利,但還有工作呀。為什麼工作不能成為成就感、滿足感的來源,啟用內源刺激呢?這個問題很好。有些人是可以的。但除了少數幸運兒之外,大多數人的工作,往往都有一個特點:非自主性。
大多數人的工作,很可能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也難以自己掌控工作內容、方式和節奏。你被迫在不想加班的時候加班,被迫三番五次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乃至不倫不類,被迫迎合上司和客戶的要求、按他們的指令行事,在這種情況下,工作就變成了一種負擔,而非獎賞。
判別的方法很簡單:問自己,每天上班時,你是充滿鬥志和幹勁,還是不情不願,就可以了。
所以,好的工作,未必是高收入的工作,而是你擅長、感興趣、目標一致、擁有使命感和價值感、並且能夠對其負責的工作。
分享幾個簡單的方法。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行動。先覺察到這一點,再讓自己去行動,不要考慮太多。試著從行動中獲得反饋,成為你持續前進的動力。
動手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動手(字面意義上的動手),是鍛鍊和啟用大腦非常有效的做法。它可以引起大腦更強烈的反應。所以,為什麼生活如此便利,仍然有人喜歡動手去做東西?就是因為,動手做一些事情,能夠帶來充盈的樂趣和成就感。嘗試自行去解決問題,很多人的思維是「追求效率」,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短的路徑,得到最好的結果。所以,當他們遇到問題時,經常會選擇當伸手黨,讓別人幫忙決策。增進生活的多樣性。許多陷入「興趣迷思」的人,往往都存在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他們的生活模式,太狹窄了。畢竟,興趣也好,目標也罷,最核心的,是對生活抱以熱情,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
3 # xyw異鄉
可能是你太懶散慣了,以至於食不甘味,對任何事物無興趣,對任何事物也無所謂。
成天昏昏噩噩,渾身無力,大事做不了,小事又懶做,庸人一個。
-
4 # 竹小肅
其實提出這個問題,就還是對生活充滿了“興趣”,不是嗎?
曾經在心理學上看過一個有趣的理論,人為什麼會一直不停的嗑瓜子,重點在於即時反饋,你磕到一顆瓜子,馬上就能得到瓜子吃,一直磕一直吃,當你嗑到壞的瓜子次數多了以後,也許你就不想再嗑瓜子了。這個理論用在興趣身上同樣適用,假如你突然對健身有興趣了,但堅持了兩個星期,發現什麼都沒有改變。沒有反饋,可能就會覺得真沒意思。假如對烘焙有興趣,你買了器具買了原料,結果做出來的成品不好看,味道也不怎麼樣,你就突然不感興趣了。
其實為什麼說上面這些,是因為興趣也是需要反饋的,如果得到好的即時的反饋,那麼我們就會一直感興趣。但很多興趣都不會像嗑瓜子那樣,磕完馬上就能吃到。在開始一個興趣之前,首先要對自己“洗腦”,我們要知道,很多東西都是循序漸進的,不會一蹴而就。往反了說,一蹴而就可能也會失去興趣。
那麼,怎麼樣保持對事物的興趣呢?就像樓主這樣,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對任何事物保持好奇心。樓主其實還是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只是需要改變一下方式。
-
5 # 是辰雪吖
那就放下手頭的一切事情,去跑步,10公里治療各種不爽,當你累了就睡一覺,第二天醒了繼續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夠了。沒有必要這麼糾結,要學會讓自己靜下來,跟隨自己的心就夠了!
-
6 # 美好樂觀的生活
這說明你有點厭世了,為什麼厭世,可能因為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可能是學習,也有可能是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為了生活選擇自己不想從事的工作,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每天重複同樣無趣的生活,自己的態度也會慢慢消極起來,人也會變得消沉,這種時候,就應該好好出去走走,讓自己放鬆一下,你在外面走走的過程中,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也許會有新的人生啟發。
回覆列表
可能自己不是東西吧,只罵自己不罵別人。
唉,可憐無可憐之客!
又,可笑無可笑之人!
沒有興趣尚可以在平淡中尋找一份真情,如酒如茶,如醉如痴,也可謂是一種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