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翼課堂

    鼓勵孩子閱讀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樣的行為並不值得提倡。

    先看問題,這麼做有什麼價值?(或許不僅沒有價值,反而是煩惱)

    對幼兒園,減輕了老師的管理壓力,宣傳了一波幼兒園;對家長,增加了管孩子的工作量,還要每天焦慮地翻手機,“有沒有人給我家寶寶點贊啊”、“有沒有人誇我的寶寶啊”、“哎呀別人家的孩子怎麼看得這麼認真”;對於孩子,本來開開心心想看書就看書,現在不僅每天有規定的任務,還要被爸媽拍影片發給一群不認識的叔叔阿姨去指指點點......

    我們都知道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特別是孩子3-6歲是基礎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孩子如果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日後往往都會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共情能力。

    但是幼兒園的孩子有什麼特點呢?

    活潑好動、精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喜歡具象的、有趣的、和他們生活經驗有關的東西。

    所以在幼兒園階段大部分家長都會傾向於給孩子看繪本,繪本以圖為主,文字為輔,色彩鮮豔,形象直觀,就非常地適合幼兒園孩子。

    這最重要的是,孩子釋放了自己的天性,從閱讀中得到了樂趣

    很少有家長能夠完全熟視無睹,攀比心理的形成,壓力自然就轉接到了孩子頭上。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本來是快樂閱讀,現在卻是為了父母的攀比心、完成學校作業的閱讀。

    學院君不否認,適當的競爭是可以激發人的內驅力,但問題在於這樣的競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以及什麼才叫做適當,有準確的標準嗎

    每位家長應該都記得,自己上學的時候,聽老師上課腦袋昏昏,老說自己困得不行,但是還經常會深更半夜打著手電筒躲在被窩裡看小說。

    都是看書,一個是帶著為學習和掌握某種技能而閱讀;另一種是為了自己高興而閱讀,心情那自然是不一樣的。

    1、別讓孩子讀書變成“應該讀”

    在最近的一份快速閱讀(QuickReads)的研究中發現,每週閱讀30分鐘的成年人幸福率要高20%。

    同樣,有研究表示,相對於只是把閱讀當成工具,為了愉悅而閱讀的人,更容易培養起來閱讀的習慣。換個角度來說,閱讀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也遠不只是學習新知識或技能那麼簡單。

    英國閱讀協會執行QuattroporteSue Wilkinson的介紹,僅僅為了愉悅而閱讀,可以幫助人們遠離諸如壓力、抑鬱和痴呆等境地。

    在孩子的幼兒階段,應該讓孩子廣泛閱讀,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最重要的是閱讀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的條件,比如書籍型別、閱讀時間、閱讀形式、以及是否是為了任務而完成。

    只有如此,孩子才能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

    2、比起強制監督把閱讀變成挑戰更有效

    比起每天打卡完成閱讀目標,家長可以做的是把閱讀變成一個有挑戰的事情。

    比如孩子幼兒園階段可能很喜歡讀繪本,但繪本也有不同主題側重,純閱讀類、生活類、動物類,每個主題難易程度各不相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從繪本到科幻書籍、到非虛構類書籍的體裁轉變,也是一種難度的提升。

    由淺到深,這樣可以保持孩子的閱讀熱情,這樣孩子繼續閱讀可能性就更高了。

  • 2 # 喬治麻咪

    首先對於打卡這個問題,幾乎每個幼兒園都會遇到,我能經常看見朋友圈幼兒園的父母打卡,前幾天我兒子幼兒園也要求我們在朋友圈打卡了,所以對於這種現象也是見慣不怪了,都是幼兒園為了宣傳自己的一個手段,也能從側面看出,現在的幼兒園喜歡搞一些形式主義來宣傳自己。

    再次比較遺憾的是,雖然心裡覺得打卡比較煩,做家長的也只能乖乖照做,因為孩子在上幼兒園,平時老師都是老師照顧,如果不打卡,老師可能會覺得家長不配合他們工作,畢竟這個打卡的任務也不是老師要求的,肯定是幼兒園園方要求的。

    最後我想說,孩子在上幼兒園,我們做家長的,有時候真的只能夾著尾巴做人,畢竟孩子在別人手上,雖然無奈,但也沒有辦法。

  • 3 # 茉莉眼淚

    好像每個幼兒園都會有這樣的活動,我家娃也是,每天晚上讀書打卡,好習慣打卡等,我覺得從幼兒園來說,這是幼兒園下達的命令他們只是負責傳達,對於幼兒園來說,可以是幼兒園一種宣傳方式,也是讓孩子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是一種變向的宣傳策略。我家娃一個學期打卡無數回,每次都是讀書,解讀繪本,講故事,從家長來說也是便於孩子養成好習慣,便於孩子習慣的塑造。重塑加固孩子的養成行為。

  • 4 # 如意媽媽育兒記

    我覺得這有點形式注意了,但是也是一種督促,

    有的沙雕家長根本不管娃娃。孩子的家庭教育很重要,孩子能否成材,家庭教育很關鍵

  • 5 # 喬治和媽咪

    來看一組資料。

    2019年的國家網路安全宣傳週,公安部發布了一組兒童失蹤資訊資料,2016-2017年失蹤1317人,找回1274人,尚未找回43人,其中朋友圈正是明年資訊洩漏的重災區。

    之前在平臺認識了一個同樣寫育兒的小夥伴,後來加了微信,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透過她發的朋友圈,我已經知道了這個未曾謀面的人,家庭什麼情況,夫妻倆做什麼工作,孩子叫什麼名字,幾歲,在哪裡上學,補課在哪個機構補課,平時的愛好如何等等資訊,而且我還不是經常刷朋友圈。

    可能還會有人講了,設定只有自己可見就好了。

    僅自己可見,這個功能,安全嗎?

    大學第一節計算機課,老師說的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在我們免費使用那些聊天工具的同時,是用自己的隱私交換來的。

    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是為了孩子自己,而不是給家長或者學校的表演。

    工作中,幾乎每個單位都有打卡考勤制度,但是這個制度,對於激勵人勤奮工作真的有效嗎?未必。

    那些對工作有熱情,有內在驅動力的員工,無論是否有打卡制度,他們都會積極到崗,認真工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帝內經》裡的“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怎麼理解?