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常所觀
-
2 # 零度Military
《傷寒雜病論》問世以後,由於戰亂等原因,成書不久即散亂於世。至北宋時,翰林學士王洙在宮藏書匱中發現蠹簡本《金匱玉函要略方》,書分上、中、下3卷,實為《傷寒雜病論》的節略本。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勘《金匱》時,依據此本,刪去上卷傷寒部分,保留中、下兩卷雜病和婦人病兩部分,並把下卷方劑分列各證之下,重新編成《金匱要略方論》,分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並由此演變出各類版本。
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勘的《金匱要略方論》初刊在宋治平三年(1066年),但原刊本已佚。南宋時有一版本為書帕本,此本雖已早佚,但現存一種明代無名氏據南宋書帕本的仿刻本,曾收藏於日本聿修堂中,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亦存一部。元代根據南宋書帕本的復刻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一種,書名為《新編金匱方論》,卷首有“鄧珍序”,作序時間為“至元庚辰”(1340年),這是現存最早的一種《金匱要略》刊本。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趙開美在刊《仲景全書》時據鄧珍本重新刊刻的《金匱要略方論》(稱趙開美本),為現存較早、且為國內學者公認較好的《金匱》傳本。明嘉靖年間(約1522年~1566年)俞橋氏刊《金匱要略方論》(稱俞橋本)
《傷寒雜病論》問世以後,由於戰亂等原因,成書不久即散亂於世。至北宋時,翰林學士王洙在宮藏書匱中發現蠹簡本《金匱玉函要略方》,書分上、中、下3卷,實為《傷寒雜病論》的節略本。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勘《金匱》時,依據此本,刪去上卷傷寒部分,保留中、下兩卷雜病和婦人病兩部分,並把下卷方劑分列各證之下,重新編成《金匱要略方論》,分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並由此演變出各類版本。
《傷寒雜病論》問世後,因戰亂而散失。西晉王叔和經過廣泛蒐集,將原書傷寒部分編成《傷寒論》10卷,而未見到雜病部分。到北宋仁宗時,一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館閣殘舊書籍裡發現了一部《傷寒雜病論》的節略本,叫做《金匱玉函要略方》,一共有3卷。上卷講傷寒病,中卷講雜病,下卷記載方劑及婦科病的治療。至神宗熙寧時,宋廷召集林億等人對此節略本進行校訂。因為《傷寒論》已有比較完整的王叔和編次的單行本,於是就把上卷刪去,而只保留中、下卷。為了臨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劑部分分別列在各種證候之下,仍編為上、中、下3卷。此外,還採集各家方書中轉載仲景治療雜病的醫方及後世一些醫家的良方,分類附在每篇之末,題名為“金匱要略方論”。後人將《金匱要略方論》簡稱為《金匱要略》或《金匱》。
回覆列表
關於《金匱要略》是怎麼來的,相信不少人都聽到過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
說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這部書傳到後世因為戰亂等原因一分為二,辨治外感病的部分演變成了《傷寒論》,而辨治內傷雜病的部分則演變成了《金匱要略》。
這個說法其實不靠譜。《金匱要略》的主要內容源於張仲景不假,但其正式成書卻是在北宋時期,是林億等一群宋臣,在一本皇室所藏舊書《金匱玉函要略方》的基礎上重編整理而成的。實際上,《金匱玉函要略方》可以說是《金匱要略》的前身。
《校正金匱要略方序》(宋臣序)記載:
“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蠢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
這就是《金匱要略》的前身。注意它的方是單獨成卷的,而且本來有傷寒部分,宋臣在整理時因“傷寒文多節略”,所以給刪了。真的是傷寒部分過於簡略嗎?實際書名中“要略”二字已經說明,這本書就是節略本!傷寒部分,因為有《傷寒論》傳世,所以宋臣看不上,就給刪了;雜病部分沒傳世,所以就算文多節略也只能認了。
《金匱要略方序》(原序)中有這樣一段話:
“患其混雜煩重,有求難得,故周流華裔九州之內,收合奇異,捃拾遺逸,撰而集之,揀選諸經筋髓,以為要略一編。”
“煩重”“筋髓”等字眼,也可以說明該書本來就是一種節略本。
當然,宋臣不是刪去傷寒部分就完了,他們還仿照《傷寒論》那樣,把單獨在一卷的方子打散,分列在相應的條文下面:
仍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使倉卒之際,便於檢用也。還把其他醫書中的一些張仲景方摘過來附在每一篇的後面:
又採散在諸家之方,附於逐篇之末,以廣其法。這樣才最終編成了《金匱要略》流傳至今。
簡單點說,就是:張仲景的醫書流傳到了約唐五代時期,被編成了一本叫做《金匱玉函要略方》的節略本。這麼書呢,主要內容源於張仲景,但也有一些後世的東西混入。北宋林億等宋臣在該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重編整理,並付梓刊刻。
自此,《金匱要略》才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